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考察之旅2010年4月1日至5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32:53

厦门考察之旅2010年4月1日至5日

 或许班上很多人以前都有去过厦门旅行,而我,这是第一次。

所以出发前的那种“睡不着觉”的兴奋是很正常的。

的确,出发前的那天晚上我边唱歌边收拾行李,兴奋的不亦乐乎。

虽然出发的那天,4月1日是“愚人节”但是谁也没有放谁鸽子,大家都准时到达校训碑,两点从汕大出发,三个半钟的路程很是热闹,大概下午五点半到达厦门大学并入住南门校内招待所。

在厦大的第一顿晚餐,印象非常深刻,我想:是不是因为好环境的因素而影响着同学们的食欲呢。随便点的一个汤粉,没想到那个碗却大得像个菜盆子,有点不可思议。

晚餐过后,在校园里散散步是件非常不错的事情,然而我们都更乐于去附近的中山路逛“步行街”。可不是嘛,大家都喜欢逛街!然而那晚我并没有一丁点的购物欲,即使看到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路上我用自认为的独特眼光在“视察”着这座城市,感受着这里形形色色的商铺与络绎不绝的行人。最后,沿着步行街朝海滨路的方向逛去,离开嘈杂的街道,在海边吹吹风,看看海上的夜景感觉真的很不错,对面就是传说中的“钢琴岛”——鼓浪屿。它,就在眼前,很近很近、、、、、、

夜里我们大概凌晨3点才睡着,“旅行的兴奋”让我们的话语滔滔不绝,脸部肌肉都笑到抽筋了。

4月2日上午大概9点半,我们开始参观考察厦大。非常荣幸的是, “厦大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的张维老师热情地做我们的“临时导游”,同时以“演讲、交流”对话的形式,让我们对厦大的教育体系、校园、嘉庚建筑风格、景观、布局等有了大概的了解。随后还带我们参观了厦大建筑系的学生“作品展”以及环游厦大校园、参观“鲁迅纪念馆”。同时,了解到“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后来兴建的这些建筑都是在尊重和延续嘉庚风格的基础上建设的。让我非常羡慕的是“厦大的大礼堂”,不仅建筑外形壮观,室内舞台布置也非常的有效果并恰到好处,有种非常浓厚的艺术表演气氛。

据了解和收集的一些资料,下面总结一下关于“嘉庚建筑”的简要介绍:

一、嘉庚建筑形成的历程:

初创阶段:1893-1916年

这期间校舍的建筑图纸完全是从新加坡带回来的,建筑形式基本承袭了南洋殖民地及西欧古典主义建筑形式。

发展阶段

这期间,陈嘉庚已在校舍建筑上积累了经验,在新校舍的选址、布局、设计上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惟外、不崇洋,善于利用环境突出建筑的气势,用闽南的人才、材料建自己的校舍,他与土木师傅结合以步代尺,以杖代笔,搞拐杖下设计,现场勘察勾画,出现了中式屋顶与西式屋身相结合的独特形式即“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风格建筑。他说“每个民族,多有他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性的建筑艺术,不必强用于异族而来抹铩自己民族的建筑文化艺术。而走上模仿洋化维妙维俏的道路,是埋没自己民族和本国伟大历史传授下来的建筑文化艺术,是没有国性的。”

定型阶段:1950-1960

这期间校舍的建筑,其规划和布局更体现了半围合组团,组合形式更加灵活,表现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统一,

天人和谐。闽南式的大屋顶与西洋屋身相结合的建筑形式,成为嘉庚建筑风格的基本特征。

二、嘉庚建筑的文化特征

1、浓烈的乡国情怀

1921年,厦门大学群贤楼动工兴建的日子,选定5月9日,这是1915年这一天是窃国大盗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国耻日。同时,他以“映雪”“囊萤”晋代孙康、车胤不畏贫困,勤奋好学的故事命名教学楼,又以“同安”“集美”家乡的名称命名校舍。

2、朴素的风水理念

美国工程师的平面总图是分为三群,三座作品字形。陈嘉庚改为一字形排列,中座面向南太武高峰,背倚五老峰中峰,沿南普陀大悲殿一字展开。第二群身拥崎头山、李厝山和白城,七幢楼成半月形布局,俯瞰鸟空园。第三群白城到胡里山炮台,三十五幢楼背山面海向阳,环抱海湾,气势宏伟。山墙多按金(圆)、木(直)、水(曲)、火(锐)、土(方)“五行”设计,颇为美观。

3、实用的建筑思维

他建筑的校舍既表现家乡闽南民居的元素,又具有南洋风格,还有殖民地建筑的痕迹,非常适合厦门的气候和

学生的需要,实用性特强。还将南洋的“五脚基”长廊移用于教学楼(骑楼)。

4、和谐的多元创新

集美、厦大校园建筑有欧陆建筑形式,有闽南建筑形式,也有南洋殖民地的建筑形式,嘉庚先生将它们综合成

自己的嘉庚风格建筑。

5、坚定走自己的路(嘉庚瓦)

陈嘉庚先生不惟外、不崇洋,坚定走自己的路,他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不必走模仿洋化的道路。”他

自行设计、自行购料,自行施工。和土木师傅到现场勘查,以步代尺,以杖代笔,进行施工。

当年,水泥进口昂贵,水泥瓦会辐射热量,他就指导工人用红土试制土瓦,在石码建窑自己烧制供学校使用,

这就是“嘉庚瓦”,也被建筑办广泛采用。

三、什么是嘉庚风格建筑

闽南红砖民居建筑的燕尾脊(下图)、马鞍脊和中国传统建筑的歇山顶、重檐歇山顶压在西洋建筑的主体上,表示中国人民族自尊,宣泄华侨在异国他乡受洋人欺凌的快感。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为“穿西装,戴斗笠”,在闽南、福建乃至全国,独树一帜,无人超越。嘉庚建筑庄重宏大,不奢华,重节俭,形美观。不崇洋,选用闽南的石、木、砖、土为原料,聘用闽南工匠,将“出砖入石”工艺发扬到了极致。

接着就是12点半了,我们在厦大西门的街边随便吃个“酸辣面”就当作午餐了,大家都没有怎么休息。紧接着就去了中山路步行街实地考察,两个人一组,挑选30至50米的地段进行考察研究,分析其不足的问题并进行改良、改造,以及拍照片。差不多4点左右,我们去了“Essen Art”设计师事务所参观。非常荣幸地,冯老师的朋友,杨总和几位主力建筑设计师们都非常热情地和我们坐到一起,进行了一个短暂却让人受益匪浅的“交流会”。其中,很多话都让我感触非常深刻。“要知道如何让自己成为那把锋利的快刀”,“毕业前要努力打造好扎实的基础、要注重和把握好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尤其是与那些已经就业的比我们大几年的师兄师姐们”,“如何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与真正出到社会,在公司里工作的不同与转变”等等,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直到晚上7点半左右,我们才回到厦大招待所,感觉很累,很饿,很冷,天空飘着细雨,刮着冷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还没有关门的饭堂,此时觉得有个粥喝都已经很不错了。大家都累得都不得不早点休息了。

4月3日阴雨,由于天气等原因,这个上午就没有什么重要活动,我和几个同学就一起去了附近的“鹭岛名山”,里面类似于汕头地区的那些大寺庙,刚好又是“清明期间”所以挤满了前来烧香的人。院子里开满了红色的木棉花,成群的鸽子到处飞舞着,小朋友们可乐了,我们似乎也回到了童年,与鸽子嬉戏起来,情不自禁地按下一个个快门,力求把每一个开心时刻留住。接着,我们漫步于厦大清澈绿树环绕的湖边,寻找“一起去看流星雨”里面背景拍摄的场景,咔嚓、咔嚓个不停。

朦胧多雾的阴天总让人觉得像是在清晨,即使是到了中午。大概12点半,我们集体来到了海滨路,开始“海边烧烤”,虽然风很大,也有点冷,但是大家拍照的拍照,玩的玩,忙着生火,忙加碳,好不热闹,非常活跃,以至于都不觉得冷了。这的确是一个轻松愉快的一天,吃的、玩的、都尽情享受了。烧烤完毕我们就到了沙滩附近的游乐场凑热闹,一般的娱乐设施这里都有,大家都忙着玩,忙着玩冒险、刺激的娱乐。我也第一次坐“飞艇”,所谓的“海上摩托”感觉真的很刺激,很好玩,虽然有穿雨衣、戴雨帽,但是还是避免不了在凶猛的海浪冲击下得以“安全”,此时才觉得“7分钟”原来可以是这么的漫长,等“飞艇”回到岸边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像个“落汤鸡”了、、、、、

没想到简单的“五毛,一块”的游戏,也能让大家玩得这么开心这么累,二十多个人一起绕着个大圈,跳着,走着,乐着,笑着、、、、、怎可仅用“搞笑”、“热闹”来形容。愉快的时间总是过得太快,转眼间,天气就暗下来了,我们就像一群归来的小鸭子般乐着笑着回到厦大招待所。紧接着就是,晚上去欢唱KTV唱K。冯老师请客,大家都积极参与了。我情不自禁地感到一丝丝愧疚,因为,这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一天,吃的、玩的、乐的都尽情享受了。或许这就是“外出学习”与“在校学习”的不同之处吧!

4月4日同样是阴雨天气,我们上午9点多离开厦大直向“鼓浪屿”进攻,其中有个小插曲--顺道去了广兴路附近的“32How”参观。据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改造”得非常成功的小型建筑。透明玻璃间隔的围墙上很有意思的写着“1957这栋老别墅还是新房子,1980这株三角梅还是幼苗,2007我们不过也才刚刚开始”;“Tree 很多东西需要时间慢慢生长,比如树”;“它不单属于任何一个人,但是它属于所有人”;“城市,当建筑以及城市都在向上,我们却在低处的院落俯拾于日常生活中脱落之创意”。这些精简的、富有趣味的句子其实很值得人们去思考。

大约12点我们随轮渡到达鼓浪屿,映入眼帘的是一架由人工模仿“半开式三角钢琴模型”建造的“钢琴码头”。我们入住的是一家花园式的环境幽美的老住宅“宾悦旅社”,整个环境的感觉非常的舒服,很有田园般悠然自得的感觉。午餐我们吃什么呢?当然是鼓浪屿最出名的小吃“鱼丸、海粒煎蛋、金包银、春卷”等等各式小吃尝个遍,所以,我们久违的“饭”在今次的旅途根本吃不上,也因此,我才发觉,原来平时天天吃的“饭”在此时看来是多么奢侈的事情。

好奇与求知的欲望始终充满着我的头脑,心里总迫不及待地要到处去看看,急着想把整个岛屿逛遍,力求把这个还算是陌生的钢琴岛识透。沿着一条条小街道,穿过“一堆堆”人群,五花八门的店铺、服饰店、咖啡厅、小吃馆、特产铺、精品店等等应有尽有,真的是眼花缭乱。这一整天几乎都是属于我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同时也是我们自己亲身去体会这个“神秘岛”的好机会。大半天下来,我们几乎就把整个小岛逛遍了,虽然没有爬上“日光顶”、也没有进入“菽庄花园”、“钢琴博物馆”和“风琴博物馆”以及“琴园”等著名的景点有点遗憾,但是总体来说都解了个大概,毕竟是“考察之旅”。

其中最让我兴奋的是,在潜意识的“艺术追求与指引下”我和两个同学一起顺着“鼓浪屿摄影画廊2010春季展”闯进了“鼓浪屿音乐厅”并且非常荣幸地获得了管理员的同意,并破例允许我们在非演出时间进入音乐厅大堂参观,当大门打开的那一刻,我第一眼就看到了那架在舞台中央的“超大三角钢琴”。或许当时的“兴奋”冲昏了我的头脑,我竟然毫不犹豫地向管理员提出了要上台弹琴的大胆要求,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我兴奋地狂说“谢谢”,便“噔噔噔”地就跑上了舞台,坐在那架让我惊喜让我兴奋了很久的“C.BECHSTEIN牌子的”“超大三角钢琴”旁,即兴地尽情地弹奏了几首熟悉的钢琴曲。告诉大家一个秘密,直到现在,我已经回到汕大了,我的心理都还在为这件事暗暗偷乐。说真的,这位管理员--纪先生是我遇到过最爽快、最有人性化的管理员,总之,我非常感谢这位懂舞蹈与音乐的前辈。感谢他的热情接待,感谢他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钢琴岛”的演出故事。关于曾经许多音乐家前来演出的事,关于李光羲音乐会、“鼓浪屿之波”等。感觉真的是好运不断,在当天晚上7点30分刚好有“张新海独唱音乐会”在音乐厅举行。于是,这晚,我们兴奋地参加了“鼓浪屿音乐会”提前到的好处就是可以坐在最前面,是的,我们荣幸地坐在最前最中间的第一、第二排。很快地,7点20分坐位就坐满了。说来惭愧,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场面的“音乐会”而且是免费的。这种生活,感觉真的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关于 “张新海”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据了解,他从中学开始声乐启蒙学习,后来师从胡东老师及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徐威老师,07年考入厦门演艺职业学院音乐系,师从郭钢老师至今,可以算是同届同学了。哇!真不错,一共演唱了十三首歌曲其中我最喜欢的是G.B.博农奇尼曲《多么幸福能赞美你》、《松花江上》、《盼》、《祖国慈祥的母亲》和《纺锤之歌》,唱得真好,越到后面感情越是投入。其中也穿插了两首他同学演奏的钢琴曲,非常悦耳动听,整个音乐会刚好是一个小时的时间,一直掌声不断并越来越响。最后好多人上台送鲜花哦,可惜,除了相机我们什么也没有带,所以也不好可以上台留影了,看来以后听音乐会要有所准备才行。呵呵!又是轻松愉快非常enjoy的一天。

回到旅社还早,冯老师过来了,于是我们在院子里聊天、玩游戏、最后就又回到了关键话题关于“做设计这一行”在与冯老师的谈话中,我们不得不再次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关于我们的专业学习与未来的就业方向。在专业、职业知识相等的情况下,在才能较量不分上下的情况下,最终决定胜负的是你的“性格”是你“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或许我们从不知道这句话的重要性,但是这的确十分值得我们去认真地考虑。

4月5日依然是阴雨,大概9点我们再次着重参观“鼓浪屿建筑群”,不同的是:跟随专业导游参观,经过前一天的“自由摸索”式的考察大家心里都有了大概的了解,然后经过导游的讲解与介绍,我们对这个只有三种车(消防车、垃圾车、电瓶车)的“步行岛”又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关于这里的建筑,难怪这个“钢琴岛”也有“万国建筑博览岛”之称了。中午我们也是随便地吃了个小吃就上车了,大概12点半我们开始回汕大,一路上,疲惫的身心让大家都很安静。终于下午5点回到了汕大宿舍。

啊!终于回来了,终于吃到“久违的饭”了。回想一下,感觉真的很不可思议,五天了,我们大部分人和我一样,一粒米饭都没有吃过,直到回到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