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确定性”(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2:19:53

追求“确定性”(二)

分类:一席谈 阅读数:238 评论数:0世界观 不确定性
  世界观的变迁: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             不少人相信,人的一生是命中注定的。冥冥之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就像自然规律,在操纵人的命运,决定人生的悲欢离合、磨难与幸福、失败与成功,福禄寿的多寡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无关。但也有不少人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努力奋斗,勤勉有加,可以达到所希望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前一种看法是宿命论的,找人算命看前程的人持有这种观念;后一种看法是非宿命论的,认为主观努力可以改变人生。改换成学术语言来说,宿命论是一种确定性的世界观,世界的一切,包括人自身都已经事先被安排好了,人为的力量无法改变。这与牛顿奠定的科学认知观是一致的。20世纪之前的科学观念都是宿命论的,认为世界就像一座精密的钟表,造物主上好了发条,之后的一切都是确定无疑的,科学家的任务是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这种世界观还有其他的表述:这种世界是机械的、可分及可还原的、连续而无突变的、可以预测的、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是无关的、主观与客观是分离的,等等。非宿命论与此相反,则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变化具有随机性、突变性、非决定性、多主体性及其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观察对象与观察者的不可分离性、偶然事件的锁定性。“上帝已经死了”,世界不会有命中注定的确定结果。20世纪之后的科学观念已经转向后者,认为世界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我们曾经发现的确定性,或者说规律,只是一种特例,不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质,造物主并未事先安排好这个世界。    对人生的看法与自然科学研究毕竟是两码事,但都是一种世界观。科学领域的世界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意味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在进行革命,这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们来说,是不能不关注的大事。“科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等当今“神圣”词汇的内涵,也意味着都要重新加以定义。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从原来以为是确定的变成了不确定,那么,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否依然可以按照经典力学的科学认知观,坚持认为仍是确定性的,有规律可寻?是否依然可以按照过时的科学观念,继续模仿牛顿时代的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基本看法。近三百多年以来,在科技文明之光的照耀下,日渐形成了一种确定性的世界观。因果论、决定论、可计算性、可预测性、规律性、必然性等等,都是确定性世界观中的词汇。这是一种宿命论的认识,但却是近代科学的结晶。这种科学宿命论打开了认识大自然的一扇门,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巨大的科技成就反过来强化了这种宿命论科学观,并演化为一种弥漫于整个知识界的普适方法。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现代经济学,以至于整个社会科学,都是在这样一种世界观指导下来观察和研究问题的。    然而,世界是不确定的。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如此。原来以为,“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被量子力学给打破了。量子力学发现,上帝经常玩弄骰子,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的。德国科学家维纳·海森堡在1926年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理论物理学家史帝芬.霍金,在他的《时间简史》一书中指出:“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个基本的不可回避的性质。美国数学家克莱因也在其《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一书中指出“数学不再是一门精确性的学科”,“数学曾经被认为是精确论证的顶峰、真理的化身,是关于宇宙设计的真理,现在则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所谓的规律、决定论、可预测性,也就是存在的确定性,都只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才存在。明天的太阳依然会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去。这在我们可见的物理世界中和有限时间内是可以预见的,日食、月蚀等自然现象的发生甚至可以精确预测到哪年哪月的几时几分。但我们却无法预测地震在何时发生、明年的农业收成会怎么样、下个月的股指是多少个点,甚至无法断定明天股指是涨还是落。经济社会现象中的非决定论是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也只是我们的大脑对先后发生事务之间联系的一种猜测。面对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只能说存在某种可能性,却无法得出一个精确的结果。    现代自然科学已经终结了近代科学观基础上形成的确定性世界观,使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确定性不过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一种例外,不确定性才是世界的本质。传统的非此即彼、主体客体分离、决定论逻辑、理性的精确性等等都需要在不确定性世界观的指导下反思重构。    在确定性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确定性知识系统现在已经无法适应原本就是不确定的世界。尤其是对人类自身社会的认识,世界观的转换更为迫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事实上已经宣告,以确定性为假设前提的传统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已无法给我们提供新的知识来应对越来越不确定的全球经济和国际社会。   
  • 打印
  • 分享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   开心网   豆瓣网   人人网   白社会   Linkedin   Yahoo Buzz
  • 评论(0)
  • 意见与反馈

上一篇:追求“确定性”(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