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声:读书也要善读、善择、善思、善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21:28

2010年5月18日下午,中国艺术报总编辑李树声女士做客新华网谈读书与成才。新华网  杨刚 摄
嘉宾简介
李树声,女,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历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干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研究人员、研究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艺术报》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众文学学会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新闻奖及长江韬奋奖评委等。曾任中国文联出版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委,第二十一、二十二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七十年代末开始步入文坛,发表文艺理论及评论著述、论文、散文、杂文、诗作等数百万字。著有《人的颖悟与梦的追寻》、《诗化的记忆——对历史与文学的思考》、《今天从何处走来》、《前海悟道》等著述,曾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一等奖等奖项。
读书也要善读、善择、善思、善行
新华网北京5月18日电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李树声5月18日做客新华网,就如何看待大多数中国人读书率较低现象、媒体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读书与成才等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主持人:比如说鲁迅的名言职业化读书和嗜好读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多数人读书还有一个功利化读书的现象,比如说为了考试读书或者参评读书。现在有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所以读书也变得更功利化,您怎么看?您对网友读书有什么建议和忠告?
李树声:读书功利化恐怕不是当前出现的问题,关于读书功利化也不是生活加快的问题,功利化,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就挺功利的。但是中国的大文学家数不胜数。所以读书像鲁迅先生分析的那样,可能一种是嗜好,但是非职业读书也都是有目的地去读,在功利不功利这个问题上,当然不能太直接。比如你写一篇读书论文,肯定围绕着你探讨的题目去研究这个题目,目前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要查阅许多资料来论证你的论题,文章发表了受到了好评,你能说在此之前你读的书是没有目的吗?
但是如果对读书急功近利,恐怕也不行。真的从书中去找颜如玉和黄金屋,那肯定会失望。所以有功利心阅读也没有关系,如果你读了几本书之后,特别是你读了几本好书之后,对你读书的目的也有一种端正、一种磨砺、一种陶冶与净化,我觉得书也会端正你的读书目的。但是读书也要善读、善择、善思、善行,这一点也很重要。善读就是会读书。目前出版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善读就要披沙沥金。目前状况是坏书出现肯定在所难免。如果善读就能解决问题了。善思更重要,无论好书、坏书,学而不思则罔,即使读的是好书,如果你不思考还是迷惘的。一起读书,一位老师教出的学生,十几年后区别特别大,恐怕除天分和机遇,读后之思就很重要。行就不必说了,学以致用,谁都明白。
李树声:读书是一个民族葆有创新进取的动力
主持人:中国艺术报社是"新华网'我的读书生活'大型专题征文活动"的协办单位,作为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您认为这次征文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对此您有什么样期待?
李树声:新华网邀请我们报纸作为协办单位,邀请函里写的很好,新华网一直以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为已任,引导健康阅读,为读者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阅读资源。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真的很令人感动。如果所有的大型网站都有这种精神,我们的网络生态就会健康起来,就不会像以往那样网络生态差一些,也贻误了青少年,我想其他网站也会由此受到感触,会在这方面努力。
因为网民中青少年比例占的比较大,就加重了这次征文的意义。应当说阅读的意义就是一个活动的意义。古今中外的传统文化经典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丰富精神资源,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史中的思想巨擎,他们究天人之道,通古今之变,在人类心中建立起灵魂的圣殿,这一点真是很重要,从那时候开始,人类就像马克思,不仅对自己的生命过程有所理解,而且对自己的有赖、归宿、奋斗追求有了精神上的支配与思考,使人类在发展的生态中超越了其他生灵,有了日趋成熟的精神世界。说白了,人类如果在物欲横流中丢掉了精神世界,那人还如何能称其为人。
当然,读书本身也有实际价值,如同鲁迅说的那样,鲁迅说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但这两种读书都应当是开卷有益,无论怎样,读书应当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民族葆有创新进取、生气贯注的动力。如果说对这项活动的期待,就一点,当前图书市场也有点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外国人看电影分几级片,中国也有老的看什么,少的看什么,有一种版本叫老不看《三国》,少不看《红楼》。通过这样的活动,对什么是好书,至少是健康读物有所引领、有所标准、有所规范,当然所谓开卷有益,恐怕要特指一部分书,会哭会闹的东西也会有的,但是黄赌毒,侵害青年,但是假大空的也误人子弟。电影只看票房,电视只看收视率,建设只看GDP,这个就容易从一个极端跑向另外一个极端,我是这么看的。
网络文学很有前景 会随着网络发展而发展
主持人:咱们说完读书,刚才说到读书的重要性,包括读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现在在年轻人当中,非常受关注的就是网络图书、网络小说,也非常热,您对网络小说、网络图书是怎么看的?除了网络图书以外还有一些比较流行的书,比如《明朝那些事儿》等,您又有什么看法?
李树声:因为我是挺忙的,看网络文学时间不是特别长,我觉得网络文学还是不太成熟、稍微有些粗糙的文学品位。随着网络的普及,我觉得网络文学还是很有前景的,它会随着网络发展而发展。比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最早的笔记小说传奇,开始都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后来就变成经典了。网络文学日趋成熟,它也会有发展、有成熟,我觉得那么多人关注的东西,所以我对它还是有信心的。比如《明朝那些事儿》算是网络文学里比较成功的,但就一个80后的作者能有那么大的耐心写那么多的文字,虽然是网络文学,我相信他关于明朝的历史他会读好多的。
好书应当对社会和他人富有责任感
主持人:之前我们也谈到,热爱读书的温家宝总理一直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在您心目中对于好书的定义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书才算好书?
李树声:好书现在太多了,浩如烟海,但是好书的标准挺难界定的。我们在一次文艺作品的研讨会上曾经谈过文艺批评的标准,这个和探讨好书的标准有点类同。解放前后,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当下的文艺批评标准日趋多元,于是,现在又有人呼吁,说文艺批评的标准还是应该有了,有的人主张恩格斯曾经讲过的美学和历史的标准作为批评的标准,美学的标准就是艺术的标准,历史的标准就是内容的标准,内容的标准就包括认识论的标准和历史观、价值观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是不是可以做为好书的参考呢?可能也算其中的一个参考。但我认为,好书应当是对社会和他人富有责任感的,这是好书的一个基础。
你这本书写的儿童不宜,那你就得写上。好书应当是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知识内涵,我这个人恐怕是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并重的一个人,我认为还是读经典比较好。你说开出好的书名来,那肯定是长长一串,但是读经典还是比较好的,就好象吃东西一样,经典不一定非常好吃,但是经典添加剂比较少,经典是真正的精神营养。所以读经典就是免于你走弯路,直接达到探求的彼岸。但是现当代的书也不能不读,特别是当代人写的书本,这样思想才能与时代接轨,对今天人们的所思所想,对当今文化的焦点问题,还是要掌握的,这样掌握的知识面才更全面。
科技发展迅猛让阅读方式有所改变是势所必然
主持人:如今电子出版严重冲击传统出版业,有人预测十年内电子图书将取代纸质图书,您对此有何见解?对于您自己来说,在纸质图书和电子书之间,您有什么选择?
李树声:电子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冲击很大的情况下,我本人还是比较注重纸质图书,注重比较传统的读书方式。但是我对电子图书也很有兴趣,十分好奇,而且十分方便。但是如果在十年内电子图书就会取代纸质图书,我真的没有那么悲观。十年之内,纸质图书就变成文物了,我觉得不大可能,只会小众一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阻挡不住的,如今也有人对科技发展提出质疑,就认为难道快捷、方便对人类就一定有好处吗?但尽管这样,科技发展如此迅猛是阻挡不了的。
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在科技发展很迅猛的情况下有所改变,我觉得也是势所必然。如同中国曾经是纸质书籍代替竹简一样的,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发展的必然,看作是人类阅读方式的一个变革,或者多元化。在这个问题上,我没那么悲观,两者共同存在,其实挺好的。
主流媒体应当是促进全民读书的助推器
主持人:关于女性成才与读书之间的紧密关系确实非常新鲜,另外您说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书才是决定成才的一个关键。那《中国艺术报》有没有开辟读书版面?您认为媒体、文化单位,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应扮演什么角色?
李树声:《中国艺术报》早已经开辟了读书版面,这张报纸的属性就需要它开辟这样的版面。比如《九州》、《文艺评论》、《书苑》,研读当下的文艺热点,品评最近的文艺书籍,探究文艺界大家创作状态和心灵世界,我们报社从2007年就开始到各地建立《中国艺术报》的农民爱心书屋,在湖南、山西、黑龙江这些地方都有我们的爱心书屋。今年我们准备去四川、甘肃这些西部几个省,建立一批爱心书屋。我们报社的年轻人也很喜欢这么做,当地也特别欢迎,每个书屋一般报社都要捐赠几千册,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农民从心眼里欢迎我们,所以建立书香社会,应该是全民共识。
建立学习型社会,我觉得确实是切中日趋浮躁的社会时弊,学习当然不能只指读书,但是读书肯定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书籍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历史的主要记录,是古今中外积累和积淀的重要载体,它弥补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开辟了人类遥望远古和展望未来的捷径。特别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无数文明成果,留下了令人自豪的文字经典,应当说物质的东西很难永恒,而精神成果却借助文字能够达到永恒。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个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兰亭序》不仅以字闻世。在他诞辰1700周年的时候,我们报社组织过座谈会,当时我很感慨,就是1700年之后的人还能想到1700年前的王羲之。所以读书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精神产品对于一个社会也非常重要。因此,读书是与先贤对话,是向智者求教。在今年读书日上,温家宝总理也有关于读书的论述。《中国艺术报》作为读书主流媒体,应当是促进全民读书的助推器,我们致力于这样做。至少在文艺界业内,起到倡导和引领的作用。
最近有一位业内人士批评说有时候业内只知道“赵、小、李”,不知道郭、周、茅、巴、老、曹。赵小李是赵本山、小沈阳、李宇春。中国文坛,包括在现在,其实还是一片璀璨的星空,大家还是应该知道的。
读书可使女性社会角色内涵更丰富 巾帼不让须眉
主持人:我们知道,笛卡尔有一句名言说的非常好,"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讲述的是书对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作用。从您个人的经历和文艺批评的视野来看,您如何看待读书与成才的关系?
李树声:笛卡尔的话是内涵丰富的真理,书是精神财富,而且是人类共同的,讲得非常好。意思是说这种精神财富获取的权利是平等的,读书与成才应当是有关系的,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而知识是事业之舟的载体。读书又是获取知识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我也有这样的体验。特别是当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知识更新特别快,这样不断读书,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读书与成才,我见过很多论述这方面的书籍,里面讲的太清楚、太精辟了。但是读书与女性成才的关系谈的不太多。
中国古代,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如果从他们的论述中能看到读书与女性成才的关系,那就出了问题了。因为那时候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如今不一样了,女性与男性同样在职场上打拼,女性读书不断增长才干很重要。所以至少有两点,第一,读书可以让巾帼不让须眉,比如居里夫人,比如近代的女政治家、女性文学家、女性科学家,我们作为女性很自豪。
第二,读书可以使女性的社会角色内涵更丰富。我周围的一位学者去买一本印度人写的理论色彩比较浓的《神圣的人生论》这本书,这位学者跟我说,他在买书的时候看到一个女孩子也买这书,他感到很奇怪,就过去问是给你父亲买的吗?她说我自己看,然后说了一遍对这本书的看法。这位学者很感慨,今天的女性如此厉害。读过书的女性和没读过书的女性绝对不一样,更有内涵、更有魅力,让她们在职场上打拼而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作为妻子和母亲,读书对女性也很重要,哪一位丈夫在社交圈子里都不希望自己的妻子一问三不知,尤其是跟在后面什么都不懂,尤其是知识男性,他肯定希望自己的妻子又贤良、又智慧,能进得了厨房,更上得了厅堂,上得了厅堂就要有一定的读书积累。
作为母亲,读书更重要了,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所有母亲对于辅导孩子,比如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好多母亲都能说出自己的一套,而这位母亲如果在老师面前、在学生面前懵懵懂懂,那孩子会感觉到很失望的。中国古代有一个孟母择邻的故事,孟母算是知识女性,如果在今天看来,她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这个佳话一直流传至今。中国古代还有李清照,一直到后来的秋瑾,提起来,现在的女性都引以自豪,都肃然起敬。所以女性不断学习就更为重要。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读书可以是成才的重要条件和基础,读书必定成才,恐怕也不能这么说,特别是在今天,比如说像我们报社就碰到过这种情况,父母亲都是农民,含辛茹苦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但是他刚刚工作的时候,甚至找工作的时候也比较难,所以你说读书必定成才、必定发财,这个更没有联系了。所以我觉得读书必定成才恐怕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因为读书也是一个很个体的事,读什么书,怎么读,他是作为个体生命的一个精神体验。
由于智力志趣的原因,每个人体验的程度都不一样。另外成才与成功是有区别的,成才不一定成功,成功是需要社会从不同角度认可你,所以对读书必定成才的期望值,尤其是开始不要过高,如果过高就会出现一定的落差。但是不读书肯定是不能成才的。所以读书是成才的一个基础,一方面要读书,一方面要实践,这样这个人才能更全面,所以读书与成才,我是这么看的。
当今是中国历史上阅读最广博、最宽泛的时代
主持人:说起读书问题,我们要看一个数字。最新全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这个数字确实非常惊人,您怎么看待大多数中国人读书率较低这个现象?
李树声:首先,现在弄不清楚这种调查的准确程度。第二,国家大了,发展也不平衡,加上我们国家边远山区比较多,个别文化落后地方或可有之,相信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不会是这样的数字。第三,无论怎样,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知书达礼的大国国民来说,看到这样的数字确实令人汗颜。但在数字化时代,人类阅读方式随着科技进步日渐多样,阅读可以网上阅读和掌上阅读,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当今时代应该是中国历史上阅读最广博、最宽泛的全面阅读时代。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对于纸质书籍,特别是经典类书籍,较之以前阅读率肯定低了,这种现象应当是进入商品社会的一个必然。物质欲望使人们更实际了一些,自然求知欲、对精神境界追求的观念就淡薄了,忽略或者漠视了读书对人们生存、价值的实现的重要意义。所谓读书,我是这么想的,应当强调深层次的阅读,说掌上阅读、数字阅读,但深层次阅读是更需要的。读书是一个泛指,但是快餐阅读、浅层阅读在我心里还不能与读书等同。但是近一两年来,人们的心态还是有所回归的,今年世界读书日,据有关媒体数字,2009年18岁到70岁的国民阅读率是72%,2008年是69.7%。所以国民阅读率也开始增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