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兰-中国新闻与传播研究网站-学术焦点-试析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构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8:33:49
试析儿童电视节目的内容构架
2006-3-23 13:27:07    姚汝勇
摘 要:儿童电视节目是一类特殊的社会教育性节目,它与新闻、综艺类等节目不同,它在节目内容的设置和诉求载体的选择方面比较注重突出教化性和人文关怀。从业者为了使节目得到儿童的欢迎和认可,必须从“儿童本位”理念出发,合理地对节目内容进行构架,使儿童既能享受丰富多彩的节目,又能使他们在看节目中受到教益。
关键词:媒介需要,儿童,节目构架,寓教于乐
根据儿童接触电视媒介的需要①,儿童电视在构架节目内容时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社会价值、精神追求等的社会性内容。2、为儿童提供消遣、培养他们审美情趣的娱乐性内容。3、扩大儿童受众知识面的知识性内容。4、关于生理健康、日常生活常识的生活服务性内容。5、为儿童受众提供资讯的信息性内容。
一、社会性内容:关注儿童所关注的
由于儿童电视的对象化属性规定了其在体制内的“教化”的作用,因此,社会性内容始终是节目中最重要的内容,而且通常被编排在第一个版块中播出。儿童正处在心理与生理成长的上升阶段,认识世界、完善自我是他们的主题。因此,儿童电视节目社会性内容的设置尤其重要,它要紧紧围绕儿童的“成长”主题,“关注儿童所关注的”,努力培养儿童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人格,真正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一)关注儿童审美情趣的培养。儿童是人一生中的特殊阶段,对新生事物接受得快,他们的审美心理是在一定的现实社会文化环境和民族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儿童节目创作者要用健康的社会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传统来教育少年儿童。选择生活中的美、少年英雄人物以及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去引导少年儿童感受、欣赏和追求真善美。
把握生活中的美。儿童是人生中一个特殊的阶段,他们的本质是基础性、未来性和发展性。随着年龄逐渐增长,他们的知识范围逐步扩大,思维和想象能力逐步提高,审美意识逐步形成。但这种意识是表面的、肤浅的,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和审美追求往往是片面的,这就要求创作者制作节目时,要竭力把握生活中的美,用生活中的美去引导教育少年儿童。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空洞教条式的说教,而应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挖掘一件件小事,对少儿进行美的教育。此外,树立英雄榜样。儿童对屏幕中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特别感兴趣,尤其对儿童英雄更是崇拜无比。因此,儿童电视节目的创作者就应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编辑一些少儿英雄人物形象的内容。这一领域的选择空间很大,古今中外都有。但是在类型上要区分好。有研究者认为,基本可以划分为民族英雄类、勇敢机智与坏人作斗争类、勤奋好学成为国家栋梁类、舍生忘死保护国家财产类等四大类。[1](P114)这些儿童形象可以取材于文学作品,也可以取材现实生活,如表现少先队在老师、同学帮助下,努力学习,成为一名优秀少先队员,少儿也会得到一种形象审美感。
(二)关注儿童环保意识的培养。向少年儿童传递生态环保意识、人类自审意识、绿色文化意识,善待我们地球家园上的生命,用儿童电视参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已成为新时期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儿童电视的一种重要创作现象。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儿童的,对生态环境负责,就是对儿童负责,对人类的未来负责。因而儿童电视的社会性内容中要责无旁贷地包含这方面的题材内容,让动物形象得意洋洋地活跃在花草繁茂的儿童电视园地,让儿童在成长中逐渐培养环保的意识。
(三)关注儿童生存、做人、挑战自我升华的青春能力的培养。成长是儿童永远的梦。现代教育正是要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这四大支柱中,“学会做人”是其核心与根本目的,而这也是世界儿童电视创作的当代性主题和思潮。90年代中后期以来,对少年儿童生存状况的当下关注及其展现青春岁月激情飞扬、挑战命运升华自我的题材,正越来越多地进入儿童电视创作者的视野。创作者要用他们的艺术智慧和不泯童心,从更为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凸显出年幼一代“精神成人”[*]的主题意义及其深度开崛,为儿童的成长引航。
在儿童电视节目中,社会性内容是根本。2001年,《大风车》栏目中的《小鬼说大话》版块以谈话的形式让孩子们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节目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展开,充分关注儿童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央电视台的《东方儿童》栏目在版块设置中社会教育性内容更为突出。《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栏目中的“你说我说”版透视敏感话题,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心灵碰撞。《大追踪》栏目则追踪少年儿童成长的脚步,倡导具有时代气息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无论是板块式的儿童电视栏目还是不分板块的栏目,社会性内容作为节目的核心,应该尽量贴近儿童受众的生存环境,广泛而深刻地触及儿童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
二、娱乐性内容:健康的减压阀
儿童电视节目中的动画片、电视短剧、各类游戏等都属于娱乐性内容。据有关收视情况的调查表明,休闲娱乐是受众收看电视节目的主要目的之一。[2](P262)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受众,他们收看电视节目带有更强的娱乐色彩。儿童电视节目中的娱乐性内容在表达中要讲究“寓教于乐”。其实,娱乐休闲只是节目的表象,而知识传播与道德教化才是节目真实的内里,当儿童受众在一张一弛中收看节目时,原本呆板生硬的教化性内容也因此变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了。当然,寓教于乐中的“乐”并不仅仅指节目形式上的“乐”,将“乐”的内容与“教”的节目内容相互渗透,才是儿童电视节目娱乐性的根本所在。目前,娱乐性内容是儿童电视节目建构中最为丰富的部分。
(一)看不够的动画片
儿童电视节目中的动画片正是因为娱乐性强而广受儿童受众(甚至成年受众)的喜爱。《1998年中国电视栏目调查报告》显示,有21.5%的受众承认,“动画片好看”是他们收看少儿栏目的动因。[3](P97)目前,世界各国的儿童电视节目在建构中都把动画片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总部设在巴黎的戈蒙电视公司(GAUMONT TELEVISION)制作的动画片广受欢迎,他们制作的《汤姆和杰瑞》、《奥吉和蟑螂》、《魔术师》等动画片在世界上流行。总部设在罗马的蒙多电视公司(MONDO TV)的动画片也同样很受欢迎。在我国,中央电视台为了满足儿童受众的需要,在《大风车》栏目中设置了《动画片》板块,在《东方儿童》栏目中设置了《天天动画》板块。除了在栏目中开辟动画板块外,中央电视还专门设置了播放动画片的专栏,比如《动画城》,该栏目以播出国内自己创作生产的动画片为主。时长30分钟,每周6次。除中央电视台外,我国各省市电视台在节目中都设有动画片栏目。
动画片作为儿童电视节目中娱乐性内容,格调要健康,要符合儿童的接受水平,不要为了娱乐而娱乐。戈蒙电视公司国际销售部副主任米茨凯·斯坦曼说:“目前,儿童节目领域里出现了一个新倾向,即动画片已不再局限于动作片、冒险片以及玩具作演员的商业片。购买我们节目的电视都希望得到情节曲折的、幽默风趣的动画片,而且它们不仅想吸引儿童观众,也想吸引其他年龄段的观众。”目前,亚洲电视台这一倾向已经显现出来,这是个好的兆头。不过,儿童电视节目中的动画片要以富有教育意义高质量的作品为主,米茨凯·斯坦曼认为,“如果一部动画片既在教育含金量方面占优势,表现形式又具有娱乐性,那就再好不过了。这非常有助于它占领市场。”[4](P310-311)
(二)健康的电视短剧
目前,中国的电视剧市场主要针对中青年受众,青春偶像剧、婚姻爱情剧、警匪剧、武侠剧等充斥着电视屏幕,很少有适合儿童受众收看的电视剧。据统计:1980年,儿童影视剧与成人影视剧数量相较,各占一半。1987年的比例变为1.5%:98.5%,儿童影视剧的绝对数量只有23部。另据1995年的统计,当年全国仅电视剧的生产就达6000多部(集),而儿童电视剧的数量不足20多部。儿童电视剧,是以儿童的视角和理解方式,用电视手段拍给儿童看的戏剧。它能充分体现儿童的心愿及成长特征,能从多个角度表达出儿童的“纯真和喜悦”,在一定程度上,儿童电视剧能对儿童的成长能够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儿童电视节目在建构中,电视短剧作为另一种娱乐性内容,不可或缺。
电视短剧作为儿童电视节目建构中的娱乐性内容,它与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不同,它要有人物、情节、故事和冲突,要在尊重儿童思维的前提下以孩子的眼睛看生活,要充分展示他们喜怒哀乐的天性,将有益于其心灵健康成长的丰富营养悄悄地融入生动活泼的故事中去。
(三)玩不够的游戏
游戏是适合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的活动。马卡连柯指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就象活动、工作和服务对成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样。”[5](P79)游戏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是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因此,儿童电视中游戏节目的设置在国内外普遍受到重视,它是满足儿童成长中娱乐需要十分重要的手段。
中央电视台《大风车》、《东方儿童》以及少儿频道都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游戏节目。比如《玩偶一牵一》,节目通过游戏使幼儿达到认知、益智的目的,并在与父母的亲情游戏中感受温情。《挑战800》通过游戏,让孩子们尽情展示自己的绝招、绝想,巧言雄辩生活中的问题,智力比拼和知识积累。《4+4》则通过游戏形式,让儿童体验百分百的野外生存挑战。此外,地方电视台也把游戏节目做得有声有色,比如山东电视的《剪子·包袱·锤》等。
作为一类娱乐性内容,儿童电视中的游戏节目在设置时要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要有一定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普及性。同时,游戏类节目的设置还必须坚持“对位”原则:创作者在设置游戏时,不仅要考虑它是否具有电视特点,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个游戏适合不适合节目的受众——儿童。在节目中,想象力和孩子的亲身参与一定要占居重要的地位,这样,游戏才有可能是真正孩子的游戏。在游戏中,孩子自己与游戏相碰撞,寻找小伙伴和自己想要的东西,用手摸、用牙咬、用脚踢,去历险,所有的孩子都会变成玩童,我们将看到和听到他们的欢笑、哭泣、尖叫、打滚、撤野……[6](P91)由此,节目的娱乐性在游戏中也就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知识性内容:完善儿童的知识结构
知识性内容不同于日常生活常识性内容,它与儿童受众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属于完整的某个学科体系,比如海洋生物知识、宇宙天体知识、书画知识等等。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是受众收看电视的主要动因之一,而处在成长中的儿童则带有更有强的求知欲望。目前,知识类内容多集中在儿童电视节目和老年电视节目中,这与两类受众对知识的渴求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95年版)周一播出的《风车乐园》属于知识类节目,它就一个自然知识展开节目。周五的《风车宝库》则以以“花姐姐”为角色主持人,以少儿为对象,介绍文学知识和科普知识。此外,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也专门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知识性节目。比如知识竞赛节目《三星智力快车》、带有竞赛性质的科普知识节目《异想天开》等等。
电视作为一种大从媒介,它的媒介特性决定了其不适宜做严肃的学术讲解,而宜以活泼生动的方式承载知识。目前,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儿童电视节目在处理知识性内容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即儿童知识类节目卡通化、情境化、趣味化和系统化。
美国儿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芝麻街》是美国电视史上最重要的儿童节目。节目创办的初衷是为城市的学龄前儿童教授知识。目前,《芝麻街》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播放。《芝麻街》节目的名称是节目中虚构的一条街(采取情境化的路子),在这里居住着的居民都是这条街学习区的人物,有提线木偶和真实人物扮演的动物等等。《芝麻街》把幽默故事、歌曲、木偶、动画各种形式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各种令儿童感兴趣的表现手法,向儿童传授基础知识。如数字概念和简单的计算,英语字母的发音、拼写、朗读和语文常识等等。孩子们从制作精良的节目中学会解答和培养了多种能力,许多家长都陪伴孩子一起收看该节目。当然,《芝麻街》的成功并不仅仅是采取了寓教于乐的方法传授知识,节目还有较强的系统性,有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节目的每一个基础单元都根据儿童接受事物的特点进行精心设计,然后再根据这些教案安排教授的方法,在表现形式上则力图给孩子留下新鲜、生动、深刻的印象,孩子们从故事、游戏、歌曲甚至吵闹哭叫中学习和消化知识。
因此,儿童电视节目建构中知识性内容在设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题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性要强。节目要反映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这是儿童电视节目传播的宗旨。第二,选题要适应当前儿童受众的成长需要,实用性要强。比如培养儿童从小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的艺术知识节目。第三,传播知识与传播新观念相结合。一个时代培植某一种观念,社会的现代化同时也要求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以现代人的观念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青岛电视台的《与孩子一起成长》系统地阐述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合力的重要意义。节目开始以孩子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体会引出家庭教育中父母步调不一致的危害、错误,又以两个明显对比的小品,以一正一反的生活实例说明父母一致教育的重要性。节目破旧立新地提倡家庭教育的新思想,提出完整的家庭教育的优化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儿童电视节目知识性内容日益与少儿认知水平接轨的同时,知识类节目的表现形式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它们大都采用按键抢答、限时回答的方式进行,重在考察儿童的知识量,却忽略了对其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掘。在中学生栏目《争上游》(已停播)1998年的节目中,就有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知识竞答内容。《芝麻开门》(现已改为《异想天开》)、《星星擂台》等几个老资格的青少年知识类节目,虽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多只是形式上的改变。青少年知识性节目的发展现状多多少少反映出节目制作者观念的陈旧。
四、生活服务性内容:和儿童生活面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我意识逐步加强,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很多对象化栏目因此开设了生活服务性板块,试图呼应对象受众的服务需求,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青少年群体的生活常识正处在从无到有的积累阶段,他们对这类节目的收视需求存在很大的潜力,但目前这类节目除了中央电视台办得“有声有色”外,大部分省市台的状况并不乐观。
2000年,北京电视台的《七色光》栏目联合上海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摄制了一系列的“小鬼当家”节目。节目从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各选一名五六岁的儿童组成一个小组,在没有大人的带领下,让他们完成一个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给他们制造麻烦,考察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节目中的独生子女很少有顺利完成任务的,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其成长现状令人担忧。与此同时,许多综艺节目却瞄准了独生子女的这种弱势,在节目中大搞儿童购物等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比赛,并和高额奖金挂钩,把儿童素质培养引入误区。
2001年,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推出带有服务性的周末版节目《4+4》和《挑战者》。《4+4》以家庭为单位去完成一个特别的任务,其中包含野外生存考验、生活技能训练等内容。《挑战者》则是室内节目,主要训练儿童说、学、做、想四个方面的素质。节目浸透着“以儿童为主体”的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为儿童的成长提供着生动的参考。同时,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杂志综合教育性栏目《东方儿童》在儿童生活服务性内容的安排上更是下了大力气。《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栏目“着力发挥电视的社会互动作用。在孩子与父母、社会之间构筑一座心灵与情感的立交桥。”[7](P273)其中《宝贝》版关注0-3岁婴幼儿的早期启蒙教育,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和示范。《你说我说》则以11-15岁的儿童为对象。节目聚集少年生活、学习中的敏感话题,展开孩子和家长、教育专家的沟通与对话,既有情感的交流,也有理性的分析。节目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关心并疏导他们,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帮助儿童和家长共同营造一个精神自由愉悦的家庭氛围。此外,《非常之旅》栏目主要为培养孩子的“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律、自强)能力服务。节目通过规定情节事物设置,让儿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真实自然地展现各自不同的处事方法,反映他们独特的心理性格和素质,以此探究当代儿童面对生活事物、突发事件的心理反映。
作为一类社会教育性节目,儿童电视节目在培养青少年生活能力等方面负有不可逃避的责任,而服务性内容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载体。生活服务性节目的宗旨是服务而不是指导。节目应以实用性的内容帮助儿童解决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为儿童的生活提供实际服务。无论参与者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学前儿童还是学龄儿童,事无巨细;无论是保健上的冷暖呵护,还是学习中困难的帮助;无论是饮食上的叮咐嘱托,还是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探秘,节目都要流露出服务性节目的关切之意。不是为了服务而服务,而是为了关怀而服务。
五、信息性内容:打开儿童了解世界的窗口
儿童电视节目中的信息性内容一般指以儿童为报道对象和收视对象的新闻节目。据联合国最新的一项国际调查报告表明:80%以上的中小学生倾向于从电视中获取、接受信息,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信息形成观点,然后去解释社会现象。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儿童电视节目中的信息性内容能够为儿童提供现实社会生活的画卷,让儿童了解世界,了解自己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有助于他们与社会的融合,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有助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完善。[8](P2)目前,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儿童电视节目中信息性内容的建构,播出时间增加,报道的内容和范畴也不断扩展。
1994年,慕尼黑国际青少年电视节目会议指出,近年来,世界儿童节目的特征之一就是儿童信息性节目的开播。葡萄牙电视一台5分钟新闻节目《儿童记事本》由一位成人为儿童讲解世界新闻,深受儿童的喜爱。日本放送协会从1994年起就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播出信息性节目《一周儿童新闻》。英国广播公司从1972年起就为9-15岁的儿童播出信息性节目《新闻巡览》。德国电视二台在星期一至星期四为9-13岁的儿童安排了《LDGD》新闻节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广播网在每周六为儿童播出《CNN儿童新闻》。
在我国,随着儿童电视节目的快速发展,信息性节目的设置成为必然。2001年新学期伊始,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就在每周三推出一档信息性节目《新闻袋袋裤》。一批来自校园的小记者在大记者的指导下进行新闻的采写、报道,主要内容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是儿童关注的人和事。1999年《东方儿童》栏目对原有的信息性节目《少儿新闻》进行改版,推出以8-14岁儿童为主要收视对象的《信息树》节目。《信息树》通过主持人和小记者及孩子们生动有趣的串联,对与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成长和娱乐有关的事情以及国内国际的大事,就儿童受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式的播报,增加了儿童的信息量。同时,节目在结构上把大事件与小事情结合,把介绍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国内外的大事相结合,把孩子们关心的事件作为节目的重要内容,激励孩子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儿童电视节目内容构架中的信息性内容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设置这类内容时,要注意:第一,要加强信息性内容的知识性。对儿童受众来说,信息性的内容本身是知识,而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技巧同样是知识。因此,儿童电视节目中的信息性内容必须充分新鲜、及时。报道的形式则应当在动态性报道的基础上,通过背景介绍、原委分析、意义评价等,更全面更深刻地报道事实,揭示真相,让儿童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实,思考新闻事实,从而增长见识,获得知识。第二,要加强信息性内容的实用性。新闻在给儿童受众信息和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把看(或听)到的信息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和矛盾。第三,要让儿童在节目中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一般情况下,儿童新闻节目由成人或在成人的指导下完成采编播。因此,儿童电视信息性内容中能有多少儿童的声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纽约CE为了能保证孩子们的声音原汁原味,发展了“口头新闻学”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的电视在记录孩子们的声音上比报纸有优势,如果能真正做到说新闻以及聊天似的采访,孩子们的观点就能得到更为自然的表现。成人编导不但要鼓励小记者、小主持人说新闻,还要时刻提醒他们放低心态,以纯粹儿童的视角去和同学们做平等的交流,交流的结果,小记者不再代成人立言而是代自己和广大少年朋友们立言。这不仅能培养儿童接触、理解新闻的素养,而且使儿童亲自参与到新闻节目制作中来,对儿童在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琰.从少儿审美心理探索少儿电视编导的新路子[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1999,(1).
[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3]张同道. 1998年中国电视栏目调查报告[J].当代电影,1999,(3).
[4]陈舒平.儿童电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5]杜军.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1999,(1).
[6]吕新雨.故事·游戏·动物朋友――对儿童影视节目理论建构的探讨[J].现代传播,2000,(3).
[7]陈舒平.儿童电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8]卜卫.走进“地球村”――大众传播与中国儿童的发展[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nts about the children‘ s TV program
Yao Ru-yo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Shandong 252059 China)
Abstract:The children‘s TV program is a special kind of educational program.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news and entertainment program. It specially emphasis the enlightenment and humanistic concern on the arrangement and expression of the program. In order to enable the program to obtain child‘s welcome and the approval, We must arrangement the content of program reasonably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child standard".So not only we can enable the child to enjoy the richly colorful program, but also we can enlighten them by the program.
key words: need of medium, children,frame of program, learns through playing
作者简介:
姚汝勇(1974-),男,山东德州人,山东聊城大学文学院讲师,电影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学。
联系方式:
地址:山东聊城大学文学院
邮编:252059
电话:0635-8537108          E-mail:njyaoxy@163.com
① 1961年,传播学家施拉姆在考察了几千名儿童的电视活动后,将儿童的媒介需要分为三类:第一是娱乐需要。第二是信息需要。第三是社会交往需要。参考施拉姆的研究成果,并考察了我国现代儿童的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研究者将儿童的媒介需要分为六种:学习需要、新闻需要、交往需要、情绪刺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及消磨时间需要。
[*] 《大学人文读本》主编夏中义在书的序言中提出了“精神成人”的概念。他认为,所谓“成人”有三层含义: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成人”,指“个儿长大”,这是生物学层面上的意义;另外,在法学层面上,拥有身份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成人”的标志;而“精神成人”,指的是“精神方面的发育和成长”,强调的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应在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
来源:子兰 发布者: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