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西部农村开发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55:35
[日期:2005-09-21] 来源:网上资料  作者: [字体:大中小]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西部农村开发的启示
2001-06-07
一、西部大开发与韩国新村运动的对比
世界上每个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把开发农村、解决薄弱环节作为整体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美国、日本等都有开发“西部”的艰苦历程。而韩国从 1961年到1995年,人均国民收入从83美元猛增到1万多美元。通过1970年开始的新村运动,他们仅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其经济发展被世人誉为“汉江奇迹”。所谓韩国的新村运动,其“新”就是新颖、光明、新鲜、新意;其“村”原意是指农村,但后拓展为社区、社会之意,新村运动的实质意义是,通过教育、培养、激发国民进取、向上的精神,提高国民素质,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一个和平、安定、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新社会。因此,我国西部大开发与韩国的新村运动有较大的可比性,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开发的起点,生产水平相当。
60年代初新村运动起始前,由于长期被统治和战争,韩国经济极度困难,政府难以全面顾及农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收入低于83美元;而当前我国西部的生产力也相对低下,基本处于农耕时代,有的甚至还是游耕部落式生产,每平方公里的产值仅是东部的1%.人均收入也仅是发达地区的1/10左右,为数不少的农民还在贫困线上期待。
其次,类似的自然条件,综合资源贫乏。
韩国是我国的近邻,其自然资源贫乏,土地狭小,地下矿产基本空白;而我国西部,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山地、沙漠面积大,可耕地少。在新村运动初期,韩国在人力资源上,不论是决定劳动者素质的教育和训练程度,还是数量和构成的丰度,都与当前我国西部类似。
再次,类似的经济模式,宏观调控力度强。
在亚洲“四小龙”中,人们普遍认为香港是“市场主导型”经济模式,而韩国是“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其政府管制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通过官民一体、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协调、干预来实现国家对整体经济发展起着总体调控、运作和平衡的重要作用;而我国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能发挥“政府主导型”的重要作用。
第四,相近的文化背景。
从深层的文化背景看,韩国和我国的民族文化都同属一个儒家思想体系,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人际交往、生存哲学等有基本相同的认识准则,因而,新材运动的有些做法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程度上有其可参考性。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韩国新材运动出发点、目的、内容与我国西部大开发要求基本一致。
1970年,韩国发起新村运动,就是让韩国民族冲破历史性的贫困和灰心失望的过去,发挥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的精神,为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而开展的自我革命和社会改革运动。新村运动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新社会,基本任务是教育全体国民自我革新,培养、激发国民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向上的精神,提高整体素质、发展经济、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富裕。这与当前我国开展的西部大开发的出发点、目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二、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西部农村开发的启示
启示之一:开发的根本目的――激发内动力
西部农业大开发的主体是农民,也是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韩国的新村运动,特别注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他们首先注意的是激发国民的进取精神,引导国民进行自我教育,利用典型事例对农民进行现身说法,注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使新村运动最终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的群众运动,使开发具有生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和全国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变化对西部农业的挑战与冲击,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创造性,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农牧产品,使消费者愉快地、自觉地选择乡土农产品及乡上食品,才能使西部的农牧产品在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中立于长盛不衰之地。 人民思富、领导思变是西部干群的共同心声。中共中央开发大西部的决策一经发布,立即激发起历史和现实、贫困和希望中的西部人民改变家乡面貌、赶超发达地区的决心和勇气。实现其愿望的前提是农民主体精神的发挥,只有觉醒起来,振奋精神,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从而摆脱贫穷、走出愚昧、改变世纪落后的生存方式,开创西部农村的新时代。
启示之二:开发的模式构建――跨区域发展
关于跨区域发展的时空背景,韩国将新村运动放置在国际交流、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跨区域的整体结构性调整,不仅是农村,城市也开展;不仅是农民群体,也包括大学生、教师参与;不仅是本乡关注,也吸引海内外的各种力量。我国西部大开发,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市场化的时空背景下进行的,实质是改革开放的深化,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更要跳出西部各地域小区的框框,突破保护落后的地方保护主义,走跨区域共同发展的道路,使资源、要素优化组合利用。
关于跨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韩国新村运动跨区域发展中,国家引导各地根据本上的实际情况,把每个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品,紧紧抓住“特”字这把可持续发展的标尺,使各区域各有所长、各有所得。我国西部大开发要迈出跨农业区域发展步子,在指导思想上要把地区倾斜转变为产业倾斜,按各地的具体条件,直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大力发展特产农业。观光农业,走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农牧业的附加值目前很低且仅仅是初加工,甚至是原料,在产加销、产品升值上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把西部的特色产品不仅运销全国,还要瞄准国际市场,即使是一个区域的特色产品,如果脱离国际间的、区域间的进出口就难以存在。要充分发挥西部与14个国家接壤的地理优势,开发国际市场和交流。像韩国那样,把区域特色产品的开发运动与地方化时代、国际化时代及信息化时代紧密结合起来。
关于跨区域发展的资金筹措,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吸引国内外大量的开发性商业投资,国家主要解决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很少直接投资到有关企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是“民间主导型”。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可算是一个“瓶颈”,农业的发展资金,政府除增加投入和加强扶持外,从宏观上统一调度有限的资金,解决农民、农户、乡镇难以解决的科技、人力和规划布局等重大部署,指导农民用经济头脑发展农业,使农产品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竞争力,引导农民种什么最能增收,就种什么,跳出小区域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圈子。
启示之三;开发的运行秩序――分阶段推进
韩国经济发展从50年代起,经历了进口替代、出口导向,一直到60年代的国际化、自由化和科技化阶段。新村运动于1960年前后在农村小面积试验阶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直到1970年才正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长期被忽视的农业才开始受到重视,从而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实施范围,并从政策上确定下来,几十年始终如一,形成政府统筹指导型分阶段协调推进模式,每一阶段都依靠既有生产因素获得最大经济成果。农村发展了,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从而推动了全国的经济发展。韩国新村运动起步很实、导向很明,政府用“看得见”的事实,引导农民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新村运动第一年政府仅给平均每户下发4袋水泥,用于改善环境、生活,农民的反映出乎意料的好。以后每年增加奖励有成效的村户,解决从屋顶到村道、从锅台到厕所等农民切身的实事,激发了农民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和双手,自觉改造贫穷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农民纷纷自发成立民间组织、协会,使新村运动走上了全民参与、全境展开、实践先行、自觉持久的良性运行轨道。当今,韩国又推进了迈向2000年第二次新材运动。我国的西部农业大开发,是一个长远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首先要脚踏实地,让农民得到实惠,让增收的现实唤醒沉睡千年的西部农民,改变生存方式,树立改造自然和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在政策上“减负增收”,让农民自觉地领悟到经营农业的发展前景。政府从产业指向升华为产业导向,对国内外涌向西部的农业开发者,必须整体规划,提高科技含量,从拓荒型开发迅速发展成商业性开发,让当地劳动者和开发商各有所得,达到西部发展的目的。同时,在宏观上调控好开发点、联动轴和辐射面,达到“以线串点”、“由点到面”。
我国西部大开发不仅是一个重大经济决策、政治决策,也是跨世纪发展付诸实施的一项战略部署。在党中央的统一号令下,全国人民热切关注,首先,现阶段各种有关西部大开发的理论及模型的制定正趋成熟,西部各个不同区域的农业,要根据自己的地域条件、生产水平,通过实验选择适合开发的战略加以实施,注入域外的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知识;从而开发农业潜力,提高生产能力,培育农业人才;进而奠定靠西部自己的力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然后推广到全区,并通过各种协作机构形成联动发展。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从理论模型制定到选择适用、巩固推广每个阶段均须进行评价,反复实施,研究新的开发战略。
启示之四:开发的核心思想――教育要先行
西部发展相对滞后的深层原因是人才缺乏、教育低位。西部人民所以贫困的根本因素是在于信息缺失,文化落后。西部要开发,农业既是西部经济的基础,又是发展的战略重点,恰恰又是薄弱的产业。韩国所以能在短短的3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道路,而出现“汉江奇迹”,韩国自己认为就是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并坚持不懈地开展了新村运动。他们指出新村教育是新村运动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他们把一切正规和非正规的区域社会教育活动和新村运动同步进行。可以说,韩国农业的迅速发展是伴随着新村运动进行的,每一步的成果都离不开新村教育的贡献。所以,韩国至今仍坚持把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作为发展农业的关键环节。
我国西部农业最大的开发,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因此必须教育先行,这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所以,西部的农村教育,首先要树立“以西为本”的开发现,立足于本地域的农村发展,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思想,把西部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勤劳、朴实、豪爽的民风提升为开放文化、开发文化,依靠西部人民自己开发西部农业;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立足于激发起处于历史和现实、贫穷和期望中的西部农民的内在动力,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和勇气,摆脱贫穷,改变世代落后的生存方式,这是西部农业最大的开发;再次要树立“以效为本”的现代教育质量观,立足于把西部适用的先进农业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要积极探索西部地广人少、民族众多的办学规律,提高办学效益,让西部农民增产增收,用活生生的致富现实,唤醒和激活西部农民的心灵,用“山不转水转”的精神启动“人转、地转”。最后,在树立“以西为本”、“以人为本”和“以效为本”等教育观的同时,必须建立整体发展思路,按多维、整体、系统要求,在动态过程中协调发展,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分层次、有重点地配套组织,在政府统筹参与,农民主动参加,社会全面关注的教育培训机制下,从思想教育到农技推广,从关键岗、关键人到全民教育,从示范户到区域事业规划,从传统农业开发到新兴农业的技术,从当地土专家的现身说法到邀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专家的系统讲授或现场指导……形成一条立体的推进农村教育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拘一格培养和造就西部的现代的新农民,开发西部农业,建设西部新农村,总之,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它是全民族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作为西部农村教育,应如何为“科教兴西”提供有效服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创农村教育的新局面。
三、我国西部农村开发与韩国新材运动的比较优势
与韩国新材运动相比较,我国西部大开发更有相对优势。
首先是社会制度的优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强,党中央一声号令西部大开发,全国上下形成不可阻挡的开发热潮。西部大开发成为国家新历史时期的战略决策,列入了21世纪我国发展的战略重点,农业又列为重点中的战略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的开发政策和构建有关保障机制;已形成了政策基础和政治优势。
其次是经济基础的优势。建国50多年来,国家对西部建设,以“三线工业”为主线的人才、技术及资金的投入总量是巨大的,已积累了一定的建设人才和技术经验;在这一阶段先发展起来的东部也积蓄了外向发展的能量,可以为西部发展提供支持。所以,当前我国从梯度发展转化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再次是市场空间的优势。我国西部本身腹地辽阔,内部市场广大,尤其是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从西部区域到全国的市场需求对发展农业这个基础的拉动力是持久稳定的,发展空间比韩国要宽广。西部还有与14个国家接壤的地理优势,具有丝绸之路的国际通道,为今天开发国际贸易与合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区位优势。
第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整体而言,西部地下蕴藏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地上待开发的旅游、特产等资源比比皆是。所以,西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势在农村,兴区富民的根本也在农村。这给西部大开发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极为现实的基础条件,也给广大西部农民增加农耕外的收入,提供了条条渠道,只要西部农民一旦觉醒,主动开发,可望比韩国更快地告别贫穷,摆脱“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而捧着金饭碗去要饭”的怪圈。
最后是时代背景的优势。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社会,决非六七十年代韩国新村运动所置的国际环境。地球村上的人们已将“和平与发展”替代了“战争与竞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在即,这对农业既是严峻挑战也是发展动力。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的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农业科学技术,西部农业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学会知识共享,适度提高起点,抓住后发优势,抢占制高点,向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促进西部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由此可知,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西部农业是一个基础较差发展滞后的薄弱产业,但我们更应看到我国西部农业的相对优势,其发展空间广阔和潜力巨大,我们完全有理由满怀信心地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西部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农业既是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基础,又是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部发展的必由之路。西部农业的发展最根本的关键是激发西部农民的内动力,从西部农业的现实出发整体规划,分阶段有序地立体系统推进,而其根本出路是科技和教育,极大地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把西部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现实生产力,构建跨区域、跨越式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
作者:张敬华戴其根项复民来源:《财经科学》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