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05:14
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之七
问题由学生提出
【案例1】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面积复习课。复习开始了,老师让学生提问题。一个学生发言:“什么时候能算出圆的准确面积?”华老师一愣,这个问题老师从来没有想过呀。华老师问:“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是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吗?”学生说:“我们在求圆面积的时候,圆周率取的是3.14,而圆周率只是约等于3.14,所以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华老师问学生:“哪位能解答?”同学们都愣在那。
尽管这个问题当时没有解决,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华老师感到欣慰。后来,华老师请教了几位数学研究人员,将答案告诉了同学们“圆周率是个无理数,无理数是不能进行有理数计算的。当你取了一个值来运算的时候,就不再是那个数了。因此,现在,人类还无能为力真正算出圆的准确面积,我们期待着将来有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案例2】
一次华老师讲完平均数,上了一节拓展课。他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小红的爸爸因公出差,5天没回家,回家后一次撕下这5天的日历,这5天的日期数相加的和是90,小红爸爸回家那天是几号?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突然,一个学生问:“那个5天如果正好是月底和月初的5天,会是什么样呢?”话音刚落,华老师激动地说:“非常感谢这位同学提出一个老师忽略了的问题,如果正好是月底和月初的5天,那这个问题还能解答吗?请同学们思考。”这时候,老师进行点拨,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然是自然数,那能不能转化为连续的自然数呢?于是,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28、29、30、1、2、……,把1、2分别加上30,变成31、32……这样,就把本来不可以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可以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把这个问题转化成原来的问题,顺利地算出了正确的答案。
【点评】
华老师上课有个特点,哪个同学能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哪个同学能够提出和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甚至和老师不一样的想法,这样的学生在他看来是最好的学生。
我们知道,传统课堂教学的问题在于没有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学生学而无惑,不会质疑,创造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教数学不能只注重解题,似乎学生会解题就算完成了数学任务,数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华老师在数学课上,充分让学生提问题,既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问题由学生提出”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过程和阶段。上世纪80年代,数学教育提倡精讲多练,那时候基本上教师不问,只顾讲。90年代,有专家提出,老师别干讲,应当有问有答,要向学生提问题。于是,那时的研究文章大都是“如何设计好的问题”“如何掌握提问的艺术”等,结果出现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像打乒乓球似的。后来,又有人提出让学生问,那是不是老师答呢?华老师认为应当是学生答,老师帮。如果学生问,教师答,仍然形不成“头脑风暴”。既然教师是引导者,那么引导者的作用如何发挥呢?华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当学生的问题提完后,教师可以做一下整理,分一分类,然后找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当然,问题由学生提出,教师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学生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经常要遭遇尴尬。华老师的态度是:不懂就是不懂,千万别不懂装懂。现在课堂上有一种怪现象,老师不懂要装懂,学生懂了也要装不懂。为什么?如果学生懂了,好像老师就没有事做了,所以说学生很会照顾老师,他懂了也说不懂。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不再是无所不知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促进者。
在华老师的课堂里,他总是大胆地放手,凡是学生能说的、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教师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不再包办代替。让学生在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其实,“放开”说起来很轻松,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放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
听华老师的课,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问题,只有把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才能创造出如沐春风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