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是个什么问题?(附讨论)OR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02:13

 

                     贫富差距是个什么问题?

中国财经评论家 冀志罡 2006-08-02

贫富差距是不是个问题?在我看来,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不是吗?我确信我活在一个丰富多采的世界。在这里,人人生而不同——体质不同、智力不同、心理素质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际遇和运气就更是相差甚远。我简直无法想像,地球上能存在完全一样的两个人。

因为人与人不同,所以收入有差距——这是贫富差距的意思。贫富差距的存在,印证着人与人的不同,也彰显着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价值。贫富差距怎么会是个问题呢?

相反,我认为这正是人类的价值所在。如果人与人一模一样,就像一堆相同颜色的乒乓球,或一把相同规格的螺丝,那才是最可怕的。每个人都可以被别人完全代替,人与机器还有什么差别?人的价值又在哪儿?

如果我们非要填平这种差距,我们就必须剥夺富人、接济穷人。这会让能干的人失去投资创业的激情,也会让无能的人丧失自我提高的动力。人为制造的公平不仅不会让人活得更有尊严,相反会使整个社会活力尽失、死气沉沉。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推行社会福利主义后,瑞典——北欧海盗,曾经的欧洲强国——的真实写照。

贫富有差距是人类——不,应该说是整个自然界——的基本生存状态。必须明白,既使在丛林世界,强壮的老虎也比瘦弱的老虎吃得更饱。文明社会只是改变了竞争的规则,并不改变竞争本身。

我们不应该抱怨贫富差距,而恰恰应该感谢它。贫富差距激励着人们创造更多的财富,也给了人们努力上进的动力。它使人活得更有尊严,也使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再是口号。

有人会反驳说,贫富差距是因为不平等的制度造成的。那我建议你反对这种制度本身,而不是反对贫富差距。很久之前我就知道,行政垄断行业的职工享受着与他们的贡献不相称的高工资,但我并不因此反对高工资,我只反行政垄断。

至于贫富差距多大合适,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因为根本没有答案。不要相信什么国际警戒线。这种挟洋自重的把戏纯属杜撰,并不高明。经济学家需要基尼系数,是因为他们需要讲故事的题材。既然如此,还不如诚实一点,发明一个中国警戒线算了。中国人发明的东西,为什么非要拱手让给老外呢?

有公平这回事,但公平不是用来奢谈的。如果每个人挣一样多的钱才算公平,那干活不一样怎么办?如果干一样的活是公平,那谁干体力活、谁干脑力活?如果接受一样的教育才是公平,那要是有人不喜欢读书呢?

说到底,公平只是一种心理感觉,而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要让所有的人感觉公平,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有竞争就有胜负。这是上天强加给我们的局限。

简单归纳一下:

一、贫富差距来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差异,只要这世界还是丰富多采的,贫富差距就不会消失。贫富差距的存在本身,并不构成任何问题。相反,没有贫富差距才是问题;

二、即使基尼系数能够准确度量,我们能精确地知道今年比去年高多少,甲国比乙国低几分,也无法由此推出任何有说服力的结论,例如哪个时代更和谐,或谁比谁更公平;

三、鉴于大多数统计数字都是无价值无意义的,我不反对继续辛辛苦苦地计算基尼系数,只要别用来说那些它说不了的事儿。

(作者系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 ===========================================================================

贫富差距是个什么问题     9月5日  星期二

  文/李华芳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在中国传播有一阵了,得益于张五常的教导。而张五常受益于科斯。FT中文的专栏作家薛兆丰受益于张五常,而写《贫富差距是个什么问题?》的冀志罡又受益于薛兆丰。我无意评价以上几位中国同行的IQ,但这一真实世界经济学在传播过程中,以讹传讹,造成大部分后来的人完全不看科斯就觉得已经超越科斯不下千里。这些人,例如冀志罡先生,实际上没学到家,因为至少科斯不会这么没常识。常识就像口香糖里的甜味,从科斯传到张五常,嘴里或许还有几分甜味,到冀志罡先生,我觉得已经完全变成一块橡皮了。

  理解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千变万化,约束条件非常重要,这是张五常的贡献。所以谈贫富差距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无从谈起。冀志罡先生认为人人各异,因而推出有差距不稀奇,这是对的。但这种差距一旦扩大到令人无法忍受,就会引起社会问题,造成社会成本。齐美尔早在《玫瑰:一种社会学假设》中分析过这一道理。但冀志罡由此推出贫富不会是问题,相反认为差距才能出激励,言下之意似乎是穷人活该饿死。好在冀志罡还反对不公平的制度,但认为应该反对制度而不是贫富差距本身,因为不知道贫富差距怎样才算差距。

  好一个不知道怎样贫富差距算差距!冀志罡先生的这种反常识言论让我大吃一惊,差距难断,所以有基尼系数,这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警示,有意义。重要的问题还不在此,在于赤贫人口的脱贫问题,缩小贫富差距重要的一点在这里。冀志罡先生似乎不了解一些贫困的现实。例如在孟加拉的吉大港,尤努斯教授27美元让42个赤贫妇女脱困,随即形成了格莱珉模式,让小额贷款在全世界生根发芽;香港乐施会在云南同样开展了小额贷款项目,帮助当地无房无地无法获得贷款每日为下一顿食物操劳的赤贫户。冀志罡对这些是视而不见的,或许以为这是天方夜谈?

  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停歇。在全球扶贫行动以及各种组织的努力下,今天的赤贫人口已经大大减少。贫富差距从来都是问题。冀志罡认为要扶贫就会剥夺穷人,我不知道这种简单的思维模式是哪一种经济学教出来的,至少科斯的经济学不是。因为除了竞争关系,任何一门经济学都会强调合作双赢。在格莱珉模式中,赤贫的人由于没有抵押因此不能从正常渠道获得贷款,所以格莱珉专门贷款给穷人。

  不谙事实的冀志罡先生可能会说,这不是会减少富人的财富吗,不是劫富济贫造成富人无激励吗?且慢!格莱珉的贷款是需要还款的,而且格莱珉的数据表明其还款率远远高于商业银行,赤贫的人依靠贷款盖起了有锡顶的屋子、有了健康的饮用水等等,而格莱珉也由于高还贷率生生不息拓展更广阔的扶贫领域。改善穷人的生活,在这种条件下,不仅不会对其他人造成损失,相反由于穷人处境的改善,会带来双赢促成社会整体利益的提高。

  这是亚当•斯密经济学的古老传统,分工与合作的简单道理,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重提我们要对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但这些优良的经济学品行,到了冀志罡等的手里已经消失殆尽,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已经不像斯密、科斯这样具有常识。最近对科斯写了十余年的文章“The Conduct of Economics: The Example of FB and GM”非常敬佩,科斯批评以往经济学家对FB和GM协议的误读,以往经济学家认为FB和GM协议会导致企业采用机会主义行为或者FB会敲GM的竹杠,不过这只是在逻辑上搞练习,实际上并没有发生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但经济学家们不愿意看真实世界,而失去了常识。

  而张五常说过,好的经济学者,不仅眼界开阔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对真实世界永远有常识。经济学的重要品行是要有常识。理论有可能与常识不符,这可能是因为常识的约束条件未被发现。而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理论本身出错,而不是常识的问题。从常识上看,贫富差距当然是个问题,而中国一些经济学者缺乏常识的程度让人吃惊,让人羞于与之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