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字符:项羽藏宝的破译密码千年待解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7:49:52
神秘字符:项羽藏宝的破译密码千年待解之谜(图)
浙江绍兴柯岩街道的项里村,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项羽宝藏的传说。项羽于江东起兵前夜在项里村埋下了12面金锣,而找到这12面金锣的关键就是破译村东草湾山上所刻神秘字符,破译了字符,就能找到宝藏。
曾有人开高价宣传掌握了宝藏的破译方法,也有人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12面金锣到底价值何许,埋藏何处,到现在还是一个迷……
一、开价150万元破解的神秘字符
2005年的夏天,浙江绍兴旅游局副局长鲁锡堂收到几封信,全是当地市、县有关领导转下来的,且都来自同一个人。该人在信中声称:谁给出150万元,他就马上解开项里村字符之谜,并宣称,并不是拿这150万给自己用,而是另有其他的用途。
为撩开神秘人的面纱,鲁锡堂根据信中提供的联系方式,与对方通过电话取得了联系。他觉得那个人说话一套一套的,似乎很精通某种古文化方面的知识,听起来挺像那么一回事儿。鲁锡堂说,除了他之外,市里还有不少人接触过这个“神秘人”,但他当时表示,暂时还不能透露有关“神秘人”的其他信息。
价值150万元的破解密码,将有关“神秘字符”真实性的传言摆在了桌面上,鲁锡堂认为,在事实未完全弄清之前,对任何结论都不能轻易否定。所以,“神秘人”的狂言,鲁锡堂以及绍兴县旅游局等有关部门都有所重视。
但鲁锡堂当时还说“不是说他要150万就给他150万,这要看是否能在里面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而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件事再也没有了下文。
如果只是破解字符就要150万,那这个字符下将隐藏着多么大的一笔宝藏呢?
草湾山位于绍兴著名风景区豆雾尖北麓,海拔约70米,东西长400余米,山西面是一座新修的项羽庙,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灌木林,所以虽然山脚下就是项里村,但村民很少上山。“项羽藏宝图”就在人迹罕至的草湾山一侧。

石头上的字符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字符所在的石块是一块不规则的五边形石头,呈拱形,青灰色,“爬”在山腰上,宛如一个巨大的龟背,大约长5米,最宽处约有3米,最窄处约有1.5米,石面上有淡淡的绿苔印。 所谓的“项羽藏宝图”,就是刻在这块大石上的印记,是用锋利的锐器所刻,深7~8厘米,宽约5厘米,所刻的笔画都是横和竖,方方正正,有的组成几个大小不等的矩形。字符样式古朴,不似篆文,也不似金文,整个图形不像是写的什么字,酷似房屋的平面图。随着时光的流逝,整个字符的表面已很粗糙,各个笔画的边角已变得光滑。
如果这“藏宝图”为项羽所留,那它至少存在了2000多年,为什么就没有人解开谜底呢?据当地村民介绍,草湾山上的神秘字符只是项羽所留“藏宝图”的一部分,当年项羽将“藏宝图”分开刻到了几块石头上,而想要真正破解这个“藏宝图”必须找到其他的“藏宝图”。然后将它们拼在一起,这样就能解开“藏宝图”的秘密了。如果真是这样,“藏宝图”到底是由几块组成的呢?项里村的村民无人知道。
据称,村里也有好事者曾去寻找过“藏宝图”的其他部分,但最终没有结果。目前惟一被发现的就只有草湾山上那一块。
那么,12面金锣又是怎么回事?
二、项羽起兵铸金锣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宿城区)人。自称“西楚霸王”,把梁楚九郡当成自己的领地,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早期,项羽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项梁被秦军杀死后,项羽带领起义的楚军继续反秦。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范增之言,放走了刘邦。最后,项羽被刘邦的大将韩信围于垓下,自刎于乌江。
据《史记·项羽本纪》上记载,项羽因叔父项梁犯命案,两人一同避难吴中,并曾有一段时间生活在会稽一带(即绍兴)。两人在项里村一带隐居,得当地村民庇护。此后他们暗中积聚力量,招兵买马,很快募集了8000江东子弟在附近练兵,铸12面金锣日夜操练。起兵前夜,项羽为报答村人,命士兵在山上连夜埋下12面金锣。

项羽像
在绍兴当地新近出版的一套鉴湖系列丛书中,对项羽和项羽宝藏的传说更有详细记录,书中写道:“为了反秦,项羽与叔父项梁在项里一带召集旧贵族子弟8000余人,用12面金铜锣,鸣锣教战,习武练艺。这12面金铜锣精工细作,别具一格。分别用80%的黄金和20%的黄铜合铸,锣大如轮,声宏音清,背面铸有12生肖图,价格不菲。时间过得飞快,项羽要告别项里百姓了,他决定将12面金铜锣留给项里。于是命令士兵深夜在项里草湾山附近挖坑藏锣,然后又在草湾山上凿下了字符。如果谁能认得此字,便能找到那价值不菲的12面金铜锣。”
在绍兴县越国文化博物馆,《康熙会稽县志》上有一段文字记载:项梁、项籍杀会稽首殷通,举兵于会稽。这里所说的会稽就在绍兴附近,而项籍就是项羽本人。2000年前项羽和他叔叔项梁杀了会稽县首领殷通,起义造反。
村里几位老者说“项里村”的村名也是根据项羽而起的,不仅如此,项里村内还修建了一座项羽庙,当地百姓尊称他为项羽菩萨。据说这一习俗已延续了几百年。为项羽修庙,这在全国各地也是屈指可数的。种种迹象表明,项里村与西楚霸王项羽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
如果以上这些都是事实,那大若车轮的12只金锣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
1973年以来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战车,相当一部分战车车轮的直径在1.4米左右,如果说锣大如轮,那么项羽当年埋藏的十二面金锣,每一面金锣的直径也应该在1.4米左右,这么大尺寸的锣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比较少见的。
铜锣的中央部分略高,它的大小、厚薄与锣的面积比例,决定锣的音调的高低,低频锣发出的声音沉闷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当年项羽铸十二面金锣目的就是利用锣声操练军队,但是专家对于秦朝末年锣的制造水平产生了怀疑。
根据当时的工艺做到一米四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一个一米四的锣大概有一百五六十斤,如果仅靠当时的技术水平来完成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许多人以为铜锣是铸造出来的,其实铜锣原始的加工工艺是用铁锤敲出来的,现代化的生产普遍采用了空气锤,现在铜锣的直径最大可以加工到1.5米左右。专家认为秦代末年的加工工艺,锣的直径最多也不过七八十公分而已。
项羽埋藏十二面金锣这个传说最让现代专家怀疑的不是制作工艺,而是锣的含金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如果将红铜和锡按一定配方熔炼,就会得到响铜。闻名世界的曾侯已编钟就是用响铜铸造而成的。铜锣之所以能敲响,也是因为它是用铜和锡的合金加工而成的。祖传的铜锣的配方是铜占77.5%,锡占22.5%,这个配方一直延续至今。如果是80%的金加20%的铜,这个锣就不会响了,而且会特别软。
由于黄金的硬度很低,含金量达到80%,锣就敲不响了,它也就失去了练兵传递信号的作用。难道西楚霸王当年给项里村百姓留下的不是金锣,而是十二面直径不到1米的铜锣吗?
如果不是锣,那么当年项羽用什么指挥部队传递信号呢?中国古代有一个词,叫做击鼓鸣金。指挥部队的有两件信号型乐器,部队向前冲锋的时候是用鼓,撤退的时候是用金。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和考古发现,金指的是錞于。
在湖南省张家界博物馆,其镇馆之宝就是国家一级文物虎钮錞于。
这尊战国青铜錞于重4.4公斤,高42厘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呈椭圆柱型,中空。顶部中央铸有一只老虎,虎的耳目清晰,张口露齿。尾巴微翘,末端卷曲,造型栩栩如生。虎钮錞于的壁比较厚,敲击它时发出低沉的声音能传出很远的距离,项羽鸣金收兵敲击的就是錞于。

用于军乐的錞于
但是錞于和金锣两者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传说中项羽的藏宝是十二面金锣,而不是錞于呢?音乐研究所专家的一席话点破了其中的奥秘。
试想一下,当地老百姓没有考古知识,完全想象不到錞于会是什么东西?如果要让这个故事口口相传代代流传下去,就要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于是,讲故事的人就用另一个响器的名字代替了錞于,也就是锣。所以,传说中的锣指的是相当于锣的响器——錞于,而不是我们今天的锣。
这样的结果真的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假设西楚霸王项羽当年在草湾山埋了宝贝刻了藏宝图,那也不会是12面金锣,只能是12个青铜錞于,但这只是一个假设。
因此民间对于那张藏宝图的解释方法越来越多,有人也怀疑这不是一张完整的图,在山上还有另外一张或者几张,到底这图里还暗含有多少八卦玄机呢?
三、众说纷纭中的探宝解读
两千多年来,时时有人在山上发现该字符,但至今没有人能解开字符的含义。据说明末清初的绍兴著名学者张岱曾在草湾山一住数月,企图解开字符之谜,但终究未能如愿。张岱是明代的文学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晚年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张岱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他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这样一个有大学问、真见识的名家都未能解开字符的奥秘,可见其难度之高。
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藏,还是要回到历史去寻求答案。项羽到底有没有到过绍兴项里村呢?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描述:项梁(项羽叔父)杀人,与籍(项羽)避仇于吴中。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项里村的一些读过《史记》的村民解释说:“《史记》中提到秦始皇曾游历会稽,这个会稽就是我们旁边的会稽山,我们这个村离会稽山也就10几公里。既然《史记》中都提到项羽看到了秦始皇游历会稽山,那项羽在我们村生活过就是有可能的!”
但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教授却指出:“项羽不可能在绍兴项里村生活过。”葛教授介绍说:“《史记》中提到的‘会稽’指的并不是绍兴的会稽山,而是当时的‘会稽郡’,这个郡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分。”
但这也不足以否定项羽在项里村居住过的说法。葛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当时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避难‘吴中’,这个‘吴中’指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而苏州在战国时期是为楚国的属地,那里生活着很多楚国的旧部,所以作为楚国大将后代的项羽就在苏州地区避难。而且楚国的旧部在当时苏州地区还很有势力,他们多数都生活在城里,项羽和项梁为了招集起义军马,自然会跟他们在一起。也就是生活在苏州地区,跑到浙江项里村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去招兵买马是不可能的。”
由于神秘符号是基于民间传说推测出来的,专家认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有时候民间传说也能提供一个重要的线索,有时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只是需要适当的解读而已。

雾气缭绕的草湾山
根据宝藏图的字符,已经有人概括出几句话,将藏宝图的秘密破译了——“庙前庙后三角田头三眼桥头三岔路口有12面金铜锣”。那么这个地址具体在哪儿呢?有一个研究乡村项羽文化多年的村民到山上周边附近考察,最后做出判断,项羽当年埋藏的宝藏可能就在项里村村口的一口枯井下,但枯井早已被新修的水泥马路填平。
这个村民认为,破译句中的“庙前庙后”,就是说宝藏在项羽庙的前后;“三角田头”是在项羽庙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三角的田地;“三眼桥头”的位置起初难倒了他,在村附近找遍了,也没有发现有“三个眼”的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项里村的老者说,村头小河的项羽庙附近有一座3个桥洞的小桥,后来修路拆掉一个洞,于是,“三眼桥头”这句话也迎刃而解了——它就是现在项王庙旁边的只有两个桥洞的小石板桥,桥下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所说的“三岔路口”更好找,就是石板桥附近的一个三岔路,现在被修成了2米多宽的水泥路,贯穿整个村子。
他根据破译的词句,分析出藏宝地点是在村口水泥路的住宅区边上,但他一直也没有去实地挖宝。可能觉得自己只是推测,也没把握吧。不过当项里村的村民得知这个推测的地点后,也是不置可否。有一个村民说他家20世纪80年代在马路边上盖房子时,挖了一米多深的地基,也没有发现有什么金锣。
多少年来,项里村的村民不厌其烦地传说着“项羽宝藏”的故事,但是当“宝藏埋藏点”有了着落时,他们却不为所动,连“挖开马路看一看”的想法都没有。刻有神秘字符的石头依然在草湾山里安静的守候着,它守候着的可能不是一笔宝藏,但一定是有关宝藏的那一份神秘。
------------------------------
绝版宝藏:李自成败退京城时将财宝藏在了哪里?(图)
天门山,海拔1517.9米,与山下市区相对高差达1300多米。位于湘西张家界市南郊8公里处,属于武陵南支脉高峰之一,是张家界市的一道天然壁画,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椐史料记载,天门山是张家界最早载入史册的名山之一,东汉时称“嵩梁山”。三国时,大地震致使山壁崩裂,南北洞开,玄朗如门。吴景帝孙休认为是吉兆,下令将武陵郡改为天门郡,天门山因此得名。
李自成败退出京城的时候,曾经将国库中的金银财宝掠夺一空,意图日后东山再起。其部将野拂用了九艘大船来转移家当,可想而知,被他秘密运到天门山的,必定是国库里被掠空的大量金银财宝。眼看着东山再起的计划落空,野拂干脆在临死前,将这些宝藏分散埋藏在了天门山上几个隐秘的地点。数百年来,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不知有多少人进山寻宝,但是都空手而归。这些财宝究竟被藏在哪里,成了天门山的难解之谜。而观音山中探出的价值千万的元明时期文物,为这个迷题加上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
与此同时,在湖南莽山林区,上百年来,也一直流传着一个有关宝藏的神秘传说,相传李自成带着“九驴十八担”的金银珠宝归宿到了莽山,为了这个诱人的传说,不少人一头扎进了这个寻宝的旅程,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那里能否找到埋藏这批宝藏的具体地点呢?
一、观音山寻出的二级文物
湖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范围内有座观音山,在2001年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2001年6月25日,张家界汪家寨村支书李慈祥召开村支部会议,在会上他说:“古人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汪家村地处武陵山腹,对面便是著名风景区天门山,我们汪家寨要想早日脱贫致富,也只有靠这观音山了。观音山风景秀丽,气温宜人,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我们不妨借开发天门山的东风,开发利用观音山的旅游资源。”
李书记的发言立即得到与会人员的拥护,村主任曹玉趁热打铁,在会议上提出由村委会在村里组织一些经验丰富的青壮年,成立景区旅游资源考察小组。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地站出来,表示愿意深入莽莽观音山进行探险,查找旅游资源。

李自成像
7月20日,考察小组带足干粮和水上了路,一行人饿了就摘来野果充饥,晚上宿在山洞里。五六天的考察证实了观音山上以前只听传说但无人踏足的南天门、长城路、观音坐莲台、桌子岩等景观。但是因山中雾气太重,走远了怕迷失方向,一个星期后,考察小组决定撤出观音山,重新修整后再进山。
8月15日,考察小组再次起程。起程前,李慈祥组长向队员们交代,这次要对观音山腹地作进一步考察,队员们结伙后尽量分散行动,但又不能隔的太远,山中经常有野猪、春猴、黄猴出没,进入观音山深处后,如果发现野兽,要立即吹响哨子,大家好赶来援助。
进山后,走着走着,张金长发现前面有一件锈迹斑斑的东西,叫住李慈祥,两人手挽着手,顺着结网的枯藤试探踩去。李慈祥一手攀住一根树藤,一手拉着张金长,让张金长俯下身去捡起这件东西。张金长拿起此物,原来是一把砍刀,因年代代久远,捡起时仅剩下一个铜柄了。两人马上做出判断:这里有人来过。
第五天,考察小组已爬到观音山的山顶,一组队员腰捆着结实的绳子,顺悬崖朝谷地放下,在悬崖处,一个队员发觉脚踩的地方有泥浆般的东西,他掀开枯枝和茅草仔细一瞧,发现此处与天然石壁不同,好像是人工垒成的,大小三丈多,再用手搬开一块泥块和一片乱石,泥块中含有石灰、沙浆,还有一种黏糊糊的物体。

茫茫观音山中探出金饰
他在险崖上立即吹响哨子,上面的人赶紧把他拉上去。他把采集上来的样品摆到考察队员面前,通过有经验的队员分析,大家惊奇地发现了一个被封堵的暗洞。考察小组组长李慈祥面对这一发现,决定亲自下去探个究竟。他下去之后,见到眼前是一个朝天石洞,洞前有一小块可让人站脚的峭岩,但不知为什么会被人封堵,若不仔细查看,还真难与崖壁相辨。古人为什么要封住这个洞,洞里到底有些什么呢?
下午,考察小组对封门洞作了标记后返回营地,次日,考察小组成员回到汪家寨村,立即找到村里年长的老人打探,但是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都不知道这个洞。看来这个封门洞是在受到极其保密的行动下进行的。
10月12日,李慈祥带队挖洞,可是用铁锄根本挖不进去,于是就用炸药放炮。坚固的洞门仍然不动声色,队员们只好放一炮,爬一点土,坚持工作了3天,才挖出两三米深。这时,洞旁露出一个耳洞,耳洞是空的,李慈祥划燃一根火柴,在耳洞的岩孔里发现有一根根像乱草根似的物体,他轻轻用手掏出,拍一拍便露出闪闪的金光。洞里有金子!李慈祥先后取出搁在岩孔中的金钗、金簪、金箍等物品,共14件。
洞里有金子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永定区委,区委书记得知情况后,亲自驱车赶到汪家寨村,对村民挖掘观音山的封门洞一事进行具体布置:为了保护好这一重大古迹,使封门洞得到详细考察,决定让村民暂时停止行动,等探明原因后,由国家文物专家来进行挖掘。
后来,通过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批元明时期的宫廷饰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十四件珠宝中,十七花金钗、鸟头金簪两件,属国家二级保护文物;叶花金钗、素金簪、凤头银钗、凤头银簪、莲花银簪等八件,属国家三级保护文物,其余为一般饰品。此批文物的价值约7000万元左右。
仅耳洞的财宝就有如此高的价值,那么洞内的财富更不会少了,这些金子是哪里来的呢?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野拂宝藏?很有可能,封门洞虽年月已久,但里面的文物已鉴定出来是元明时期的宫廷饰物,可见建洞时间不会早于元明,而李自成藏宝天门山的传说与之不谋而合。
二、野拂护宝天门山
关于天门山,一直有个传说:明末,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义军大败明军,攻陷京城后,占领了皇宫,掠夺得大量的宫廷珠宝,后来李自成败退出京时,将国库金银财宝席卷一空,派手下大将李过将宝藏藏起来,意图日后东山再起。李过削发为僧,法号野拂,带着一百多名徒弟,从镖局里领回其代保管的一只只沉重的木箱,装运上船,而后,挂下风帆,趁暮色降临出发了。沿澧水而上,两岸陡壁险峻,风光优美,野拂自然无心观赏。船队一路沿途在岩泊渡、沙刀湾、宜冲桥等处停靠,船越往上行,滩头越激,越是难进。几天过后,船队止于古镇溪口境内,野拂命船公将船停在五狮寨下的平坦村岸边。他眼望两岸,一边是悬崖陡壁的高山,一边是物产丰富的开阔山地。
下船后,野拂站在平坦的岸边,仰望五狮寨,五个山头像五只伏在河边的狮子,气势雄伟,显的生龙活虎。山上有一座庵,叫五狮寨庵,整日香烟缭绕,他觉得此处是一块难找的风水宝地,可安息养年,可自耕自足,还可以操练兵马,便决定暂住此地,等待闯王举事的号令。
他上山到五狮寨庵求见住持,庵里住着二十多个年迈的尼姑,住持见野拂远道而来,真诚地邀请野拂来庵施法。船队在平坦岸边停靠下来后,野拂与众徒弟上庵进行小小的休整。
不久以后,野拂觉得庵太小,不是长久之计,便向庵主静安师太吐露出自己的心愿。静安师非常理解,便写了一封推举信给天门山寺的方丈,叫野拂带上,投奔她的师兄。野拂自是万分感激,他把静安师太的信揣在怀里,带着徒弟登船直奔天门山寺。过了几天,野拂的船队驶到永定境内,停到岸边,带上五狮寨庵静安师太的举荐信来到天门寺。法圆方丈见到师妹的亲笔信,又看到野拂生得浓眉大眼,气度不凡,就决定收留他。
因野拂和尚带来的徒弟众多,天门山寺又专门为他新修了宅院。野拂在天门山寺当和尚多年,祖师殿匾额上的“天门仙山”四字,相传为他所书,今有碑文记载:野拂在天门山寺里每日“枕戈待旦,拔剑登坛。有朝一日,恢复中原,扫平寰宇。”

野拂藏宝的天门山
随着天门山寺香火日益鼎盛,名声日渐散开,本来隐瞒了身份的野拂渐渐难掩其踪。有一天,野拂正在寺庙中盘腿清休,静心练功,听到门口有一帮家伙正在吵吵闹闹,且点名说要见自己,正欲闯进寺门。早练就了听风辨色之技的野拂依旧闭目养神,不用看也知道是一帮彪形大汉,虎虎生风的走来。大汉各个体形高大,身板结实,光闻其在地上行走那份轻劲儿便知都是几个不赖的练家子。
几个弟子在外阻挡,眼看就要拦不住了,野拂一个翻身便翩然而出。野拂笑吟吟的望着这些汉子,默然不语,一时倒把他们都给镇住了。为首的那个汉子看来是领头大哥,壮了壮胆,举起一把青虎弯月大刀,开口问到:“你就是野拂?”野拂微微点了点头。只见那汉子一时来了底气,朝野拂吼道:“好,老子和哥几个千里迢迢来会你一面,你先弄些好酒好肉来,让哥几个解个馋虫再说。” 野拂哈哈一笑,“这个好说,我给你们弄桌饭来就是。”
说罢,野拂让弟子从里屋抬了一箩筐谷子,摆在了自己面前,只见野拂双手灌足真气,五指并拢,噌噌噌的往谷子中来回插了数十下,空中一阵金黄色的花雨舞动,霎时谷壳铺了一地,而只余筐中一堆白花花的大米。接着野拂往筐边轻轻一拈,需要两个大弟子抬的大米,便被他轻而易举的拎到了厨房。
厨房灶门前摆着几个大茶树蔸子,茶树蔸比一般的木硬,弟子平时都用大斧子劈开,野拂一手两个茶树蔸子,拎到了大院,一个个竖直插在了面前。只见其双掌一挥,噼噼啪啪一阵响声,茶树蔸子就已经变成匀称的小木块散在了地上。野拂一卷双袖,木块便整整齐齐码在了一边。又一挥大袖,几个小点射出,那些莽汉一个个就扑通扑通跪了一地,原来是被茶树碎木片点了膝盖穴道,靴中所藏的匕首纷纷弹向空中,正好打中了从他们头顶飞过的几只大雁,扑楞扑楞掉了下来。
野拂轻轻地拍了拍手,笑道,“出家人不动腥荤,诸位请自己动手吧!”而那些莽汉一个个早已吓的目瞪口呆,一个个磕头如捣蒜的大呼饶命。原来他们竟是朝廷得到风声,派来加害野拂的密探。朝廷欲斩草除其根,不料派来的人竟被野拂的神功吓住,真是“偷鸡不着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是形势还是急转直下,农民义军最终土崩瓦解,清廷建立,野拂忧郁成疫,于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1年)去世,葬于慈利县高峰茅庵。而那几大船金银珠宝,自野拂和尚死后,再无下落,据说野拂临死前,将带来的财宝全部分散秘藏于天门山中几个秘密去处,并用毒酒将藏宝民工全部毒死,只是这种说法无从考证。
观音山的出土文物未必就是野拂埋藏的全部财宝,因为,距其不远的莽山地区,也流传着闯王宝藏的传说,吸引着百年来探宝者的目光。
三、迷雾重重的莽山闯王宝藏
湖南南部边陲莽山脚下的天塘村,是一个保持着两百年前历史风貌的古老村落,在这座神秘的村庄里,几百年来,一直口口相传着一句充满玄机的秘诀:“石岩冲,三座桥,慢行百步走,三窑金”。据说,只要能破解这句秘诀当中所藏玄机,就能得到一笔巨额的财富。而这笔财富,则正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兵败后,带到莽山的“九驴十八担”金银珠宝。
从古至今,这句神秘的口诀引诱着无数人前来寻宝。70年代末期,正是莽山寻宝行动的最高峰,为了得到这笔诱人的宝藏,天塘村里的5个男丁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秘密结下了盟约,他们面对祖先灵位发下重誓,无论谁先发现了宝藏,都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将很多地方都挖过了,但没有什么发现。没过多久,恐怖降临了,寻宝的村民居然一病不起,不久便有人离开了人世。传言,他们是遭到了守护宝藏的亡灵的死亡诅咒。村民死后,恐怖并没有因此而结束,有人在晚上看到了令人不寒而栗的一幕。
村里好多人都看见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影,晚上山上有一团火飘来飘去,像鬼火一样,村里的小孩子都不敢出来。披着长发的诡异身影,令人毛骨悚然的无名鬼火,这一切似乎在预示着将有什么事情发生,参与了这次寻宝的村民们惶恐不安,但细心的村民却发现,村庄后面的大山里,有几个土堆被挖动了,旁边还散落着一些陶器和瓷器的碎片。
原来,村里出现的鬼影是盗墓贼在装神弄鬼,掩人耳目,但奇怪的是,很多有价值的文物都被盗墓贼随便丢弃掉了,这些迹象很不符合常理,那么这伙盗墓贼究竟是在寻找什么东西呢?这件事情很快引起了天塘村一位叫谭相吉老人的注意,他仔细查看了被盗墓贼丢弃的文物后,做出了大胆的推测,这伙盗墓贼一定是在寻找传说中李自成留下的“九驴十八担”财宝。莽山周边地区的许多地名,如奉天坪、永昌村、米脂坳、马鞍山等,都似乎与李自成的封号以及他老家地名息息相关,另外,《宜章县志》中还有与李自成相关的支言片语,“顺治六年正月,闯贼余党一支虎,败遁过郴,杀戮甚惨”。
既然李自成的部队确实到过莽山,那么有关李自成藏宝的传说又是否成立呢?如果成立的话,那批传说中的巨额财宝又到底埋在哪个地方呢?随着李自成进驻莽山线路的清晰,在莽山林区内,村民找到了一个名叫“皇藏岩”的山洞,这也成为了破解李自成宝藏的契机。
村民发现的这个岩洞,洞口非常隐蔽,洞内怪石嶙峋,青烟缭绕,寒气逼人,在洞口的一个平台处,留有一层防潮的三合土沙层。很显然,这里应该有人活动过,根据这个充满皇家风范的洞名,传说中李自成所带的宝藏,应该就藏在这个岩洞之中,但经过仔细发掘后,结果却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除了一些铜钱外,没有别的宝藏。

莽山中也有闯王宝藏的线索
难道说有关李自成所携带的“九驴十八担”金银珠宝的传说只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又或者说这批数目巨大的宝藏仍旧还藏在一个鲜为人知的陷蔽之地,就在寻宝隐入绝境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在与莽山相距近80里外的白沙圩乡,村民们找到了一块刻有李闯王之墓的石碑。石碑高约2.5尺,宽一尺,厚约0.5尺,碑文为阴刻。这就更加证明了李自成的归宿是在莽山。
李闯王墓碑的发现,虽然对于宝藏的发掘并没有起到直接的帮助,但人们认为这或许是为寻找那批传说中的宝藏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藏宝的地点并没有在李自成军队曾经活动的莽山核心区,而是在其相反的方向。
经过逆方向寻找,终于又有了惊喜的发现,在路边的山坡边上,有一堵人为垒砌的石墙,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并非一项简单的工程。难道那传说中的宝藏就埋在这石墙的里面,如果不是宝藏的埋藏地点,那么,在这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又为什么要兴建一个如此浩大工程呢?
一般老百姓是不会搞这个工程,因为它长有一百多米,宽有十多米,有三层。经过考证,在距离这石墙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原本有一个巨大的山洞,名叫溶家洞。溶家洞处于莽山的背面,岩洞非常大,有一个水洞有一个旱洞,据说可以藏一万多人。当地村民一直盛传,被清军连续追杀而穷途末路的李自成就曾躲进洞中。但由于山体遭受雷击,溶家洞的洞口被掩埋。
为了探寻李自成那巨额的宝藏,很多人先后投入到溶家洞的发掘当中。但至今仍没有人找到传说中的宝藏。
一代英雄李自成最终到底魂归何处?他传说中的宝藏又藏于何方?在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中,人们不断地探寻着,试图揭开那些动人传说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