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曾荫权和梁家杰以后的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2:52:13

不论是当选还是落选,梁家杰和曾荫权都要继续在政途上路。
曾荫权曾经说过,行政长官极可能是他最后的一份工了。这个说法应该没有错,到了2012年,曾荫权快70岁,也是时候退休了。
而且根据香港行政长官条例,每一名行政长官只可以做两届。当然,他可能会如前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般突然 “脚痛下台”,但这些都是不可预知的事。
和管治一个国家相比起来,管治香港或者根本不算甚么一回事,但因为历史背景的关系,香港颇为复杂,香港在金融方面极具地位,但在政治方面,往往是卑微得可怜。
努力学习
这十年来,香港人努力地在学习回归中国,这些人包括曾荫权。
曾荫权当选后到街上答谢市民支持。
曾荫权的选举造势晚会,由亲北京政党民建联主力安排,明星们拿着稿纸宣读 “支持曾荫权”、在点票大堂内有人说 “小圈子选举可耻”时,一群人立即大喊 “曾荫权当选”,并发出强烈的嘘声。
这些格局,不一定是港英政府出身的曾荫权所要求的。
为曾荫权唱歌、站台、挥动支持捧的政党中,曾经有人公开或私底下对曾荫权嗤之以鼻,认为这个 “一介殖民地港官”,何以有资格去领导香港,他够爱国吗?的确,曾荫权在主权移交之前后,也不会主动和 “这群人”往来。
但在800人的选举委员会中,“这群人”可算是大多数。某程度上,曾荫权拿的票数越多,他要还的政治债便更多。这是 “小圈子”的选举的特色,就像是一个利益交换场。
曾荫权不同意这个说法, 他在当选后的记者会上说自己欠的债是对市民的承诺,他的支持者是同意他的政策而不是彼此私商授受。
政治制度的吊诡
这也是中央政府为香港政治体制所设计的吊诡之处,特首人选不可以有政党背景。因此过去十年来,香港的行政立法的关系都在拖拉,政府要和立法会各政党 “事事讲价”,政府要向政党求票支持政策,政党又批评政府不分权。
有学者形容曾荫权是 “有权无人”,这些政党是 “有人无权”。结果,今次选举后,他们联成一线了。
曾荫权要做的,是如何和这群朋友在未来五年好好合作以配合施政。
曾荫权也要做的,是如何面对被他叫作 “老板”的七百万名市民。曾荫权在2005年上任后,十分紧张民望,虽然真正的选举 “老板”只有八百人,但他都不断强调自己面对的是全香港的市民。
民调非全部
事实上,在只可选支持或不支持的民调当中,被访者往往倾向由在位者续任特首,曾荫权的民望也一直抛离对手梁家杰,曾可算是在双高: 即 “高民望、高票数”的情况下当选。
但问题是这些民望并没有反映社会的全部,那可能只是受访的一千人的感受。民调量度不了香港市民对选举制度的反醒,民调也量不了今次选举所凝聚的社会力量。
争取2012年普选的诉求连系着梁家杰的政治前途。
梁家杰参选的最大贡献,一方面是迫曾荫权更积极面对群众,但他的参选其实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功能,便是把社会上对政府施政不满的声音都聚集起来。
这些声音都利用了梁家杰的竞选工程作平台。
如梁家杰在周四(3月22日)举行的 “假如我有一票”选举活动,不少上台发言者,都是第一句便说 “佩服梁家杰的勇气”,然后就力陈政府在各种施政的种种不善。
这群人都是专业人士,他们对建筑、环保、教育、社区重建等题目的认识,都是严肃而认真的。这些议题或不会像争取2012年普选般那样叫人激动和吸引传媒的注意力, 但对香港政府的施政影响更大。
因为政制发展不会只是香港政府的问题,中央政府更能控制一切。
但如果曾荫权在无法在上述范畴回应这些专业人士的要求,他没有任何籍口,因为中央政府不会插手。
这些力量对香港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如早前拆卸天星码头钟楼事件在香港惹起的风波便可见一班。对于一个管治系统而言, 无法预计的力量是最难处理的,像2003年7月1日的游行的50万人。


你对香港特区政府有什么期待?
专业力量
这些力量目前正在香港社会不断发展,也随着今次的特首选举升温。梁家杰和他的民主派盟友都知道,如果可以在这次选举后,继续把这些来自四方八面的人凝聚起来,便可以对曾荫权政府起着监察的力量。
所以梁家杰在落选后的记者会上说, “要把力量发挥,否则是浪费。”
如果这股监察的力量越见强大,甚至可以组织影子内阁,他们可以和政府议价的能力会更大,争取普选不再只是空喊口号。
香港的主流民主政党民主党和梁家杰所属的公民党,已积极准备各种合作。
梁家杰在今次的选举工程后,会否再是镁光灯的焦点,他本人可能不介意.
但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他能成功将社会对他的聚焦力转移到香港公民社会的发展上,不论他在2012是否再度参选,他在政坛上的地位,可能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