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压抑的知识分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13:35
                               解析“八骏”
    沈从文先生是我最仰慕的作家之一,他所描绘的湘西淳朴的民风和那茶峒出水芙蓉般的美景让我沉醉,而我更佩服的是他脑海里“乡下人”的自我意识以及对现代城市和城市中人们的独特精神病态分析。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乡巴佬地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地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乏机警,却不甚诡诈。”《边城》中的乡下人是那么淳朴,仿佛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再看看城市中的那群人,用他自己的话来描述“这种‘城里人’仿佛细腻,其实庸俗;仿佛和平,其实阴险;仿佛清高,其实鬼祟,……”以至自己讨厌城市人。
    1931年8月,沈从文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到青大国文系任讲师,主讲“小说史”与“散文写作”,这是沈从文第一次来到风景宜人的青岛。这次青岛之行,可以说是沈从文创作的分水岭,他的笔触开始转向关心社会和人生,小说《八骏图》就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八骏图》的起因源于青大的“酒中八仙”,当时杨振声主持青大工作,每逢闲暇,便与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方令孺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教授聚集一堂开怀畅饮。据梁实秋回忆,他们八位几乎是“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坛,一夕而罄。”由于性格不喜热闹,沈从文从不参与这样的宴饮,甚至还有点儿反感,他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八骏图》,对小说中的甲乙丙丁等教授的生活予以讽刺,当然小说的原型并非完全就是现实中的“八仙”。
文学能反映现实,这就使得小说有了一些现实意义,同时小说里刻画出的人物也都有着现实里的原型,比如喜读艳体诗文的教授甲、在海滩上窥视女子的教授乙、惦记自己内侄女的教授丙、虐恋倾向的教授丁、认为女人是古怪生物的教授戊等人物,虽然乍眼一看这些人有些陌生,当仔细品味品味,尤其应该将文人向恶劣的方面想一想,这些丑态百出的人的确是存在的。
《八骏图》对这些知识分子扭曲的心理给予一一揭示,指出在他们“老诚”、“庄严”、“道德名分”的外表下掩盖着不能忘怀的世俗的欲望。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思想一直被封建道德的高压遏制着,想与言行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总是相悖的,圣人言现在看来都是书本上的教条,读时可以体验一番,丢下书时便将其全部抛去。不过其中的一部分人,他习惯性的丢不彻底,还总是让崇高的道德来束缚自己,终极目的是为了也能让自己变得道德起来。不过这种功利性很强的想法是不会让他在个人修为方面真正达到一定境界的,相反,最后变得两不像——既不像真实的自己,又不像理想中君子,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们学名“伪君子”。“八骏”的虚伪面各有千秋,不过共同特征还是相当明显的,比如人前装高尚,而骨子里充溢着肮脏的髓,都不同程度的患有性压抑症,还有就是压抑很久之后进而形成的畸形人格。
“八骏”里我把这些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思想境界不高,只注重追求感官刺激;另一种是境界较高,不只停留在感官上,有一定的境界,能把自己的想法用逻辑性很强的话语表达出来,并且还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八位都有前面一种人肤浅的性状表现,而像教授丙,丁,戊就更具“哲学家”的气质。
教授丙提倡的“精神恋爱说”很有深度。柏拉图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这话说得有些玄乎,总的来说柏拉图式的恋爱是异性间的精神恋爱,只追求精神的沟通,排斥肉欲。这种爱情是在是浪漫,浪漫到无法实现。我想哲学家的爱情与情感生活多数十不美满,总有人想达到“灵与肉”统一,不过总又是以失败告终。
教授戊的一番言论与叔本华“生命意志论”的哲学观点不无相似之处。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而欲望就是这二者产生的原因,所以他提倡禁绝性欲并说“结婚意味着战争和要求”。叔本华《论女人》一文中的观点与教授戊的言论有契合点,都是鞭笞多余赞美。虽然二人都赞美了女性的美丽,但美丽背后隐藏的是城府和虚伪,主要表现的表现形式——花言巧语和示弱从而博得男性的同情与怜爱之心,再次,与男人相比她们心胸狭窄并且更注重物质的享乐而且多数时间要依附于男性,总的来说她们本质上不比男人更幸福,但比男人更不幸。最终教授戊选择了离婚,其实他的人生可以更美好——不结婚的话。
教授丁的言论应该有着代表性。“大概每个人皆应当有一种辖治,才能象一个人。不管受神的,受鬼的,受法律的,受医生的,受金钱的,受名誉的,受牙痛的,受脚气的,必需有一点从外而来或由内而发的限制,人才能够象一个人,一个不受任何拘束的人,表面看来极其自由,其实他做什么也不成功。”他提到了“约束”,而且是很明确的提出,还说“若果没有它,我就自杀了。”可见他的觉悟是相当高。不过认识总归认识,骨子里的鄙陋绝不会因为几句理智的话而不再鄙陋。
“八骏”中的达士就像一条线一样贯穿着整篇小说,他是聚焦者,同时又是被聚焦者,从甲教授到庚教授的人生情状是通过达士的观察获得呈现的,而达士本人则是通过叙述者获得呈示。这种呈示,集中到一点,即在情爱.性爱方面,在八骏身上表现出来的言与行.表与里意识与下意识的分裂。对七骏的生存状态,达士认为“个人皆好像有点病,同人性有点冲突,有点不大自然”。由于这种发现,他沾沾自喜,以为有了免疫力,并且是以为能“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但结果,达士本人也无法抗拒“海”的诱惑——一位漂亮女士在海滩上画的并有意留给达士看的一双神秘的眼睛,使达士突然生了一点很蹊跷的病:原来打算去南方看望未婚妻的计划被取消了。
整篇小说意在揭示,人的自然本性受到源于中外的社会文化理性,如道德.名分之类的压抑,与人的自然本性反社会理性压抑的下意识冲动的矛盾,作为了人的存在的病态尴尬。这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进行解释。
弗洛伊德曾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它处于最低层,以性欲为主;“自我”又比“本我”搞一个层次,指的是人格中受到教化的那个部分;人的最高层次便是“超我”,它是指道德化,社会化和理想化的自我,他代表传统道德和宗教准则,对自我的选择进行严格监督,超我主要有两方面的职能,一是对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一是对自我进行谴责和惩罚。而现实中的人们多数时间是以“自我”的表现形式而存在的,即人们通过把本我的盲目冲动依据现实.外界加以区分,或者抑制之,或满足之,或转移之。这就使得“自我”即人的理性部分常常处于难局之中,要受到本我,现实和超我的压迫。弗洛伊德说过“社会苦心压抑那些它认为有害的精神动力,到头来还是一无所得。吃人的社会礼教带来心理症的增加,在个人的牺牲里,社会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八骏受到社会道德的过分约束,他们的本能和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使得他们发生心理变态,进而最终也造成了一种病态的社会。
沈从文先生不止描绘了这种人生病态,还用小说提出了“应当用海来治疗”的救治办法。海是人生自然的象征。既然现代都市文明——社会理性使人生与自然相剥离,导致人生病态,其救治之道,就只能是复归人生.人性的自然。
对!复归人生.人性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