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梅兰芳映红一干“配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2:03:32

2008年12月05日 星期五沈阳晚报

“低调”梅兰芳映红一干“配角”

本报记者 关力制 实习生 孙玉凤报道

昨晚,陈凯歌贺岁大片《梅兰芳》终于在沈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本报记者与“沈晚观影团”的首期10名团员,共同在沈阳华臣影城观看了该片。依然是如《霸王别姬》般宏大的故事框架,故事虽平淡却饱含张力,对于之前10年的拍片口碑险些被《无极》废掉的陈凯歌,如今借《梅兰芳》打了一个虽不完美,但足够顺利的翻身仗。

  可令人讽刺的是,影片最大的遗憾却来自梅兰芳本身——对于这样一部人物传记而言,显然梅兰芳才是唯一的主角,但无论是扮演邱如白的孙红雷还是扮演孟小冬的章子怡,两人的演技完全压倒了演技平平的黎明,乃至之前登场的一老一小王学圻和余少群,表演都堪称经典,观影团团员纷纷表示,“低调”的梅兰芳映红了一干“配角”!

  

  剧情篇 本报观影团平均打分:89分

  优势:影片体现了陈凯歌大片应有的张力,全局节奏感掌控出色,整个电影显得长而不乱。

  不足:影片大部分时间显得比较平淡,缺乏足够的矛盾冲突,且对梅兰芳成为一代大师的经过交代不清。

  首段戏张力十足

  影片第一段是青年梅兰芳和师傅十三燕的对垒,是整部影片矛盾张力最突出的地方,梅兰芳与十三燕由共同演戏到分庭抗礼,故事紧凑,高潮不断。本报观影团一致认为这段最出彩,戏班情节堪与当年的《霸王别姬》媲美。

  “梅孟恋”平淡中感人

  第二段梅兰芳与孟小东之恋堪称影片宣传的重头戏,观影团普遍表示,在这段感情中,孟小冬的主动与梅兰芳对压抑生活的反抗是比较深刻的,但是影片对二人感情升温的交代不足,到了分别之时,两人的那份无奈倒是渲染得非常感人。

  后一段稍显拖沓

  遗憾的是,从梅兰芳赴美国演出开始,影片的节奏就陷入了拖沓,一些必要的人物心理描写缺失,造成了后半段的相对沉闷。观众普遍感觉沉闷。尤其像梅兰芳蓄须明志的重要段落只是一笔带过,迅速快进到抗日胜利,影片到此戛然而止,让观众觉得有些仓促。

  “京剧大师”没交代清

  梅兰芳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定义应该是:京剧大师。可整部影片,梅兰芳的感情纠葛和爱国情怀都得到了体现,但独缺他作为一代宗师的戏曲修为。 

  

  演员篇 本报观影团平均打分:85分

  优势:王学圻、余少群的老少配十分打眼,孙红雷的表演令人叹服,章子怡很好地完成了角色,内心戏有进步。

  不足:如果说陈红,英达的表演中规中矩,那么黎明的表现只能说是亮点寥寥。

  王学圻、余少群老少配打眼

  王学圻饰演的“十三燕”是一个超越自己年龄的角色,地道的老北京话和舞台上极其到位的身段,都逼真还原了梨园行大艺术家的霸气和真情,而他和少年梅兰芳余少群共同演绎的“斗戏传”成为映后观影团普遍反映最喜欢的段落。 

  孙红雷有些抢戏

  片中一生都维护梅兰芳的邱如白,从头到尾串起本片的孙红雷表演得堪称优秀,他的戏份甚至比黎明还多。

  许多观影团员认为人物本身是有点神经质和疯狂,抢了太多黎明的戏,他的表演似乎应该收一点。

  章子怡无功无过

  章子怡的表演无法与其之前作品中一贯的气质样态区别开来,很难让观众觉得她演的是一代女须生孟小冬,而是《茉莉花开》之类电影中某个角色的重复,但内心戏有突破。  

  黎明演技被批

  就黎明个人的表演来看,可谓有失水准。黎明确实通过眼神跟肢体语言,展现出梅兰芳在生活中隐忍坚韧的一面,但受外形条件及基本功所限,台上的梅兰芳有些神采不足,远未呈现出京剧大师的应有风貌。

2008年12月05日 星期五沈阳晚报

原型与角色跨越时空的相遇

尽管一部电影要设置诸多的矛盾冲突才能好看,但是《梅兰芳》并不是一部虚构的作品,除梅兰芳外,邱如白、孟小冬和福芝芳等,也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本版稿件旨在为读者展示历史上的梅兰芳及影片中出现的主要角色的真实概况。

  梅兰芳(黎明饰)

  人物原型: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风靡整个江南。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影片中的梅兰芳:《梅兰芳》着重讲述从他从小学艺,与十三燕一战成名,到奠定大师地位,直到在抗战中坚持爱国主义情怀。最具煽情的两场表演都来自舞台,一次是在美国演出获得成功时的谢幕,另一次是抗战胜利之后的复出。

  黎明:我自己就是梅兰芳

  即便头上顶着“香港歌坛天王”的头衔,但骨子里的黎明还是一个地道北京人。在演这部电影前,黎明对梅兰芳的认知仅限于他是一个伟大的京剧大师,在演过之后则表示,从梅兰芳身上学会了如何做一个艺人。据透露,黎明最初与陈凯歌谈戏时,就曾发表过这样的“豪言壮语”:“我不是想演梅兰芳,我是觉得自己根本就是梅兰芳!”

  为了演出梅兰芳的韵味,黎明在拍摄期间每天在手上打蜡保护。而黎明的表现也得到梅葆玖的认可,夸赞他演出了梅兰芳自然、大方的气质:“台上是个大美女,台下是个大男人。”

  剧中梅兰芳在舞台上唱《游龙戏凤》和《虹霓关》时,并不是黎明本人献唱,因此受到一些非议,黎明解释说:“其实舞台上带妆的部分有替身也有自己实拍的部分,我从不去想可不可以完成这些唱段,因为自己能准备的都做了,毕竟京剧需要几十年的功力,不是短短几个月就能练出来的。”对于外界或褒或贬的评价,黎明并不太在意,他希望观众用平和的心态去欣赏这部电影。

  青年梅兰芳(余少群饰)

  影片中的青年梅兰芳:这个角色更像是一面镜子,通过他,才能将十三燕、邱如白和成年的梅兰芳看得更真切。与邱如白相遇之后,天赋异秉的梅兰芳从善如流,大胆改革了旧戏,与爷爷十三燕打擂胜利之后,取代爷爷开创了自己的时代。

  余少群:对自己的表演很满意

  余少群在片中扮演青年梅兰芳,生活中的他举手投足间也都带着梨园行的范儿,表演颇受赞誉的他不掩饰对自己的表演很满意,并自信地表示:“我相信导演的心里也会觉得我演得很棒!” 

  孟小冬(章子怡饰)

  人物原型:孟小冬是京剧女老生,有“梨园冬皇”美誉。她出身武生世家,1925年离开上海初闯京城时,正值18岁青春妙龄。梅、孟二人本是梨园同行,相互钦羡,同演《四郎探母》,“乾坤颠倒”传为美谈,合演《游龙戏凤》更是令人叫绝。1927年,孟小冬与梅兰芳结婚,1933年分手。这段失败感情对她打击沉重,1949年,孟小冬离开上海赴香港定居,与杜月笙结识,次年嫁之。杜病逝后,她留在香港课徒传艺,1977年在台北逝世。

  影片中的孟小冬:陈凯歌在《梅兰芳》里,将这段梅孟恋控制在了“发乎情止乎礼”的分寸。章子怡戏份不多,但够出彩。福芝芳登门问罪时,她不卑不亢;面对邱如白苦口相劝,她忍痛应允;面对刺客生死一瞬,她能舍身取“爱”。所有人都以为孟小冬会误了梅兰芳,恰是她作出的牺牲,成全了后来的梅兰芳。

  章子怡:“梅孟恋”精神交流比肉体接触更深刻

  章子怡在片中扮演的孟小冬,出场时间只有20分钟,只能称之为是片中的一片大绿叶,对此章子怡坦言“有点儿可惜”,但又表示自己这次是心甘情愿做绿叶,“毕竟《梅兰芳》的主角是梅兰芳,如果陈凯歌导演愿意导,我希望再拍一部《孟小冬》。”

  历史现实中的“梅孟恋”惊天动地,电影《梅兰芳》却处理得相对朦胧浅淡,章子怡对此却有自己的一番理解,“虽然孟小冬和梅兰芳先生在片中连手都没有拉过,但那种精神上的神交其实比身体上的亲密接触来得更绵长、更深刻。”

  十三燕(王学圻饰)

  人物原型:十三燕以京剧泰斗谭鑫培为原型。1905年,谭鑫培在北京拍了中国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谭老先生与梅家三代世交,提携了初出茅庐的梅兰芳同台表演,开创了京剧生行的谭派。正因梅兰芳的出现动摇了其地位,于是便有了片中的三场斗戏。

  影片中的十三燕:十三燕带梅兰芳出道,给了梅兰芳不少帮助,但梅兰芳逐渐动摇了与梅家有三代情义的“十三燕”的地位,当梅兰芳决心改革表演方式时,守旧的十三燕无法接受。爷孙俩打起擂台,十三燕首日大胜,次日却在最后一场中败给孤注一掷的梅兰芳。明知颓局难挽,他依然登台: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败演之日,十三燕在一片狼藉的舞台上,面对空空如也的观众席一板一眼唱到最后,面对匆匆赶来的梅兰芳,他留下遗言:以后有了能耐,结结实实地提拔提拔咱唱戏的地位!  

  王学圻:戏校里学了四个月基本功

  实力派男演员王学圻在剧中扮演十三燕,为了这个角色,王学圻曾专门在戏校里学了4个月的基本功,“同学”都是七八岁的小孩子,虽然他感慨,“京剧绝对是门很难掌握的技术活”,但在片中发出的鼻腔音依然很地道,而且在片中表演的《汾河湾》唱段惟妙惟肖,受到了颇多好评。(下转B3版)

  本版撰稿 主任记者 林娜 记者 关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