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字中品味中国古代风俗文化(网友来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40:49
乐晓峰  

  内容提要:本文考证了“家”字反映的古代婚姻中的风俗文化,从古代“家”的形成、“家”的命名理据及其特征、“家”的字型考证、古人“家”的观念的本质特征和“家”字的词义引申五个方面来展现“家”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  家    古代婚姻观    命名理据    字型     词义引申



    汉字素来有历史文化的“古化石”之称,所以,想要了解我们传统文化蕴涵的精髓,似乎就离不开汉字文化的研究。有时,一个字,就能串出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就能勾画出一幅幅精美的古代民风民俗图景。

    在这里,我想聊聊这个“家”字。一说到“家”,仿佛就有一股温馨、甜蜜的滋味萦绕舌间。也许,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 的“家庭情结”。难怪那么多的诗词篇章里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句句言言,总是生生不息,读来定能勾起那些游子们的思乡情怀。看,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无奈;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辛酸,无不征显我们对家的无比眷念。

 就简简单单一个“家”字,细细分析它的来由,古人的家族观念、婚姻观念、价值取向乃至于宗法伦理等方面的文化体认都能从中衍生出来,并得到一一例证。



(一)“家”的形成

“家”这个义位的出现要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母系氏族……在对远在六千多年前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考古中,有许多证据能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婚姻习俗。在母系社会里,我们的先民还处在“族外婚”阶段,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走婚制。女孩长大成人后,家族的长辈们就帮她建一所房子,让她单独居住。以便接受其他氏族的男子的拜访和住宿。黎明时分,这位留宿的男子就会急忙爬起来,回到自己的氏族中去劳动、吃饭、休息。黄昏后,这位男子可以重新面临选择:再次去昨晚那位女子的家中留宿,或是到另一个女子的家中去,或者那儿都不去。也就是说,氏族中的男子是居无定所的,他们的全部职责只是繁衍后代。至于哺育和抚养后代,他们无须过问,当然也不用承担家庭的责任,所以家庭成员中并无父亲这种角色的出现。女子怀孕,日后生下的孩子“但认其母不认其父”。与孩子相亲相爱的是孩子的母亲、姨妈、姥姥或者家族中更老的女性长辈。孩子如果是男孩,他长大后依然要像其他男子那样,到外族女子的家中留宿,留下个人血缘的孩子。在这种婚姻状况下,是不可能追究孩子的父亲是谁的。那么,由此推断,“家”形成,就是单身女人的居住处或单身妈妈的居住场所。这种婚姻习俗,直至现在在云南纳西族的走婚制度中,我们仍可见到。

当然,对于“家”的形成,恐怕还存在其他的看法。比如,有人认为,族外婚的方式可能是两族中的适龄男女青年,到了一定时期,就相约到两族外的中间地带寻觅一个场地,建立一个类似零时“度假村”的新居住地供年轻人们相处,休息。而其间,必定有那么一些年轻人双双对对不愿分离,就形成了两两独居的“小家”。究竟那种说法可靠呢?到下面文中我们再来辨析。

   (二)“家”的命名理据及其显著特征

 任何一种事物的命名都必须概括它的显著特征以表明它的造词理据。“家”字当然也不例外。《说文》:“家,居也。”易家人释文:“人所居称家。”由王力编撰的《王力古汉语字典》查得,“家”、“居”为同源字。家,当然是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无可厚非,既然有了“居”的概念,为何有要造一个“家”出来呢?而且,究竟怎样的居住方式才被称为“家”呢?

《诗》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可见,古人的居住要求是:走到哪儿,居到哪儿。只要可供藏身栖息即可居。但对“家”的要求一定要高一些。《诗》大雅棉:“未有家室。”又周南桃夭:“宜其室家。”这里的“家室”、“室家”都是说通过一定方式组建起来的。也就是说,“家”是“居”的更高级的形式——存在一定关系的人的小群体的定居。那么“家”的原初就是母系氏族单身母亲之家的标示,因为这是最早的由小群体共居产生的居住方式。

 可是,“家”还有一个同源字“嫁”。“嫁”:女子适人,与“娶”相对。列子天瑞:“国不足,将嫁于卫。”张湛注:“自家而出谓之嫁。”到这里,古人的婚姻观已经变成了“女子出嫁才算有家。”故造“嫁”字,就是为了标志父系氏族的出现,女子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就此完全改观。



(三)“家”字字形考证

《说文》:“家,从‘宀’‘豕加’省声。”这里的“豕加”发音为(jiā)。作为形声字,这个“豕加”虽是声旁,但明明白白是公猪的意思。如果作为会意字,从“宀”从“豕加”,“豕加”中有“豕”,房子里面有头猪,还是一样的结果。究竟,这“家”里为什么有一头公猪呢?

以“豕”作为“家”的一个部件,不论是合意作用,还是组形作用,还是声符,都值得我们探究这猪的来由。前文曾提到,在考古中发现,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中,都有先民豢养猪的遗物证明。这自然可以证明远古的家庭(家族)经济与畜养(家畜代表私有财产)之间的联系。但是,这也不能说明“家”里的温馨和舒适能让一头公猪来享用。

如果仅仅将猪看成是私有财产的象征,那么就说明古人对于“家”的概念就是要有房子和经济来源即可。那就失去了最初我们了解的古人对于婚姻观的认识的价值和意义。“家”字的出现也就成了私有制产生的标志。是不是这样呢?

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远古先民在豢养“豕”的时候,会发现野公猪,也就是“豕加”常常在晚上光临他们的猪圈,并且使他们的母猪怀孕,生下一窝小猪崽。这些不请自来的公猪,就像上古时期的男子一样,黎明时悄悄离去。这种相似也许不只是一次巧合。我们的先民创造了“豕加”这个字,是不是为了留下这信息符码呢?这也给我们上文中的那个问题提供了答案:“家”字是远古时期走婚式婚姻风俗的鉴证。

(四)古人“家”的观念的本质特征

“家”中的母亲全权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盖屋建房,发展经济生产,支撑这个“家”。这就体现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生产的结合,以此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可见,古人的生殖崇拜是非常明显的,她们认为自己的氏族能得以繁衍生息就是依靠母亲的生养和哺育。于是,“家”的出现就是古人的生殖观念的表现——在以血缘关系维持人的生存群体的远古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以及血族战争的频繁爆发,人口的增殖乃是部落或家族生存兴旺的重要保证,由此激发了人们繁衍后代的强烈欲望。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控制自然能力的低下,整个生育过程不免时时遇到种种非人力所能抵御的灾难。这就更加深了人类对人口生养的渴求和所谓的生殖崇拜。所以,造“家”字,以征显母亲的地位。



(五)“家”字词义引申

“家”字的含义很广泛,仅以四次演变作为参考。

    

夫妇互称为家 泛指亲人 家口、家小

以家为概念的小团体 学术流派,专业人员 儒家、道家;科学家、行家。

(名词性)家庭,家乡 (动词性)以之为家 “三王家天下”《汉书》

士大夫的家族 邦域 国家



由此表可见,“家”的含义越来越广泛,地位越来越高。我们中国人的“家庭情结”的文化渊源就在于此吧。





参考书目:

1、宋唐.汉字密码.北京.学林出版社,

2、王力. 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

3、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4、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北京出社.1981.

5、诗经.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作者邮箱: zengle365@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