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的初步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8:21:24

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的初步思考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教育工作论述的重要内容。2007年8月31日,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希望“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

2008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将“终身学习”列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中小学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可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党和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是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广大教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报告精神的自觉行动。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部在成功实施2007年“万名中小学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和2007年暑期教育部援助西藏、新疆教师培训和西部农村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三项计划”基础上,组织实施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厅〔2008〕1号),明确地回答了怎样“切实提高教师培训质量”这个问题,答案是“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也就是创新培训模式。

《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提出了以下几种培训模式:教育部专项支持和“对口支援”相结合(含集中培训与光盘培训、远程培训相结合,“送培到省”和“送教上门”等),网络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卫星电视课程播放与网络在线辅导答疑相结合,网络培训与集中研修相结合,“送培下省”集中培训。这些培训模式,为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指明了研究的方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存在问题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部有关教师培训的文件,全国各地积极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2008年已经进入新一轮教师培训周期。总结前两轮培训,各级教师培训院校和培训机构在教师培训模式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是毋庸置疑的:

1、培训主体方面,以培训院校、培训机构为本位,忽视中小学校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2、培训理念方面,以理论灌输为主,或以案例解读为主,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参训教师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行为。

3、培训对象方面,忽视参训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性,在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方法等方面统一性过强。

4、培训目标方面,目标指向偏于参训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参训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不到位,实践能力难以不断提高。

5、培训内容方面,表现为“二统一”:统一教材、统一形式,没有地域针对性,不考虑不同发展阶段的参训教师需求的差异性。

6、培训手段方面,多数培训者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培训手段:讲——听(记),手段单一,形式单调,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7、培训管理方面,依赖行政组织,强调纪律约束,关注考勤签到,注重结业考试,不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不尊重教师管理规律。

 

模式的构建

一、模式概念的拟定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发挥独特作用的过程,就是模式生长、发展、形成的过程。几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培训主体的培训理念,制约着培训手段的运用和培训管理方式的选择,同时它直接影响着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对培训目标的定位和培训内容的选择等。反过来,培训对象的学习需求,确定了培训目标的定位及培训内容的选择,也间接制约着培训主体所采用的培训手段和培训管理方式。处理好两大方面的矛盾,取得一种平衡,就会保证培训的质量。

培训模式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培训模式。在构建培训模式时,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培训目标决定了要素的组合方式的选择。需要以培训对象的学习需求为基础,以准确定位培训目标,科学选择培训内容等。

2、可操作性原则。在培训运行上具有程序性和结构性,便于培训主体按步骤、程序组织运行培训,利于培训者选择和实施有效的培训手段和培训管理,从而引导和规范参训教师的学习行为。

3、针对性原则。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问题应从实践中来,从参训教师中来,以实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培训的现实针对性。

4、多样化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对要素组合方式做多样化的选择,提供范型的多种变式。这里的实际情况包括培训院校、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的实际,更是参训教师的实际,如工学矛盾、学习条件、学习特点等因素。

5、最优化原则。综合考虑影响培训效果的各种制约因素,如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教师队伍现状、教育管理体制和文化环境等,对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二、现行主要模式比较

从培训模式的运行机制来考虑,培训模式一般包括培训运行模式、培训组织模式和培训教学培训三个下位概念。三者关系如下图:

 

培训运行模式制约着培训的组织模式的选择,而培训组织模式决定着培训的教学模式。

(一)培训运行模式

培训运行模式是指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运行方式、方法。目前,我国正在采用的教师培训运行模式主要有:

1、行政推动,即教育行政部门下发文件(通知),逐级推动实施培训:(国家——)省——市——县(——校)。此是目前最主要的运行模式,具有统一规定性。

2、机构推动,即有关业务管理部门运行实施专项培训。如,各级教研部门实施的专项培训。此种模式一般按条块的方式推动,常常与专项活动相结合进行。

3、自主参与,即某一群体和个人自主参加培训。如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参与学科培训,教师个人自主参加远程网络培训等。此种模式在具备上网条件的地区已逐步运行起来。

运行模式
 优势
 局限
 
行政推动
 1、制约性强,极易组织实施

2、参训教师数多
 1、易失却参训教师的主动性,流于形式

2、针对性不强,适应性不高,效果有限

3、有一定的工学矛盾
 
机构推动
 1、有一定的制约性,较易组织实施

2、针对性较强
 1、需要借助条块内的制度强制,否则则易“走过场”

2、适应性不高

3、有一定的工学矛盾
 
自主参与
 突出主体地位,针对性强,有一定的适应性
 1、受一定的物质条件限制,人数有限

2、随意性大,不易统一管理
 

 (二)培训组织模式

培训组织模式,是指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实施方式、方法,主要有:

1、集中培训(集中研修),指在指定的时间,将中小学教师集中在培训机构学习理论、训练技能、问题研讨等。

2、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的形式。

3、现代远程培训(网络培训)。指以计算机与网络为手段的“网络培训”,包括在线文本学习、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伴交流互动等方式。

4、光盘培训。通过播放培训课程光盘(购买,或下载后刻录),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5、卫星电视课程播放。利用“农远工程”设备,通过卫星电视,组织教师集中收看培训课程。

6、巡回流动培训。指有计划地分批组织培训者到基层中小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现场专题培训,“送教上门”。

组织模式
 优势
 局限
 
集中培训
 1、便于组织和学习实时管理

2、适合通识知识的集中学习,也利于普遍问题的集中研讨和解决
 1、工学矛盾突出,增加学校和教师个人经济负担

2、针对性不足,效果较差
 
校本培训
 1、突出学校主体地位,针对性较强

2、形式多样,有一定的灵活性
 1、需要学校有一定的培训支持条件。否则,会低效或无效

2、需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否则,会流于形式
 
现代远程培训
 1、课程质量高,学习资源多,指导性强

2、专家跟进指导、互动交流等,针对性较强

3、非实时课程学习和交互,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
 1、需要参训教师具备上网学习条件和一定的学习技能

2、对参训教师的学习监控作为有限,需要学习者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否则,易出现虚假学习情况
 
光盘培训
 课程质量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培训资源有限,培训效果受限

2、需要学校集中组织,并辅以研讨活动。否则,会流于形式
 
卫星电视课程播放
 课程质量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培训资源有限,培训效果受限

2、需要学校集中组织,并辅以研讨活动。否则,会流于形式
 
巡回流动培训
 1、结合实践,利于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性、针对性强

2、教师培训不出校,减轻工学矛盾和经济负担
 受培训者队伍人数、专业素质等的制约,参训人数有限
 

 (三)培训教学模式

培训教学模式,是指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活动方式、方法,主要有:示范——模仿,情境体验,现场诊断,案例教学,参与——分享,合作交流,任务驱动,问题探究,主题组合等。

教学模式
 程序、步骤等
 优势
 局限
 
示范——模仿
 定向(要领、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适合动作行为技能培训,学习过程简洁、明了,学习者很容易从模仿操作向自主操作转化
 不宜在认知、情感领域采用
 
情境体验
 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情感领域和认知领域并重,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体验感悟深刻;适用于教材处理、教法分析、课堂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1、创设情境需要较高的支持条件

2、对培训者有较高的素质要求
 
现场诊断
 课前准备→现场观察→课后分析→形成报告→反思讨论
 为教师实践反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机会,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反思水平和观察分析能力
 1、对观察着有较高的专业要求,并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

2、时间、精力耗费较多
 
案例教学
 阶段1、案例形成:前期准备→确定主题→情境描述

阶段2、案例运用:案例引入→案例讨论→诠释与研究
 1、是突破难点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可以直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体现学习主体地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4、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丰富实践经验,学会评价和反思
 1、费时较多

2、对培训者和参训教师要求较高

3、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
 
参与——分享
 情感沟通→头脑风暴→小组交流→全班研讨→小结评价
 使参训教师获得亲身体验,触发情感世界,引发多向思考,推动教育实践
 1、适用小规模的培训

2、培训者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课堂调控能力等
 
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集体性评价
 1、改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相处

2、加强集体合作观念,培育参与精神,促进学习团体的形成
 1、对培训者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求较高

2、内容适用于开放性的探究问题
 
任务驱动
 【特点】实用性的目标;模块化的结构;以活动为中心;以学员为本位;综合创新的教法
 1、把一项项活动的目标变得具体、可操作、可评价,富有挑战性和激励性

2、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
 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和专业人员的指导
 
问题探究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可以引导学习者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去获得亲身体验的知识,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习者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究性学习的技巧
 1、需要培训者深谙认知活动的规律并作精心设计

2、对适合于探究学习的条件有较高的要求

3、较小的班级规模,较多的时间
 
主题组合
 【特征】培训者选择中小学教师关注的主题作为培训的中心内容,并围绕这一主题安排教学内容。参训教师对提出的关注主题进行自由选择,自愿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培训
 1、主题来源于一定群体的教师的共同意愿,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2、围绕教师关注的主题进行研究和培训,能够激发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培训者、参训教师和其他方面条件的要求较高
 

 

三、培训模式的构建

每一种培训模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使用条件、优势和局限。因此,需要遵循培训模式构建的原则,符合作为成人的教师学习特点,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对培训实施的制约等。基于此,并结合近年来各地教师培训,尤其是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的成功经验,构建以下教师培训模式:

(一)培训运行模式

1、模式一:行政推动与自主选择相结合

【理念】考虑到我国教师群体人数众多和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等客观因素,强调行政推动的重要作用。同时,本着培训从培训对象的学习需求出发的原则,突出培训对象的主动性,强调培训的针对性。

【操作】培训需求调研(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课程菜单(师训管理部门)——自由选择课程(培训对象)——按需实施培训(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

2、模式二:机构推动与自主选择相结合

【理念】充分发挥专门研究机构,尤其是各级教研机构的作用,实施“研训一体”培训策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同时,突出教师的学科专业性,强调教师发展的阶段性。

【操作】学科教学问题调研(专门研究机构)——确立培训主题菜单(专门研究机构)——自由选择培训主题(培训对象)——进行主题培训(专门研究机构、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

(二)培训组织模式

1、模式一:集中+校本

   变式:巡回流动+校本

2、模式二:远程+校本

变式1:光盘培训 +校本培训

变式2:卫星电视课程播放 +校本培训

变式3:网络培训+校本培训

变式4:网络培训+远程实践研修

3、模式三:远程+集中

变式:远程+巡回流动

4、模式四:远程+集中+校本

变式:远程+巡回流动+校本

模式
 定向
 策略
 条件
 
集中+校本
 关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讨重点、焦点问题;

校本培训运用理论,解决现实实践问题,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1、有效的理论教学和富有针对性的问题指导

2、有效地实施校本培训

3、集中培训需要解决好工学矛盾

4、远程学习需要一定的支持条件
 
远程+校本
 
远程+集中
 侧重实践问题探究
 远程培训中,引导培训对象提交实践问题等;

“集中”时,结合实践指导问题探究和解决
 1、有效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培训对象的广泛积极参与

2、培训者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指导能力

3、具备远程培训的条件和有效的远程培训管理
 
远程+集中+校本
 聚焦问题解决,提升实践能力
 “远程”——理论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集中”——探究问题、问题指导、专业引领;

“校本”——在实践应用中解决问题,提升专业能力
 1、需要培训对象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具备探究能力

2、需要专业化的培训者和校本培训指导者队伍为支撑

3、具备远程培训的条件和良好的校本培训运行机制
 

 (三)培训教学模式

培训教学模式的建构需要综合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基本要素,实现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在基本要素中,培训目标是核心。前文已经就目前采用的主要培训教学模式做了比较。下面从培训目标角度作简要梳理:

教学模式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示范——模仿
 
 √
 
 
情境体验
 √
 
 √
 
现场诊断
 
 √
 √
 
案例教学
 √
 √
 √
 
参与——分享
 √
 √
 √
 
合作交流
 √
 
 √
 
任务驱动
 √
 √
 
 
问题探究
 √
 √
 √
 
主题组合
 √
 √
 
 

 

问题的思考

一、教师培训的典型案例

【案例1】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

项目培训目标为,参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同时,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学习效率。

培训以活动为中心,以参训教师为本位,采用面对面授课的形式,集中或分散的培训方式。参训教师可以学习如何围绕问题设计课程,并合理地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制定相关的教学单元计划,确保课程设计符合各自的教学目标。在培训中,主讲教师还与参训教师进行大量的互动交流,以达成最佳的培训效果。

【案例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培训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为指导原则,把基于现有教学媒体环境的教学设计作为主要任务,采取模块化设计的方式安排培训内容。

开展培训的过程,是教师体验和交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分析、总结、改进教师日常教学的过程。培训需要处理好在活动中体验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需要重视中小学教师成人学习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强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挥,真正使学习过程成为帮助教师利用技术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促使其养成应用技术的习惯。

【案例3】“带着做”教师培训

“带着做”教师培训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应用到教师培训工作当中去。它的关键是专家们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设计出“引人入胜”的系列活动并采取有效的现场调控创设出一种情境,引导教师顺畅地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培训活动中去,亲历学习过程。

“带着做”大胆地改革了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培训模式,真正把新课程教育理念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参训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与自主学习,培训具有针对性。重在培养参训教师的问题意识,培养教师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实际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保证了培训的实效性。

【案例4】2006年暑期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

这是一次面向全国第一线骨干教师的新课程远程培训,是由教育部直接推动,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和基础教育司共同组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具体实施。此次培训活动以网络服务平台为依托,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服务支撑,针对全国中小学1万名第一线骨干教师开展新课程远程培训。同时,全国还有数万名教师通过相关远程网络平台进行同步跟班自主学习。

这次培训聚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针对新课程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师成长三个专题为主线展开。培训内容以案例为主体,力求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科。培训方法采用基于网络的视频直播、文本阅读、经验交流、问题研讨、学员互动、专家点评等方式。切实帮助了广大一线教师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

二、模式选用的思考

上述4个典型案例以及2007年和2008年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国家级教师培训,有着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为我们选择运用教师培训模式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1、培训主体方面,培训机构(培训院校)为主,向参训教师岗位实践研修延展。

2、培训理念方面,以参训教师为本位,以教师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重点,以任务驱动为抓手,以专业发展为目标。

3、培训目标方面,以转变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

4、培训内容方面,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聚焦实践问题,突出实践专题研修。

5、培训手段(方式、方法)方面,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远程自主学习和参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案例分析,专业引领,强调活动、强调参与。

6、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方面,教育部专项支持,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教师培训管理部门监管,教师培训机构(或专业机构)组织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由此,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在选用和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时充分关注和认真思考:

1、教育行政部门、师训管理部门、专业机构、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角色、功能怎样定位?

2、培训主体怎样运用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培训理念设计教师培训模式?

3、培训目标的定位和培训内容的选择,怎样科学合理地利用来自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4、如何遵循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地选择和使用有效的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什么样的培训教学方式、教师学习方式是有效的?

5、怎样处理好行政推动与教师自愿参与的关系,处理好“教”方(培训院校、培训机构、培训者)与“学”方(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统一规定与个体需求、制度管理与自我管理等几对矛盾,达到动态平衡?

【主要参考资料】

1、更新培训观念  变革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要.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 http://www.hubce.edu.cn/jyjj/show.php?lm=news&id=1087899456

汪文华

2008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