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远与民间文化的不解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05:05

网站搜索 网站群搜索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 > 政务公开 > 镇海要闻 > 图片新闻
沈志远与民间文化的不解缘
作者: 记者陈饰 /文 实习生吴巍/ 摄    来源:镇海新闻网    日期:2010年05月21日    访问次数: 【大中小】
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就致力于整理、收集镇海的民间历史文化,如今年近古稀,他仍热心于镇海的文化事业,并期待着把一肚子的“货”传承下去——

沈志远,一名68岁的镇海老人,外表清瘦。他今年刚刚获得省委宣传部授予的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称号。沈志远的文化程度不高,初中只念了一年半。然而,他的腹中却“烂”了一肚的老镇海文化历史。假如有一名学者,好奇于镇海某段历史,翻寻镇海志而不得,此时去请教沈志远,他必定能头头是道,给你讲出一番来龙去脉。 这名被省级媒体誉为“镇海文史第一人”的老人说,有生之年,用尽所有精力,将老镇海文化历史挖掘出来,为民服务。 鞋匠、看门人开启好奇心 1970年前,沈志远只是区文化馆的一名普通小职员。他和别的镇海人一样,忙碌于生计,按部就班地生活着。 1970年夏天,一次偶然的经历,引发了命运的改变。当时,沈志远经常去鼓楼背面一处小摊补鞋。鞋匠名叫陆满昌,他有个特殊的嗜好,喜欢对着顾客边干活边讲些本土的历史典故:吴驼佬(驼背)炮打洋毛,王安石到甬修三碶一塘。沈志远听入了迷,他想象不到,在镇海这个看上去破破旧旧的老城,竟然流传着这么多动人的民间故事。经陆鞋匠一讲,历史在眼前活了起来。 此后,他又接触原城关镇(今招宝山街道)的看门人老孙头(名字已不可考)。当时城关镇的工作基本处于赋闲,老孙头忠心耿耿地看着门,对着眼前的小伙子摆上了龙门阵。老孙头也是个喜欢讲故事的人,讲的是些镇海的历史渊源:五大家族的辉煌,民俗民风的来历。这愈发使沈志远着迷。 “这两人改变了我的一生。”沈志远说,对别人来讲,故事听过了就算了。对他来说,这两人讲述的历史,像深入灵魂的一块烙铁,烫了个热烈的印记:从此,他与镇海文史结下不解之缘,并开始了长达50年的执着。 民间文学搜救干劲十足 1970年起,文化馆原馆长夏炳章,将一项重任压在了沈志远肩上:参与民间文学搜救工作。爱好、理想与工作结合在了一起,沈志远拿出浑身的劲头开始奔波。 “条件非常艰苦,我经常背着小录音机,拿着纸笔,带着干粮去采访。一走就是一天。”通讯设备、交通条件远不如现在,沈志远凭着年轻和一股热情,做了大量工作:四处打听、了解典故、实地走访。 所有采访结束时,二三十盘录音磁带已被反复利用了多次。“每天东方发出鱼肚白的时候出门,天黑了才骑着自行车回家。晚上伏在桌上,把磁带里的内容用纸笔整理好。”老人们的讲述中,阴历阳历往往搞不清,沈志远回来后翻着日历仔细地推算。“现在有了电脑,上网查资料只是一瞬间的事,而我当时得付出数天、一星期甚至半个月的时间,去甄别、记录。”沈志远十分感慨。 上世纪80年代初,沈志远的辛劳有了收获:出版了6本民间文化集成书籍,包括曲艺、民乐、民俗、舞蹈、故事、歌谣等。上面系统地收录了镇海遗失已久的民间文化,他本人也于1988年被中国文化部授予民间文化集成奖。这项殊荣,当时全宁波只有3人获得。
退休第一事:学打字
从1970年干到2003年退休,沈志远积存了满腹的镇海史。 “年轻时想着一个劲地往前冲,年纪大了发现自己身体不行了,担心很多资料会烂在肚子里。”他看到年轻人用电脑工作,效率提高了好几倍。退休后的第一件事,沈志远报名参加区图书馆的电脑培训班。 “60岁才起步,我是培训班上年龄最大的学员,光是学拼音打字就用了整整10天。”沈志远和别人不一样,他要和时间赛跑。这名固执的老人,天天早上起来练打字。从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生硬地搜寻,到现在能一次性打完1500字。 有的人上网写文章随心所欲,他都是先打腹稿再成文。一旦写就,绝不更改一字。多年来,他熟悉史料如同手心纹路。虽然进度缓慢,但写一篇存一篇,效率还是挺高的。 他害怕走上旧时一些老人的憾路:有些老人,学识满腹却目不识丁。时不逢才,老人们找不到合适传人,在他没有找到他们前,就带着遗憾去世了。包括鞋匠、老孙头,那些他最初接触、引发他兴趣的人,随着岁月的推移,遗忘、丢失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旧时生活封闭,交流不够,一人一世界。但这世界都是极丰富的世界。”沈志远说。 至今,沈志远的电脑中留存了数十万字的文稿。他也在找合适的传人。
另辟蹊径上网作贡献
近年来,镇海新闻网梦幻都市雄镇论坛上,网友“老木头”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人。他以渊博的知识、独到的历史人文典故、熟悉的镇海史料,当仁不让成为众人心中的“镇海历史老师”。 老木头,其实正是沈志远。他取“枯木逢春”、“老当益壮”、“木头的顽强执着”之意,为自己起的网名。 《天凉了,驴友们不妨走走九龙湖“茶马古道”》、《镇海的元宵灯会应成为地域文化的著名品牌》、《建议有关部门开设镇海历史展厅》,搜寻“老木头”的7个精华主题帖,莫不字字珠玑,浸透了沈志远的满腔热血。他发帖的范围涵盖了历史、现实,注重的是理性地利用历史和为子孙后代留住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多历史典故一经掀盖,让众人惊叹连连。 “镇海也有活字典。”“老木头老师见多识广。”…… 主题帖的跟帖中,写满了对他的夸赞。看帖者想不到,一名68岁身患病痛的老人,坚守在电脑前,为了多年来的心愿,固执地奉献着自己的心力。他的建言建议很快引起了政府层面的反应,沈志远受邀与区政府、招宝山街道、文史部门、文管部门等会面,和盘托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我不求自己的所有建议都被采用,但我希望自己的心血不被胡来的大棒淹没。只要镇海的历史建设中,有我沈志远的贡献,足矣。”这名老人,轻轻地说出了自己的最终心愿。 (记者陈饰 /文 实习生吴巍/ 摄)
上一篇: 渔码头卸货忙
下一篇: 政协书画院画师进校指导
相关新闻:
·政协书画院画师进校指导
·收藏协会会员、顾问为居民义务鉴宝
·少年舞龙队传承龙文化
·我区建87个文化共享基层服务点
·蛟川印社落户望海楼
政协书画院画师进校指导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   【返回上一页】   【关闭窗口】
关于本站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隐私声明 |政府信息公开
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主办 区政府电子政务信息中心承办
浙ICP备05000026 | 访问量: |网站管理员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