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时:从科教兴国看创新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08:26
 聆听朱清时教授讲创新
7月5号哪天,学校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请到了中科大校长朱清时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朱教授是个强人,先后在MIT、剑桥、牛津等著名大学工作或学习,91年成为中科院院士,98年担任中科大校长。是搞物理的。
这场报告确实是使我受益匪浅,解答了我心中的一些疑惑。朱教授对事物的认识及其方法,让我受益。
他谈到了中国20世纪后半段为什么没有出大师的问题,谈到了很多,主要是文化、体制的问题。他讲到二十多年前参加MIT校庆时的见闻。在下面附的一篇文章中有说到(其实朱教授做这个主题演讲已经很多次了,但隔一段时间会有新的发现,这次演讲基本上是附文中的内容)。
朱教授这次讲到大学生如何创新,讲到了三个方面:
1、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不可能像从前一样能保整知识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他讲到了爱因斯坦学习物理的事情。学物理应该要有很好的数学基础,但爱因斯坦觉得,数学的任何一个分支,都可能耗费他的一生去研究,不可能那个时候再学研究物理,所以他没有先去研究数学。
2、好奇心驱使,集中注意力。在这样一个功利的社会环境下,好奇心比较能让人静下心来学东西。有注意力的努力才是真正的努力。
3、直觉和洞察力。他们让人迅整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从科教兴国看创新文化
(2006-03-28 11:08:00)
本报记者 李爱华
3月21日,中国科学院工作会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会上,“建设创新型国家”仍是重要话题。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校长朱清时认为,要创建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的文化是首要环节。
何为创新文化
近年来,“创新文化”已成为一个“时髦”的词,被反复提起,内容与含义却不尽相同。朱清时认为,所谓创新文化是指最有利于新生事物成长的文化。
他认为,创新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创新文化只能在某一些时代下起作用。时代一旦改变,创新文化也需与时俱进。
上世纪80年代,朱清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镇的MIT(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MIT的校庆。让他惊奇的是,主席台上只有两个座位,坐着MIT校长和剑桥镇镇长,而所有的教育部及政府高官均坐在台下;更让他惊讶的是,没有人觉得这样坐不自然、不寻常。
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后,他也曾主持过一次校庆。与美国大相径庭的是,主席台上排满了座位,大约有7排座位共100多人。在校庆的前一天,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还专门前来审查座位排序问题。
参加庆典的有两位人大副委员长,一位国家政协副主席,另有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人大、政协的领导以及中科大的原领导,中科大的“院士校友”、中科大的现任领导。每位领导人有特定的座位,次序不可更改。
朱清时说,同样是校庆,中西方看待的角度完全不同。西方人认为,校庆是本学校的事情,至于其他政府领导人则无关紧要。而中国人认为,来的“官”越大、越多,则代表这一学校的影响力越大。他感慨,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但是,中国的这种“文化”已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创新。
他认为,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固定的思维、行为模式。它与规章制度无关,直接体现为群体共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创新文化中,这种思维、行为模式应该是完全有利于和导向于创新的。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潜在的创新文化。”朱清时认为:“在任何时期,该民族中最有活力的、最有利于新事物茁壮成长的那部分文化,就是适合当时的创新文化。”
中国为什么需要发展创新文化
朱清时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大的特征表现在教育上。中国教育以教师为主,以“灌输式”方法为特征,追求知识的全面、完整、连贯,使学生的知识宽、厚、实。
他认为,在人类发展初期,文化积累还很有限,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尽可能快速、全面地掌握知识,这有效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但近代以后,中国的教育渐渐落后。因而中国文化必须要改革,如此才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他分析,随着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民族文化创新的要求。新时代,知识量的急剧增加,意味着学生一辈子也难以学成通才,因而只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会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无法发展其全面素质。中国文化在教育方面造成的结果是,很多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丧失了好奇心,失去了探索、追求的兴趣,从大学毕业后,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差。
朱清时说,在麻省理工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自我学习,课程设置也非常个性化。这种浓厚兴趣的导向,及在相对宽松环境下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极大地发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能创造新的东西。
朱清时认为,单向式的教学需要改进。北京一位报社主编的女儿,曾写出“橡皮擦在纸上快乐地蹭着痒”这样鲜活的句子,然而,在学校上过一段时间的写作课后,小姑娘作文中的灵动与鲜活逐渐消失,她与其他同学一样,追逐“假感想”、“套话”。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完全扼杀了下一代的创造力。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基业,一旦教育丧失了活力,民族的发展就会被撞上时代的“南墙”。而当前的中国文化,已无法有效保护和导向教育体系内的创新。中国文化应与时俱进,应该要在保持本民族优点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特点,发展出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适应当代技术特点的创新文化。
如何发展创新文化
朱清时认为,要发展创新型文化,最重要的有两点。首先,消除官本位思想,无论是杂志或是开会,人们都习惯请一些“权威”“大官”来掌舵。朱清时说,术业有专攻,人一旦官居高位,往往一叶障目,不能真正了解事物实质,因而不一定能在任何时候都作出正确的决定。官本位思想阻止了大量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年轻人走上第一线。
其次,创新文化在于“创造肥沃的土壤,让成长变成简单和自然的事情”。这意味着年轻人的思想能够得到容忍和支持;另外,就算对一些新思想一时不能接受,也不要随便打压、扼杀。他说,历史证明,最伟大的事物出现之初,常常不能立刻被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伪科学”,要容忍,不要一棒打死,不要剥夺其生存的基础。
现在很多评论认为,中国文化已经被边缘化,没有创新点。然而,朱清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西方缺乏的精华。中国人尊老爱幼,重视子女受教育。他说,没有哪个国家的人会像中国人这样,牺牲一切、竭尽所能让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西方式的个体主义过度膨胀,忽视“老”与“幼”,不尊老,则自己也没法被后代尊敬,不爱幼,则无法很好地保护新生的思想,无法给新生事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这既不利于创新,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朱清时说,目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讨论很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于创新文化存在很多误解。他提醒,“建设创新文化”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要忌浮躁,忌讳把“创新”变成口号,需要脚踏实地地前进。他希望,中国的创新文化与时俱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