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拓:当代中国国际定位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or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0:24:50
蔡拓:当代中国国际定位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  蔡拓 2010年05月08日19:02    蔡拓:当代中国国际定位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当代中国的国际定位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应立足于对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内向型与外向型、“反应”与“塑造”三对关系的分析以及对21世纪国际关系五大走势的阐释,来探讨这一历史性课题。唯此才能高瞻远瞩,体现出战略性、塑造性、持久性。

  在思考当代中国的国际定位时,有几个特殊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判断与选择。

  一、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首先是一种生存策略,讲的是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时要懂得示弱,要学会隐藏待机,以图大业,这是其最初的涵义,也是原意。其次,韬光养晦又是一种谦卑的美德,不好张扬,懂得着力于自身德性的提高。

  1989年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是针对当时的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第一层涵义的考虑,是有道理且被事实证明有效的。今天,中国的主流见解把韬光养晦解读为“不当头”,并且视为对外关系的一种战略,这是有待商榷的。首先,韬光养晦的原意是生存策略,无论我们怎样包装、解释,这一点都很难改变。而用于国际关系时,这种策略的权术阴影和负面意义无法消除,因为它会导致不信任感。其次,把韬光养晦提升为“不当头”的战略缺乏足够的有说服力的论证。“不当头”是我们从韬光养晦中推导出来的,并且以邓小平的论述为依据,并非韬光养晦的原意。把韬光养晦提升为对外关系的战略,需要进行许多解释,去排除该词中存在的权术内涵。与其下这么大功夫赋予韬光养晦新的涵义,不如弃而不用,以更简洁、更明确、更容易让国际社会理解的话语表达我们的观点。再次,要防止重犯历史上的错误。一个国家的对外战略要尽量避免国际社会的误解,这样才能更有效。韬光养晦既然容易让人感到隐晦,无从把握,就应该从实际出发作出修正与调整,绝不要因为是邓小平说的就不能变,不敢变。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一切要以条件、时间为转移,不能僵化。鉴于上述理由,建议在我国对外战略中逐渐淡化并最终放弃这一提法。

  当然,在没有提出替代性的词汇和理论表述之前,我们应权且使用韬光养晦的概念,因为它已深刻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定位。在现阶段,韬光养晦作为一种“不当头”的战略,往往与不作为、少作为、夹着尾巴做人相联系,这样在国际关系中,我们的定位就是少出头、少表态、少得罪人,只有在涉及我国主权和极为关切的安全利益时才作出鲜明的反应,一般情况下只是原则性的回应,回避实质性的抉择。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甚至到中共十六大召开前,韬光养晦的理念的确主导了我国的对外战略。十六大以后,伴随着和平崛起理论的提出,对韬光养晦作为一种战略的质疑与探讨开始增多。而质疑与探讨的焦点就是:随着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到底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是依旧被动地、谨慎有余地应对国际事务,尽量避免直接表态和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还是同正在崛起的身份相适应,更主动、更积极地去作为,包括发表意见、提出议案、创建机制、承担责任等。显然,在国际定位中,中国要有更大作为,这是反思韬光养晦,也是区别韬光养晦的最鲜明之处。

  需要指出的是,把韬光养晦解释为不作为,从而与有所作为的定位相区别,这种通常的观点是不准确、不妥当的。韬光养晦也要作为,事实上也在作为。但是它的确过多地考虑了作为的范围、限度,尤其是反复权衡作为的后果与影响,从而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当情势发生了变化,当国际社会大都认同中国的崛起,并抱有或多或少的期待时,这种韬光养晦式的作为就显得不够合拍了。所以,更积极、更主动的作为的确应成为思考中国国际定位的一个重要指向。中国外交的实践已反映了这种指向,博鳌亚洲论坛的创建、上海合作组织的强化、朝核危机的处理、达尔富尔问题上的作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正在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国际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偏颇有时甚至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也在大讲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为,批判韬光养晦。但他们所理解和主张的作为,是依据权力政治原则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对着干,用强硬的态度、手段扞卫国家利益,甚至直言要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这种作为有悖于历史潮流,而且会误导国人,并导致国际社会的对抗性反应,从而损害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