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价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9:36:42
“超价观念”(over-valued idea)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它的发生虽然常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患者的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只是由于患者的这种观念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而患者才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并且明显地影响到患者的行为。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超价观念与妄想的区别在于其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内容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而且超价观念不会表现出逻辑推理错误。如果一个人认为地球是方的,就是方的,就他的想法是正确的,谁也劝不了他,谁也说服不了他。在他内心深处“地球是方的”这个观念根深蒂固。

超价观念就是,一个人自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但在大多数别人眼里很明显是错误的,是不符合规律的,但他自己深信不疑,不会听取别人的劝说的在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中,比较多见的是人际交往障碍和抑郁症状,往往发生在一些比较内向、各方面都不突出的同学身上。那么,那些乐观开朗、能力突出的同学是否就不会“出问题”呢?我要提醒这类同学注意“超价观念”的形成。

    “超价观念”(overvalued idea),在变态心理学里属于思维观念障碍,它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信念。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是指“思维观念”出了问题,就是你对一件事的看法和观念超出了正常范围,譬如大家认为学生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但你认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学习,甚至因此而影响到了学习。

    “超价观念”过分增强了超我的能量,由此必然导致对于本我的过分压抑,从而增强“自我”协调超我与本我的负担,久而久之会损害这种协调功能。我们就拿心理咨询师来说,如果他过分牺牲自己的精力,花太多的时间用于工作(对心理咨询过度热情),不能好好地实现他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亲友的社会功能,不能享受孤独,不能到大自然中体会他作为自然之子的丰富感受,那么,他应该警惕自己是否受到“超价观念”的影响。

    “超价观念”和社会的道德认知具有一致性,所以不容易被识别,相反,社会还常常奖励“超价观念”。如上面的例子,这样的咨询师一定被认为是“优秀工作者”,而不会有人认为他自身存在问题,提醒他注意或改变。对于我们今天大学校园里的许多“佼佼者”,也许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曾经遇到一个很有天赋的同学,他从小到大都因为文艺特长而被老师和同学关注,他也为此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精力。进入大学后,他依然成为大家“利用”的对象,舞蹈团、合唱团、艺术团,应接不暇。大家认为他是一名出色的学生,可是他也经常因为过多的活动感到身心疲惫,因为耽误了学业感到内疚。正是“超价观念”使他产生了过度的压力。 警惕我们身边的“超价观念” 发表日期:2009年3月17日   出处:心理咨询门诊      已经有561位读者读过此文

案例:李某,女,20岁,某高校大二学生,家住本市。该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学习成绩较好。一周前因身体不适(主要是消化不良)在医院门诊治疗,治疗期间,未回校上课(父母代为请假),住在家里休息。一周后基本痊愈,但不敢回校,理由是:怕老师批评和同学议论,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无论家人怎样做工作,就是不敢回校上课。于是该生在家人陪同下,到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求助。经过认真交谈后,咨询师向来访者指出:生病治疗是一种很普通、很正常、很一般的“生活事件”,它的“不良后果”远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严重”。并建议来访者:可打电话问问要好的同学,听听对方是什么反应,说不定大家还非常想你,希望你早日回到学校呢!经过疏导和鼓励,来访者同意第二天回学校上课。次日上午,咨询师突然接到家长来的电话,称李某还是不敢回学校,并要求父母给咨询师打电话,说咨询师让她回学校,她就回学校。咨询师没有正面回答她的问题,只是说:她的担心只有通过实际的检验,才能知道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否则,就只是自己的想象而已。

上面这个案例中李某的“心理问题”就是一种“超价观念”。

“超价观念”,在变态心理学里属于思维观念障碍,它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信念。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是指“思维观念”出了问题,就是你对一件事的看法和观念超出了正常范围。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看,“超价观念”过分增强了“超我”的能量,由此必然导致对“本我”的过分压抑,从而增强“自我”协调“超我”与“本我”的负担,久而久之就会损害“自我”的协调功能,李某就属于这种情况。超价观念有时和妄想很难区分,目前“变态心理学”越来越倾向将其归于妄想的范畴。在临床表现上超价观念相对于典型妄想有如下特点。(1)一定现实性:观念的产生多有一定事实根据。(2)一定可理解性:就患者的个性和经历而言,出现此类观念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或不可理解,其推理过程也基本合乎逻辑。(3)随相应的情感反应而消长:超价观念受情感影响较大,对引起此观念的最初事件的情感“冷却”后,观念随之减弱或消退。

在现实生活中,“超价观念”有多种表现形式。不久前,报纸上曾经报导过一个叫李玉明的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自制潜艇的消息。这个农民为了了造出自己心仪的“潜艇”,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当然还有金钱。因为没钱,不得不去贷款,因为没钱,家里人生病住院时,病未好就将其接回家。这一切都是为了造潜艇。经过千辛万苦,历时一年多,终于用铁锤“敲”出了第五艘“潜艇”霞光五号。试航是在一个水塘里进行的,据报道:“潜艇仅有艇体、鳍板,无动力、通讯及供氧设备。李玉明介绍,此次试航只为验证潜艇能否潜水。试乘员进入艇内,在一辆卡车拖拽下,潜艇先在水面滑行2秒,接着冲入水底,10秒后才在30余米外的对岸水面露头。成功了!李玉明的合作伙伴激动地在岸上放起鞭炮。”对此,一些在现场观看试航的群众和学生则表现出不理解,他们说:“发明者精神可嘉,但潜艇一无自主动力,二不能长时间潜水,很难说是成功。”但李玉明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今天试航成功,我太高兴了!”也许正是这种对成功的定义和渴望,并由此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才使得这位农民不顾家人的反对,多年来一直痴迷地打造着自己的“潜艇梦”。

 此外,由于“超价观念”和社会的道德认知具有一致性,所以往往不容易被识别。相反,社会还常常对具有“超价观念”的人和事加以奖励和褒扬。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一些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热衷于做“善事”、“扶贫济困”、“助人为乐”,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如果从道德的层面上来讲,他们的精神无疑是高尚的,也理所当然地会受到人们的称赞和社会的褒奖。其结果是:这一方面使当事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又让他们“欲罢不能”,总是习惯地说:“我做得还很不够!” 

 除了这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外,在现实生活中,“超价观念”一般多见于助人职业(如:医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及科技人员。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那些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忘掉一切、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工作狂”。象那些社会公众人物一样,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个强大的“超我”,他(她)们总想给他人多一些帮助,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不这样做,他们就心不安。他们无疑是不恰当地夸大了个人的力量,不切实际地给自己增加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当然,他(她)们也从中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情况如果长此下去不仅会对当事人的心理造成损害,而且对其家人也会造成伤害。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如果他过分地牺牲自己的精力,花太多的时间用于工作(对工作过度热情),不能很好地实现他(她)为人子女、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夫、为人亲友的社会功能;不能享受生活;不能到大自然中体会他作为自然之子的丰富感受。那么,他(她)就应该警惕自己是否受到了“超价观念”的影响。所以应当引起大家的注意! 超价观念是一类带有强烈情感和动机的、明显影响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信念。可以说超价观念也是一类个人的确信,但这种确信有以下方面不同于妄想:
①妄想缺乏事实根据,推理不符合逻辑,难以被人理解;超价观念虽然偏激,但有一定的可接受性和社会真实性,即这种信念有相当的事实根据,并不明显歪曲事实本身,推理也大体合乎逻辑,因此听起来颇有道理。
②妄想不被同一文化或亚文化的其他成员所接受;超价观念可被同一文化或亚文化的少数成员接受。
③妄想可突然发生,持续时间可长可短;超价观念总是缓慢发展,往往以一件或几件有强烈情感的事件作为起点或里程碑,此后长期存在。超价观念的内容主要与被害、发明、诉讼、嫉妒和疑病有关。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杨权
 
  为了避免鉴别上的困难和提高症状评定的一致性,最方便的办法是把超价观念一般地看做是妄想,这实际上是许多英美作者的做法,例如PSE和《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本书作者不同意这种方便法门,主张将超价观念明确区别于妄想。妄想总是个人独特的信念;凡是两个或更多的人共有的信念,即具有社会可接受性(social acceptability)或约定的真实性(consensual validity)的信念都不是妄想而只可能是超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