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邦达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03:32

董邦达(1699—1769),字孚存,一字非闻,号东山,富阳人。清乾隆年间显宦。他不仅“工书、尤善画”,而且与当时的著名文人纪晓岚、曹雪芹等都有交往。特别是董邦达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等在“瓶湖懋斋聚会”,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笔者就董邦达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相关事宜,补记于后。

董邦达早识曹雪芹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1725—1764),自从家道败落后,十三岁就从江宁织造府回迁北京,后迫于生机,便由京城内祖传大宅迁出,移居京西郊,一边继续写红楼梦,一边鬻画济人,还教残废而无术维生的穷人,以多种有用的维生手艺。在这期间,董邦达身为显宦,又值住持皇家画院,且非常同情曹雪芹的遭遇和赞赏他的才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腊月二十四日,清宗室文人敦敏为鉴别古画,邀请好友曹雪芹、过子和、于叔度等聚会的同时,特别邀请了董邦达参加聚会。这次“兰亭聚会”后,董邦达还嘱敦敏撰写了《瓶湖懋斋记盛》,又为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作了序言。

                  据敦         据敦敏所作《瓶湖懋斋记盛》文记载,董邦达在腊月二十四日早到敦家时,敦敏和雪芹一齐迎出大门,而董邦达下了车后,便以左右手分别挽了敦敏和雪芹走上台阶。董邦达进了二门后,看到走廊上和室内大大小小五光十色的风筝,一看就认出这是曹雪芹的手艺,对敦敏和过子和说:“如此绝妙之作,除雪芹外,他人不惟‘见所未见’,亦恐‘闻所未闻’”。言已,又说:“敦敏把宓妃置于正面处,意似“迎宾”。可是且将怒目瞪眼之苍鹰风筝置于一冷角落,“把它贬到宁古塔去了。”稍俟我还要看一看雪芹放风筝的技术。以上种种迹象说明,董邦达和曹雪芹在“瓶湖懋斋聚会”时,不是初次见面,他们之间是早就认识了。

                 另外,   《富阳县志》曰:“董邦达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宗室敦诚家中聚会”,从《瓶湖懋斋记盛》记载,董邦达与曹雪芹等聚会应在敦敏家中,而不在敦诚家里。(敦敏(1729—1796)和敦诚(1734—1791)为同胞兄弟,他们是清太祖努儿哈察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理事官瑚王的儿子。)

董邦达深佩曹雪芹鉴别古画

董邦达到了敦敏家稍微休息后,敦敏就请董邦达鉴别钮公送给他的那几幅古画。这时,雪芹已到后面厨房去做菜。董邦达主张请曹雪芹共同评鉴。大家先看宋人李龙眠的《如意平安》。董对雪芹说:“鉴别真伪字画,须多听雪芹的高见!”雪芹说:“余殊孤陋,所见甚少,何谬许若是!”李画为工笔:一胆瓶,瓶内插荷花两枝,衬以三个荷叶。荷花下有小竹数枝,亦插于瓶内。瓶旁有一盆灵芝,盆下一托盘,盛佛手等果。画的右上角题《如意平安》四字。左下角有闲章二。董说:“此画下了一番工夫,用色亦可。未知雪芹以为如何?”雪芹回答说:“以画言,此幅不逊于元人上品,但若论真伪,则余何敢在老前辈面前,妄加月旦?”董拍雪芹肩曰:“芹圃已指出此画系仿元人笔意之作,何不明言:‘此非李公麟真迹’耶?”过子和说:“芹圃何以知其为仿元人之作?”雪芹答曰:“是不难也,李公麟不喜写生花卉,而以白描人物著称于当时,下笔挥豪如铁线迂回,后人少有偌大笔力。且也,此幅之胆瓶已是元代式样,宋人何能预拟其式?董邦达听了不住点头,接云:“此荷花竹叶插于胆瓶之中,固是实力写生;那盆灵芝和佛手,则为笔者虚拟,格调两不相容。公麟为有宋一代名手,何能出此!雪芹之伦,诚为卓见。”

董邦达看到雪芹扎的“比翼燕”风筝时,不禁叫绝,指着“比翼燕”膀内飞向牡丹花丛的一只彩蝶问道:“雪芹此笔法来自何处?”雪芹说:“此不得不如此之笔也。盖两色相犯过近,极易混淆,故用此法。余睹西洋画后,吸其用色之长,作此‘迷笔’幸勿以杜撰见笑也。”董固为知名画家,在大内供奉多年,既知画,所见名作甚多。故雪芹甫言“迷笔”,立即领悟曰:“以伪代真,移幻于实;此真画法之独创也!我亦当效颦试之。”言快慢,问过子和道:“子和视此彩蝶落在花上抑未落耶?”初,敦敏与过子和远观,谓彩蝶贴于纸上或挂于纸上。及经近视,始见此彩蝶又似“飞离地面,凌空翩跹”矣。敦、过殊以为异。董邦达笑:“此即迷彩之妙,前所未有也。”之后,董邦达又翻阅《南鹞北鸢考工志》中之“比翼燕”细察雪芹所创“迷笔”之效。看到“ 宓妃”绘图中头脸彩图时,董邦达对雪芹说:“此色彩诚为奇绝,何以如此鲜明如阳光曝照耶?”雪芹答道:“历代画家,都以纯色为主,深浅无非以白粉冲淡而已,虽繁而实简。唐代王维曾有复色明暗之法,但其画真迹传世极少,未可推求。实则物物有色,无非因其映于目中,受光所照,故有五色之多。雪芹从家藏《色造织色谱》中稍窥西洋染色之精要,乃试以他色代主色,分阴阳,别深浅,画成‘宓妃’之头脸,贻笑方家,幸多指教!”

           董邦达为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作序

    “瓶湖懋斋聚会”席间,大家谈话涉及两个题目,一是主人敦敏告董邦达说他吃过雪芹做的“老蚌怀珠”,味道鲜美,无与伦比。当时董邦达正在尝着雪芹做的鱼,听到敦敏的讲话,笑对大家说:“雪芹真乃天下奇人!‘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余以此话赠雪芹,最为恰当!”二是敦敏谈及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时乃告董,雪芹有一位好友名于叔度,战场残疾回家,当时生活极其困难,雪芹教以糊风筝糊口,后好友叔度生活上摆脱了困境。之后,雪芹萌发了编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使更多的残疾者能以技谋生。董邦达听说:“好一片济世活人之心,知芹圃(雪芹)者能有几人!”这时,他们还在翻阅《南鹞北鸢考工志》,董邦达在对着图和歌诀看了那个带活轴、两腿和腰肢都能扭动、面庞着色浓淡适中、不冶而艳的“宓妃”风筝之后,便索纸笔给《南鹞北鸢考工志》写了一个书签。接着董邦达、达子和、曹雪芹又都写了几幅春联。

      董邦达在敦敏家里看到了雪芹扎绘的风筝、《南鹞北鸢考工志》朝阳面的彩图,听到了雪芹论迷笔的画法,又看了雪芹放风筝的技巧,听了雪芹鉴别古画的见解,吃到了雪芹亲手做的菜等等,这一切都使他对雪芹的赞扬钦佩备至。临别之前,他又兴致勃勃地要敦敏写一篇记述那次盛会的文字(即《瓶湖懋斋记盛》),并主动要求雪芹允许他把《南鹞北鸢考工志》带回家去,以便细读后给他写一篇序言。现将董邦达为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写的序言附后。

《南鹞北鸢考工志》董邦达序校补

    尝闻教民养生之道,不论大术小术,均传盛德,因其旨在济世也。扶伤救死之行,不论有心无心,悉具阴功,以其志在活人也。曹子雪芹悯废疾无告之穷民,不忍坐视转乎沟壑之中,谋之客观存在技艺自养之道;厥功之伟,曷可计量也哉!

    观其名是书之为《南鹞北鸢考工志》也,不曰谱而曰志,曰考工,是则不欲攘他人之功,其自谦抑也,可谓至矣。称南北而略东西者何耶?寓纬于经也。盖扎、糊、绘、放四艺者,风筝之经。是书之作,意重发杨,故能集前人之成。撮要提纲,苦心孤诣,以辟新途,而立津梁,实欲启后学之思。诱导多方,惨淡经营,更变常法,而为意匠。所期者,举一反三,不使囿于篇章。其为人谋也,可谓忠矣。

斯书也,所论之术虽微,而格之理颇奥;所状之形虽简,而神态之肖惟妙。观其以天为纸,书画琳琅于青;将云拟水,鱼蟹游行于碧波。传钲鼓丝竹之声于天外,效花雨红灯之趣于空中。其运智之巧也,可谓神矣。

    愚以为济人以财,只能解其燃眉之急,济人以艺,斯足养其数口之家矣,是以知此书之必传也,与其谓之立言,何如谓之立德。

已卯正月,孚存董邦达序

 

资料来源:

1、曹雪芹著《红楼梦》

2、吴恩裕著《曹雪芹丛考》

3、敦敏《瓶湖懋斋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