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县流坑村 文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11:59

    文馆又称江都书院,建于明代晚期,为流坑董氏一族所立,清代前期经大修,以后也有修葺。文馆位于环境幽雅、地域开阔的流坑村北陌兰洲,其东侧紧靠大宗祠,背江面村而建。为前带庭院,西连藏书楼,主体为三进式砖木结构的建筑。它集读书、讲学、祀祖、敬贤、藏书多种功能于一体。     文馆的庭院于前墙正中门,上有“儒林发藻”四个行书大字。院内以花岗岩条石铺地,在其东、西两侧石砌对称的长方形泮池,中间有一单拱纵向石构步桥跨池而过,登三级台阶至主体建筑的门廊。首进包括下堂和前天井。下堂两侧各置一房,瓶式门,据说是供先生课间休息的地方。前天井以条石砌铺成“回”字形,其两侧面对天井,分别以木质隔扇栏成三间耳室,做学子们的书房。第二进包括中堂和后天井。中堂为先生讲坛,后天井的西侧辟有一门与藏书楼相通。第三进为面积较大的上堂,是供奉西汉大儒董仲舒等祖先、名臣、乡贤的神圣之地,庄严肃穆。上堂顶上,建有敕书楼。文馆重工装修在上堂,其顶部、檐宇、梁枋等处均为精美的雕刻、彩绘与黑书装饰。顶棚天花以冷色海藻纹为底,以红、绿彩勾填出花卉、八宝,并相间作出石榴形、扇面形的开光,中为山水、花鸟及书写的名人诗句;藻井周边为透雕窗花图案,顶部分六区,透雕成变形的荷叶宝瓶纹,均为暖色基调,鲜艳华丽。神奇的是多少年来藻井从未打扫,仍清爽无尘,色泽明朗。对此有如下说法:其一,制作藻井的材料能散发出特殊的气味,加上图形色彩斑谰,使虫、鸟闻(望)而却步,不敢光顾。故而,既无蜘蛛结网、飞虫停歇,也无燕雀筑巢;其二,藻井的南向有略低于藻井的天井檐宇,南低北高两檐形成了一个正对藻井的风口,这样,南风吹来,风流直至藻井北围,并在藻井中回旋,有如清扫一般。     文馆自下堂至上堂,地而逐渐升高,入其内须曲折迂回而进,这种平面设置,据说寓有学子们学业循序渐进,逐级登高之意。沿着后天井行至西侧端,穿门而过即至藏书楼。楼上为“文昌阁”,上悬“日进高明”匾。“文昌阁”是文人览阅与雅会之所,其东侧辟门设梯与敕书楼(藏书处)相通。藏书楼的下层为一小厅堂,其前置一小花园,园前墙两侧辟有漏窗,中有“瞻之在前”四个草书字,园中栽花植桂(寓“蟾宫折桂”之意),暗香四溢,环境雅洁清新,是文人小憩、漫谈的好场所。
        身至文馆,会感受到一种古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那满目古雅精湛的装修,特具岁月沧桑感的一石一砖一木,诱人遐想:仿佛可听到院堂中回荡着读经诵诗的声音;仿佛可看见书室中晃动着学子们孜孜攻读的身影。地面上的每一块砖石都留下了学子们和 先生的足迹。他们的生命经历诱人追询。古代的流坑以教育兴村,促成子弟走读书―科举―仕宦之路,曾经出了众多文人雅士、名臣乡贤,古往今来为人们所羡慕称道。而那一座座书院侧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文馆则是其中一座遗存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