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大量低价流失海外 两大央企中铝五矿江西混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22:50

中国稀土大量低价流失海外 两大央企中铝五矿江西混战

发布时间:2010-05-27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类型:财经要闻
无法集中采矿权所导致的恶性竞争,正是稀土产业一系列问题的症结所在
/*正文内嵌内容*/.insertBlock{float:left;width:185px;padding:0 8px;margin-right:22px;display:inline;border:1px solid #3651AA; border-top:3px solid #3651AA;}.insertBlock div{float:left;width:100%; padding:6px 0 7px 0;background:url(http://img.ifeng.com/tres/finance/deco/2009/0727/dotline3.gif) repeat-x top;}.insertBlock h3{float:left;font-size:14px;color:#3651AA;}.insertBlock h3 span{font-weight:normal;}.insertBlock h4{float:left;width:100%;font-size:12px;}.insertBlock h4 span.up{color:#f00;}.insertBlock h4 span.down{color:#337416;}.insertBlock h5{float:left;width:100%;font-size:12px;font-weight:normal;height:20px;overflow:hidden;}.insertBlock a,.insertBlock a:hover{color:#3651AA;}.insertBlock h5 a{display:block; float:left; padding: 0 18px 0 0;}.insertBlock h5 a.p0{padding-right:0;}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宋清华

“这么个混乱的行业,中铝为何还要加入?”这是2010年5月13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下称五矿集团)稀土业务高管的一声叹问。

此时,五矿集团在南方稀土市场的地位正面临巨大挑战。

江西混战

自2010年3月与江西省政府签订战略协议起,中国铝业[10.55 3.13%]公司(下称中铝公司)就在谋划进驻这个有色金属大省。4月26日,中铝公司宣布与江西稀有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江钨控股)成立合资公司。按照双方协议,中铝公司下一步将通过增资、收购、项目投资等方式,实现对江钨控股的控股。

业界普遍认为,中铝公司高调进驻江西的目标,是稀土和钨等有色金属产业。

对于中铝公司插手南方稀土市场的意图,上述五矿集团高管表示无法理解:“这不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因为就在中铝公司强势进入稀土行业的同时,政府基于控制稀土产量、增强行业集中度的调控仍在继续。

相比中铝的初来乍到,五矿集团在江西已布局7年。

2003年,五矿集团即通过下属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公司(下称江钨集团),共同组建了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 (下称江钨有限)。其中,五矿集团控股51%,直接获得了江钨集团的主要资源类资产。2008年五矿集团又联合江西赣州当地企业合资成立五矿稀土(赣州) 股份有限公司。

而中铝公司此次合作对象江钨控股,是五矿集团合作对象江钨集团的控股公司,持有江钨集团70%的股份。该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31日,成立之后取代江钨集团,成为江西省国资委出资监管单位。

中铝公司与江钨控股的合作,可能影响五矿集团在江西的势力,中铝公司与五矿集团的竞争态势已然形成。早在中铝公司与江西省政府签订协议时,长江证券[12.68 0.96%]一位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已作出判断:“五矿在江西已经布局多年,中铝想插一手,双方必然恶战。”

两大央企入赣的背后,是多年来国内稀土价格严重低估、资源大量流失、定价权缺失的惨痛现实。而无法集中采矿权所导致的恶性竞争,正是这一系列问题的症结所在。

限产失败

中科院院士徐光宪5月6日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稀土事业没有搞好。”

年届九旬的徐光宪被国内稀土界称为“稀土之父”,在他看来,稀土行业的问题是大量宝贵的资源长期低价流失。

稀土在现代工业中有“工业味精”之称,广泛应用于电子、IT、机械、能源、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尤为引人重视的是其在国防、军工、航天等领域的巨大作用。为此,美国媒体甚至评论中国掌握着其尖端武器的命门。

中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占全球稀土资源的41.36%。很长一段时间,全球的稀土供应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同样拥有丰富稀土资源的美国、法国等早已主动封闭其稀土矿山,依赖进口中国稀土[1.70 4.94%],日本甚至已从中国进口了可供其多年使用的稀土储备。

对于战略物资稀土,西方国家的做法显示了其长远谋略。但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中国的稀土生产长期供大于求,稀土价格也一直在低位运行。据徐光宪院士介绍,最具代表的是2005年的稀土价格比1990年价格下降了55%以上。

为此,徐光宪曾联名十余位院士于2006年上书决策层,要求保护正在低价流失的稀土。此次上书很快得到了批复,并由国土资源部实施限产计划,限制稀土年产量维持在8万吨。在中国限产预期下,稀土价格在2006年开始回升,最高价格达到2005年的3倍。伴随着限产计划,政府又做出了限制出口、行业整合等努力。

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在徐光宪院士看来,这一轮稀土保护行动已宣告失败:2009年中国的稀土产量又恢复到15万吨左右,远远超过市场10万吨的需求;外资企业纷纷在内蒙古等稀土产地设厂,购进原材料做简单加工后再出口,绕过中国政府出口配额的限制;2009年全球稀土市场的供应依然有90%来源于中国;而稀土的价格也已经回落到了2007年的低位水平,与徐光宪预想的价格水平相差5~10倍。

价格低估自然引发资源的大量外流。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表示,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其实都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但长期从中国低价进口,根本没有考虑中国开采稀土所付出的巨大环境、资源等成本。

张安文说,目前中国的实际稀土量已经不足世界的30%。

期待强势整合

5月13日,工信部起草的《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开始在网上公示,征集稀土行业的修改意见。4月20日,《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在环保部通过审议。分析人士认为,这两项政策将会限制一部分产量的释放。

同时,国土资源部主导的稀土战略储备工作也正在推进中。包钢稀土[43.59 7.52%]在内蒙古政府支持下已经宣布了储备方案,拟兴建5个稀土储备设施,总储备量为20万吨。

基于产量控制的限产计划仍在继续,工信部同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共商确定的2010年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3月已下达,目标产量控制在8.9万吨。

从上一轮以限产为核心的保护行动以失败告终来看,这次计划的前景并不乐观。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在国土资源部开始实施限产计划的2007年,中国稀土[1.70 4.94%]矿产量仍然达到12.08万吨,远远超过8万吨的计划指标。分析人士认为,实际产量或许更大,因为官方统计数据尚不包括大量的非法采矿。

张安文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稀土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宏观上有工信部和国土资源部的限产计划,但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缺乏执行力。

这在南方稀土市场表现尤为明显。五矿集团经过多年努力占据了南方稀土市场50%的份额,剩余份额除了部分控制在中色集团以及地方国企手中外,还有部分散落在当地县乡民企以及非法矿主手中。

“而地方政府对宏观政策关注度不够,只从眼前利益出发。”上述五矿集团高管说。

他认为,只要集中采矿权,产量便易于控制。而伴随着中铝公司的强势介入,南方稀土市场的局面将更加混乱。对于产量控制的成效,张安文仅寄希望于“企业自律”。

据徐光宪院士回忆,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稀土领导小组由原副总理方毅主抓,组长是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成员是几个相关部委的副部长。领导小组在后来的部委改制中被取消,只在国家发改委设有全国稀土办公室,“只是发改委下的一个小部门”。徐光宪说,大部制后稀土领导机构的级别更低了,仅在工信部原材料司之下。

稀土行业管理涉及国土资源部、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以及各大央企、各级地方政府、民企,甚至非法开采的矿主,其间关系错综复杂。有央企稀土从业者说,“(他们之间)利益难调”。

徐光宪认为,缺乏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级别不够,是导致虽有政策但无效果、采矿权长期分散、产量无法控制、稀土低价流失的关键所在。

2002年,国务院曾提出建立南北两大稀土集团公司的整合计划,南方集团正是由五矿集团和中铝公司牵头组建。但这一计划至今并无下文。

上述央企稀土从业者指出,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国内的稀土行业必须有一次强势整合,打造出中国稀土业的力拓与必和必拓。

新闻-热点聚焦
-
关注什么 我帮您看: 稀土  


上一篇: 四大国有行未停发三套房贷
下一篇: 工资条例遭垄断行业央企极力反对 年内恐难出台
相关文章·稀土界泰斗:中国稀土资源长期被大量贱卖出口
·广西平南大肆非法采矿 内地稀土资源唯一处女地遭践踏
·中国将整治稀土开发严控开采总量
·中国在包头启动稀土矿战略储备试点
·工信部公布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初稿
·广东河源滥采稀土矿山1600亩 超许可证面积7倍
·美国指责中国限制稀土开采是垄断 专家驳斥其只顾自己
·稀土业整合加速 近百家将整合至20家
·中国稀土整合初见成效 美加等国或重启稀土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