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堡岛消失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3:52:43

张泽勇 《 人民日报 》( 2008年12月1日   16 版)

中堡岛消失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选作品)

  它确实太小了,位于长江三峡之一西陵峡的南岸,海拔高度为70至78米,总面积只有0.15平方公里,在三峡大坝截流之前,这可能是长江流域最小的岛屿了。

  它的外形呈椭圆形,从空中俯视,活像一个伏在水上的海螺。冬春两季,长江水瘦,可沿右岸河床徒步上岛;夏秋之间,长江水涨,就只能靠舟楫往来了。1988年葛洲坝水库蓄水,西陵峡水位抬高,这个岛从此就长年四面环水,岛上村民也就成了岸上可农耕,水下可捕鱼的两栖岛民了。

  莫看它小,物产却异常丰富。许是独特的江上气候所致,岛上四季如春。仅乔木而言,就有松、柏、杉、杨、柳、樟、栎等数十种。灌木就更多了:黄荆条、黄栌、马桑、牛筋条、构树等。最不可小看的就是那些喜好纠缠的藤本:葛、金银花、葡萄、猕猴桃、爬墙虎等。而果木呢,不可胜数:夏有桃、李、杏、樱桃、枇杷,秋有苹果、拐椒、山楂、板栗、核桃、石榴、枣、柿、梨,冬则有无毛的带着小裂纹的青桃了。然而最为岛民自豪的还是蜜柚和柑桔。这些蜜柚和柑桔味道甜美,竟没有什么渣丝,不仅行销宜昌,还畅销重庆、武汉、上海。至于粮油作物,就更是美不胜收:水稻、粟谷、玉米、麦子、土豆、红薯、豌豆、黄豆、绿豆、花生、油菜……

  若是写《中堡岛大事记》,有三件大事,村民们是不得不记录的:1958年3月1日,周恩来总理踏着春雪来到岛上,考察三峡大坝的坝址,察看了坚硬的花岗岩地质结构,确定了三峡大坝的坝轴线。正巧那天,岛民胡世强生了一个儿子,周总理闻讯赶紧派人给孩子送去了4元压岁钱;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岛上发掘石、陶、玉、骨器等各类文物1.5万件,陶制的有纺轮、罐、缸、釜、钵、豆、盘、杯、鼎、碟、碗、盂、壶、支座、球、坠、环;石制的有铸、杵、斧、凿、铲、刀、镞;玉制的有玦、璜、坠;骨制的则有矛、锥、环、笄、镞。据考证,这些东西距今约4000至6000多年,属新石器时代;1992年4月,全国人大正式审议通过三峡工程的决议,村民们点燃了蟒蛇般粗细的鞭炮,流着喜悦的泪水,奔走相告,开始朝南岸三斗坪山上迁移。

  然而,叫村民们最难忘记的是1994年,三峡大坝正式开工,这意味着三峡大坝将横穿中堡岛,从此它便一天天走向消亡。而三峡大坝的建设者明白,中堡岛真正消亡的准确年份是2002年12月。在这之前,它虽然没有了岛的容貌,有时就像是一个长方形的条凳,凸现在浑黄的江流之上,但它仍以钢铁般的身躯,先是参与大坝施工成为土石围堰的天然盾牌,接着又为导流明渠奉献最是坚挺的一角,确保工程施工、导流、通航三不误;直到大坝五级船闸正式通航,才与具有临时通航功能的导流明渠一道,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与导流明渠不同的是,它的躯体分散了:肥沃的土壤和深绿的树木,南迁右岸的大山;坚硬的花岗石,有的耸立在绿草如茵的坛子岭上,有的蛰伏在巍巍高楼的大门口,有的掩映在深树莺啭的公园里,有的则珍藏在天南海北藏石人的宅院里;然而,它的根基仍卧在江底。

  中堡岛明白,自从盘古开天地,是大自然给它以生命,而它并没有辜负这份厚重的情谊。从有人类开始,它就是岛上居民的家,也是江上激流遇险者求生的庇护所。它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也不知道养活了多少动物和植物。春天它盛开着万紫千红的花朵,夏天它蓬勃着清凉四溢的绿荫,秋天它垂挂着沉甸甸的果实,冬天它面对着峡谷唱大风。在那逝去的岁月里,无论是风,是浪,是鸟,还是人,只要谁带来了一粒种子,它就会给你一个惊喜的收获。当时间的车轮运转至公元20世纪,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需要它为人们改变贫穷作出最后的牺牲,它从容不迫地面对了历史的选择!

在人们的视野里,中堡岛确实消亡了,但人们明白,它的消亡是以崛起的民族之坝为补偿的。如今,在它坚硬的身躯上,横卧着长2309.47米,高185米,装有26台发电机组的银色大坝。它不仅会挡住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保护江汉平原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以无比清洁的能源照亮大半个中国,还会改善长江上游的航道和生态环境。从此,长江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而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堡岛人来说,曾经的家园依然是他们心里一盏最为炫目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