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自行车生存状态调查(自行车因何日益被边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5:52:18
中国城市自行车生存状态调查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大发展及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自行车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在我国大中城市的道路上,滚滚车流中,骑自行车出行越来越战战兢兢;大中城市的机动车道越来越宽,非机动车道越来越窄;存放自行车的场所也越来越少。汽车的快速增长,使自行车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我国是曾经的自行车大国,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城市中涌动的自行车流,曾被外国人比喻为“移动的长城”。即便是现在,自行车依然是百姓离不开的出行工具。无论是从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要求出发,还是从解决民生问题的视角出发,我们都应该为自行车这种最平民化、最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鼓与呼。
  不需要挑选日期,只需要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来到任何一个城市的繁华路段,往往就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排成长龙的汽车慢吞吞地移动,行人左突右闪穿过马路,而自行车,则如一条条鱼,在机动车留下的缝隙里,在行人之间,闪转腾挪,曲折穿行。
  本刊记者在北京、武汉、郑州、合肥等地采访时,骑车人普遍反映,现在的马路越来越宽,但自行车越来越难骑了。
  “如今,骑自行车越来越不方便了”
  从年轻时一直骑到60多岁,酷爱自行车的徐老换过多少辆自行车,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自行车载着徐老上下班、接送小孩、探亲、旅游,多年来是他的双腿,是他的密友,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骑自行车出门,曾是徐老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骑车出门方便,又锻炼身体。特别是天气好的时候,骑在马路上,微风吹过耳边,舒服极了。”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前骑车出行的日子,徐老的脸上写满怀念:“那时候,城市交通主要靠自行车当家,特别是上下班时候,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汽车很少,而且得给自行车让道。”
  那么后来呢?“后来呀,情况逐渐地变了。”徐老无奈地摇了摇头告诉记者,尽管自己现在很健康,依然热爱骑自行车且骑行本领丝毫未退化,但对骑车上路非常犯怵。现在路是比以前多多了、宽多了,可骑自行车越来越不方便了。一些大路上虽然有专门的自行车道,但很多都被占用了,一些小路上则根本就没有自行车道。而在一些路口和立交桥下,自行车更是不好骑。汽车那么多,开得又快,感觉很不安全。赶上堵车,汽车把路全占了,自行车只能在汽车缝里钻。
  徐老说,有一次他骑车过一个小路口,既没有红绿灯,也没有人行横道,路上的汽车很多,开得还快。他推着车站在路边,只见滚滚车流在面前不停地流啊流,他实在不敢走,结果足足等了15分钟才过了马路。
  他说,现在一些道路设计完全是为小汽车服务的,没有考虑骑自行车和步行的人。长长一条路,中间既没有过街天桥也没有地下通道,这让骑车人怎么走?“有一次,我骑车出去,在一条马路上怎么都找不到口到对面去,一直骑出去一两公里才得以调头,真让人受不了。”
  “我感觉,自行车在马路上是最弱势的”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老师龚珺一直骑车上班。说起自己的骑车经历,她有一肚子烦恼。
  她告诉记者,从她家到学校骑车要走20分钟,这一段路中的一半都是没有自行车道的,自行车与摩托车、轿车、公交车等走同一条路。骑着一辆单薄的自行车,走在这些强大的马路同伴之间,她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是其中的最弱势者。  “常常是骑在车子上,刚听到后边有点动静,还没来得及反应呢,‘嗖’的一声,一辆汽车就从身边擦着过去了,还有那种动静不大、速度却不慢的电动车,突然就从旁边拐到前面,把人吓一跳。”
  “在公交站附近,我本来靠边骑着,可公交车一进站,我就必须骑到快车道上。这种情况很危险,但我不走快车道走哪?已经被逼得无路可走了嘛!”
  即便在非机动车道,自行车也是不折不扣的弱势者。她说:“在有自行车道的路段,骑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常有摩托车‘呜’一声尖啸,紧贴着我超过去,吓得我登时就一哆嗦。有时候,汽车也会跑到非机动车道上,一辆汽车就能把整个非机动车道几乎全占了,它一停,我也必须马上停下来,一不小心还会撞上汽车。”
  她告诉记者,不久前刚刚改造完毕的徽州大道,是合肥市主干道之一,本来还有非机动车道,改造之后,有的路段却没有了。有些路段,自行车道和行人通道被合并到了一起,在上下班高峰期,自行车几乎完全被拥挤的人流裹挟。“有时我眼睁睁地看着绿灯变成红灯,因为前方被行人堵住了,我根本过不去啊,真是让人心焦!”她说。
  “有件事,让我从此放弃了骑车”
  秦晓军与自行车有缘,但现在这种缘分已经断了。
  小时候,他经常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大梁上。年龄稍大一点,他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上高中的时候,他把自己那辆丁里当啷的黑色二六车换成了一辆直车把、粗轱辘的山地自行车。他说:“那种感觉就像把奥拓换成奥迪一样,骑这样的车外出逛一圈,绝对是件很拉风的事。”
  到北京工作后,自行车也成为他主要的交通工具,上班骑车,办事骑车,只要是出行,自行车就跟着他。闲来无事,他就骑着车到处转悠。“在北京的胡同里骑车慢悠悠地边走边看,一点压力都没有,那种感觉真不错。”
  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从此离开了自行车。
  一天,他要到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开会,本来可以向单位要车去的,但当时天气很好,而且时间也比较充裕,他就决定骑车前去,顺便也熟悉一下北京的道路。
  经过1个多小时的骑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但没想到,在门口他被保安拦住了,死活都不让他进。可能保安觉得他骑自行车来与这个富丽堂皇的场所太不相称,也可能是从来就没人骑自行车来这儿开会,总之,任凭秦晓军百般解释也不行,最后只好请召开会议的单位为他确认身份,才得以进去。但保安说什么也不让自行车进去,理由是里面没地方可放自行车。
  眼瞅着铁栅栏内一大片空旷的场地,自己的自行车却得不到一块小小的安身之地,秦晓军愤懑不已。无奈之下,他把自行车停放在大门外路边的电线杆子旁。就这样,保安还认为停得离大门太近了,毫不客气地两次让他往更远的地方挪放。
  秦晓军带着一种备受羞辱的心情进了大门,步行了15分钟才来到开会地点。途中,他发现门口的保安态度虽然恶劣,但真没说谎,院里满地停的都是气派的小汽车,见不到一辆自行车,怪不得人家不让他进去。
  他说,如果我要单位的车来,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而且还舒服得多。我骑自行车又省汽油又环保,结果却遭到这样的羞辱。我从此明白了,骑自行车是会被某些人歧视的。以后,除了到离家门口100多米的菜市场买菜,我几乎再也没骑过自行车。再后来我也买了小汽车,自行车更是被尘封了。现在,除了偶尔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地骑单车健身,这两条腿再没跨上过两个轮子的东西。   自行车因何日益被边缘化
   短短十几年间,中国从自行车大国跨入了汽车大国的行列。而在汽车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自行车这种节能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在城市生活中日益被边缘化。
  记者了解到,造成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越来越弱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路权”严重受损,骑行空间被挤压
  在武汉市一元路,骑车路过的张先生告诉记者:“现在骑自行车越来越困难,大多数路都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只能在机动车道上和汽车混行,而且一些马路边上还画了停车位,遇到这样的情况,自行车就只能在马路中间骑,确实挺危险的。”
  张先生的话,说出了大部分骑车人的心声。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的飞速攀升,曾经在道路上风光无限的自行车,渐渐被“赶到”了边缘地带。在大中城市的某些路段,自行车甚至被“逐出”路外,丧失了在道路上行驶的权利。据记者在武汉、郑州、北京、合肥等城市了解到的情况,新建道路没有自行车道、原有自行车道被改为机动车道的情况多有存在,城市交通资源分配明显不公平,自行车的路权严重受损。  即便有自行车道,自行车骑行也困难重重。河南省单车联盟的尚瑞金说,自行车能走的路一般分为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道路、无防护型自行车道、有防护型自行车道、隔离型自行车道、自行车专用道等几种。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新建道路和繁华地带的自行车道,主要为前三种。而这三种,可以说各有各的困扰。在自行车和机动车混行道路上,由于存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机动车多种速度相差很大的交通工具,很容易造成三者间的相互干扰,在交叉路口这种干扰最为严重。无防护型自行车道不但会有机动车频繁驶入,有些甚至完全被当作机动车停车位,导致自行车不得不驶入机动车道,带来安全隐患。有防护型自行车道则过于狭窄,有些甚至不能两辆自行车并行,再加上速度很快的电动自行车混行其中,也给自行车骑行带来很大不便。
  公共交通是市民出行的主要选择,然而,当前公共交通也成为侵占自行车路权的主力军。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组长崔晟说:“很多公交车站都设在自行车道上,每当公交车进站,自行车就不得不在公交车夹缝中行驶,或者被迫驶入快车道,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有宽敞的自行车车道,但这儿的自行车撞人事故却层出不穷,问题就出在公交车站上。由于岳家嘴、汪家墩、徐东村等四五个公交车站都紧靠自行车道设立,乘客一下车,正好涌入自行车流,一不小心就会与擦着公汽驰过的自行车撞个正着。据了解,前几年武汉市提出“港湾公交车站”概念,将部分原在机动车道上的车站引入自行车道,结果使得自行车的行驶环境更为复杂。
  郑州城区现有公交线路209条,线路总长度3230.7公里,数千个公交站点占用了大量自行车交通资源。而另一方面,郑州市的公交车平均时速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每年都会减少1至2公里,2009年高峰时平均时速只有14.7公里,基本上只比骑自行车快一点。这对公交车和自行车来说,可谓是“双输”局面。
  自行车无法嵌入大交通系统
  在国外,人们经常会选择多种交通工具搭配的方式出行。例如,先骑自行车到公交车站或地铁站,将自行车存放后,再换乘公交或地铁前往目的地。而在国内,人们往往只能选择单一的交通工具出行,自行车无法嵌入大交通系统,其作为重要辅助交通工具的功能并未得到开发。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国内大中城市普遍缺乏充足的自行车停放场所。
  从北京市民陈先生家到附近的地铁站,骑车只要5分钟,对于早晨时间极其紧张的陈先生来说,骑自行车前去换乘地铁是最佳方案。但是,问题来了:地铁站旁边没有正规的自行车停车场,随便停一个地方很容易被偷。几年来,就是为了骑车去换乘地铁,陈先生一家3口人,已经丢了好几辆自行车。无奈之下,陈先生只能放弃地铁这一方便的交通工具,咬咬牙买了私家车。
  武汉市的杨小姐面临跟陈先生一样的烦恼。
  武汉被大江分割,湖泊遍布,大大小小的桥梁都是交通干道。可大多数桥梁尤其是过江大桥都没有设置自行车道,甚至禁止自行车通过,这让许多骑车人感到不便。杨小姐住在武昌,在汉口上班。由于自行车上不了长江二桥,附近又没有过江轮渡,杨小姐只能把自行车骑到上桥处附近,转搭公共汽车过江。由于沿江地带盖满了各式高楼大厦,很难找到正规的停车场所,半年不到,杨小姐就被偷了两辆自行车。
  记者了解到,自行车停放难问题在国内大多数城市都广泛存在。北京市政协委员万建中说,以北京市为例,2008年以来北京虽然规范建设了一批自行车停车设施,但在大商场、社区、重要商业街区、写字楼等地,自行车停放点还是普遍呈现萎缩状态。那些过去街边随处可见的小存车点已经越来越少了,而较大的规范存车点又不足以覆盖所有人流集中的地区。
  万建中表示,虽然近几年小汽车增长速度很快,但自行车仍然是百姓常用的交通工具,既环保又节能的自行车理应成为政府提倡的出行方式。但是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自行车停放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停车难的尴尬,成为许多人放弃自行车的一个重要原因。
  汽车文明欠缺的负效应
  一个雨天,一辆银灰色宝来高速驶过一处积水点,高高溅起的水花飞向旁边一位骑自行车的人,虽然穿着雨衣,他还是从头到脚都被浇湿了。面对远去的汽车,这位骑车人满脸无奈。  这是在网上流传很广的一组照片,引起了广大网友对开车人的强烈谴责。事实上,这组照片所反映的,正是我国进入汽车社会后,亟须建设汽车文明的问题。
  当下,许多车主买了车后只注意到车辆给自己出行带来的便利,文明行车的认识却大大滞后。在每个城市的人行横道、道路转弯处,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小汽车不让行人和自行车的霸道行为。在马路上的滚滚车流中,行人和自行车越来越显得战战兢兢。
  张小姐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下班回家堵车1小时让她十分头疼。为了不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塞车上,张小姐决定重拾大学时骑过的自行车。可骑了没几天,各种状况就让她焦头烂额,“跟大学里骑车完全不一样,感觉很不好。现在很多开车的人十分蛮横,瞧不起骑自行车的人。比如过人行道的时候,经常被汽车司机按喇叭催促;雨天碰到一些素质不高的司机,还会溅你一身泥水。”
  张小姐说,一些司机的恶劣行径,让她觉得骑自行车低人一等,心里很不平衡。有一天,她甚至把怨气撒到了交通协管员身上:“那一次我刚走到一个路口,就看见他拿着小旗冲我摇,我登时火冒三丈,你为什么不冲着汽车摇啊!”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小汽车、自行车、步行以及其他出行方式在城市交通生活中都是平等的,而作为绿色、节能、环保的出行方式,自行车更应该受到尊重。目前,骑车人在马路上的弱势地位,正说明了进入汽车社会后,我国的汽车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当越来越多中国人开上私家车的时候,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却重获西方人的眷顾。因为自行车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减少交通拥堵,所以在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时,一些国家特别注重鼓励自行车出行、以自行车优先为原则的政策和规划。
  专家指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理应重视自行车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鼓励与倡导骑车出行,政府责无旁贷。
  改变理念,从以汽车为本到以人为本
  “自行车当前糟糕的生存状况是城市规划、道路设计、交通规则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更深层次的则是相关部门的理念问题,反映了到底应该以汽车为本还是以人为本的问题。”崔晟说。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汽车数量的骤增,大中城市不断兴建新道路,拓宽旧道路。然而,虽然道路在增加,自行车的生存空间却不断缩小。崔晟说,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是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中的“汽车本位”思想。
  2007年11月对郑州居民出行方式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步行,仍然是中心城区居民主要的出行方式。其中,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所占比例达47.5%,步行达30.4%。
  然而,作为普通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自行车的路权往往被忽视或牺牲,以满足汽车的路权需要。“现在的城市交通主要围绕机动车来设计,非机动车道越来越窄,设计部门往往认为只要汽车畅通了,交通问题就解决了。”河南财经学院经济管理学教授史璞说,“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汽车堵,自行车也堵。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科学发展的问题。”
  史璞认为,要解决当前的交通拥堵问题和自行车路权问题,政府必须树立“大交通”的概念,要把各种出行方式的交通权利统筹兼顾,不仅要考虑机动车,还要考虑自行车。
  如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不同的出行方式?在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任教的郭宇光说,这需要实现各级管理部门权限的一体化,不同交通工具发展策略的一体化以及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一体化等,对汽车上路可以通过政策、价格等因素来进行调节,从而为其他出行方式赢得更多空间。
  郭宇光认为,政府进行交通规划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减少出行长度,因为出行长度影响着出行选择,政府要尽可能使大多数人的日常出行距离在3000米以内,减少汽车出行量,并在市政设施上尽可能留出自行车通道,为自行车出行创造便利条件。
  完善措施,还自行车以生存发展权
  对于如何保障自行车顺利出行,崔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措施:原有的道路应在便捷、安全、舒适的基础上保留或改造自行车道,新建的道路应该规划出自行车道;重要的交通枢纽周边应建设足够的自行车专用道和停放场所,以便利出行方式的转换;使用护栏、行道树、绿化带等将机动车道和自行车道分开,使其不能互相穿越;改造现有不合理的公交车站设置,避免公交车站占用自行车道。  针对自行车停放难题,万建中表示,有关部门应该调研自行车出行总体情况,对自行车车流集中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布设相应的存车设施。同时,政府财政可以考虑进行投入,逐渐取消自行车停车收费,建设公益性自行车集中存放点。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家亮认为,人们使用交通工具时不外乎以下几种选择: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私家车、自行车等。汽车是最耗能的,自行车则是最节能的。自行车轻便,适于短途出行,城市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行车的作用,不仅有助实现节能减排,而且会大大方便市民生活。
  黄家亮说,2009年6月他在杭州调研时发现,杭州倡导自行车出行工作很得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他说:“在我所住的宾馆附近,就有自行车租赁点。我持杭州市一卡通刷卡租了自行车后,可以很方便地去很多地方。我们当时去了西湖。到了西湖西侧时,可以把租来的自行车放在就近的停靠点,放心地游玩、拍照。经过苏堤、白堤,到了西湖的东侧,我们又可以重新租自行车,骑着回宾馆,到宾馆附近的租赁点,再把自行车还回去。”杭州的自行车租赁点就像公交站牌一样随处可见,形成了一个覆盖城市的网络。而且,每个租赁点之间都是电脑联网、信息互通,租赁、归还车子都非常方便。
  他说,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欧美许多国家就推出了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在巴黎、伦敦、纽约、阿姆斯特丹等国际大都市,自行车租赁服务的发展尤其迅速,此举对缓解交通压力、促进节能减排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如果能学习这些城市及杭州市的经验,建设自行车网络,使人们在公共交通工具间方便地换乘,相信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
  加强宣传,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一些专家认为,在日渐“汽车化”的中国,自行车作为符合国情、有益环保,并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代步工具,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因此,政府除了从设施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向自行车出行倾斜外,还应大力开展骑行有益的宣传教育,鼓励市民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
  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江玉林说,现在在许多西方国家,骑自行车都已成为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时尚。国外很多企业都会主动采取措施,给予骑自行车上班的员工奖励。很多企业和单位还备有专门的洗澡间和更衣室,供骑车上班、满身大汗的员工冲澡和换衣服。纽约的地铁站里也有洗澡间和更衣室,很多人都是先一身运动装地骑车到地铁站,冲个澡,然后换上在办公室里穿的衣服,换乘地铁去上班。
  黄家亮表示,要形成骑车出行的时尚,就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那种认为“自行车是落后交通方式”的错误想法。现在,一些人存在这样的狭隘观念:即把一个人的成功,与是否有私家车、有什么品牌的私家车等挂钩,仿佛一个骑车人一定没有开车人成功、开宝马也肯定比开奇瑞更成功等。要消除这些狭隘、落后的观念,就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低碳生活、以节能环保为荣的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