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 哪些手抄本被年轻人疯狂传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57:10
“文革”期间,除了鲁迅作品、《金光大道》等极少数书籍外,其他的文学书籍都被当成毒草给扫除了。文化成了一片沙漠,文化的荒芜,造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这就给手抄本的流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这些大多以侦破和反特故事为主,连作者姓名都不清楚的手抄本,从城市到乡村,很快便占领了地下文化的阵地。据统计,“文革”时期林林总总的手抄本尽管数量众多,但基本无外乎两方面的内容:反特侦破、爱情与性。前者比如《一双绣花鞋》、《绿色尸体》、《龙飞三下江南》等,后者包括《第二次握手》、《远东之花》、《少女之心》等。

  “文革”期间广为流传的作家张宝瑞的手抄本小说《龙飞三下江南》,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再次引发一股手抄本热潮。

  近几年来,内地图书业频频把目光瞄向“文革”时期的地下手抄本。此前,张宝瑞的《一只绣花鞋》以及《一只绣花鞋(续集)》、《阴阳铜尺》、《阁楼的秘密》、《十三号凶宅》等作品也都相继出版,而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文革”手抄本文存——暗流》一书,更是把“文革”时期流传很广的手抄本汇集成册出版,使这些当时的“暗流”重见天日。

  “文革”手抄本以装帧精美的正式出版物形式再度出现,唤起许多人对那个灰色年代的难忘回忆,它们曾伴随我们走过文化饥荒……

  “梅花党”是这样出炉的

  1971年夏,北京最东南的铁合金厂。

  正值中午,此时的太阳能把一切融化,被暴晒的厂房成了“火山”,大高炉内,铁水沸腾,火星四溅。

  厂房一角,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巨型电扇正发出巨大轰鸣,卷起阵阵炉灰,挟着热浪,向人们笼罩过来。十几个工人,把长着一张国字脸,浓眉大眼的张宝瑞围在了场地中央,他们正在听这位年轻的生产班长讲述“梅花党”的故事。工人们听得入神,好像忘记了酷热,脸上,大滴大滴的汗正“前赴后继”——被热风刚刚烘干又转眼冒出……

  3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过天命之年的新华社高级记者张宝瑞说起这个场景还是止不住的自豪,这位“文革”手抄本文学的代表作家,至今已创作发表《一只绣花鞋》、《落花梦》、《绿色尸体》等5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

  张宝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统计,‘文革’手抄本有300多种,其中我一个人就占了20多本,要把我在工厂说的那些故事算上,还可以出 50多本。”

  “神秘”的十号大院

  北京东城区喜鹊胡同十号大院,一个很普通的北京四合院,在人们的传说中却是一个“神秘的大院”。张宝瑞回忆,这是个三进院落,住着十余户人家。据说,抗战期间这里居住着一对年轻的日本夫妇,有一天,人们发现他们被人杀死在浴盆里,院子就一直无人再敢入住。直到抗战胜利后,这所“凶宅”才成了普通百姓的住房。

  特殊的环境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气氛,张宝瑞说:“我1953年出生在这个大院里,后来的《一只绣花鞋》、《龙飞三下江南》、《绿色尸体》等一系列小说中,梅花党北京总部的建筑原型就是十号大院。”


“文革”时期的张宝瑞

  张宝瑞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13岁时遇到的一件事。

  有天晚上,张宝瑞急着要上厕所,厕所在后院,但隔壁住着位女精神病人,“她原是工厂的女工,因为有人诬告她偷东西,一下子就给刺激疯了,她梳着短发,脸上长满了粉刺,两眼发直,好像冒着绿色的凶光,动辄要操刀砍人。”

  张宝瑞有些害怕,但又实在憋得难受,无奈之下,他拿起手电壮着胆朝厕所跑去。

  “正值冬天,西北风刮得很紧。我穿过后院时,正见女疯子的房间亮着微弱的光,里面传出‘嚓嚓’的声音。我一阵阵头皮发紧,赶紧冲进男厕所,可是门扣不上,里面漆黑一团。我扭开手电筒,不亮,原来忘记放电池了。”张宝瑞绘声绘色地说,“这时,身边有墙皮脱落砸地,院子里枣树枯枝呼呼地响,忽然,我听到隔壁女厕所传来呼呼的喘气声,我的心都快跳了出来,眼前出现幻觉:墙上的一块砖打开,里面伸出一只黑手,黑手紧紧攥着一只镶有金色梅花的绣花鞋……”

  这个恐怖场景,后来成为了在“文革”期间流传很广的《一只绣花鞋》里的情节。

  不仅如此,在张宝瑞的手抄本小说中,有着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英勇睿智的龙飞、美丽多变的白家姐妹……这些也都可以在十号大院找到原型。

  “左邻唐家,户主原是开滦煤矿的资本家,满头银发,长得威严阴冷。他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儿厚道谦和,二女儿文雅恬静,三女儿比较摩登。她们后来就成为我小说中白家三姐妹,白蔷、白薇、白蕾。”

  张宝瑞还透露说,实际上,“龙飞”写的就是他自己,当时的他和“龙飞”一样,憧憬美好人生和真挚爱情,唐家二女儿,是他当时的“梦中情人”,对爱情的向往,处处投射在他的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