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归大海不回头-------邓小平不回家乡的难解之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2:11:29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诞生于四川广安。然而,自16岁“少小离家”直至1997年逝世,小平同志就再也没有踏上过这片土地。



广安百姓的传说


成都到广安280公里。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坐在记者身边的是位40多岁的女士,家就在广安。记者问她是否知道小平同志生前没有回过广安的原因,她说:“听老人们讲,小平同志的属相是‘龙’,他是从广安经渠江到嘉陵江,再到长江进入大海的,‘龙’归大海是不回头的。不过这只是传说而已。”

记者在乘出租车前往招待所的路上,和司机曹先生聊了起来。说到小平同志为什么没回家乡,他的说法更离奇。“说是小平同志的祖母戴氏在世时曾救济过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为了报答他的祖母,便在离邓家不远的佛手山,给她家选了一块墓地,‘可以让邓家出一个大人物,但这个大人物不能回家’。”对于这些说法,他们自己也认为“未必真实”。

牌坊村探究竟

广安市向北7公里,是小平同志故里——协兴镇牌坊村。

在邓小平故居陈列馆,记者看到新修订的牌坊村《邓氏家族分谱》。族谱记载,邓家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邓家先祖邓鹤轩以兵部员外郎之职入蜀,安家广安。到邓小平的父亲这一代,邓家已经在广安繁衍了18代子孙。

邓小平故居管理局局长马福告诉记者,据邓家族谱记载,邓家有过辉煌的族史,迁入此地后邓家第十二世孙邓时敏,1745年官至大理寺正卿。告老还乡后,被清政府授予通奉大夫。为表彰他的德行,嘉庆皇帝下旨为其家乡赐造了“神道碑”和“德政坊”。牌坊村因此得名。

不过,牌坊村在“文革”前和“文革”期间,曾三次改名。

1958年“大跃进”时,全国刮起“共产风”和“浮夸风”。牌坊村改成了“伟大大队”。1962年,刘少奇和邓小平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实行农业改革的紧急措施“三自一包”。次年,“伟大大队”又改回了“牌坊村”村名。1966年“文革”开始,邓小平被戴上“党内策二号最大走资派”的帽子,村名改为“反修大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小平同志主持工作,拨乱反正,牌坊村又恢复了原名。

在今天的牌坊村,人们仍然记得这样的顺口溜:“我是广安叫花子,最恨江青几个人,小平同志快出来,免得我们饿肚子!”

家乡人的邀请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小平同志先后9次回过四川。然而每次来去匆匆,他始终没有回广安老家。

1978年1月31日,时任广安县委办公室主任的邓欲治,接到四川省省委打来的电话:“中央有位首长来四川视察,县委的同志可以带点土特产过来。”邓欲治心想:是不是小平同志来了?虽然一时不能确定,他还是带上了小平同志爱吃的家乡特产:数十斤白市柚、锦橙广柑和4箱广安大曲酒。2月1日下午两点,邓欲治和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开车从广安出发,于次日凌晨5点到达成都金牛宾馆。

一进宾馆,邓欲治就看到了当天的《四川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有关小平同志的消息:“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今天下午抵达四川省府成都。”

邓欲治当即和同事商量:能不能见小平同志一面,请他回家。他们找到邓小平秘书,说:“我们是从小平同志家乡来的,想单独见见小平同志。”秘书答道:“现在还没空,等一等吧。”他们以为这是客套话,就快快回房了。

没想到,吃过午饭,邓欲治被告知:“小平同志下午4点接见你们。”下午4点,工作人员把他们领进宾馆会客厅。过了一会儿,小平同志和妹妹邓先芙、夫人卓琳一同走进来,笑容满面地说:“大家随便坐!”邓欲治便隔着茶几,向小平同志汇报家乡的情况。汇报完毕,他趁机提出:“家乡人都盼望邓副总理回广安看看。”

结果出乎邓欲治的意外,小平没有说话。站在一旁的卓琳连忙接过话:“他很忙。你们这么远来看我们,回去向县委和百万父老兄弟姊妹表示感谢。”

“回到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1986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四,四川省委来了通知:“小平同志已经来到成都过春节,要见家乡的代表和他的舅父舅母。”当天下午,时任广安县委书记的罗国兴、副县长王洪峻、办公室主任王仁全、邓小平的舅父舅母等人,一起赶往成都。第二天上午10点,邓小平和王震在金牛宾馆东楼接见了他们。

“好啊,我今天终于见到家乡的‘父母官’了。”还没等他们开口,小平同志就先发话了,逐一问他们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我今天特别高兴,你们年纪轻,有文化、有希望。跟其他地区相比,广安的差距还很大,群众还不富裕,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在与小平同志道别时,他们提出请他回家乡看看。王震说:小平工作特别忙,恐怕没时间。小平同志没有像上回那样一言不发,他说:“请你们回去代我们向家乡人民问好。”当天下午,大家又向卓琳提出请小平同志回家乡的请求,卓琳答:“他很忙,我们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家乡第三次邀请

第三次请小平同志回老家的是广安籍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据郑兴光的朋友介绍,1988年6月,四川自贡灯会在北京北海公园展出,小平同志坐在一艘游船上,带着小孙子泛舟观灯:“你看,那是家乡的龙灯!”在一旁采访的郑兴光问小平同志:这么多年过去了,您没想过回家看看吗?小平同志摇着头说了两个字:“我怕。”

他怕什么?这个问题在毛毛(邓榕)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有所交代:“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跟他要求过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让,他自己不回也就罢了,也不让我们回去。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

小平同志的长女邓林也佐证了这个说法:“我父亲说,回去这个找你办事,那个也找你办事,太麻烦。”

“邓小平是全国人民的邓小平”

小平同志生前的警卫秘书、现年74岁的张宝忠将军,在和记者交谈时说,小平同志为什么一直没有回老家,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他工作特别忙。尤其在1956年当了总书记、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以后,就越发夜以继日地忙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需要他考虑的事情就更多了。第二个原因,小平同志没回家乡广安,是他不愿意惊动当地群众,不愿意给家乡添麻烦。小平同志考虑问题比一般人都要深刻。他不回广安,也是为了爱护广安。你想,当年广安经济比较落后,如果他要回去或者老提到家乡,省里会怎么对待广安?小平同志为什么从来没有说过给家乡拨一分钱的话?因为他知道,全国比广安困难的地区还有不少,比如西北等地区。这是有他的政治考虑的。

小平同志有一句非常感人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小平同志心底深埋着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炽热的感情,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家乡广安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