残疾孩子就一定是“废人”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3:38:01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讲述人:张志的妈妈
我的儿子张志很小的时候得了脑瘫,不能独立行走,头不停地摇晃,四肢也不听指挥。虽然他的话说得不十分清楚,但脑子非常清楚,心里什么都明白。因为他是残疾孩子,政策又允许我又要了一个女儿。我的丈夫是做买卖的,所以家里的条件还不错,我们从小对张志就格外照顾和偏爱,要啥买啥。用他爸爸的话讲:“只要他能提出来的,世上有的,我们一定满足他的要求。为的是让他享受人生中的快乐。”
可我们的苦心并不能让儿子快乐。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也闹着要上学。我们明知道这是一件补现实的事,但还是为了满足他,雇了一个人专门送他上学。在学校里,同学们好奇的目光、不文明的嘲笑和不礼貌的歧视给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他永远不想再进学校了。孩子爸爸以为他想学习,就给他请来了家教在家里教他,可他根本不配合,还骂老师,做恶作剧,最后把老师气跑了。可看见妹妹每天上学他非常生气,把妹妹的书包藏起来。妹妹经常因为找不到东西气得又哭又闹。他还无端地欺负妹妹,有意把妹妹吓哭。
我们对张志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教育女儿要让着哥哥,因为哥哥有病,因为哥哥太可怜了。并且我们还一遍遍地告诉女儿,以后等我们不在世了,她要承担起养哥哥的责任,因为哥哥有病她才有权出生。可女儿一点都不理解我们,反而埋怨我们把她生出来,说她讨厌哥哥。
张志的医生让他加强煅炼手脚的协调性,可他不仅不配合,还一切都要别人替他做,就连大小便都要别人来帮助,能做的自己都不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要求步步升级,要穿名牌、打领带、还要带戒指。今年他刚刚过完15岁生日,就让我给他找个女孩子来,他要谈恋爱。我说不可能,他就绝食,不吃饭。
我和丈夫告诉他,有些不现实的要求父母是没有办法帮助他达到目的的,他气急败坏地往我脸上吐唾沫,他爸爸打了他一巴掌,他大哭大闹,竟然把屎尿都拉在被子里,还要自杀,用头往墙上撞。搞得家里鸡犬不宁,四邻不安。
他要所有人都围着他转,否则他发出怪叫声,经常扰得邻居报警说我们家扰民。我们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还要怎么做才能满足他,让他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呢?
第二节课:实案分析
张志是一个有清醒头脑和判断是非能力的残疾孩子,他虽然算是一个重度残疾,但他有自己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能有自控举动的能力。他有欲望想上学,但当他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歧视的时候没有能力去面对,便退缩了。他意识到学校不是他想象中那么好玩。接着,他气跑了父母给他请来的家教,因为他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能去的我也要去”,这是孩子的正常心理。
可是,在学校受到的挫折,让他心里更加不平衡。父母为了让女儿对残疾哥哥尽一份扶养的责任,就把女儿出生的权利说成是以哥哥得病为代价得来的,这就给张志注入了一种错误的概念:妹妹欠他的,妹妹的生命甚至一生是属于他的。所以他看到妹妹拥有的健康他没有;妹妹能上学他不能去;妹妹在外面奔跑玩耍他不能,就非常嫉妒妹妹。因为嫉妒所以生恨,他尽其所能想办法来“加害”妹妹。
虽然他是一个重度残疾,但他有正常人一样的需求,却没有面对现实的常态思维,致使他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欲望不断升级,甚至让妈妈给他找个女孩子来谈恋爱。因为他的要求父母从来都是设法满足,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他都不允许父母对他说“不”,否则他就会无理取闹。这才有了他往妈妈脸上吐唾沫,在床上大小便的恶劣行为。他之所以能如此这般地自私和胡搅蛮缠,是家长对他的爱失去理性和原则性导致的恶果。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因为他是一个残疾孩子,应该多给他一点爱,这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所有健全人都是责无旁贷的。然而为了让他能得到人间的享乐,无限满足他的要求,甚至是那些无理的要求,必将导致害人害己的后果。“要啥买啥”,这种极其错误的观念就使他不能接受父母的拒绝。最终也导致了家长面对这样一个孩子的无助和无奈,甚至绝望。他的父母非常痛苦,妈妈曾流着泪说:“真想和他一起死了算了,大家都省心,不然就得叫他活活折磨死。”他给父母造成的痛苦早已从他的残疾转移到他的变态。一个人心灵残疾远比肉体残疾更可怕。
中国有5000万残疾人,就有5000万个家庭面临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不仅是有残疾孩子家庭的个体问题,而且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社会通称残疾人为“弱势群体”。有的重残病人甚至生存都有困难。从社会角度和人文角度讲,他们的确需要健全人——“强势群体”给予帮助和爱护。但是作为残疾人自己不能有这种“我是弱势群体,强势群体就应该帮助我”的观念。因为这种观念能把他们彻底毁了,变成货真价实的“废人“。
残疾人是不是一定就是“废人“呢?显然不是。这在生活中有太多自强不息的例子可证明。他们虽然身残,但是他们自立的精神,他们所做出的成就有时远远超出常人所想象的程度。但也有太多的残疾人自暴自弃,成为家人和社会的拖累。身残并不可怕,可怕是因为身残演变成“精神乞丐”!所以摆在残疾孩子家长面前最重要的不仅是尽其所能的使他们得到一定的康复,更重要的如何从小对残疾孩子进行自重,自强,自立,自尊的教育。
一个残疾人的人格尊严的提升远比一个给他一个健全的身体更需要。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因为残疾人自身的缺陷,会给人们的审美和心理上造成遗憾,但是如果一个残疾人能够活出一种尊严和价值,那么他们身上闪烁出的光辉远比一个活出同样价值和尊的正常人对人更有感召力和震撼力。最有力量的例子就是世界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虽然他长得很“丑”,张着嘴,瞪着眼,一副怪怪的样子;虽然他的身体几乎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活力的植物人,可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惊人魅力让全世界倾倒和着迷。
对残疾孩子究竟进行怎样的教育更合适呢?这要因人而异。
比如张志这个例子。如果他的家长真对他负责任的话,就应该痛下决心重新调整教育方法,决不能再对他无限地溺爱下去,否则他的命运会更悲惨。因为父母会老,会走。他这样不可爱,这样刁蛮无理,这样自私可恶,即便妹妹以后能承担起扶养他的责任,可这出于不情愿的责任,岂不是让他活得更痛苦吗?所以必须让他知道他的残疾是天灾,没有人欠他的,他没有资格强求任何人一定要对他怎样,包括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
父母必须让张志清楚:“爱要情愿,只有你可爱,人家才会爱你”。像他这样已经娇惯成性,必要时“残酷”一点也无防。比如在保证他的日常生活、必须该为他做的以外,所有人都冷谈他一段时间。不管他做出怎样的反应也不要妥协,让他体验到没有人关爱的滋味是何等的难过。没有这种反差,他永远体会不到他曾经拥有的爱是多么珍贵,才能反省自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种“冷淡”要持续到他软下来,真正意识到自己从前的许多行为是多么的错误,有了痛改前非的觉悟才成。
虽然这种心理变化会使他在重创下变得格外软弱,但这时却是重新树立的他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好时机。不管他残疾有多重,只要他有正常的思维,就必须要建立起一种人生价值观,这是一个人——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全人活下去的“根基”。
家庭作业
最重要的是,让他学会自己做事,更确切地说,只要他能做的,绝不要帮助他,哪怕是穿衣服,吃饭,哪怕是从洗手帕开始。他行动不方便,把水盆端到身边去,也要他自己去洗。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就要鼓励他,让他体验到自己做事的成就感。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没有人是他永远的靠山。逐渐养成他的独立意识,慢慢建立他的尊严意识。尊严是一个人产生力量的源泉,做家长的要具有这种超前的意识。
有这样两个对比非常鲜明的例子。两个同龄的孩子在同一时期得了小儿麻痹,一个很轻,拄拐还能走路。父母怕他受委屈,学都不让他去上,放在身边。母亲离职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他不仅不领情,看到哥姐都工作离婚,他极度不平衡,还砸玻璃,掀桌子,最后绝望地自杀了。而另一个病情非常严重,几乎周身瘫痪。但父母从不把他当残疾看,还把他送到一个艰苦的地方去煅炼,经受了令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生活全完能自理。苦难磨练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一种吃苦耐劳的好品质。使他活出了一份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并体现了一份自身的价值,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和敬佩。一个残疾人,可能成为社会累赘,家庭的包袱;也可能成为亲人的骄傲,社会有用的人才。两种不同的教育和选择,造就出两种不同的结果。
不要低估残疾孩子的潜能,虽然他们身体有着某种缺陷,然而这种缺陷往往能使他们其他方面的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开掘。我们不否认残疾人需要来自家庭和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但他们更需要来自健全群体对们的信任和尊重,所以培养他们的自我实现的人格力量和自身价值等于给他们一个重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