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造假己能「巧夺天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17:10
        四川某县文化馆退休人员、多年来长期行走乡里搜罗文物的孙通(化名),因儿子买房缺钱,背着一麻袋宋、明瓷器、字画等「箱底货」到北京找专家鉴定真伪,然而花去5000余元鉴定费后,数件文物均被专家否定。

       看到上海《新闻晨报》今年5月有关中国「淘宝兵团」到日本查找中国文物的报道后,孙通与报社联系,希望「淘宝兵团」的高手相助,辨识剩下几件文物的真伪。然而,「龙泉瓷王」叶英挺、上海藏家朱先生等资深藏家在看到他的这批藏品后,毫不留情地指出:「这可能是连环售假的阴谋,通常是一件就带出一批,不停地换人来与上当者联系。」 叶英挺说,看了几本文物书就自认「高手」的民间收藏爱好者最容易上当,自己收藏之初就上过多次当,损失十分惨重。「造假者可谓处心积虑,经常将宝物放到农家,甚至摆在阁楼上,箱子表面灰尘弄了一寸多厚,甚至把东西埋进古墓,当着买家的面挖出来。」

       上周末,朱伯谦、张浦生等老文物专家在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邀请下来到杭州,对中国文物交易最活跃,同时卖假也泛滥的华东地区的藏家进行手把手的指点。

         3000年前「唐三彩」也能「造」出

        上海收藏界一位资深人士透露,目前上海市场上50%的瓷器是赝品,另外20%是补货(即用特殊技术将瓷器碎片修补而成),只有30%才是真正的「好货」,而「好货」中的传世精品可谓凤毛麟角。

          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朱伯谦是南宋官窑、元代哥窑、宋元龙泉窑专家。他介绍,瓷器是古物,即使现在要仿,也要按照古代的方法去做。「一般瓷器造假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是按照古代的样子将瓷器做出来;第二步是将它做旧,以表现它的『古』。」

        随著鉴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假货科技含量也「水涨船高」。例如,热释光技术是目前国际鉴定瓷器和陶器常用的科技手段——通过观察器物在射线作用下的不同热释光的光谱,就可以断定文物的绝对年份。然而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贾文忠近期却遇到一件「颠覆历史」的「唐三彩」瓷马,经该方法鉴定,此器物竟为3000年前出土! 后经调查,并非唐朝之前就出现了「唐三彩」,而是造假者发现使用X射线照射器物与热释光测年份之间存在定量关系,破解了高科技鉴定手段。这匹现代「唐三彩」瓷马只是被照射过头了而已。与以新充旧品相比,「补货」更难鉴别。造假者到各地古窑场遗址搜罗大量「垃圾」残片,最后拼凑成一件完整的赝品。即使科技鉴定专家采用多点取样的办法,得到的分析结果也一样是「真品」。据了解,一件普通的官窑赝品如成功通过鉴定一关,平均获利超过20万元。

         王老吉凉茶熏出书画「无价宝」

        故宫博物院书画组前组长潘深亮介绍,近年来书画造假的逼真程度让专家也防不胜防:「早年徐邦达、谢稚柳等老一辈大家曾总结出大量鉴别仿造书画的方法,但近年来随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仿造水平让专家们惊歎。照排复印、幻灯投影、墨刻水印等现代印刷手段被造假者广泛应用,有些印刷出来的书画几乎看不出油墨的痕迹,极为逼真。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书画交易活跃的城市,假货泛滥可谓一言难尽……」

        一名广东文物商人透露,目前书画造假者还「开发」出大量耸人听闻的技术,如将字画挂在墙上,墙底放置一口装满王老吉凉茶的大锅,燃火熏煮,用凉茶蒸发的气体将字画熏黄,令宣纸和颜料松脆变质,加速陈化。也有造假者将真古画上不出名的作者的印章剜去,补上伪造的名人刻章鱼目混珠,或者将落款年限推前。有人看到书画被虫蚀食的痕迹就以为是真品无疑,其实,这很可能也是人为的。一些造假者为求效果「逼真」,甚至专门养虫养鼠来嘶咬书画新作,目的就是为了用「蚀食痕迹」来掩人耳目。

       更为先进的「珂罗版印刷」技术的还原色彩能力非常强,且直接印刷在传统作画用纸——宣纸上,其印刷出来的书画作品与手绘无异,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有些造假者还在仿品上略略添绘一些水墨,造就手绘的「质感」。

         玉器、青铜器「技术升级」速度惊人

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王旭平从事玉器收藏已经有20多年,「上过一些当,终于炼成现在的眼力。我曾到安徽、苏州等地的仿古制品点实际调查过古玉仿制方法,我认为只有看过如何制造仿品,才能从原理上辨识假货。现代的玉石经过酸液处理之后,用茶水或者机油浸泡,然后放在火上烤,可以掺入颜色,『模拟』真古玉因常年埋在地底而渗入的杂质和发生的天然肌理变色,即行话讲的『土侵』、『朱砂侵』、『铁侵』等。」

王旭平说,除了这类造假方法,更高明的手法是用古玉料造假,「那就更难辨识了」。他介绍,仿辽、金、元的和田古料赝品,一经售出可能获利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这是造假者仿造猖獗的「原动力」。在这种暴利驱使下,造假技术可谓日趋完美。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采用的是泥范法,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专家发表了系统探讨泥范法铸造青铜器的一批论文,查看青铜器物上是否有范缝,就成了鉴别真假青铜器的主要标准。但上世纪80年代末以后,专家们发现新造的赝品青铜器几乎都采用了泥范法。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青铜学研究专家们发现古代青铜器铸造中常常会使用一些金属垫片对泥范进行固定。因此通过X光透视,在商周青铜中往往可以发现铸造过程中残留在器物中的垫片。这又成了文物专家鉴定青铜器的新标准。然而论文发表后,上世纪90年代初市面上就可以看到含有垫片的仿制青铜器了。

介绍这些情况的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苏荣誉说,现在青铜器鉴定主要看器物锈蚀情况,「这一手段能管用多久,没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