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掩盖了通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3:29:48
据发改委日前的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为2.8%,已接近年初所确定CPI涨幅在3%左右的预期价格调控目标。一段时间以来,统计局公布的CPI一直以一种“中国式的温和方式”在上涨,但事实上却与公众感受有较大的距离,究其根源在于CPI的编制与现实脱节,这造成的后果是真正的通胀趋势被掩盖。
中国式的CPI难涨

中国CPI各类消费品权重构成。

价格管制延缓了通胀压力,使CPI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通胀实情。
 
CPI权重食品占34%,猪肉竟占9%
目前,我国CPI统计中包括8大类商品,但对于各类商品的权重指标,统计局网站并没有明确显示,一直以来的说法是八大类产品中,食品占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这一权重体系中,食品占34%的权重被认为过高。据测算,在当前的统计指标中,食品是所有八大类商品中权重最大的分类项,而猪肉又是食品分类中最重要的子项目,约占CPI整体9%的权重,这也被认为是猪肉价格对CPI影响过大,甚至被戏称为一只猪即可引发通胀。
占比重最大的常用食品遭价格管制
价格管制延缓了通胀压力,使CPI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通胀实情。为了缓解通胀压力争取时机,中国采用了价格管制的方式来抑制物价上涨,价格管制的对象既包括电力、煤炭、化肥、成品油等上游产品,也包括粮食、牛奶、食用油等常用食品,他们的价格波动难以合理地传递和反映到CPI的变化之中。因此,在价格管制背景下,CPI很难如实反映市场供需格局和实际通胀压力。
教育医疗住房等消费未被充分反映,CPI看似温和
教育、医疗、电信等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消费项目的价格近年来上涨幅度较大,使得这些价格的上涨在CPI中未能全面地反映出来。另外,教育、医疗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使部分家庭无力负担孩子上学,有病不敢求医,但统计调查显示他们教育和医疗支出比重不大,但这不是因为没有需求,而是无力消费。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住房、教育和医疗价格的“通胀”压力实际很大。
高房价挤压普通消费,CPI被稀释
对工薪置业者来说,房价飙升带来的货币贬值效应,远大于普通消费品构成的CPI上涨对他们的影响。货币购买力的贬值速度同房价的涨幅同步,房价持续走高,意味着购买者更多的“亲友团”将加入到供房行列、更多的收入用于支付房款,其他的消费将被挤压,从而使得现有CPI样本结构下的物价水平进一步保持稳定。对这些购房者及其资助者来说,CPI指标失去了意义,他们的货币财富已经被稀释。
 
CPI并不是通胀的全部


在全球化十分充分的今天,市场充分交换,并且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并且获得类似粮食这样的易得品变得非常简单,供求关系也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所以很难有大规模涨价的可能。
 
日用品价格波动对普通消费者影响不大
目前中国的金融环境和市场条件与20年前完全不同。经过30年的经济增长,财富积累使得居民对日常消费品价格波动敏感度下降,不需要如20年前因价格因素去抢购盐、酱油和大米;信用卡和个人贷款的推广、普及,使得居民可以通过银行信用产品将其个人积累的购买力进一步放大,主要消费人群的购买力,已远远超过其对日常消费品的需求,边际需求正逐步下降。
市场交换充分,粮食等日用品价格很难大涨
在全球化十分充分的今天,在市场充分交换的条件下,并且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并且获得类似粮食这样的易得品变得非常简单,供求关系也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所以很难有大规模涨价的可能。例如粮食是可再生品,也是易得品,由于有全球化的市场这一调节机制,可以说永远也不会出现严重的危机和短缺,自然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涨价。事实上,从1960年到1980年之间,全球粮食产量翻了一倍,粮食价格下降,粮食储备大大增加,过去的半个世纪的粮食价格相对于其他商品却降低了一半。
CPI的温和难以反映总体通胀压力
由于CPI主要用于衡量居民生活费用的变化,故难以反映整个社会经济的总体通胀压力。我国长期以来“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尚未成为引导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自1999年以来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逐年下降,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降至40%以下,明显低于国际上60%左右的平均消费率。另外,我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是近年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由于CPI主要反映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及服务项目,故其代表性受到很大局限,难以用来衡量整体物价水平。
 
高通胀趋势集中于被CPI“抛弃”的房产


中国的高通胀风险最集中的领域为房地产。
 

 
中国货币供应量冠绝全球
2008年底以来,政府通过降低利率和准备金率等手段,大举增加货币供应量。到今年11月底,中国在货币供应总量、货币供应占GDP的比重以及货币供应的同比增幅上,都可以稳居全球之首。货币供应量增加,旨在加大投资力度,保证GDP增长目标。但这也给未来国内金融市场动荡留下了隐患。
大量进入地产的“热钱”才是通胀的推手
资本从制造业流出,进入房地产,是吹大当前中国资产泡沫的主因。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大约一半和房地产相关,这也是抑制房地产泡沫如此困难的原因。当前这一波房地产牛市从2009年3月开始。这轮周期中,有三种信奉不同理念的购房者:第一类:政府不会让房价下跌。第二类:政府最喜欢房地产开发商。第三类:钱将不值钱。无论人们如何做出判断,其最终推手都是通胀预期。并且,价格上涨势头似乎证实了这种预期。
高房价致使全社会的货币购买力下降
统计显示,房地产销售占全社会消费支出比重达一半,因为房价上涨的原因,全社会购买同样数量的商品和服务,需要支付比一年甚至半年前超出20%甚至更多的货币,全社会的货币购买力都下降了,此时仍坚持以CPI衡量的通胀指标,显然有失公允。高房价使得中国真实物价远高于CPI给出的水平,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已处于高通胀状态,特别是在中心城市。
房价与消费恶性互动,高房价被转嫁到普通消费领域
房价在消费领域的传导就更明显了。2009年楼市的火爆,直接带动家居建材市场从2008年的低谷逐渐升温甚至红火,即使家居建材价格不因此上涨,但也至少会止跌。家电也是楼市的受益者之一。房价上涨,往往还导致租金的上涨,而租金是纳入CPI统计里的,虽然所占比重微弱。租金上涨了,经营者都会选择转嫁成本,譬如餐馆老板会将菜价提高。所以,2010年CPI的回升,高房价功不可没。
 
CPI的编制与现实严重脱节,使得它所理应体现的通胀水平一直保持在“低位”。与此同时,CPI现有的“特色”编制使得某些人依然能够通过标榜经济发展的“低通胀高增长”来自娱自乐。而以目前的CPI编制方式,其不单无法起到通胀风向标的作用,还将变成“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子:因为连CPI都开始暴涨的时候,通胀就已经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