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鹃一-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5:56:16
《红楼梦》是曹雪芹为我们留下的一份文化瑰宝,书中涌现出了众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不论是太太奶奶们,还是那些小姐丫鬟,个个光彩夺目,反胜须眉。然而正如“风月宝鉴”须看反面一样,在这些美的形象的另一面,我们似乎或多或少地能找到一些瑕疵或不足之处。比如黛玉,世外仙殊,我们会觉得她过于敏感而常“弄小性儿”;宝钗,端庄大方,却又显得过于“圆滑世故”;“温柔和顺”的袭人招致“奴颜媚骨”;晴雯是“反奴性”的吧,可是她的“尖刻”“任性”未免有些令人招架不住……众多小姐丫鬟中的这点点“美中不足”当然是瑕不掩瑜。
一.从其仆反知其主——紫鹃这个名字的审美意蕴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没有着力描写紫鹃。第五回的判词册子中没有提及到,并且文中出现或提及到紫鹃的回数和文字也不多,而且这些回数中的故事的中心主体也并非是紫鹃。
紫鹃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红楼梦》第八回中:
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这样的出场,似乎有些突兀,有些不明不白。“紫鹃姐姐”,是谁?从何而来?甲戌本在“紫鹃”二字旁批语说:“鹦哥改名也。”我们回想第三回中,林黛玉初到贾府时,贾母见黛玉带来的两个人中,一个极老,一个极小,皆不顺心。因此,就把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鹦哥给了黛玉。而在第五十七回中,紫鹃也说道:“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和袭人,鸳鸯是一伙的,偏把我给了林姑娘使。”在作品中,贾母给黛玉使的丫头也就鹦哥一人。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紫鹃就是鹦哥。紫鹃这一名字应是“黛玉之文章也”,是黛玉给鹦哥改的名。
妙复轩主人张新之曾经说过:“是书名姓,无大无小,无巨无细,皆有寓意,甄士隐、贾雨村自揭出矣,其余则令读者自得。” 鹦哥这一名字原与鸳鸯等相应“皆是贾母的文章”,而经黛玉一改成紫鹃,新雅不俗,寓有深意。
(一)紫鹃——这一名字之“新雅不俗”
紫是高贵而神秘的色彩,鹃是花名也是鸟名,紫鹃这个名字突出了紫鹃的独特和为人品行的不一般。
杜鹃花广泛分布并且受人喜爱,被称为“木本花卉之王”。早在公元492年,南北朝时就有著作《本草经集注》记录了杜鹃花的踪迹。自唐宋以来,诗人,词人皆多题咏。美丽的杜鹃花始终闪烁于山野,妆点于园林,自古以来就博得人们的欢心。上自唐宋诗人白居易.杜牧.苏东坡.辛弃疾,下自明清杨升庵.康熙帝都有赞誉杜鹃花的佳作。大诗人李白见杜鹃花想起家乡的杜鹃鸟,触景生情,怀念家乡,曾经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杜鹃鸟本是一种善啼的鸟,蜀地最多,常于春末夏初昼夜呜啼,其声哀切。
 相传周末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失国死去,其魂化为鸟,即杜鹃,日夜悲啼,泪尽泣之以血,李商隐诗“望帝春心托杜鹃”即用此典。每当春季,杜鹃鸟就飞来唤醒老百姓“块块布谷!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鲜血洒在得上,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
关于杜鹃鸟的典故先见于汉扬雄《蜀王本纪》,其后晋常瑜《华阳国志•蜀志》、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及《禽经》都有录:
“后王有曰杜宇,号曰望帝,法尧舜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华阳国志•蜀志》
“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归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禽经》
因此杜鹃鸟又名杜宇鸟,子归鸟,子鹃鸟,催归鸟等。这则典故由于故事的凄恻和杜鹃鸟啼的凄苦而经常被人们所引用,借以表达愁苦和坚贞。如白居易《琵琶行》诗“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鲍照诗《拟行路难》之六“中有—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其声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近人黄遵宪《近世爱国志士歌》“眼枯泪未枯,中有杜鹃血。”黛玉饱览诗书,对于此一诗中常用之典应相当熟悉,故紫鹃命名出于此典当无疑问,又紫鹃的原名鹦哥为一能言之鸟,恰与紫鹃的善啼构成一对。
(二)紫鹃——这一名字寓有深意
千百年来,鹃鸟一直就是文人墨客眼里悲的意象。杜鹃这个艺术符号也积淀着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1、是因愁恨冤怨而啼,且啼出血。
《禽经》注云:“子规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啼苦则倒悬于树。” 《荆楚岁时记》云:杜鹃 ,“人言此鸟啼至血出乃止,故有呕血之事。”雍陶《蜀中战后感事》:“岁积袭弘怨,春深杜宇哀。” 顾况《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叫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杜牧《杜鹃》: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杜鹃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以前的诗人词客,将杜鹃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杜鹃这种鸟几乎总是与一种悲悲戚戚的气氛连接在一起,一个古老的故事,与众多的诗人的吟诵与玩味,于是关于杜鹃的愁恨冤怨的文化就这样凝聚和积淀下来了。
2、是思归。
这个内涵来源于杜鹃它的叫声婉转,似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本草•释名》云:“其鸣若曰:‘不如归去’。”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雍陶《闻杜鹃二首》其二:“蜀客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未归心。欲知夜夜愁相似,尔正啼时我正吟。杨万里《出永丰县西桥上闻子规》诗:“自出锦江归未得,至今犹劝别人归。”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里的“不信呵去那绿杨影里听子归一声声道:‘不如归去’。” 古人诗句借用杜鹃的这个意象的这层内涵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怀友之谊。
三)紫鹃——从其名可观其主
紫鹃的取名应当来源于杜鹃,那么上述的这些文化内涵是不是紫鹃这个丫鬟她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呢?显然不是。这些其实都是紫鹃的主人黛玉的内涵,作者将其附在了紫鹃身上。
诸联云:“颦卿善哭,故婢为啼血之鹃,雪中之雁。” 二知道人云:“黛玉善哭,其婢则名紫鹃,盖紫鹃啼血也。” 早期的批评家们也曾指出:“鹃鸟善啼,啼至出血,黛玉还泪而来,其婢自应名此。”
紫鹃的命名也蕴含了黛玉泪尽继之以血,生命凋落的悲剧及以一执着一痴心坚持不已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甚至魂魄化为鸟也要鸣啼不已的精神。紫鹃这一命名表现了作者曹雪芹对小说主人公林黛玉的形象性格命运的构思,紫鹃这个命名也更多地暗寓了黛玉的性格和命运。
黛玉的前身为绛珠草,“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黛玉还泪的神话意象,降落于人间后,作者虽为其冠以“潇湘妃子”的别名予以提示,但鹃鸟善啼啼至出血的凄切,无疑更增加了黛玉哭泣感人的力量,构成一副更深蕴的意象。紫鹃其名,正为杜鹃啼血,以应潇湘妃子千般泪水滴成红血之意。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孤苦伶仃,常有思乡之泪,虽有贾母疼爱,宝玉呵护,但客居之感仍十分强烈,尤其最后竟香消玉散,泪尽逝于京都,至死都未归家,只能嘱托死后将自己的尸骨送回父母身边。紫鹃命名取义又恰好含蕴了黛玉思归的愿望和终不得归的悲剧结局。
黛玉身边的人、物在在都透露出了作者那“企图”隐瞒的故事结局:潇湘馆内的湘妃竹,正是黛玉的伤心“泪”所化;雪雁指代那雪中离群孤雁,何等孤寂、凄凉、冰冷,诉说了黛玉的“情”不圆满;紫鹃比拟杜鹃啼血,点出了黛玉生命的归处——在经历寄人篱下的辛酸、柔弱孤独的成长后,最终不再随波逐流、化尘而去的结局。
黛玉写的诗《桃花行》中也曾暗示黛玉即将走完人生之旅,最后两句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泪痕。”借鹃鸟杜宇哀鸣来预示自己最后的归宿,也表达了自己的落寞愁苦和执着坚贞,突现出紫鹃名字的隐寓之意和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