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潜伏”36载重庆核工程揭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8:12:20

重庆核工程潜伏深山36载揭秘:20层楼高世界最大

2010年05月19日02:24  

 

5月10日,重庆816地下核工程主洞口,该工程于1966年兴建,18年后被叫停。A20-A21版摄影 本报记者 吴伟

 

目前已开放的主隧道长400米,位于整个洞体的第六层。

  

 

洞体第九层,为中央控制室,内有1980年时中国最先进的计算机组。


  4月24日,重庆“816核工程遗址”对外开放。这个位于重庆涪陵大山中的洞体,是世界上最大人工洞体,有20多层楼高,可抵抗100万吨TNT当量氢弹的空中爆炸,被喻为“人工奇迹”。

  在上世纪60年代中,中国实行核工业转移,历时10年在山中挖出洞体,并有71名官兵牺牲;该项目集合全国顶尖科技精英,共耗资7.4亿。后因改革开放,国家战略转移,“816”被停建。

  该工程2002年被解密,遂成为重庆旅游开发项目。有人称,这能使社会记住那段历史和那些英烈。

  816核工程特点

  1 军工洞体位于重庆涪陵区,从1966年开始修建,是由中央领导批准修建的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

  2 整个洞体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洞内建成大型洞18个。1984年,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战略调整,工程全面停工。

  3 据评估,816核工程乃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可以承受100万吨氢弹空中爆炸冲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

  4 神秘的、耗资7.4亿的816核工程2002年被解密,遂成为重庆旅游开发项目,于今年4月正式向国内游客开放。

  本报记者 吴伟 重庆报道

  从远处看,816洞体唯一的明显标志,是高出山体约150米的烟囱型通风口。在通风口下面的这座大山里,是816地下核工程设施。

  这个工程始建于1966年,主要生产核裂变材料钚239——为原子弹的核心材料。工程于1984年停建,2002年解密,今年4月24日向国内游客开放。

  这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人工洞体,总投资7.4亿。

  5月10日,导游小姐唐红艳在带领游客参观时说,如果世界末日来临,她就躲到816洞体里。这个洞体可抵抗1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在空中爆炸。

  和导游唐红艳不同,靳文国生命中最灿烂的年月都是在这洞体里度过。他是原816厂土建工程师。

  靳文国说,这个洞体确实是个人工奇迹。而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很难以介绍旅游项目的方式说清楚。

  世界最大“人工洞体”

  为建核工程掏空一座大山,洞内有20多层楼高,18个洞室;目前只开放不足十分之一

  816主洞口位于一小片裸露的石灰岩地表附近,位置并不显眼。能提醒游览者注意的,是路边一块旅游广告牌,以及墙壁新刷上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常见的宣传画和标语,“不要战争,要和平”。

  主洞口原先的铅门被拆除,墙体上剩下一道2米宽的凿刻痕迹,显示着当年这扇数百吨的铅门所有的宽度。

  据导游介绍,洞体内曾经还装有一些小型铅门,由光电控制,只要核爆炸闪光一出现,铅门就会自动封闭,“这在当时是最新的技术”。

  进门后,一道长约400米的主隧道,可容纳两辆轿车并排通行。墙体上留有当年的口号标语,“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这个洞体共有13层,主隧道位于其中第6层。拾阶而上,可至第8层,走上一个观景平台,能观看主反应堆大厅。那里是816最大的洞室,高79.6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面积则有一个标准足球场大。

  离开观景台,上至第9层,为中央控制室。在那里,能看到一些圆形的巨型显示仪表,那是当年中国最先进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组。

  以上是这个洞体目前所开放的所有部分,也是816厂的核心部位。但其所开放的面积不到这个世界最大“人工洞体”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据重庆建峰化工集团公司洞体工程总经理何成福说,整个洞体共有大型洞室18个,道路、支洞、隧道等130多条,总面积1.3万平方米。洞内通风设施完善,四季恒温,维持在25℃左右。

  目前未对外开放的,比如洞体第3层,为核反应堆锅底。进去时须穿过一道类似潜艇水密门的小门。

  记者还参观了未开放的核废料存放处,那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大厅,高耸、阴暗,犹如哥特式教堂。大厅下面深达数十米处是引来的乌江水,核废料将在此浸泡1年才能进入后处理阶段。

  据介绍,816洞体共有大小19个洞口,分别规划为人员出入口、汽车通行洞、排风洞、排水沟等等。

  当时参与土建的靳文国说,洞体施工石方量达151万立方米。那些土石方曾把当地一条白涛河给填平了。

  绝密“816”

  据介绍,以前洞口附近成分不好的都要被迁走;爱人成分不好,不能迁来和家人生活

  如今67岁的舒美看着每天游客进出洞体,她感叹时代的变化。她说,以前洞口附近,成分不好的人都要被迁走,还有军人站岗,一般人近不了。

  舒美是1966年参与兴建816核工厂的一名职工。她说,816当时对外称是“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招民工修洞时,对他们的政治成分也有非常严格的考察。

  原816厂土建工程师靳文国说,一进单位,首先就是上很多天的保密课,然后是宣誓、考试。他们每人只能看自己的图纸,在单位领的笔记本都被编上号,下班前必须上交保密科。

  回乡探亲,816厂的职工得先去保密科受教育。“在哪、干什么,不准告诉家属。”探亲回816厂,即便有直达线路,也要经过换车程序,方可回厂。

  郭镇川是原816厂的测量队职工。当初,他每个月往家里寄钱,信封上地址只能写邮箱编号,如“重庆市4513信箱”。郭的哥哥说,“原来你们在大城市啊”,郭镇川心里暗想,其实离重庆远着呢,“当时要走整整两天。”

  郭镇川在1967年与一名教师结婚。据他说,谈对象时组织上也很关心对方情况怎样,需要得到组织上的认可。“若爱人成分不好,便不能调进816厂的家属院和家人同住。”

  据郭介绍,在816厂区,医院、学校、市场一应俱全,与地方基本完全隔绝。同事之间互相不打听在哪个部门工作、干什么,是当年的工作常态。

  舒美曾听说,当时厂里曾有一个大学生因告诉厂外的人,如何转送技术资料,被检举后直接调去烧锅炉。

  重庆涪陵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冉启蕾告诉记者,在2002年816洞体解密前,厂里一直是维持着这种绝密状态。

  舒美说,她的父母在解密前就已相继去世。此前他们只知道她在保密单位工作,但不知道详情,“也许他们去世时,都不知道我在核工厂工作。”

  “816”定址,“白涛镇”消失

  出于国防安全,中国核工业向西南山区转移;山高雾浓的白涛镇被定址后从地图上消失

  由于816洞体已经解密,韩明跟记者述说了816厂建设的历史背景。韩明是重庆建峰化工集团公司武装部长。而“建峰”是816厂“军转民”后使用的名字。

  韩明的父亲韩志平就曾参与了816厂的选址勘探。韩明说,816建厂和1964年在全国推行的“三线建设”有关。

  据韩明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在中国参与援建的苏联专家被全部撤回,“于是我们的军事工业则变得无秘密可言。”

  韩明说,1964年8月4日,越南战争中,美国炸弹落到了北部湾和海南岛。当时中央认为,工厂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于是发起了“三线建设”。

  所谓“三线建设”就是,从重点军工企业、大城市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抽调人才,去云贵川等西南部山区建设分支机构。

  当时的抽调,是“成建制”的抽调。所谓“成建制”就是单位的各个部门都抽出骨干人员。韩明打比方说,就像一个细胞分裂成另一个一模一样的细胞,“这样可以快速在山区隐蔽处形成分支机构。”

  816厂的母细胞就是在甘肃天水的404厂。这个厂1958年由苏联专家援建,生产了六氟化铀,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做出重大贡献。

  1965年年初,404厂的韩志平——韩明的父亲,踏上了勘测选址的征程。韩明说,开始的1年半,选址勘测组跑了云贵川的很多地方,“很多车都跑废了。”

  从已去世的原816厂总工程师宁志敏的回忆材料上显示,当年选址小组曾提出过三个地点。

 

主洞口数百吨的铅门已被拆除,只剩下2米宽的凿刻痕迹

  
洞体外的烈士陵园,里面葬有71名挖洞时牺牲的官兵。

    第一个是川西洪雅县罗坝区,由于不靠山且水源的水量少,而被放弃。

  第二个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因不够隐蔽,被放弃。

  第三个是重庆涪陵的白涛镇,当地有水量充分的吴江,背靠武陵山,山高林密,气候多雾,具有良好的隐蔽性。

  定址白涛后,这个地名便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

  洞内71名烈士

  某师工程兵曾昼夜挖洞,有被石头砸死的,也有因病逝世;他们均葬于洞外陵园

  靳文国也是1965年从甘肃404厂调去816厂的。当时他在甘肃已工作5年了。他主要参与土建工程。

  816厂从土建时就是一个保密事业。靳文国说,当时民工修路不让修到洞体。洞体以及洞体与外界连接的部分都交由部队完成。

  靳文国介绍说,如按正常施工,要在大山里挖出816核地下工程,需要20年。于是中央派了某师的4个团来建厂,其中每个团有4个营,“这编制比常规部队的人多出很多”。

  管承相是当初首批进驻816工程的军人之一。1966年时,他是兵团9连的连长。他说,施工时实行三班倒,人歇机器不歇地昼夜施工。

  9连的作息非常奇特,他们以28小时为一个工作周期。管承相说,有时候活干不完还不能休息。“一个班下来,累得靠墙就能睡着。”

  “我们这些老兵当时多数知道816是核工程项目,只是嘴上不说。”管承相说。

  管承相于今年4月24日,作为洞体开放后的第一批游客被组织来参观。这也是他在工程结束后第一次回到洞体。

  管承相和一些老兵参观完洞体后,又去洞体3公里外的“一碗水”烈士陵园,祭奠在816工程中牺牲的战友。

  一块纪念碑上镌刻着53名施工中牺牲,以及18名因病逝世的战友。

  其中名单里的排长柴昌振,是在编号为01的大厅内爆破施工时,被大石头砸中身亡。

  72岁的周德全,在“一碗水”陵园当了一辈子守墓人。他记得,自1968年,某师的教导员张福成是第一个被埋到陵园的烈士。他说,烈士中,安徽人屈业富个子最大,身高1米9,所以他的墓在墓园中最长。

  1975年,816洞体大致挖掘完成。管承相所在的9连,是该师最后一批离开白涛的部队。

  修建18年被叫停

  因国家战略调整为经济建设优先,1984年816被叫停;当时已投入7.4亿

  在土建工程师靳文国记忆中,816厂停建是发生在1984年。他承认,最初听到停建,一时接受不了。

  “"文革"中,重庆最厉害的武斗都未对816建设构成影响。”在靳文国他们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当时有造反派找到816厂里,要“借颗原子弹用用”。

  靳文国说,让816厂停建的原因,还是因为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与美国恢复外交关系。随后,苏联实力逐渐削弱,世界核战争威胁进一步减小。

  而中国,开始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战略由国防优先,调整为经济建设优先。

  816在此背景下,经历了缓建、复建的过程,最终彻底停建。

  一份“816厂建厂史大事记”显示,1981年4月,国务院确定816工程缓建。1981年10月,国务院又作出恢复816厂施工的批示,重启资金为2.25亿元人民币。1982年5月,816厂转为缓建项目,“产品已属长线,超出国家需要”。1984年6月,中央正式停建816项目。

  截至816工程停工,其洞体已完成建筑工程量的85%,安装工程量的60%,总投资达7.4亿元人民币,前后共投入6万人,包括军人和技术职工。

  “7.4亿,在那个时代什么概念?相当于现在的三峡大坝。这是个人工奇迹。”重庆建峰化工集团公司的何成福估算,当时7.4亿折合现在的币值超千亿,“当年普通干部月收入也就30多块。”

  原816厂工程师李家如分析,停建的主因是816的建设周期太长。从1966年到1984年,用了18年。而且816采用的核技术已经落后。

  “816”变化肥厂

  为适应军转民,“816”厂曾去做蛋糕、生产电视天线、种蘑菇,最后生产尿素得以存活

  靳文国在工程停建前已是816厂设计院的院长。他说,当时厂里云集了中国最好的工程师和最顶尖的大学生,许多技术人员都有留日、留苏等留学背景,“以816顶峰时期的实力,单独开个设计院,比当时很多大学的实力都要强。”

  李家如是67届北大物理系毕业生。他说,当时厂里的大学生,有近40%是来自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

  工程停建后,大量精英流散。

  据厂内资料显示,816厂在1981年最高峰时有5240人,到1986年减少了1400余人。

  郭镇川说,主要走的是有专业所长的大学生和高层技术人员。

  在1981年缓建期,816工程的各个分厂纷纷想过各种挣钱办法,做蛋糕、生产电视天线,什么流行就生产什么。甚至有的分厂认为洞体内空气潮湿,便在里面试种蘑菇,最后失败。

  厂内资料还显示,1984年3月,816曾向核工业部提出利用现有装置改建30万kW核电站的申请,但最终未获批准。还未投产的核电装置最后被拆除。

  816厂停建后,改名为“重庆建峰化工集团公司”,并用二机部给的1920万元,转型生产尿素化肥。

  舒美当年已是816厂的劳资处处长。她说,那时她的办公室、厂领导办公室、厂领导家里,常被闹着要离开的人塞得满满的,脸红脖子粗争吵的时候也不少。“不过还是有不少技术尖子被留在了军转民后的建峰化工。”

  变身景点对外开放

  “816”被解密后成为重庆旅游项目;当时参建者认为这能使人记住那段历史和那些烈士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于2002年决定对816洞体解密,但对工程的文件资料、设备及其他涉密载体依旧保密。

  得知解密消息,时任涪陵区旅游局局长的程仁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

  涪陵区旅游局迅速和“建峰”联系,并推荐暨南大学作旅游计划。暨南大学于2004年完成的可行性报告表示,洞体作为旅游开发,需要投资2亿

  因一时未找到投资方,洞体迟迟未得到开发。

  近期,“建峰集团”获得国务院三峡办公室一笔千万元资金,用于解决因三峡大坝而使乌江水位上涨后对816洞体造成的侵蚀。

  建峰用这笔资金对洞体的电力设施、道路等进行维护后向外界开放。

  涪陵区旅游局局长李廷勇介绍,“816工程遗址”已于去年12月被列入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出于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洞体只对国内游客开放。

  今年4月24日是816洞体开放的第一天,前来参观的有6000多人。5·1期间每天约2000人,平时非周末的客流量每天约200人。

  李廷勇透露,重庆打算对“三线建设”的遗址进行整体开发。目前除了有816洞体,还有重庆市南川区天星沟博物馆,其原为天星仪表厂,当年曾生产大炮、舰艇的仪表。另一处在南川区向家沟,原为江山机械厂,生产高炮的企业,已经搬走近20年,厂区保存非常完整。

  李廷勇说,重庆还有其它的军品生产基地。他们都可以被改造成三线建设博物馆,“目前三线建设博物馆已被写入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记者了解到,目前重庆的“三线建设”学术研究方面尚不充分,仅重庆市党史研究所、三峡研究所有零星研究,大多数具有历史学专业的大学都未公开发表相关论文。

  “建峰集团”的韩明挺认可将类似816洞体这样的遗址作为旅游景点。他说,因为开放后,那些曾经流血流汗的老干部和军人就将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