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庄子.内七篇》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解读or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11:12

“与道为一,逍遥而游”

——《庄子.内七篇》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解读

 

摘要:在经济越发繁荣的当代,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生哲学的重建。而传统人生哲学无疑是我们重建人生哲学的智慧源泉。继承和弘扬传统人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认真反思,区分良莠,将精华部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其时代意义,使人们自觉认同这种具有了时代意义的传统文化。

本文在正是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去解读《庄子.内七篇》人生哲学的现代性意义。以求在完善个体人格、优化民族性格和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试图以庄子之“齐万物,与道为一”之自然思想引导人们摆脱外物、超越悦生恶死的情感束缚,有利于培养人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观念,树立尊重自然、宽容仁爱、平等互助的新和谐理念,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其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现代意义,读书体会

《庄子.内七篇》中的生命哲学

生命与自由之源——“道”

《庄子》论及“道”之处多达320余次,可以说,“道”是庄子寻求的形而上的本体依据。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从“道”出发而构建起来的,庄子把“道”看到是生命与自由之源,从而推导出包括人性自然论、理想人格论以及人生价值论等一系列在逻辑上相互承接的人生哲学体系。

《庄子》中关于“道”的最明显莫过于《大宗师》一篇所云的:

夫道有情有义,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爱,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于天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1]

这里我们看到庄子关于“道”的几点特性:真实不妄(有情有义)、无为无形、自为本根不依赖于外物、生于天地之先而为万物之源。所以,庄子的“道”乃是一种宇宙本体,它派生天地万物而不为外物而束缚,“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息。所谓“生于天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正是言“道”之存在的普遍性,应之于《知北游》一篇中的“(道)无所不在”所言。由此可见,庄子“道”的思想是对老子的思想的一个继承,庄子的“道兼于天”(《天地》)乃取老子的“道法自然”之义也。

“道”既为万物生长之原理,自然也就表现在万物之中,是故万物之自生自灭,自成自毁。唯其如此,故曰:“(道)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也就无分别,所谓“道未始有封”,无“封”(界线),所以混沌无别。故曰“大道不称,大辩无言”。正如老子所云:“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庄看来,“道”乃是无形无象、不可言说的一种超感觉的存在。

所谓“道未始有封”,因此作为庄子哲学的最高本体的“道”是处于“自然无为”的境界。在庄子看来,“自然无为”不仅是整个宇宙的本质和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则和根本依据。人类只有遵循这个原则才会实现一个和谐有序、自然安定的社会。否则,人类必定要为自己的恣意妄为付出代价。自然无为是庄子的最高理想人格,它不但实现了理想的人生价值——自然道德价值,同时也实现一种完美的人性——自然人性。同时,庄子认为,要实现这种人格理想的途径就是通过“心斋”、“坐忘”,使自己无知无欲、混同万物为一,顺任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庄子认为就是已经达到“道”了。可以说,“自然无为”是贯穿庄子哲学体系的主线,也是庄子试图解决人生问题的原则。

因此,在人生哲学上,庄子主张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摒弃儒家的仁义道德和名利欲望,“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庄子.在宥》)在庄子看来,无论是追求仁义也好,追求物欲也好,都是违背人的自然天性的,是“以物累形”,是必须要鄙弃的。

人生自由——逍遥游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真正自由是“无待”、“无己”的“逍遥游”。

庄子希望能够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从仁义礼智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以求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之所以追求纯精神上的“逍遥游”,其实和他当时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动荡变革的时代。氏族制度的逐步瓦解、早期奴隶社会的趋于崩溃,并没有给社会带来人们期望中的安定、幸福。相反,随着历史车轮的无情推进,随着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更加尖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孟子·梁惠王上》到处是战争和烽烟、眼泪和鲜血、敲诈掠夺、阴谋和杀戮、强权和镇压、虚伪和残暴。“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乱世人生,使庄子对传统的价值和信念,产生苦闷,怀疑、动摇以至幻灭。苟活于乱世,偷生于刀丛,使他对人的地位、人生的价值,深深地思索、苦苦地探求。现实和理想的反差,使得庄子对现实极为不满,于是,生活现实中苦闷的他,只好寻求精神的解脱,去追求自己的精神王国里的“逍遥游”。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会不自由、之所以会痛苦,就是因为生活在物质世界的是非、贵贱、贫富的桎梏下。只要人还受到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人们就必须要有所依赖,有所期待,有所追求。在庄子看来,这叫“有待”。“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大船在江中行驶必须依靠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大鹏要展翅高飞,直冲云霄九万里,但是不能离开风。即便是“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是“犹有所待”,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要达到没有痛苦,实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一切是非、祸福、善恶的辨别,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忘却社会和自我。庄子认为,束缚人的自由的不是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人的自身思想束缚了自己。所以,要摆脱对物质条件的依赖,要“无待”,就必须要“无己”。

那么,要怎样才能达到“”的境界呢?庄子认为,要达到人生的真正自由,前提就是“齐物”。具体途径是“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荣辱”乃至“齐万物”。人只有把物我、是非、生死、荣辱、得失等一切都视同为一,才能超越这些外在之物的限制和束缚,全面解放出来。人们费力劳神争夺的功名利禄只会加重心灵负压和精神上的痛苦煎熬,只有永恒存在“道”才是真正的本体,所有的得失荣辱都只是过眼云烟而已,它们对于精神存在的“道”而言,本质都是一样无差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我需要的其实不多,太多的荣耀、名誉于我又有何关?既然与我无关,荣辱、得失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毫无意义的。

“齐物”使得人的心灵从荣辱、得失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精神由此超越了外物的限制,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从而从“有待”的物质世界推进到“无待”的精神的绝对自由,即“逍遥游”。

《庄子.内七篇》的现代意义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

太平盛世时,儒学思想往往大行其道,因为儒家确实提供了一套适于当时人际关系的伦理基础。于是,治者们也乐于将整个社会结构纳入伦理关系中,以维系社会秩序,使其井然。然而,历代毕竟乱多于治,每当政情动荡,社会大乱时,儒学思想便失去效用,而道家思想则应时而兴。因为道家并不抱持着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而能深入人性,切中时弊,彻察动乱的根由;道家的思想更能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又能体味人心不安的感受,对于饱经创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因而,中国历代变动纷扰之时,就是道家代替儒家起社会调节功能之际。

今天,在这史无前例的转型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卷入变革的洪流。物质经济的越发发展,映衬着精神世界的沉沦,庄子思想对于现代的人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与意义!

请想想我们今日所生活的世界:现代高度机械化的结果,早已使得优游的生活成为过去。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的漩涡中,像是被恶魔赶着,匆匆忙忙地承受随波逐流。都市文明的生活,使人已不再和泥土或自然有任何接触,田园生活那种优美而富有情调的方式亦已被毁坏。集体主义的猖獗,使人民奋励的情绪被官僚化的教条压抑净尽,生动的精神被僵化的形式扼杀殆尽……这种种感受,使你接触庄子里,更能增加你对他的体味。

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在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也是其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而庄子对逍遥游的追求大胆而热烈、执着而又飘逸,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为人们寻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这无疑为当今社会那些“熙熙皆为利来,攘攘都为利往”,“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精神世界,也给人们以物质之外的心灵满足,为人们从现实社会的种种压迫与物欲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指明了方向;另外,庄子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批判,不仅有助于人们开阔胸怀,拓宽视野,从而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消融苦闷,在逆境中求得心理平衡,从而形成逆境中的稳定心态的途径。

庄子所追求的是自由无碍、自然无待的人生境界。“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齐物论》),这种烦恼人生,庄子最不能接受。“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这种不能自主的被动人生,也为庄子所厌弃。他把因不能自由生活所引起的种种人生困境,给定一个名称,叫做“天刑”。他的正面主张,是“乘物以游心”(《人间世》),即顺应自然律,保持心灵的自由。这种境界的最高表现,是“无己”、“无功”、“无名”。

庄子的人生观的意义体现在:

1、“无用之大用”与 “有用之无用”:庄子超功利的人生价值观

《逍遥游》篇中曾记载说,惠施以大瓤“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瓤、则靓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捂之。”庄子认为惠施之举“固拙于用大矣”,并批评道:“今子有五石之瓤,何不虑以为大蹲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瓤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另一则故事说,惠施以大梅树喻庄子,以“其大本掩常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喻庄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庄子驳斥惠施道:“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篇中记述的这二则故事说明事物的具体的有用性固可说是用,但不是大用,无用之为用才是最大的用。庄子针对惠施及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的浅薄之见,指出不要以有用为用,而应该以无用为用。以无用为用,即是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过着体道悟道的生活,这样方致“不夭斤斧,物无所害”,无所困苦,方致得到精神的自由,心灵的解放。

庄子以一种消极和超越的方式看待人的价值问题,在他看来,俗人所谓 “用”,是指一种为社会所决定的价值,它的实现并非取决于人的内在本性,而以社会的束缚和制约为前提。为摆脱这种难堪处境,庄子贬抑实用而称道,倡导 “无用”:“且余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人间世》)庄子认为,倘若无用于社会,就能摆脱世俗社会的羁绊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解放。无用不等于无作为、无价值,相反,它是最大的用、最大的价值;它以消极超越的方式构成了人的逍遥天放的积极条件。庄子把无用提到如此高度来认识,目的在于提醒世人不可争强斗胜,汲汲求用于世,而应过一种无目的无心计、不夹杂任何人为成份的自然生活。这种人生价值的建立对于今天社会精神文明的缺失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放达的生活态度,不为利益的得失所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有助于人们打破囿于物质而形成的精神枷锁,从现实物欲压抑中解放出来,保住人性的光辉。

2、“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的精神自由观念

虽然庄子对现实人生冷漠失望,但是对生命自由仍抱有热情和信心。在庄子看来,既然现实人生不值得过,那么我们不妨追求超现实的东西,庄子选择了“逍遥游”一一“与造物者为伴游乎天地之一气”(《大宗师》),“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在这种无牵无碍的精神遨游中,忘却物质上的是非得失,摒除个人情绪化的喜怒哀乐,生命由此焕发绚丽的异彩。在这个意义上,人生不仅是值得过的,而且非常有价值。在庄子眼里,为了赢得这种 “游乎尘垢之外”的自由,现实的悲苦是不足挂怀的。

从这种自由境界反观人生,人生似乎抹上了轻松活跃的乐观色彩。即使面对妻子的死亡,庄子也能鼓盆而歌,因为生死如四时之迁变,不必悦生也不必恶死,不必在死亡面前战战兢兢,一切苦难都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愉悦来化解的。

实现现代化,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的无私奉献,如果太看重个人物质上的荣辱得失,那么现代化的进程将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在今天提倡庄子的精神自由观念,可以有助于个人放下物质上的得失,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大潮中,追求更为高尚的精神之乐。

3、“以无为诚乐矣”:庄子的快乐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安命论为基础,以逍遥论为归宿的。庄子人生哲学的宗旨是在承认命不可违的前提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哲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庄子以其特有的方式肯定了命不可违的同时又肯定了精神的自由,并试图统一两者的关系,这就是庄子的快乐哲学,其精髓就是“以无为诚乐矣”(《至乐》)。

庄子认为作为世界之本根的“道”是命的根源,“道”为“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大宗师》),决定万物的生存演变。庄子对于一切不可知的原因之必然都归之于命,《德充符》中讲到孔子达不到至人时就提及过“天刑之,安可解”。在庄子看来,命是人力所不可为的必然,他提倡顺天安命,摒弃人为。然而,在安命论的基础上,庄子同样提倡精神的自由,庄子眼中的至人、真人、神人都是精神自由人,庄子所谓的“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其实就是精神上的自由,是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庄子的思想既突出了顺命的观念,又强烈地体现了追求自由的愿望,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我们可以推测,庄子在现实生活中痛楚地感受了异己的迫害,正因为是现实中充满了这种外在的、人力无法左右的必然,所以庄子对脱离现实的(精神上的)自由的追求显得是那么的灼热。那么他又是如何处理这种必然和自由之间的矛盾的?庄子强调“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 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 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 之谓才全。”(《德充符》)也就是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日夜不停却无法窥其始末,面对命定的必然时,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谐,进而体验与万物齐一的精神自由。《大宗师》篇有云:“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随顺命定可以避免产生哀乐等情绪的波动,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这就是庄子的快乐哲学。

总的来说,庄子的生活哲学是消极的,但其中还是有可取之处。人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挫折的,因此,人需要一种心理调节机制,庄子的快乐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社会和自我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不是从外在的世界寻求异己力量的帮助,而是立足于经验事实、从人的内在的理性思考寻求解脱的途径,不是悲观地依附于某种不可见的自然力量的拯救,等待彼岸世界的救赎,而是豁达地融身于自然,从自然中得到逆境的解脱。这种思想使得人们处于逆境时更多地立足于现实生活而不是追求宗教式的虚无的精神安慰。因此,庄子的人生哲学提出了一个与儒家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填补了儒家学说留下的精神空白。

庄子追求的是没有外物约束的精神自由,它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很强的消融能力,能够适应文化的多样性和凝聚性要求,从而使得中国文化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取得辉煌的成就。庄子的至人形象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为外物所压抑的环境下以图游离于现实、达到精神的自我愉悦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多的承认个人价值,强调个人意识和个人自立精神,庄子追求个人快乐和人格独立,庄子的精神自由对今天个人只关心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导致精神文明的缺失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现代生态伦理学强调人和自然关系之间也应该具有道德性质。自然的存在是人类存在的前提,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庄子反对建立在过度征服和开发自然的前提下的物质享受而主张顺应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庄子的安时处顺的快乐哲学对今天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庄子的理想人格,要求人们不要追名逐利、勾心斗角,而是以开阔的心胸追求人生价值。总的来说,庄子的快乐哲学一方面从自我的内心安慰出发,缓解人的压力,另一方面,提倡人们要去追求一种更高的人格,实现更好的人生价值,这就是庄子的快乐哲学的现代意义。

结束语

必须指出的是,《庄子》所阐述的人生哲学毕竟是中国古代人文环境下的一种精神产物,世易事移,我们今天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庄子的人生思想照搬照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取精华去糟粕,发挥庄子的人生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调节作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建设中华。

 

 

 

参考书目:

1、  陈永杰:《庄子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2、  颜世安:《庄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月第1

3、  姚汉荣:《庄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陆钦:《庄子通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  吴重庆:《儒道互补:中国人的心灵建构》,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 《庄子.大宗师》,姚汉荣等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庄子直解》。以下所引皆出于此书,不再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