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测试题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5:37:03

(一)明辨是非(辨别下列观点的正误,正确的在相应括号内填“√”,错误的填“×”。)

1.“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训说明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2.青少年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即使犯罪,也不受处罚。(×)

3.我们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4.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5.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行为上就不会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二)最佳选择(把你认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找出来,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1.下列属于法律的是(B)

①《中学生守则》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A. ①③⑤B. ②④⑤C. ①②③D. ②③④

2.近年来,我国检察机关查处的违法案件中,被绳之以法的有普通百姓、领导干部、社会名人等。这一事实主要说明了法律的特征之一是(D) A.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法律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刑罚主刑的是(A)

A.有期徒刑B.剥夺政治权利

C.没收财产D.罚金

4.中学生王某不爱学习,迷恋网吧,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后来竟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结果受到刑罚处罚。这一案例说明(A)

A.违法有可能发展为犯罪B.只有犯罪才具有社会危害性

C.犯罪不一定违法D.仅仅靠教育不能减少犯罪

(三)辨别分析(辨别以下观点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违法行为就是犯罪。

[参考答案:(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3)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四)阅读思考

学生李某原来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后来他常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变得无心学习,不交作业,经常旷课,有时还偷拿别人的东西,打架斗殴,受到学校的多次教育,但他不思悔改,又经常在社会上偷盗财物,还参加赌博等,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仍屡教不改,后因持刀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法院审理,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

对李某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进行分析。李某由好变坏,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我们青少年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提示:(1)不交作业,经常旷课,偷拿同学东西,打骂同学是违反校纪的行为;(2)在社会上偷盗少量财物、赌博属于一般违法行为;(3)持刀抢劫属于犯罪行为;(4)李某由好变坏,最后犯罪,说明一个人如果不学法、不知法就容易学坏,违纪违法,以致犯罪。违纪、违法、犯罪三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就可能由犯错误发展到违法犯罪;(5)我们青少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从小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