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读:《黄帝内经》<感悟天人合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2:14:43

清净读:《黄帝内经》<感悟天人合一>

清净编辑整理与感悟:(,待修改欢迎指点谢绝转载)

《黄帝内经》所欲意:天体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人与天同理。

自然界则如:《国语.周语》周太史用阴阳的道理解释地震原因:“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以人体而言:《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训泄。浊气在上,则生撑胀”。

《烟波钓叟歌》“阴阳顺逆妙难穷, 二至还乡一九宫。 若能了达阴阳理, 天地都在一掌中”。(也就是说你掌握了阴阳的变化规律,你就掌握了世界。)

《黄帝内经》<素问>云:昔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也就是说“肝”有病,病因可能在“肺”“脾”。以五行的道理看,“金克木,土克木”治当用“水生木”,以“子盗母气,“肝肾同源”(1)的病理。管理一个企业治理一个国家哪理乱了一定有其乱的先题条件,虽说“亡羊补牢,未时不晚”如果总是"亡羊补牢",就行成“子盗母气”的格局“水生木”元气总有耗尽时,“子母同亡,未时已晚”治病治国同理。

《黄帝内经》云:“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撑胀”。

自然界则如:《国语.周语》周太史用阴阳的道理解释地震原因:“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地有五气:风、暑、湿、燥、寒。人有五情:怒、喜、思、悲、恐。五情应五藏:肝、心、脾、肺、肾。天地阴阳应人的五情,人事间的一切情绪变化是由天地阴阳变化决定的,而每各人出生时间、地理环境不同、所以五藏状况不同、接收天地之情的、信息也不同、所以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不同。

地球与宇宙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正如《黄帝内经》所欲意:天体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息息相关,大气郁人身亦郁、天气的变化影响人的情绪。宇宙大气,交节必郁而后通。  久病之人,交节前三日多死。凡病节前有起色者以后即愈得 快。 你不妨看一看,其实很简单,这就是“繁则简,简则繁。”的道理。故学中医应知二十四节气。

天郁人也郁、天气的变化影响人的情绪。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有阴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万事万物,天地之阴阳变化不定,首先影响人五脏之首肺金、肺五脏之华盖也。肺经起于中焦、下联络大肠循回上行、穿过横膈通过胃下口上行至手太阴肺经。而按十二经脉交接顺序从肺经——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络——三焦——胆——肝经,再复从肝经注入肺经,循环无端,日夜运行阴阳各二十五周。因肾主藏阴精,故每周行必交足少阴肾经一次。阴血赖以阳气推动,而肺主气,因气始手太阴肺经。虽营血的化生起于中焦“脾,胃”,但水谷精微之气须“上注于肺脉,乃化生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

肺金之气推动大肠、循回上行入横膈、通过胃下口、上肺、如这条经脉不通畅。则肺气郁。肺在五行属金、金在五气之中、躁、也。虽说天为阳、地为阴、但天阳之中有阴、地阴之中有阳。天地阴阳相互吸纳而生万事万物。阴成行,阳化气。

脾主运化胃主收纳、后天之本,“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以升为顺”。(脾阳虚),治以:“辛甘发散为阳”。以提升脾气加舒肝。“胃以降为和”。治以:“酸苦涌泄为阴。”以降胃气”。脾、(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气机运转的“枢轴”。若中土气机不利,则心、肝、肺、肾四脏气机皆因之滞塞。

地球与宇宙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正如《黄帝内经》所欲意:天体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

当世界上的大道理你不明白时,你就用简单的小道理去思考。当你不明白天体时就与自己的身体比较。有人说:“我很笨但我不浮躁”。说明她很聪明,“人人皆醉她独醒”。不要迷信科学,不要拿着我们祖先留下的五千年的文化自然历史知识,去崇拜别人二百年的历史内涵。盲目崇拜是必会造成“邯郸学步”要明白古人留下的“繁则简,简则繁”的道理。

今天是浮躁害了我们这代人,很悲哀每一个人的心都无法静下来,活的都很累而是心累。是天意吗?《大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现代地球人浮躁是由大地阴阳与天之阴阳不协调所为。总之是天地阴阳变化影响人的情绪。就象雷雨前大气郁闷人也郁闷、风先至而后雨到。雨过天晴、天空晴朗人的心情也畅快了。天地阴阳发生变化很浮躁,人的心情所以无法静下,人心不静无法发现“天,地”在悄悄发生甚么变化。人类只能等待各种灾难来临时去“亡羊补牢”了。

最后以祖先遗训做结束语吧

以人体而言:《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训泄。浊气在上,则生撑胀”。《黄帝内经》<素问>云:“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自然界则如:《国语·周语》周太史用阴阳的道理解释地震原因:“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1)【肝肾同源】 有互相滋养的关系(所谓“肝肾相生”)。肝的疏泄条达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依赖肾阴的滋养;肾阴的再生,又须通过肝的 疏泄而入藏于肾。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亦即ion=edit" href_cetemp="http://www.zeeming.com/w/index.php?title=%E7%B2%BE%E8%A1%80%E5%90%8C%E6%BA%90&action=edit">精血同源。 肝和肾均有相火,相火源于命门,故名。肝肾同源又名“ion=edit" href_cetemp="http://www.zeeming.com/w/index.php?title=%E4%B9%99%E7%99%B8%E5%90%8C%E6%BA%90&action=edit">乙癸同源” ,这是古人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而言。乙属木,属肝;癸属水,属肾 ,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