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是怎么评职称的--——致全院师生员工的第三封公开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2:19:48
国际关系学院是怎么评职称的
——致全院师生员工的第三封公开信
各位老师、同学们:
最近张鸣教授一再在各种媒体上说国际关系学院在评职称时,院长独断专行,一人说了算,并反对和阻止萧延中老师评教授等等,这完全不符合事实。本来,学院的内部工作不宜公开谈论,但迫于无奈,只得在学校相关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把事实真相告诉老师和同学们。由于张鸣教授拿萧延中教授来说事,使我们也不得不就此做出正面的回应,有些地方提到萧延中教授,也是出于无奈,就此我们对萧延中教授表示歉意。

首先,我非常负责任的、郑重的告诉大家,学院评职称的工作完全是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来进行的。根据学校的规定,评职称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按学科设岗,按岗位评聘”的原则。也就是职称评定首先要看学院经过定岗定编之后是否有空余的岗位,其次要看申报者所在的学科专业是否满编。如果学院或学科专业已经满岗,基本上就不能再进行申报。评职称工作开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院的岗位情况进行申报(包括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同时他要提供本人的情况介绍(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情况),提交本人的全部成果和代表作。所有这些材料都要放在指定的位置供全院老师自由审阅评议,经过至少一周的时间学院再组织申报人进行公开答辩,除了职称评定小组的成员,全院教职员工均可以自由参加旁听。答辩结束后,由职称评定小组进行评议、讨论,最后进行匿名投票,投票结果要公开,同时要报校职称评定委员会。最后,由校评定委员会进行民主评议,匿名投票。最后的结果在全校进行公示,经三个月的公示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和争议,才正式由学校进行聘任。应该说,上述程序和做法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也得到广大教职员工的认同。

根据“按学科设岗,按岗位评聘”的规定,政治学教授岗位已满,无法再拨给申请名额。国际片包括国际政治(北京市重点学科、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际关系和外交学只拨给1个教授申请名额。此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由于一位教授面临退休,也拨给该学科1个教授申请名额。事实上,张鸣教授据此指责学院有意排斥萧延中老师申报是毫无道理的。
尽管如此,经过多方努力和正常评审程序,萧延中老师还是评上了教授。但考虑到“按学科设岗,按岗位评聘”的原则、党史专业作为全国重点学科急需加强力量,以及萧延中老师本人的研究专长,学校建议萧延中老师调入中共党史系。他本人也同意这一做法,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萧延中老师正式被评为教授后,尽管已不是国际关系学院的教师,但我们还是充分满足了他提出的几点要求:他原来承担的国际关系学院的几门课程暂时仍由他讲授;为了国际交流方便,他可以用国际关系学院某研究所研究员的名义对外进行交流活动,包括印制这样的名片。应当说,我们已做到了仁至义尽,对此,萧延中教授一再表示感谢。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张鸣教授却利用萧延中教授评职称的事情挑起事端。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国际关系学院,也伤害了萧延中教授本人。不管怎样说,萧延中老师已经评了教授,张鸣教授还是不依不饶,那么那些没有被评上教授的老师又将如何呢?

根据学校的规定,学院职称评审小组一般由7-13人组成,学院领导班子确定评职称小组组长及相关人员之后上报学校人事部门并在院内公布。2005年和2006年国际关系学院职称评审小组采取的是全体教授会议的形式,教授只有两种情况不参加评职称小组:一是出国无法参加工作;二是上一年度新评的教授。这样,实际评职称小组的成员这两届都在14人左右。无论从学校的规定来看,还是从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无疑都具有合法性。
国际关系学院历来评定职称都是严格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的。在申请人公开陈述答辩之后,职称评定委员会进入内部的讨论和投票。各位评委心平气和,畅所欲言,对每位申请者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论。会上并不形成一个压倒性的意见,大家认为讨论的差不多了,就进行匿名投票,每人一票。投票结束后,当场进行验票、计票。投票结果在会后立即通知所有的申请人并报学校人事部门。

张鸣教授口口声声说学院这样不民主、那样不民主,但我们看看他在评职称的过程中是如何“民主”的呢?
在2006年的职称评审工作中,张鸣教授是职称评定小组的成员。在职称小组的内部布置会上,按照惯例,院长先介绍学校评职称的精神,然后大家进行讨论。而张鸣教授还没有等院长进行传达,就第一个跳出来,拍着桌子站起来,打断院长的谈话,冲着所有的评委大声吼道:“你们不给萧延中评教授,是天理难容!”此后,张鸣教授不允许有任何人发表对萧延中老师的不同意见,随心所欲的打断别人的谈话。在座的各位评委要么出于大局不愿意和他计较,要么敢怒而不敢言。正常的评职称工作受到很大干扰。张鸣教授如此横行霸道的作风和对其他评委毫不尊重的行为,已经达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程度。他对媒体讲,他似乎是一个受害者。但实际上,谁是真正的受害者,是谁在横行霸道?如果我们每个评委都像他这样做,那么正常的评职称工作就无法进行,国际关系学院的风气也就会被严重的败坏。
我们相信,每一个具有起码道德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师生在了解上述事实后不难做出一个判断,张鸣教授的所作所为难道真的是“仗义执言”吗?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李景治
2007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