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0:23:21

                                                                                                                                                                                                                                                                                                                            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

 

 

一、           中国现代史基本分期

知识网络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 (社会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时期:1956—1966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

知识链接

1、下列哪一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  )

A、火烧圆明园B、五四运动C、七七事变D、开国大典

2、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彻底完成的重要标志是(  D  )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建国后的土地改革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C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在(  C  )

A、“三大改造”完成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    D、中共十三大召开

5、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区分为新旧两个阶段的主要原因是(  B   )

A、革命的任务不同B、领导阶级的变化C、革命主力的变化D、革命的性质不同

6、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以下各项中,属于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相同因素的是( B )

A、领导阶级  B、革命任务  C、指导思想   D、革命主力

7、标志着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A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抗美援朝胜利C、《共同纲领》颁布D、土地改革完成

8、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各是什么?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或马列主义)

⑵旧、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建设的国家名称和国家性质各是什么?

旧:中华民国;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国家;

⑶写出两次革命建国时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名称。

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⑷简述两次革命的历史意义。

旧: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新: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成了国家的主人,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增强了亚、非、拉美人民民族解放胜利的信心。

9、每年的5月4日和7月1日,学校都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请写出这是为了纪念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哪两件大事?并选择其中一件大事进行简要介绍。

要求:⑴文中必须包括该事件发生的地点、主要代表人物(一位即可)、重要意义等内容以及作为当代中学生在这样一个日子里的思想感受。

⑵表述必须成文,语言清晰流畅,字数不少于80字。

 

二、           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知识网络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共同纲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三、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失误

知识网络

 1、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注:此条为选考内容,仅作参考)              

    后果:大跃进运动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浪费;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中国农村实际、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2、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十年)

后果:这场由毛泽东一手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使中国陷入“全面内乱”达十年之久,给整个民族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政治上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上严重耽误了中国的发展,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四、           建国以来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农村政策

知识网络

1、建国初的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

结果: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956年

结果: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将农业纳入了社会主义轨道。

3、人民公社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8年,在农村开展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注:此条为选考内容,仅作参考):

后果:脱离了中国农村实际,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后,在农村进行改革,废除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

结果: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都有大幅增加,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认识:1、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

      2、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农村政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知识链接

1、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大建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初步建立的事件是(  B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C  )

A、设立经济开发区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减免农业税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赞扬的是( D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税的废除C、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B  )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农业合作化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5、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农民咏唱新生活:“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别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这应感恩我党哪一政策的实施(  D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回答下列问题:

(1)    请回顾一下,建国以来党在不同时期分别实行过哪些政策?结果怎样?

答: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受破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    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党实行这些政策的最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答: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通过对比这些政策及其结果,你认为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答:必须实事求是,合乎客观经济规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任务,也是2006年两会的亮点之一。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你认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如何进行?

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废除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科技,政策扶持等。(言之有理即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产责任制真神,俺社才搞了一年,农民就开始显富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那堵墙也给拆掉了,真是叫人喜欢。”

材料二:“中国改革开放27年来,┅┅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600万人”

⑴“俺社才搞了一年”,一年前,党对农村的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答:废除了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乡镇企业,搞多种经营。

⑵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和材料一,你认为生产责任制“神”在哪里?

答: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密切了干群关系,使社会和谐发展。

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可以得知党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答: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⑷如果你生活在农村,请你谈谈你家里从党的农村政策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如果你生活在城市,请你谈谈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带来了什么好处?

答:开发性题,符合题意即可。

五、           中共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

知识网络

1、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

内容:会议纠正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意义: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内容: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思想路线):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政治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路线);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大批重大问题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知识链接

1、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D  )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城市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C )

A、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B、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C、解放社会生产力      D、纠正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3、历史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刘辉同学所拟提纲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D、实行改革开放

4、我们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其主要含义是指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  A   )

A、经济建设B、思想工作C、统一国家D、拨乱反正

 

六、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

知识网络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这一理论开始产生,由此到十二大是逐步发展时期,从十二大到十三大在实践上全面展开,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逐步成熟时期,十五大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强调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工作重心是进行经济建设,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了一国两制。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3、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

4、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总结了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民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5、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6、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以一个伟大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知识链接

1、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讲话应该是在( C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

C、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   D、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

2、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领导人是(  A   )

A、邓小平    B、毛泽东    C、江泽民    D、胡锦涛

3、“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指:( C  )

A、            两种法律制度  B、两种管理制度  C、两种社会制度 D、两种经济制度

4、提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D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五大

5、下列哪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6、《春天的故事》这首当代歌曲中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的是(  D  )

A、“文革”结束  B、科教兴国   C、包产到户   D、改革开放

7、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中共哪次代表大会上( A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8、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大共同点在于( A  )

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D、借鉴苏联的经验

9、习惯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里的“一个中心”是指(   A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城市   C、以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心    D、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心

10、邓小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贡献是(  D  )

A、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为建党打下了基础

B、指挥百团大战,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C、倡导延安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D、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序幕

11、论论谁的功劳大

   小芳和小凡在争论新中国历史上谁对国家和人民贡献大。

   小芳认为是毛泽东,还唱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小凡认为是邓小平,他也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你认为谁的说法对,谈谈你的想法。

答: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唯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回答此题必须知道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年代的主要史实。做到论从史出。另外评价历史人物要全面客观。

 

七、           中美关系问题 (热点问题)

知识网络

1、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三个“公报”

(1)《上海公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双方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轨道。

(2)《建交公报》:1978年12月,中美分别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八·一”七公报》:1982年,中美就分步骤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联合公报。

2、中美关系的障碍问题:台湾问题(焦点)、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分歧。

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台湾问题和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美国屡屡发生有违背“三个联合公报”关于“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原则;我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势必使中美关系产生矛盾。

3、中美关系为何不断发展

中美在贸易、环保、反恐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决定两国必然相互合作。两国关系在斗争中合作,在曲折中发展。

 

知识链接

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到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是( C )

A、罗斯福B、杜鲁门C、尼克松D、基辛格

2、中美关系中有“小球转动大球”的佳话,“小球”是指(  A   )

A、乒乓球    B、足球    C、篮球   D、排球

3、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B )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

4、美国的波音飞机,部分发动机在英国制造,部分尾翼在我国制造。这说明(D )

A、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发展趋势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不平等   C、高新科技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D、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美两国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两国之间的关系既紧张又缓和,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材料一:日本宣布投降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都在西南、西北大后方,而共产党的人民军队就在敌后。这种形势对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很不利,……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队五十多万人运到华北、华东和东北内战前线,准备进攻解放区。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在北京首都机场着陆。中美两国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尼克松随后在中国逗留的日子,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动情地说道:“当我们握手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⑴材料一表明了美国在当时对中国实行什么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又对中国实行的又是什么政策?

答:扶蒋反共政策;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

⑵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说的“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指什么?其标志事件是什么?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原因。

答:主观原因: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国防实力;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力增强;中苏关系的恶化和苏联对中国的威胁;

客观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国为了改变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进入70年代后,美国经济发展缓慢;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4)    结合中美关系发展的风雨历程,你认为未来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答:中美关系存在着矛盾和摩擦,在曲折中发展。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两国需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合理即可)

 

八、           台湾问题 (热点问题)

知识网络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三国时期,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大规模交往的史实。

(2)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3)明末清初,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4)近代甲午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遭受日本殖民统治达50年之久。

(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10月,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6)解放战争后,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长期占据台湾。大陆与台湾至今未能统一。

2、目前祖国统一的主要障碍

(1)台湾岛内一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逆历史潮流而动,公然鼓吹“台湾独立”、“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2)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屡屡发生有违“三个联合公报”关于“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个省的”原则立场问题,成为台独分裂主义分子的后台和精神依托。

3、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我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和台湾人民同根同源同血脉,骨肉不可分。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将遭到世人的谴责与反对,注定要失败。

4、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以一个伟大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这是符合祖国和人民根本利益、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创举,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香港、澳门的先后回归与繁荣发展,从实践上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

 

知识链接

1、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万万人同恸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内容能让人联想起中国近代哪个屈辱条约( C )

A、《南京条约》  B、《爱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005年4月26日,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了近60年来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历史上,国共两党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是( B )

A、辛亥革命  B、抗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3、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领导国民党军队血战台儿庄,歼敌2万,取得抗战开始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的将领是( B )

A、林彪  B、李宗仁  C、 张学良 D、傅作义

4、1997年3月26日,江泽民在接受《国际政治》杂志采访时说: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

⑴明朝后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民族英雄是谁?

  答: 郑成功

⑵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通过什么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哪一年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答:《马关条约》; 1945年

⑶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解决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

⑷结合历史和时事,请你分析一下有利于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和阻碍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各有哪些?

答:有利因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有相同的文化背景;“一国两制”已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两岸交流不断加强。

不利因素:两岸政治制度不同;两岸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台湾岛内“台独”分子的阻挠。

5、回顾历史,关注现在,展望未来:

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近代,导致台湾再次与祖国分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答: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被迫签定了《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⑵抗战胜利后,台湾与祖国大陆短暂重聚之后再次分离,形成今日的台湾问题。你知道导致此次分离的原因是什么?

答: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垮台,残余势力退踞台湾。

⑶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祖国的统一大业,你有何看法?

答:开放型设问,答案不唯一,只要观点正确、表述清楚、意思完整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