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学人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0:35:00
[日期:2005-05-19] 来源: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字体:大中小]
前    言
本标准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供并归口。
本标准由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克抗、李克东、邱玉辉、王珠珠、薛玉梅、黄荣怀、游泽清、叶九成、祝智庭、李吉桂、谢幼如、谢少华、刘雍潜、张为群、张卫、杨改学、马希荣、张剑平、张舒予、刘革平、傅德荣、汪琼、郭文革、沙景荣、曾兰芳、瞿堃、张小真、李龙、孙玉强、王世伦、孟宪凯、汪启富、冯德民、王安琳、刘艳。
引    言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族可帮助中小学教师明确如何在工作中应用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这些标准包括: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学人员》,规定从事教学活动的普通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要求,目的在于增强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管理人员》,规定从事普通教学管理的管理人员教育技术应用要求,目的在于增强教学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技术人员》,规定从事教学辅助工作的技术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要求,目的在于增强技术支持和辅助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三个标准独立使用,可用于与相关人员有关的教育技术培训与培养、人事评估和能力要求。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族是对相关人员教育技术一般性规定,使用单位可依据标准实施指导建议。对于有信息技术环境的地区,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应参照信息技术应用标准的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表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中有关教学人员的要求。标准中的教学人员是指基础教育系统内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本标准适用于:
A.基础教育系统中从事学科教学人员;
B.对教学人员进行培训与培养的组织;
C.对教学人员进行教育技术方面内容审核的各级教育组织;
D. 制定相关标准的人员。
2 引用标准

3 术语与定义
3.1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教育教学中,针对教学实际需求和条件,应用教育技术的方法和原则,通过有效选择和开发必要的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方法和评价手段,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在进入信息时代,特别需要注重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3.2 教学系统
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既可理解为由教师、教材设计者和课程专家及其他人开发编制的供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可以是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独立课程,甚至只涉及几小时的教学),也可理解为任何一个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而组织的机构和方法。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是教学设计的需要,便于考虑整体实施的步骤,考虑各部分的关系,对整体作评价和最优选择。
3.3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又叫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3.4 信息
信息是对事物属性及其动态的表征。在教育中包括表示教学内容的信息,描述师生特性的信息,反映教学过程动态的信息等。
3.5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认知和创造之后以符号形式储存在一定载体上,可供利用的全部信息,它由信息内容、符号、载体等要素构成。
3.6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表示、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
3.7 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基于一定的目的,对信息进行收集、编码、存储、整理、分类、分析等系统化的操作。
3.8 教育信息
教育信息是指反映教育/教学系统中诸要素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与系统动态的数据资料。
3.9 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的过程。
3.10 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求人材的过程。
3.11 信息素养
广义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指信息能力。
3.12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即对客观事物中有价值信息的觉察、认识和力图加以利用的强烈愿望。
3.13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传递、利用与评价的能力。
3.14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在信息领域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它是信息化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信息道德的主要内容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尊重人、关心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信息传递、交流、开发利用等方面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同时实现自我。
3.15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它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保密性就是对抗对手的被动攻击,保证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完整性就是对抗对手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可用性就是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可以为授权使用者所用。可控性就是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
3.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来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方式。
3.17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即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
3.18 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A.     信息:主要指教学内容。例如:概念、规则、原理等;
B.     材料:信息的载体。例如:课本、录音带、CAI课件等;
C.     设备: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幻灯、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网络等;
D.     人员:促进学习的人。如:专家、教师、小组、同伴等;
E.      场所:学习所处的物理环境。如:教室、图书馆等;
F.      资金:学习所需的费用。如:学费、培训费等。
学习资源必须与具体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才能有现实的教学意义。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有效分析和设计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
4 规范要求
4.1 意识与态度
4.1.1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4.1.1.1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4.1.1.2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
4.1.1.3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顺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4.1.2 应用意识
4.1.2.1 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兴趣与愿望
4.1.2.2 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兴趣与愿望
4.1.2.3 具有运用技术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的意识与愿望
4.1.2.4 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不断挖掘教育中应用的潜力
4.1.3 评价与反思
4.1.3.1 具有对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1.3.2 具有对学习资源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1.3.3 具有对教学统计信息的评价与分析的意识
4.1.4 终身学习
4.1.4.1 具有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
4.1.4.2 具有利用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持续性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能力
4.2  知识与技能
4.2.1 理论知识
4.2.1.1 了解现代教学理论和新型教育观念
4.2.1.2 了解中小学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及学习理论
4.2.1.3 了解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方法
4.2.2 基本技能
4.2.2.1 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4.2.2.2 掌握教学系统设计一般方法
4.2.2.3 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4.2.2.4 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4.2.2.5 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统计数据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4.3  应用与创新
4.3.1 教学实践
4.3.1.1 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优化教学的措施
4.3.1.2 积极开展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整合,并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4.3.1.3 掌握、应用和整合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技术资源和校内外学习资源
4.3.1.4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创设各种应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
4.3.1.5 应用技术辅助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课程的评价
4.3.2 教学管理
4.3.2.1 制定与实施教学活动中学习资源的管理计划
4.3.2.2 制定与实施技术环境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策略
4.3.2.3 制定与实施教学过程管理与改进的策略
4.3.3 教学科研
4.3.3.1 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研究
4.3.3.2 针对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
4.3.3.3 针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研究
4.3.4 合作与交流
4.3.4.1 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3.4.2 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4.3.4.3 与技术人员在学习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4.3.4.4 与学生和家长就学习进行交流与合作
4.3.4.5 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交流与合作
4.4  社会责任
4.4.1 公平利用
4.4.1.1 促进不同性别、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利用技术和资源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4.4.2 有效应用
4.4.2.1 促进不同背景、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利用技术和学习资源均能得到良好发展
4.4.3 健康使用
4.4.3.1 促进学生健康地使用技术与信息,减小技术和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4.4.4 规范行为
4.4.4.1 学习、示范、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社会、法律和道德内容
4.4.4.2 规范技术利用的言论与行为方式
5 应用案例及说明
5.1 I类案例(只涉及本学科)
(1)    案例名称
(2)    运用年级段
(3)    涉及的绩效指标项(行为指导项)
(4)    相关学科(新课标相关条目)
(5)    案例来源
(6)    案例内容及使用说明
5.2 II类案例(涉及多个学科)
(1)    案例名称
(2)    运用年级段
(3)    涉及的绩效指标项(行为指导项)
(4)    相关学科(新课标相关条目)
(5)    案例来源
(6)    案例内容及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