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人未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21:56:41

朱厚泽:踏遍青山人未老

作者:杨骏 谌贵璇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笔者读了《池必卿漫忆》一文,作者用平实而生动的笔触,回忆了和贵州省委原第一书记池必卿同志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由于文中翔实地记录了贵州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此文不仅可以当成池必卿同志的回忆录来读,也可以当成贵州的改革开放历史来读。


  而此文的作者就是见证了贵州改革开放的贵州省委原书记朱厚泽。


 


  见到朱老,是在他下榻的贵阳天怡豪生酒店。朱老的亲切、随和让我们原来的拘谨一扫而光,接下来的,就是如同老朋友般随意而愉悦的交流。


  “包产到户”之后的得心应手之作


  朱老在贵州工作期间,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的开场白也就围绕着这场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变革在贵州的开端和发展开始的。


  “提起贵州的改革开放,就不能不提池必卿同志和他‘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名言。在当时,这句话在全省的干部中几乎是家喻户晓。”


  朱老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1982年年末,朱厚泽同志从贵阳市调任省委书记,在时任省委第一书记池必卿的直接领导下参与贵州省委的领导工作。当时农村“包产到户”的激烈争论已经过去,正好是“包产到户”把农民的积极性激活起来的时候,面对这么个新形势,抓什么,怎么抓?这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还记得池必卿同志在一次聊天的时候,对我讲:‘包产到户’之后,我们就没有什么得心应手之作。这究竟是什么问题?”


  为了破解困扰在干部群众心头的难题,朱厚泽同志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基本上都是和政研室、办公厅的同志下乡做调研。


  “在继续稳定‘包产到户’责任制度,注重边远山区扶贫济困,保护农民耕种积极性的同时,把领导注意力转向对农村专业户和乡镇企业的扶持,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专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发展民间商业和运输业,抓紧公路建设和场坝、城镇、城市的市场建设和市政建设。”朱厚泽同志把中央的整体部署精神和从各地农村调查中了解的情况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些想法,向省委汇报。


  而这些思路和方案涉及了转变传统的计划经济、国营垄断、政府控制等一整套思想观念和组织体制;涉及党政关系、政企关系、地区关系及其机构和运作方式等一整套调整和改革。这些思路也得到了池必卿同志的积极评价。


  朱厚泽同志在省委那几年的工作,大体就是围绕这些思路开展的。


  朱老还告诉记者,当时省政府先后主持经济工作的主要领导苏钢同志、张玉环同志、王朝文同志、周衍松同志、刘玉林同志等,抓经济工作都很得力。大家在池必卿同志的领导下分工合作,使贵州在原来较低的经济基础上,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


 


  实事求是的水龙头理论


  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央正在启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要求各省根据自己的情况起草文件。


  1984年夏末,省委全会临近,但是由于客观上的原因,全省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文件并没有按时出炉。池必卿同志让朱厚泽同志向全会作口头汇报。整整两个多小时的报告,朱厚泽同志没有用一页纸的提纲。会后,池必卿同志向若干领导同志赞扬和推荐了朱厚泽同志向全会所作的口头汇报。并对汇报中着重强调的社会主义者要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商品市场经济的不可避免,在体制改革上要抓住“简政放权、激活细胞,横向联系、服务协调”等几个要点,都给以充分肯定。


  全会经过讨论,在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上大体形成共识,对此后贯彻胡耀邦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式决定,从思路上作了先导性的酝酿,也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认同。


  1984年,当时的中国经济增长过速,中央及时提出要进行宏观调控。这个时候,朱厚泽同志根据贵州实际却提出了不同的声音,指出贵州的问题不是过速,而是不够,并提出了水的总涨和水龙头的关系。


  回忆起这件事情,朱老收起了笑容,很严肃地对记者说,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国,而且是一个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大国,有的地区发展速度很快,有的地区发展却很滞后,差别非常大,但是我们又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在这个情况下,中央看到问题,常常采取一些必要的紧急措施,这个是有道理的。


  “但当时我们研究贵州的情况后,贵州的工资总额不仅没有超,而且根本没有达到;银行存款不是给贷光了,而是根本用不出去。我们不能不考虑贵州的实际。”在重庆四省五方经济协调会议上,朱厚泽同志对上海《世界经济导报》的记者说:“哪个龙头漏水,就关哪个龙头,不要一遇到新问题就关掉总闸。因为个体情况不一样嘛。落后地区在政策松动后,往往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总量小,所以在全国的比重也比较小。”


  在随后召开的全省经济调整会议上,省委传达了中央的精神。会议结束后,朱厚泽同志就让办公厅的同志请所有的县委书记留下,下午3点在金桥饭店开会,主题是在全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我们政治工作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既然我们的宏观经济指标没有达标,我们就应该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往前走。”这是会议的基调。


  “怎么回事,上午会议已经结束了,怎么又开会?”当天晚上,池必卿同志找到朱厚泽同志。


  朱厚泽同志解释道:“中央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从全国来讲是有道理的,但是具体到贵州,我们还有很多宏观指标没有达到,我们是做得不够。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应该是采取积极进取的精神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朱


  厚泽结合贵州实际积极发展经济的举措,池必卿同志表示了默许。


 


  首创内陆开发区构想


  1984年冬,在中央建立4个经济特区和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决策启发下,朱厚泽同志在与到西南调研的中办负责同志交流时,谈起建立资源开发型内陆开发区的设想。


  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的设想后,就把从鸭绿江口到北部湾整个海岸线搞活了,朱厚泽同志受到了启发。但是沿海的经济主要是加工型经济,在有了这么一个前沿部署后,他认为应该考虑在纵深方向上进行部署,即在距离沿海开放城市不是太远,能源、原材料资源比较丰富,又有相当交通运输条件的地区,建立资源开发型的内陆特区,在这里实行沿海的开放政策,使这里的能源开发出来,使得内陆的资源与沿海的加工业相互发展,相互支撑。


  “这么大的事,你说得轻描淡写的。你向中央写了报告没有?”中办的同志听后很重视。他们认为,提出沿海开放后,向浅内陆地区作纵深部署,使沿海加工贸易与内陆资源开发联动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中办的同志催促朱厚泽同志赶快写报告。


  朱厚泽同志随后把黔中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蕴藏和建立黔中资源开发型内陆开放区的战略设想,写成建议,送给池必卿同志。因为担心考虑不周,只想以个人署名上报,“仅供参考”罢了。不料池必卿同志看后,认为很好,并由他亲自提请常委会讨论,最后以省委署名,正式报告了中央。


  甘当学生的朱厚泽


  离休之后,朱老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全国各地走走看看。


  “我长期在贵州工作,全国接触得太少,所以想利用退下来的时间四处走走,研究各个区域的开发情况,所以我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到处跑、到处看,现在觉得时间根本不够用。”


  “国内我就西藏、宁夏没有去过,其他的省区或多或少都跑过。”朱老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在闲暇时间,朱老还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在争取我们国家民主自由独立富强的理想下参加革命的同志,会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做出许多不可想象的事情,为什么会这个样子。“我跟有些同志说过,这个问题是我一生中永恒的主题。”朱老沉思道。


  交谈中,朱老还提起在上个世纪70年代自己动手组装电视机的事。


  文革后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朱老从农村回到城市,当时也未安排具体工作。一起回来的干部就只好自己找事情做,有的学裁缝,有的学木匠。在一次聊天中,有些人提议装一台收音机,“装什么收音机哦,那是中学生的玩具,我们要搞就搞高科技。”朱老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朱老有一个叫孙成仁的邻居,小伙子因为家庭关系,没有能上大学。有一次朱老到他家里去,见他正在摆弄一个示波管,问下来才知道他在打算组装电视。


  “这个东西能搞得出来不?”朱老问。


  “怎么搞不了。”孙成仁答。


  “好,我跟着你学,你就是我的老师了。”朱老很谦虚。


  之后,他们经常跑到中学生们交换电子元件的自由市场正新街,购买组装电视机的元件,朱老又请自己的工人朋友帮忙冲压底板,作为电视机的底座。


  从电视机的原理和线路上来讲,如果没有脉冲电路知识,就只能是干瞪眼。为了能成功地组装出一台电视机,朱老找来了关于脉冲电路的书自学,终于知道了高压包是怎么回事儿,线包怎么调试。之后他们或者借、或者买、或者串换,终于把元器件准备齐了,孙成仁拿来他的信号发生器,终于调试出了电视信号。


  “我清楚地记得我们接收到的第一个信号就是毛主席逝世。”对于当时的情景,朱老记忆犹新。


  当时市委大院里的一些小孩也加入了组装电视机的队伍。“最开始有些人不相信,后面还是有人加入进来一起搞。现在他们中的有些人都已经成了研究所所长。”朱老再一次发出爽朗的笑声。


  兴趣爱好能让老人充满朝气


  采访之前,我们就了解到朱老的爱好广泛,特别是对电脑和网络的熟悉程度,丝毫不亚于年轻人。


  “人嘛,应该多有点兴趣爱好,特别是老年人。”朱老说得很坦诚。


  针对当下不少老年人对电脑有恐惧和排斥的现象,朱老认为,如果兴趣爱好多一点,就不会那么排斥电脑。


  “我是1993年接触电脑,当时windows3.1,3.2还没有普及,全部是在DOS界面下进行操作,一天就背那些枯燥的命令,到了1995年以后我就开始上网了,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网络还没有开放,中科院的大楼里有个国际节点,叫国际环境与发展网络,我就找到那儿,买了一个调制解调器,当时上个网要等半天,速度太慢,而且那时的中文网络资源非常有限。但是我也算是中国第一批网民哦。”说起与电脑和网络的亲密接触,朱老的喜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采访中,朱老见到记者使用的录音笔,很专业的问道:“你这个录音笔的录音格式是MP3还是什么?”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朱老连声说:“MP3方便些,直接用播放软件就可以听,不用转换。”他还请记者采访结束后将录音文件通过网络发到他的邮箱中。


  “我在网上做得最多的就是信息搜索,现在通过网络,许许多多信息都可以找到,都可以为我所用;另外就是交流,通过电子邮件、MSN和朋友进行交流。”朱老还告诉我们,他现在和很多外地的朋友都是通过MSN进行视频交流。


  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免不了会使用输入法,而朱老对此有自己的绝招。“我一开始就选择了五笔字型,因为我的贵州口音很重,用拼音输入不准确,但是我们那个时代查字典都是用部首查字,这就对我选择五笔很有帮助,所以很快就熟悉了。”朱老乐呵呵地说。


  说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朱老的思绪发散开去,还对当前中学文理分科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我的经历来看,我是极不赞成高中学生分科的。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来讲,初中不够,一定要达到高中以上。而作为合格的高中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要不这个人会很片面,没有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仅仅是学文科的话,那么这个人的逻辑能力不会太好,而且不严谨。”


  说到朱老的兴趣,就不能不提摄影。


  离休之后,朱老迷上了摄影。在摄影的天地中,朱老四处奔走着。“我喜欢到西部,特别是那些没有开发的地区,在那里可以看到自然原来的面貌,非常纯洁。”


  朱老还给我们提起了2006年去云南德钦的梅里雪山时,一路上风景很美,他总想停下车来照相,但是司机师傅不让,说随时都有石头滚落下来,必须快速通过。“现在想起来还是很遗憾,很多照片都没有拍下来,可惜了。”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但是朱老提起往事时,脸上还是写着遗憾的神情。


  值得一提的是,朱老将这些年所拍摄的作品辑成了一本《东张西望——朱厚泽摄影作品散篇》,这本书也被很多人熟知。或许在这本书中,我们仍能感受到朱老对人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那种态度。


来源:2008年《晚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