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2:44:08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作者:易中天    分类国学大家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状态:选载1

本书是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播出的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节目的原稿,书稿比讲坛节目内容更丰富,有许多电视节目里是没有的精彩论述。

和以往不同的是,对正在“百家讲坛”热播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来说,“是先有书,后有电视节目。因为讲诸子百家不容易,学理性太强,所以要写完了再有信心去讲。”易中天说。易中天以儒家为线索贯穿《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我这里并没有尊孔之意,更没想过要独尊儒术,这本书最后的结论反而是要反对‘独尊一家’。”无论是书还是电视节目,易中天坦率地表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更学院一点,与《品三国》相比,趣味性上有距离。”不过,易中天认为在“百家讲坛”热播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收视率还是非常稳定的,和《品三国》不相上下。

更多简介...

本书是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播出的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节目的原稿,书稿比讲坛节目内容更丰富,有许多电视节目里是没有的精彩论述。

和以往不同的是,对正在“百家讲坛”热播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来说,“是先有书,后有电视节目。因为讲诸子百家不容易,学理性太强,所以要写完了再有信心去讲。”易中天说。易中天以儒家为线索贯穿《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我这里并没有尊孔之意,更没想过要独尊儒术,这本书最后的结论反而是要反对‘独尊一家’。”无论是书还是电视节目,易中天坦率地表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更学院一点,与《品三国》相比,趣味性上有距离。”不过,易中天认为在“百家讲坛”热播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收视率还是非常稳定的,和《品三国》不相上下。

关 键 字: 百家讲坛 历史 品三国 人文 人文历史 易中天    新浪独家连载,不得转载

网友点评

1233
966
313

新浪商城价:20.30

复制链接给好友
手机阅读   

目 录

[进入目录页]  [注册VIP会员]  [我要充值]  [VIP帮助]

第一部分 实话孔子

当然“摩登圣人”也好,“文化超男”也罢,都不是孟子的原意。孟子的原意,是“圣人当中最识时务的”。孟子说,圣人,有四种。伯夷,是“圣之清者”,也就是“圣人中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之任者”,也就是“圣人中最负责的”。柳下惠,是“圣之和者”,也就是“圣人中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孟子说,孔夫子的处世之道,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孟子·万章下》)。什么意思呢?就是该离开就离开,走得快快的;该呆着就呆着,呆得长长的;该隐居就隐居,决不贪图名利;该做官就做官,也不自命清高。总而言之,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很知道因时制宜,所以是“圣之时者”。

  • 卷首语
  • 一 夫子何人(1)
  • 一 夫子何人(2)
  • 一 夫子何人(3)
  • 一 夫子何人(4)
  • 二 学而优则仕(1)
  • 二 学而优则仕(2)
  • 二 学而优则仕(3)
  • 二 学而优则仕(4)
  • 二 学而优则仕(5)
  • 三 君子固穷(1)
  • 三 君子固穷(2)
  • 三 君子固穷(3)
  • 三 君子固穷(4)
  • 四 头号教书匠(1)
  • 四 头号教书匠(2)
  • 四 头号教书匠(3)
  • 四 头号教书匠(4)
  • 五 谁是好学生(1)
  • 五 谁是好学生(2)
  • 五 谁是好学生(3)
  • 五 谁是好学生(4)
  • 六 伤心事与玩笑话(1)
  • 六 伤心事与玩笑话(2)
  • 六 伤心事与玩笑话(3)
  • 六 伤心事与玩笑话(4)

第二部分 儒墨之争

墨子和墨家的批判,十分猛烈犀利。李零先生说墨子是“成心抬杠,处处跟孔子拧着来”(《人往低处走》),很对,而且还可以加一句:得理不饶人。《墨子》一书记录的两家辩论,每次都是儒家落了下风。这也并不奇怪。就算有一次墨家输了,他们也不会记录在案。这就不像《论语》。《论语》这本书,还是比较忠于历史、忠于事实的。他人的讥讽,学生的不满,孔子的狼狈,都如实照录,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墨子》则不同,只有胜,没有败。《墨子》之后,各家各派的著作,也都大体上只有“过五关斩六将”,没有“走麦城”。

  • 一 儒与侠(1)
  • 一 儒与侠(2)
  • 一 儒与侠(3)
  • 一 儒与侠(4)
  • 一 儒与侠(5)
  • 二 孔子的药方(1)
  • 二 孔子的药方(2)
  • 二 孔子的药方(3)
  • 二 孔子的药方(4)
  • 二 孔子的药方(5)
  • 三 墨子的药方(1)
  • 三 墨子的药方(2)
  • 三 墨子的药方(3)
  • 三 墨子的药方(4)
  • 三 墨子的药方(5)
  • 四 两位侠士(1)
  • 四 两位侠士(2)
  • 四 两位侠士(3)
  • 四 两位侠士(4)
  • 四 两位侠士(5)
  • 五 三大分歧(1)
  • 五 三大分歧(2)
  • 五 三大分歧(3)
  • 五 三大分歧(4)
  • 五 三大分歧(5)
  • 六 儒墨再评价(1)
  • 六 儒墨再评价(2)
  • 六 儒墨再评价(3)
  • 六 儒墨再评价(4)
  • 六 儒墨再评价(5)

第三部分 儒道之争

前面说了,道家代表的隐士们,是不关心国家大事和天下兴亡的。那么,是他们认为这事不关自己的痛痒吗?不是。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隐士也不例外。社会状态好,他们的生活也好;社会状态不好,他们的生活也不好。怎么能不关心?怎么能说关心是不必要的?其实,他们的不关心,是认为关心也没有用,这个社会已经无可救药了。既然无可救药,关心它干什么呢?

这种观点,主要是老子、庄子之前那些隐士们的。这些人是道家的先驱,我们不妨称之为“前道家”。孔子的时代,就有这样的人。孔子和他们的关系,大约是孔子对他们很客气,也很敬重;他们对孔子则不欣赏,也不赞成。

  • 一 隐士哲学家(1)
  • 一 隐士哲学家(2)
  • 一 隐士哲学家(3)
  • 一 隐士哲学家(4)
  • 一 隐士哲学家(5)
  • 二 从杨朱到老庄(1)
  • 二 从杨朱到老庄(2)
  • 二 从杨朱到老庄(3)
  • 二 从杨朱到老庄(4)
  • 二 从杨朱到老庄(5)
  • 三 无为之谜(1)
  • 三 无为之谜(2)
  • 三 无为之谜(3)
  • 三 无为之谜(4)
  • 四 道之谜(1)
  • 四 道之谜(2)
  • 四 道之谜(3)
  • 四 道之谜(4)
  • 五 老庄之别(1)
  • 五 老庄之别(2)
  • 五 老庄之别(3)
  • 五 老庄之别(4)
  • 五 老庄之别(5)
  • 六 儒道再评价(1)
  • 六 儒道再评价(2)
  • 六 儒道再评价(3)
  • 六 儒道再评价(4)
  • 六 儒道再评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