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 中国个体户的“沧桑史”(组图)-斜眼陶渊明-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2:43:27
改革开放30年 中国个体户的“沧桑史”(组图)

倍可亲(backchina.com)起初 干个体怕熟人 出门必戴大口罩 发展 夜市开交警忙 个体户突破百万

  高潮 秀水街货品全 国际倒爷后仓库 没落 想转型不懂法 急功近利搅市场

  个体户 倒爷变款 易 聚势成商 难

  2005年1月7日,秀水街南大门的“秀水市场”招牌轰然倒下,老秀水被拆了,雅宝路被拆了,红桥市场也被拆了,个体户的根据地正在一天天缩减,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高楼大厦。让人深思的是,最近10年,全国各地都在拆除个体市场,中国个体户也从6000万人锐减到4000万人。这算不算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呢?

  个体户·事件回放

  政府搭舞台餐馆唱戏 北京有了首个个体户

  1980年,47岁的刘桂仙花了6个月通过了政府的公事程序后,她的“悦宾饭馆”终于在这年的10月7日开业了。这是20多年来北京第一个私人经营的饭馆。

  


  虽然堂堂正正做生意,但还是常怕被同学或朋友见到


  

  2005年1月7日,秀水街南大门的“秀水市场”招牌轰然倒下。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个体经济掀起的巨浪中,秀水街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登长城、游故宫、吃烤鸭、逛秀水”中的秀水街,成为北京商业文化步行街的特色招牌,很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个体户”也被称作“街边仔”,因为他们多数从摆地摊出道。1981年底,全国个体户首次突破100万户。到1987年底,个体户户数已比1983年底翻了一番,超过了1000万户。个体户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

  


  忽视技术改进使得一些个体户只是在市场的大潮中湿了一下脚

  


  当某种商品有利润时大家就一拥而上

  


  “个体户们”迎着改革的春风挖到第一桶金后,户数和从业人员也随之迅猛增长


  

  “个体户”这个词汇,曾标志着中国人终于走向了市场经济。然而谁能想到,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在市场经济持续深入中,“个体户”却日益成为一个渐趋消亡的词汇

  她的老伴郭大爷至今还记得开业那天的情景,下班回家,一进胡同全是人,这甚至让他怀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进家一看才知道原来 都是来吃饭的,菜卖光了人都不肯走,挤在门口的顾客只能站着吃,因为桌子太少了。

  20多年后,刘桂仙的小店资产积累到千万,她还坐上了“奥迪”,在京郊盖了座仿古四合院。她的孩子们也分别开起了两家饭馆、一家木器厂和一家古玩店。 “我这辈子没白混,小饭馆养了4代人,坐上了小汽车,住上了四合院。”刘桂仙后来这样说。刘桂仙在20多年中,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体工商户”,2002年又被北京市政府评为“北京市先进个体工商户”。

  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个体户代表载入史册。

  个体户·形成

  怕熟人出门必戴口罩 开夜市交警维护秩序

  “文革”结束后,回城知青大潮引发就业压力,全国800万下乡知青如洪潮一般涌回城市,城里处处人满为患,大批年轻人等待安排就业。无数人削尖脑袋往国有企业里钻,然而旧体制并没有接纳所有需要饭碗的人,尤其是当时被认为“出身或背景不清白”的人,很难在正规单位找到一席之地。于是,人们纷纷从事理发、修鞋、磨刀、修伞、修家具、卖小吃等行业维持生计,第一批城市个体户在街头诞生了。

  “个体户”也被称作“街边仔”,因为他们多数从摆地摊出道。个体户容志仁说,尽管自己在街上竖起“容光小食店”的招牌,堂堂正正做生意,却还是常常怕被旧时的同学或朋友见到。

  据说有人干个体怕见熟人,以至于出门必戴大口罩。那时有句流行语,叫:“大姑娘要想体验生活练吆喝,就赶紧找个个体户嫁过去。”

  但偏偏就是这帮人,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1979年9月,中央宣布:“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补充,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1980年8月,中央又宣布:“鼓励和扶持个体经济适当发展,一切守法的个体劳动者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地位在新一个10年伊始得到了正式承认。

  同时,为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北京西单,广州西湖路、珠江路等地开始有了灯光夜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灯光夜市影响很大。这里的服装款式新颖、价钱公道。全国各地的旅游者来北京必逛西单,连某些歌星、影星都到西单夜市淘衫。而广州的西湖路灯光夜市曾经被誉为80年代的“南国明珠”。

  1986年至1989年,这些夜市晚上5点一开,就有交警来维持秩序,不让汽车通过,因为人太多了。这些人中有从全国各地来买衣服的,也有来看彩灯的,挤都挤不动。

  1981年底,全国个体户首次突破100万户。到1987年底,个体户户数已比1983年底翻了一番,超过了1000万户。个体户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个体户、“太爷鸡”店老板高德良说,“周生记太爷鸡”开张第一个月,就做了7000元的生意。当时3000元就足够在广州老城区的横巷里买一栋小楼了。

  个体户·高潮

  小街练摊倒爷变款爷 秀水变身外商后仓库

  在个体经济掀起的巨浪中,北京有个地方不能不提,那就是秀水街。秀水街如今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登长城、游故宫、吃烤鸭、逛秀水”中的秀水街,已经成为北京商业文化步行街的特色招牌,很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秀水已成为北京固定的文化资产。

  1982年的北京,有人开始在一条长不过500米、宽仅8米的小街南口拉着三轮车卖蔬菜瓜果。没有人会想到,这里有一天会成为一个被经济学家誉为“用改革开放的剪刀裁剪出来的20世纪清明上河图”的国际马路市场。

  从1982年开始,一些原始摊主在秀水东街一带摆摊,贩卖衣物和小百货。1985年,一条小小的秀水街已被贩卖各种商品的小贩占满。1985年至 1987年,一些商户开始经营有中国特色的丝绸服饰及工艺品,并为市场赢得了“北京丝绸一条街”的称号。1987年后,随着外国人越来越多,工艺品开始进驻秀水,摊主们也由倒儿爷变成了款爷。

  秀水街逐渐成为中国与东欧相互了解的重要通道,有“国际倒爷的后仓库”之称。成千上万的北京人都目睹过俄罗斯商人席卷秀水街的采购狂潮。找到秀水街是那么简单。在机场坐上一辆夏利出租车打听一下:“哪里能换外汇或者直接用外汇买服装?”司机师傅一定这样回答:“只有秀水街市场。”另外,本着你敢来,我就敢往的原则,一些有胆量的中国倒爷也冲出了国门。

  从最初见了老外不知如何交流、担心发生国际问题,到后来相互拍打着肩膀变成“好哥们”,20多年来,北京通过这条小街的民间贸易,不自觉地沿着古时驼队的步履,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商道。

  那些抓住了机遇、冲破旧经济体制的“社会底层”,后来统统在王朔的笔下被尊为“爷”,作为一个极具中国时代特色的称呼为世人耳熟能详。很快,“秀水街的人发了”传遍了北京城。

  然而此时,致富并没让个体户进入社会主流群体,为大众所认同。老百姓抱怨:“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个体户只有自嘲:“穷得只剩下钱了。”

  个体户·典型

  转型不懂法锒铛入狱 专营一行致富惠家乡

  “个体户们”迎着改革的春风挖到第一桶金后,户数和从业人员也随之迅猛增长。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个体户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受益最大的人群,这些人主要包括农民、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

  名噪一时的上海首富周正毅就是其中的典型。早年周正毅开过点心店、服装店、KTV歌厅。到了1990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在创办实业的同时,开始奔向时新的“投资家”的“化蝶”过程,在股市里积累起了巨大财富,到2002年为止他旗下有4家上市公司。虽然到2003年9月5日,周正毅因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罪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被捕,但他代表了投身房地产和股市的一批个体户。

  现年72岁的郑州市某公厕管理员吴胜明是学历低、不懂法的代表。改革之初,40岁上下的吴胜明带着在西北开饭店、卖百货攒下的钱一路南下,短短几年资产就达到千万元以上。其后她冒险以老干所的名义购进48辆轿车,犯投机倒把罪、诈骗罪,被判入狱,18年后才得以释放。这也是由于早期个体户的整体素质不高,而误入歧途的典型。

  有“中国鸡王”之称的大连韩伟企业集团创始人韩伟,得益于政府“菜篮子工程”。韩伟目前个人身价据估计达4.5亿元,他代表着个体户得到第一桶金后,选择在本行当继续发展的类型。而这一类型的个体户往往是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的第一桶金源于政策扶助,第二桶、第三桶金依然源于政策。

  早期的个体户大多带着浓浓的乡土情结,赚钱后回乡从政,做个致富带头人也是他们爱走的一条路。“苏北第一村”——江苏省赣榆县宋口村党总支书记、全国首位农民副县长宋世敏便是其中一位。他初中毕业后进乡建筑公司做工,后办起对虾场,一度当上了连云港首富。1992年他回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一时传为美谈。

  个体户·减员

  “个体户”力单势薄 6年减600余万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1999年,中国实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截至2006年6月末,这个数字变成了2505. 7万户,锐减了650多万户。国家工商总局的另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内资企业实有350万户,比上年净减少30.1万户,下降7.9%。如此锐减实在惊人,联系到“国内私企平均寿命只有2.9岁”的报道,这一消息发出了危险警讯。

  “个体户”这样一个词汇,曾标志着中国人终于走向了市场经济。然而谁能想到,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在市场经济持续深入中,“个体户”却日益成为一个渐趋消亡的词汇。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不再需要“个体户”了吗?当然不是。市场经济不能缺少个体工商户这样的经济单元,而面对就业压力大的现实,个体工商户更是维系社会稳定与民生的基础。

  以东莞为例,东莞投资环境的优化和投资氛围的改善,来自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芬兰、澳大利亚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纷纷进驻东莞。由于大量外资的强势介入,东莞的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几乎是举步维艰,许多小规模、小成本的半成品加工制造企业更是纷纷破产或倒闭。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据统计,2002年,整个东莞地区的电脑周边产品加工厂家为2800余家,占全市工业企业的15.4%,其中,属于国内民营企业家和投资人独立投资和自主经营的约占38%。可是,到2005年,东莞的电脑周边产品加工厂家缩水了约15%,仅剩约2300家,而这些在市场的激烈且残酷的竞争中倒下的企业中,有近80%为大陆投资人经营的企业。

  个体户·困难

  注册开业必须过7关

  审批费占人均年薪11%

  2005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世界银行的4位教授,对8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环境做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从注册一家公司到开业,平均所必经的审批步骤数,加拿大最少,只需两天,中国内地需过7道关,经历111天。美国、英国、加拿大的注册审批费用不到其人均年薪的1%,而在中国内地,各种审批费用占据了人均年薪的11%。

  资料显示,国内中小企业创业准入门槛都比较高,像擦皮鞋这样的劳动型创业,在国外不需要登记注册,而在国内必须注册,否则就是非法经营。

  急功又近利哄抢市场

  忽视新信息品牌不足

  开业后,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导致个体户没落的原因之一,当某种产品有利润时一拥而上,仅仅只有一块蛋糕,而哄抢者甚众。

  忽视技术改进和投入、忽视自主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对于市场复杂多变的风向标捕捉的不稳定、对于市场需求等信息掌握的不及时、管理方法和用人机制的不完善等方面,使得个体户只是在市场的大潮中湿了一下脚,就面临着要么上岸,要么在挣扎后再被湮没的选择。

  “徐福记”食品(糖果、果冻、巧克力、饼干)携黑马之威迅速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可是现状却是连华南地区的市场都还没有彻底打开。

  “日之泉”也是“借壳还魂”凭着中甲球队才让国人了解了这个品牌,可是其年销售额却不及深圳“达能益力”(法国)的1%。

  “奇声”走的是视频播放机和功放音响这条路,其现状和“步步高”相比只能更惨;“以纯”、“虎威”至今还只能穿在中国人的身上,虽然“安踏”有一定的海外市场,但暂时只是在东南亚。

  号称“小香港”的樟木头、跻身“全国四大服装基地”的虎门、头戴“中国十大名镇”官冕的长安,都没有一个响彻国际的自身品牌,和这些城市耀眼的光环似乎并不协调。

  个体户·明天

  申办“执照”需便捷 个体经济存希望

  曾几何时,个体户一度是中国先富阶层的代表,最先尝到了中国改革的甜头。而今,个体工商业却面临困境。数据显示,大陆个体户每年减少87万户,生存日益艰难。

  个体户的没落折射了中国经济的变迁,“卖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是社会的进步。然而从长远的角度看,个体户们仍然需要破茧成蝶,在市场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提高自己的地位。

  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个体经济依然有其长期存在的必要性。更何况,个体经济对于解决中国的就业压力意义重大,如果所有符合条件的社会成员均能便捷地投入个体经济中,这对中国的发展又是何等助力?

  今天,个体户决不应成为没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