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长江开发必须吸取历史教训(南方都市报 2007-4-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02:30
长江开发必须吸取历史教训   2007-04-23 10:18:4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 知道分子之葛剑雄专栏
  
  最近,水利部长汪恕诚提出,对长江的开发应以60%为宜,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也建议,应尽快修订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的长江综合管理委员会来统筹协调长江的开发和保护。显然,对长江的过度开发已成气候,如不加制止将贻害无穷。实际上,水利建设的过热和对水利的过度开发,一直是中国历史上难以避免的现象。

  大禹治水尽管不完全是史实,但作为在黄土高原、黄土冲积平原和长江等大河中下游平原上生存和繁衍的农业民族,华夏诸族早就形成了重视水利的传统,并且留下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水利工程,有的至今仍发挥效益。但由于农业生产的扩大和增产往往刺激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得不开垦更多的土地,而众多的人口又为扩建或新建水利工程提供了条件,所以在人口稠密地区或农业发达地区,往往会出现水利过热,导致过度开发。

  不妨以史料比较详细的汉武帝时代为例。经过70多年的恢复和积累,汉朝的国力已较强盛,人口增加到4000多万。汉武帝亲自督察,一举堵塞黄河决口,使河水回归故道。在郑国渠的基础上,增开了一条六辅渠,使渠旁的高亢地也得到灌溉。以后,又从谷口开凿白渠,引泾水灌溉4500余顷,使这一带成为新的粮仓。这些水利成就,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很快在全国形成水利建设的热潮,出现了“用事者争言水利”的局面。从今河西走廊、宁夏、内蒙古到陕西,纷纷从黄河及其支流引水灌溉。关中地区、淮河流域开了不少灌田万余顷的渠道,更小的水渠不计其数。但其中有些工程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益,或者纯粹是劳民伤财。如河东太守建议在今山西西南引汾水和黄河水灌溉低洼地,估计可以新增5000顷耕地,增产200万石粮食。为此出动了数万人,但几年后黄河改道,这些土地只能废弃。关中的龙首渠工程浩大,上万人建了十几年,虽然勉强开通,却达不到“亩收十石”的目标。

  一些人提出更宏伟的方案,其中齐国人延年上书:黄河发源于“昆仑”,经过中国流入渤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可以在黄河上游引水流入匈奴(今蒙古高原一带),让河水经过那里入海,这样关东再也不会有水灾,匈奴也不会再威胁北部边疆,修筑堤防、运送粮食和防守边疆的人力都可以节省下来。这件事办成了,是“万世大利”。汉武帝虽然赞扬他的大胆设想,毕竟还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当时的黄河水道是大禹治水的结果,“圣人作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改更”,没有加以采纳。要是汉武帝“胆子再大一点”,真的在黄河上游动土,即使不造成万劫不复的局面,劳民伤财和局部的破坏就不可避免。

  2000年前的人力物力毕竟还有限,更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可供利用,对水利的过度开发也造成了严重后果。今天对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的开发必须吸取历史教训,慎之又慎。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04230269.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