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评论]iPhone之后:思考下一个科技突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2:20:42
iPhone之后:思考下一个科技突破
作者:同人于郊 提交日期:2007-1-18 16:33:00
上周苹果公布的 iPhone 我有点震撼,一时之中整天找相关文章看。自从98年家里买了计算机之后我再也没对任何电子产品产生过渴望:我不需要30G容量的mp3,我不用手机上网,我不用所谓PDA看文档,我拒绝看火柴盒屏幕上的电影。但我现在是真想要一个iPhone。Steve Jobs 讲话中引用了一句话,大意说真做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做硬件。iPhone 不是什么 iPod+手机,在我看来它是新一代的计算机。今天思绪难平,谈谈对未来技术进步的一点想法,希望抛砖引玉。
我觉得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两种,姑且称为"硬的技术"和"软的技术"。所谓硬的技术就是比如说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或者说人类学会用电这样的突破;所谓软的技术就是比如说有了电以后发明电动机,电梯,吸尘器这样的技术。硬的技术是软的技术的基础和平台。
技术进步有一个规律是这样的,一旦有了新的硬的技术,在这个平台上所能发明的软的技术会迅速被发明出来。在博物馆看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其制作的精美程度拿到现在有数字机床的时代也不逊色,古人一旦学会冶炼青铜,可以迅速在这个平台上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再比如说没有石英钟时代的机械钟表,圆明园的大水法,今天的人看了也会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那个时代没有电,但是没有电条件下所能发明的东西基本都被发明出来了。
一旦有了电,发电用电技术成熟之后,在电力平台上的东西也基本上都被发明出来了,比如说洗衣机,吸尘器,电梯等等。
因此真正的技术突破是"硬的技术"方面的突破。过去几十年这方面的突破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现在的情况是,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上所能发明的东西还没有,但是很快就会,被完全发明出来。之所以还没有被完全发明出来,是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已经接近成熟了。正如电力技术成熟的标志是一个接通到每家每户保证稳定供应的电网,我以为信息技术成熟的标志是如下三点:
1。绝大多数人,也就是所有能用上电的人,都能容易地使用互联网。wikipedia, digg, myspace 这样的所谓 web2.0 网站的出现条件不是"有了网络",而是"有了有足够多用户的网络"。是用户数量的量变促成了网络概念的质变。这个不是技术问题,是经济和时间问题。
2。无线的,几乎无限的,带宽。这里所说的"无限",意思是说这么大就足够用了,再大也没意义了。我国目前测试的"下一代互联网"已经达到了几秒钟下载一部DVD的水平,这已经足够了。什么4G 手机网络,什么802.11i,可能过几年就普及了。Youtube 现在的成功就是推出了适应宽带的服务,昨天的消息 Netflix 也开始提供在线电影了。国内可能更先进,网络电视已经开始试点了。日本手机视频电话据说已经普及。
3。便宜的海量存储。 这是google给每个用户提供将近3G存储空间的物质条件。新的存储技术现在还有很多在概念阶段,但是10年之内有重大突破是可以预计的。
不用特别乐观就可以预计这三个条件在十年之内将全部实现。iPhone 的出现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它代表了一个新产品的开始,正如苹果说的,过去30年只是一个开始。
数年前的电视广告说"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现在这三个已经变成一个,但看看我们每天出门身上带着的东西,钥匙,钱包,手机,U盘,手表,还是一大堆。把所有这些东西,包括信用卡,驾照都做成一个,已经不是技术问题。完全是用户习惯,不同行业间协议,政府法规的问题。趋势是东西应该越来越少。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只带一个东西。
只要带宽和网站空间足够,不远将来人们的工作习惯必然是把什么东西都在网上进行,google docs and spreadsheets 是这方面的先行者,powerpoint 目前带宽不允许,上传图片什么的太费时间。如果3秒钟下载一个DVD电影,用户就根本没必要在本地硬盘保留任何东西,甚至操作系统也可以远程运行,所有个人电脑都仅仅是终端,所有程序都在网上运行(这样当然就都是正版的了)。这样一来可能结果是我们在任何一台电脑效果都一样,随时随地可以干自己的事情。
去年纽约时报杂志曾经有一篇长文讨论把人类所出版过的所有书籍,所有报纸杂志,所有电影,所有音乐甚至所有网页都放在网上保存的可能性,其结论大概是就算用目前的技术,也可以做到只需要一个小型图书馆那么大的楼就可以把这些"人类的所有知识"都保存下来。中学课本上说的"口袋图书馆"是缺乏远见的,正确的概念是全世界只有一个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目前这件事 google 和斯坦福大学,包括国内的超星图书馆都在做,主要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版权。
也许十年之内就可以实现所有人都"知道"所有的知识,所有人都可以随时和所有人高清晰视频交流,所有人都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到时候知识不是力量,使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是力量。
但是这一切都实现了又能怎么样呢?千里眼顺风耳在西游记里面只能算不起眼的小角色。你什么都知道,你还不是得自己做饭洗衣服?过去几十年的技术进步是在信息方面的进步,真正对日常生活产生"硬影响"的东西,比如说汽车电梯洗衣机这些东西,早就发明了。我想猜测一下为了会有什么"硬的技术"突破,能够像信息技术和电力一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杨振宁现在整天谈爱情,以前曾经整天谈生物,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不知道害了多少好青年。我觉得生物制药方面不太可能成为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硬"发明。现在本来绝大多数人就都是健康的,人民身体健康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社会问题。生物要想大幅度改变人类生活,赚大钱,必须走锦上添花的路线。比如说发明一种聪明药,或者让人变年轻的药,或者让人变漂亮的药,我国"企业家"显然深知这个道理。但是这三种药是很难被发明出来的。
伯柯利以前那个华人校长曾经认为下一个突破是纳米技术,我觉得他显然过高估计了纳米的潜力,同时过低估计了信息技术的寿命。纳米到底能干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情?进入人体内做手术的微型机器人?现在大机器人还做不出来呢。纳米,是骗风险投资的炒作概念。
什么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这些东西我也不看好。
一个可能的,也是必须的突破方向是电池,充一次电只能用几个小时的计算机有点荒诞,电池已经成为制约技术进步的瓶颈。更重要的是有了电池才能有电动汽车。但电池本身不能算特别"硬"的技术突破。
如果未来30年之内物理学没有重大突破(也就是说没有发现超时空传输之类的的理论),那么我认为唯一可能的硬技术突破在人工智能方面,也就是机器人。目前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技术正在起步发展之中,这是前提条件。人工智能理论需要创新,需要牛人,但我对这个领域了解很少,不敢胡说。
现在机器人吸尘器也上市了,上周在 digg 上看到有篇文章说已经出了能做擦桌子洗碗的机器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韩国政府可能打算赌这个方向,记得有篇报道说韩国好像要在20年之内在家庭普及机器人。
出了 iMac, iPod, iTV, iPhone 之后苹果的的下一个产品是什么呢?iCar? iBike? 我希望是 iRobot。不过这已经不可能,因为 iRobot 已经是一家纳斯达柯上市公司的名字,该公司就是做机器人的,目前该公司有两种机器人吸尘器在市场上,可惜都不叫 iVaccum,呵呵。
楼主想得很好!很多地方与我的想法一致,不过我想在楼主的基础上提几个届时可能会遇到的瓶颈问题:
一是把这么多东西都搬到网上做,那么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就一下子变成了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到时候围绕着对付网络犯罪和黑客的防护措施的发明运用改进可能会出现层出不穷的试验,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直到网络与电力一样成为绝对安全的运行工具为止。
二是可以考虑一下网络金融问题了。现在这么多用户免费为互联网提供内容的模式肯定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目前还近似游戏和玩笑的网上各种“金币”“游戏币”有朝一日变成可以与实物交换的硬通货的话,无疑会颠覆传统金融学,有开天辟地的大影响!比如钱币并非由一个有权威的中央机构发行,而是由用户的贡献随机自动生成、钱币的流通性不由权威中央机构认定而由数量足够大的用户认同自动授予、由系统生成的钱币会在地理意义上克服传统的汇兑障碍成为真正的全球流通硬通货但同时不同系统生成的钱币之间会形成新的汇率问题等与传统货币金融学完全相反的特点,这说不定会形成新学科的。
作者:北溟那条鱼 回复日期:2007-1-24 5:18:20
呵呵 这两天都被网络金融绕糊涂了,越往远处想越深感想象力之贫乏,惭愧惭愧!这个问题就此打住,我接着说下一个。
第三点,如果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是高度依赖于电脑,那么也就意味着以前生活方式对身体各器官的依赖将大大的转移到对眼睛和手指的依赖上,反过来说,这也就意味着眼睛和手指如受到伤害所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将大大提升,所以未来对于眼睛和手指的保护或修复技术是一个前景可观的产业。有钱的主可以开始考虑早早物色并扶植这种高科技公司的成长了,从长期价值来看绝对是利润丰厚的投资,说不定能成就另一个比尔盖茨。
第四点,如果人类未来生活方式对电脑的依赖性较大较深,那么电脑技术的“渗透性”可以想望之,比如,通过开发并不断完善供各种残疾人方便实用的电脑,扩展了电脑的用户群,即增加了网络内容的提供者和消费者,扩大了电脑的影响范围和产业价值,同时间接效果是,客观上减轻了对眼睛和手指的高度依赖,可以使人均衡使用其他肢体,防止退化和过度劳累,比如,当你看了一天帖子感到眼睛有些劳累时,可以将电脑调整为供盲人使用的状态继续用别的肢体或器官工作,您的眼睛就可以歇息一会了。
忽忽~~~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醒来接着说~~~
用脑波直接交流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建立起一个全世界所有人类都通用的、共同的、普适的话语平台。简单的说,就是要有一个通用的“世界语”或“代码”作为交流的前提,没这个前提就没法交流。或者换句话说,这个平台与现在的人机对话技术差不多。也就是,人与人的脑波直接交流需要经过“机器翻译”这么一个辅助手段或者叫中转站,交流过程是:人——机器——机器——人,总之中间非得有个“翻译软件”不可。
为何是这样?
这一下又要说来话长了。正式切入题之前还是要首先阐明一个前提:人,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在这世界上的位置始终是孤独的;作为群体来说,人与人之间始终是分离、隔阂的,有崇山峻岭的隔阂、有时过境迁的隔阂、有对牛弹琴的心灵上的隔阂,总之人与人从降生之日起就天然的面对着种种隔阂,而我们穷尽一生精力苦苦挣扎就是为了克服这种各个分离、孤独无靠的状态,最终收获“我在大家中间;大家与我在一起;我并不孤独;同甘共苦,和衷共济”的融洽感觉,最终获得心灵的宁静。这种天降的苦役是每个人、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为了应付这个苦役人类社会就不得不发明出很多促进交流和理解的工具来。
拿我们常用的语言文字来说吧。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什么叫做“语言”? 语言是这样一种东西:你把你脑中的想法用这种东西记录下来,传播出去,只要是这个东西影响范围内的人,无论是什么地域、什么时代、什么年龄、什么职业、什么肤色、什么身材、什么性别的人,也无论他对于你来说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是朋友还是敌人,看到这个东西之后都能够理解你的意思(或至少是大致能理解你的意思)!相对于人的速朽的生命、狭小的活动范围和穷尽一生也少得可怜的经验和阅历来说,这是一种不朽的、超越性的东西!——它是一种能够克服空间和时间障碍、便利彼此分离的人们相互交流和理解的一种工具! 它是能够跨越一切物理障碍把远隔千山万水和千秋万世的人们联结起来的一种纽带!多么神奇、多么伟大的一种东西啊!!! 语言常常是国家和民族的分界线,就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克服分离状态、加强联系和团结的作用,这是其天生的内在属性,从它刚一降生的那一天起,就天然的具有促进某个区域凝结力和维系代际联系的倾向,日积月累的自然产物,就是乡村、城镇、宗族、社区、国家、民族等不同规模程度的人类共同体。
所以说,重现审视我们的文明的发展历程,就会惊奇的发现,我们目前所熟悉到熟视无睹的与邻人、家人、国人自由顺畅交流的状态并不是天经地义的、自然就有的,而是无数代人艰苦努力不断克服各种交流障碍的结果,正是有了这个强大而又方便的工具,我们今天才可以如此毫不费力的与远方或大街上的陌生人随意交谈的便利,不需要指手画脚急赤白脸,也不需要随时随地身边带个翻译。反之,如果没有“语言”这个强大的交流平台,会出现什么情况?远者有西方关于“通天塔”的典故,近者,想象一下当你与你的父母、邻居、乡党、朋友交谈时突然变得像与外国人交谈一样困难重重、吭吭哧哧、费力低效、指手画脚、误会不断的样子吧。
所以说,隔阂和误解常常是分裂和冲突的前兆,而交流和理解则是互信和团结的前提。
作者:北溟那条鱼 回复日期:2007-1-26 02:12:40
所以说,要实现全人类都能用脑波直接交流的伟大梦想,首先就必须解决这个“共同平台”的问题:怎样保证你所指的那样东西就是我所指的那样东西?怎样保证你所发出的那个意思就是我所理解的那个意思,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众所周知,各国语言文字由于长期的隔阂独立发展,彼此之间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衍生出很多思维方式上的许多差异,比如德语严谨、汉语模糊,比如汉族的传统大家族生活方式使得汉语中对于亲戚关系产生了一套严格严密严谨的表达词汇,什么姑舅姨叔等表亲的细致区别,而在很多西方语种中这些概念都是混淆不清的;比如爱斯基摩人长期冰天雪地的生活导致其语言中对于白色的形容色非常丰富,把各种程度的“白”区分得非常精细,而这些精细的区分由于在别的民族和国家中没有同样的生活基础,因而没有对应的精细的区分词来翻译;还有些民族的语言对于年龄的划分比较莫名其妙,活到一定岁数又重新“归零”了,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不同;还有逻辑学上有个著名的“绿蓝蓝绿宝石”问题,也说明了同样的困境。各人脑中对于不同事物的概念划分和意识理解既然如此千差万别,怎能保证其发出的脑波不发生“乱码”和“打架”的现象呢?
总而言之,生活在不同时空隔阂下的人们如欲实现“无障碍交流”,就非得有一种“共同的、普适的、通用的东西”作为基础和前提不可。到现在为止,就我的观察和思考范围来说,只有音乐和体育符合这个条件,所以会有“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的说法,所以四年一次的足球世界杯会跨越一切种族和国家的分歧变成一场全球的狂欢。
目前本人关于这个“脑波交流”的构想就是:出现一种极小极细微的可植入人体的芯片(可能是生物材料做的),首先把脑波传递而来的信号翻译为机器可识别语言,并将翻译后的信号加大能量(这个很重要!不过某些问题也可能出在这里)以某种波的形式发射出去(最好有锁定具体接收人的功能,否则会出现类似于旧时偷听电台和干扰信号的事),接受方的芯片收到后根据那个“世界语软件”翻译成适于在脑神经中传递的信号最后以脑波的形式传回神经中枢,至此完成整个传播过程。
看看,想想,这个浩大的工程会涉及到哪些学科呢?具体的、太专业的我就不献丑了,让高人来说。只是我有个感觉:这是需要各个学科发展到交叉融合出现够多、够精深、够成熟的边缘学科之后、需要人类不同共同体之间的交流融合够多够充分到足以建立起一个较广泛的共同生活基础之后,需要人类大规模跨区域合作行动够普遍够深入到出现大量能够轻松游走于各国各种族各语言区的“国际公民”之后,人与人的交流内容浩如烟海到语言已经不够用的程度之后,才可以提上议事日程的一项大工程。唯有如此,这个工程才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同时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也许真到了那种时候,回头看看今天所谓香蕉人、跨国婚姻、跨国诉讼、国际犯罪集团、跨国公司等事物,都是小case、小儿科了。
作者:北溟那条鱼 回复日期:2007-1-26 02:25:35
坏处与好处总是如影随形,其正面影响如上所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环球同此凉热”“全球沟通无障碍”,那么,负面影响呢?
还是那句话:什么都没有改变。我们只是不断的重复我们祖先经历过的事情,包括所有的灾难和痛苦。
所以,不妨类比一下,想想——
在每一次部落消失、国家出现之前和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什么东西出现之后又消失了、最后剩下了什么?
每一次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一统之前和之后,总是有什么出现了、什么消失了? 什么东西出现之后又消失了、最后剩下了什么?
想想“车同轨、书同文”之前和之后,什么出现了,什么消失了?最后剩下了什么?
想想“推广普通话”之前和之后,什么出现了、什么消失了?最后剩下了什么?
想想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逐渐开遍全球之后,什么出现了,什么消失了?最后会剩下什么?
想想英语变成事实上的世界语之前和之后,什么出现了、什么消失了?最后剩下了什么?
冷了冷了、又冷了、、、继续烤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