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天安门的情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16:09

毛泽东与天安门的情缘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就爱把天安门和毛泽东联系在一起,其实,毛泽东一生上天安门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的。有人作过比较确切的统计,总共是45次。正常情况下,他每年上两次,“五一”一次,“十一”一次,非常情况下就很难说了。就是在这45次的登楼背后,却隐藏了一系列足以影响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旧闻周刊主编  殷勤)

毛泽东与天安门的“早期接触” 第1次:纪念“七七事变”

        1949 年7 月7 日这一天是“七七事变”12 周年纪念日。
 
        为了纪念“七七”抗战12 周年暨庆祝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天安门作了精心的布置。 
        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7 盏大红宫灯,飘扬着20 面鲜艳的红旗。城楼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与朱德的巨幅画像。两位伟人画像之间,挂着一颗巨大的红星,光彩闪烁。 
        7 月的北平是多雨的季节。7 日这天,北平城又是风又是雨。然而,风雨没有阻挡住20 万群众前来参加庆祝会的步伐。他们顶风冒雨汇集到天安门广场,参加这个意义重大的活动。他们分别来自北平市党、政、军各机关团体,中共中央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65 个单位以及各界市民。 
        当天下午,纪念和庆祝活动在49 响撼天动地的礼炮声中开始。接着,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礼炮声和乐曲声盖过了风雨声。 
        在20 万群众的热烈掌声中,通过成立了由董必武、薄一波、聂荣臻、彭真、叶剑英、李锡九、许德珩、吴晗、韩卓儒、肖明、李连山、张晓梅、钱端升、薛成业、许立群、古奇踪、杨伯箴、鲍国宝、刘一峰等人组成的会议主席团。 
        尔后全体起立,向抗战中死难的烈士默哀。 
        接下来由主席团主席彭真发表讲话。之后,董必武、薄一波、叶剑英、李济深、沈钧儒、许德珩、吴晗、肖明等人,相继在天安门城楼上演讲。 
        晚上9 时20 分,毛泽东与周恩来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于是,纪念和庆祝活动掀起了高潮。 
        “毛主席万岁!”20 万群众情不自禁地高呼起来。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第一次听到人民这样称呼他。 
        20 万群众不约而同地高呼着。口号声此起彼伏。 
        此时此刻,具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马上领着全体与会人员高呼:“中国人民万岁!”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打倒帝国主义!” 
        “建设新中国!” 
        这是一个值得永载史册的情景:“毛主席万岁”与“中国人民万岁”交相响起。 
        这个雨夜告诉人们:新中国已经呼之欲出。
第2次: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将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国盛典。

        一般的老百姓不可能想像,这天毛泽东是清晨才睡觉的。当成千上万的人群拥上十里长街的时候,毛泽东却正在梦乡。
        这些日子,他实在是太忙了,也实在是太累了。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马上要建立一个新的共和国,有多少工作要做,有多少事情要处理。他身为统帅,用日理万机这个词是绝对不过分的。
        据当时的卫士回忆,他是中午1 点钟才起床的。
        从他当时的面容看,他睡得不是特别好——他毕竟是要登天安门,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波澜。
        毛泽东有个习惯,起床以后的第一工作是浏览床头的报纸。今天,卫士不得不打破他的习惯,催他穿衣吃饭。
        他穿上了特意为他缝制的“礼服”—这是一套黄色的美国将校呢制服,是特级技师为他精心制作的。
        他先来到了中南海的勤政殿,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等领导人欢聚一堂,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 点50分,毛泽东和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下,他们要在这里排队集合,登上天安门。毛泽东自然站在了最前面,朱德、刘少奇等紧随其后。
        第一次踏上天安门,心情不免有些紧张。因而,毛泽东的神情是严肃的。他走到天安门的正中央,立正站好,双目炯炯地看着广场上沸腾的人群。
        这时候,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大会开始。
        毛泽东迈着稳健的步子,走到麦克风前,环视了一下人群,平缓了一下呼吸。
        用湖南官话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这声音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结束语。后来,人们说他在天安门上宣布的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其实不是,他只是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并没有另外的话。
        天安门广场上沸腾了。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
        按照事先的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要亲手升起共和国的国旗。他大步走到升旗的按钮下,按动按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毛泽东的胸膛起伏不已,看到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诞生了,脱口喊了一声:“升得好!”话音刚落,继之响起了隆隆的礼炮声。
        阅兵式过后,声势浩大的群众游行开始了。面对群众震耳的呼声,毛泽东脸上始终露出庄严而慈祥的笑容。卫士请毛泽东坐,他不肯坐,一直轮换着手向群众招手致意。当欢呼声直冲云霄时,毛泽东情不自禁地探身栏外,伸手招呼群众,面对麦克风高呼:“工人同志们万岁!”、“农民同志们万岁!”、“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  第3次:新中国成立一周年

        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中南海红墙内外,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一派和平的景象。

        天安门广场,40万人参加了庆祝大会,同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登上城楼时,广场人山人海,欢呼如潮。 
        人们高举着自己热爱的领袖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像,向前涌动。各色各样的、猎猎飘动的旗帜,就象翻腾的海浪。 
        毛泽东第3次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了第二次国庆阅兵队伍。当时,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还没有来得及换装,参加阅兵的部队只是换上了新军装和大檐帽,所携带的仍是战争年代缴获的各式轻兵器。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驾驭的1900匹白马以6路纵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感慨万千: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不但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陆军,还要有一支强大的空军和海军。 
        这次阅兵,毛泽东心情并不轻松,因为当时国内外形势都十分严峻。朝鲜战局由于半个月前美军实行了仁川登陆而迅速恶化。炮火就要烧到鸭绿江边,新生共和国的安全受到威胁。就在国庆这一天,毛泽东收到了朝鲜领导人发来的请求中国出兵救援的信。而此时的国内残余反动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国庆节前不久,北京市公安局报告,破获了一起国外特务图谋在国庆庆典时炮轰天安门的案件,并搜到一门解放前遗留下的旧迫击炮。在过去革命战争中便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气概的毛泽东此时虽然日夜思考对策,却仍镇定自若。在上天安门前,他对周围的人说,如果真遇到打炮,谁也不许跑。 
        在天安门城楼上,身为全国文联主席、政务院副总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郭沫若代表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手持一面锦旗,走到毛泽东面前,恭恭敬敬地赠送给毛泽东。旗上写着:我们永远跟着您走。毛泽东一见,十分高兴,连忙接下锦旗,与郭沫若握手,表示感谢。
毛泽东与天安门的“激情岁月” 
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内幕
 
         1966年8月18日这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不寻常的日子。这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文革”发动的大会,北京和外地的百万红卫兵、师生(以下统称红卫兵)参加了大会。
 
        大会召开之前,毛泽东并没有出席这次大会的打算。当他得知参加大会的多数是红卫兵时,临时表示要出席这次大会。他出席大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见一见红卫兵。他还要求工作人员为他准备了一套绿军装。这是建国后毛泽东首次穿军装。这个举动带有深意,说明毛泽东要直接管军队,还说明毛泽东鼓励军队要支持红卫兵造反。 
        毛主席这天没有睡觉。主席的卫士长陈长江说,为了接见红卫兵,半夜里主席说要穿军装。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只好在中央警卫团的干部中寻找适合主席的军装。一中队干部刘云堂是个身材魁梧的大个子,把他的军装拿给主席试穿,正合适。这天毛主席通宵办公,清晨4点多钟准备出发。5点钟,毛主席就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经报请毛主席同意后,傅崇碧把1500名红卫兵代表带上了天安门城楼,并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把他们组成两个方队,安排在城楼的东、西平台上,等候毛主席接见。周总理首先给这两个方队的红卫兵讲话,规定纪律和接见时的注意事项,并轮流到东、西平台打着拍子指挥红卫兵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歌曲。尔后,他陪同毛主席到东平台和西平台接见了1500名红卫兵代表。顿时,“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歌曲声响彻城楼和广场的上空。
        1500名红卫兵在得到毛主席接见后,欲望更高了,都想面对面地看看毛主席,甚至与毛主席握握手。这时总理也控制不住他们了,方队乱了阵脚。那些围住毛主席的红卫兵拿着“红宝书”或小本本、钢笔,争着请毛主席签名留念。主席一个一个地接过他们的本子和笔,签上了“毛泽东”几个字,别的什么也未写。一个女红卫兵给毛主席戴上了“红卫兵”袖章,毛主席高兴地接受了。后来才知道,她是北师大附中的女学生宋彬彬。过了一会,一个男红卫兵给毛主席戴“毛泽东主义红卫兵”字样的袖章。刚把袖章套过手腕时,毛主席看了看袖章上的字,用右手往下扒拉袖章,表示他不接受“毛泽东主义红卫兵”的袖章。
        主席戴上“红卫兵”袖章,把红卫兵运动推向了高潮。这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整整呆了6个小时。
唯一一次在庆典中走下城楼          1966年10月1日,是建国17周年庆典的日子。这天,150万首都人民和外地来京的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大会,也称毛主席第四次接见150万红卫兵。

        上午10时,天空中传来了雄壮的《东方红》乐曲声,继而听到男、女播音员用激昂的声音向全国、全世界播报:“革命的同志们!无产阶级革命派战友们!今天,首都北京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我们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领袖、伟大舵手毛主席神采奕奕,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
       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民主人士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林彪、周恩来讲话,工农兵代表讲话,军队代表郭小四讲话。接下来是群众游行,游行方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接见。
        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焰火晚会。晚上7点多钟,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大会堂西门外登车出发。当主席的车到达南长街南口时,被红卫兵拦住了,一窝蜂似的涌上来,都争着要看毛主席。主席的车一停,后面的车队全堵住了,顷刻间被包围在人海之中。任凭周总理和中央警卫局的同志怎么疏导也不管用。 
        林彪下车高喊:“我是国防部长,让我们的车到天安门参加晚会。”可是穿着军装,戴着红卫兵袖章的“副统帅”竟然指挥不动眼前的这些“红小兵”。要看毛主席的人,洪水般地涌过来了,毛主席被挤伤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在这十分危险的关头,中央警卫团的领导带领警卫团的部队赶到了,北京卫戍区的机动部队也赶到了,在周总理的统一指挥下,两支部队硬是开辟出一条人墙通道,才使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车队安全地驶进天安门。 
        晚上9时左右,天安门广场上空绽放出朵朵绚丽烟花。虽然参加了一天的活动,毛泽东依然精神饱满,神采奕奕。他转身离开了城楼向电梯间走去。钱嗣杰和警卫战士很纳闷,赶忙跟在后面。毛泽东到城楼上参加活动,很少坐电梯,经常背着手走楼梯。这一次老人家乘坐电梯下楼,看来心情挺急迫。电梯稳稳降到地面,毛泽东健步穿过中间的城门,向金水桥桥头走去。  
        广场上的群众看到伟大领袖正向自己走来,欢声雷动。毛泽东非常兴奋,向群众频频点头,既好像和大家打招呼,又像在示意人们安静下来观看焰火。老人家微笑着坐在地上,双腿就势一盘。这个时候,周恩来也从天安门城楼上快步跟了下来,见毛泽东席地而坐,也高兴地坐在桥头,两人完全融于人民群众欢乐的海洋里。 
        毛泽东和周恩来兴致很高,一边交谈一边欣赏礼花,幸福而动人的情景持续了20多分钟。这是毛泽东在多次国庆活动中唯一一次走下城楼。
天安门遇险             1968年8月31日,毛泽东第二次在天安门广场检阅红卫兵,下午5点多,在警卫车引导下,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座车进入广场。

        毛泽东座车所到之处,红卫兵如潮水般不顾一切向前拥去,车队突出“重围”进入长安街后,意外发生了:一名红卫兵冲过警戒线,钻到毛泽东座车底下,其他红卫兵一拥而上,把毛泽东连人带车团团围住,车身已变形,毛泽东的安全受到威胁,随卫人员奋不顾身冲过去用身体掩护毛泽东……
        钻到车底的红卫兵被扭送到城楼警卫室,经审讯,并未发现有什么特殊背景和动机,很快释放了。
        毛泽东在城楼稍事休息,又换乘另一部新车,继续检阅。
毛泽东与天安门的“外交风云”
城楼上的“宣战”
         1965年2月10日。中国首都北京举行150万人集会示威。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北京军民一道愤怒声讨美国侵略罪行,坚决支援越南反美斗争,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上吼声震天动地,红旗飘扬,标语牌林立,十多个巨大的红色气球在广场两侧腾空而起,上面悬挂着醒目的巨幅标语。天安门城楼前面,一幅长达几十米的标语牌,上面写着:“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犯越南民主共和国!美帝国主义从越南南方滚出去!从印度支那滚出去!从亚洲滚出去!从非洲滚出去!从拉丁美洲滚出去!从它侵占的一切地方滚出去!”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笑吟吟地与大家握手。北京市市长彭真、全国总工会主席刘宁一、越南驻中国代办黄北、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常驻中国代表团团长阮明芳等亲切交谈,同声谴责美国约翰逊政府的强盗行为,表达中越两国人民永远并肩战斗的坚强意志。毛泽东朝东望望,朝西瞧瞧,先后与黄北、阮明芳及其他领导相见握手,显得那样的自信,好像世界上没有发生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的笑容饱含着对美国人的不在乎。过去他挥手打败了由美国人支持和武装的国民党军队,在朝鲜直接与美国人交锋,美国人不得不承认在一个错误的地点,与一个错误的对象,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你美国人再来,无非是再打一场朝鲜战争。毛泽东笑得自如、自信。 

一个中国式的暗示

        1970年10月1日,斯诺夫妇被安排登上天安门城楼,站在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参加国庆盛典。在10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交谈的照片被登在头版显著位置。照片经过了特别处理,只有毛泽东、斯诺夫妇与站在身后的翻译4个人。斯诺是应邀上天安门参加新中国盛典的第一个美国人,毛泽东以此向世界表明了他的新姿态。这是毛泽东给美国的一个信号,意思是欢迎尼克松来中国访问,因为美国新任总统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想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过美国人一时间无法领会这个中国式的暗示的深意。

毛泽东与天安门的“最后一次” 
最后一次天安门阅兵

        1959年10月1日,国庆10周年阅兵大典的规模远超过此前任何一次国庆阅兵。在大大拓宽了的天安门广场上,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6个空中梯队组成的阅兵队伍接受了检阅。最令人兴奋的是,人民解放军“五”字开头的新式武器──五六式冲锋枪、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五九式坦克、歼五型歼击机等新式武器也纷纷亮相,这些武器基本都是中国自已生产的。不过在世界范围内,此时一国军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已不再是新型坦克和喷气式歼击机,而是美苏英已经装备的核武器和远程导弹。在阅兵时,毛泽东同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并排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从彩色纪录片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虽偶有笑容却比较勉强。庆典空前隆重,毛泽东的心情却很不愉快。原来这时候一方面中国国内经济正处于十分困难的状况,而另一方面原本答应给予中国核武器技术援助的苏联却突然变卦。这一年6月,苏联通知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援助方面要“推迟两年”。而就在这次国庆阅兵时候,赫鲁晓夫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毛泽东说准备撤回在华专家,并不再提供核技术帮助。城楼上的毛泽东听到这话,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一句“那也好”,随后便同身边另一位外宾胡志明谈笑,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其实,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中国要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毛泽东随后在中央高层会议上说道:“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此后,由于我国国庆典礼制度的变化等原因,毛泽东再也没有登上天安门城楼进行阅兵,国庆10周年阅兵也就成了毛泽东最后一次阅兵。

最后一次上天安门

   毛泽东也不会想到,他最后一次上天安门,林彪竟然不辞而别,表现出了和他水火不相容的态度。
        1971年的五一节。
        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第6个年头。用当时的话说,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时候。
        这天晚上,毛泽东比较早地来到了天安门的休息室里,他穿上了一身灰色的中山装,由于不是经常穿,衣服显得不是那么贴身。平时不修边幅的毛泽东,帽子也没有戴好……
        按照预定的时间,焰火晚会就要开始了,还是不见林彪的身影。
        周恩来有点着急,他叫秘书打电话,询问林彪在什么地方。还是没有消息。
        工作人员进来,请他们到城楼参加晚会。毛泽东站起身,对旁边的西哈努克作一个请的手势,自己往外走去。这时林彪的身影还是没有出现。
        这天的桌子是这样摆的——毛泽东的身边是西哈努克亲王,再旁边是董必武同志,他是国家代主席,他在这个位置是当时的一般排法。
        对于林彪没有到,毛泽东肯定是有感觉的。但他依然不露声色,通过翻译和西哈努克交谈着。
        林彪的身影终于出现了。他披一件军大衣,本来就没有什么肉的脸上,几乎是没有任何表情。他很清楚应该坐在哪个位置上,便直奔那个属于他的座位。
        按照正常情况,他应该和毛泽东打招呼,也应该和外宾打招呼,但今天他没有,他落座后一声没吭,这是够反常的。
        更叫人惊奇的是,他在这里待了一小会儿,就走了,而且也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周恩来也以为他是上卫生间了。好半天不见他回来,周恩来起身让有关的人去问,才知道“林副主席”已经走了。
这太反常了!
        他这是不辞而别,在这样重大的政治场合,不辞而别就是一种难以表述的东西……
        中国的老百姓可能还不知道,1970年的庐山会议上,他要当国家主席,被毛泽东看出了他的政治野心,“翻了车”。他已经开始秘密活动,准备和毛泽东分庭抗礼了。 

与天安门最后的告别

        1976年9月18日15时,首都百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追悼大会,极其沉痛地悼念毛泽东。



毛泽东与天安门的“难解情缘”  揭秘天安门毛泽东画像

        近年来,披露开国大典盛事内幕的文章在报刊上比比皆是,可天安门毛泽东主席画像后面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的同志介绍了当年的详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的开国典礼筹委会。大典筹备会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血肉铺就了新中国诞生的道路,胜利来之不易。这是可喜可贺、普天同庆的盛事。举行盛大的庆典,要庄严、隆重、热烈、喜庆,大典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主题。人民的心中有一杆秤,没有共产党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悬挂主席像正是人们的愿望。 
        画毛主席画像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由徐悲鸿任院长的国立艺专(解放后与华北大学艺术系合并,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讲师、画家周令钊身上。任务之所以交给周令钊,是因为早在1949年4月20日在北平六国饭店举行的国共和谈中,布置会场的周老师画的一幅毛主席戴八角帽的油画就悬挂在会议室内,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好评。 
        戴八角帽的画像是天安门悬挂的第一幅毛主席的画像。能被挑选出来画开国大典上悬挂的主席像,自然是十分荣幸的事。接到任务的湖南平江籍画家周令钊彻夜难眠,他和妻子陈若菊认真地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用画笔形象地把主席的思维精神表达出来。这幅画像是在天安门城楼上东山墙下完成的,工人们为此搭起了三层高的脚手架。时年30岁的周令钊和几位油漆工人站在高架子上绘制毛主席巨幅画像:毛主席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脸部稍仰,洋溢出慈祥的笑容。周令钊用的是方格放大法,先把小照片打满正方形的小格子,然后画一幅大约30厘米×20厘米的小稿,再在小稿子上打格子,然后再画大画。原照片是新华社摄影局的郑景康在延安时拍摄的,也是当时解放区最流行的一张主席像。在即将完成的一天,一向以严谨的军容风纪著称的大典筹委会副主任聂荣臻元帅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隔着老远,聂帅就发出了赞叹:“蛮像的,可以!”走到近处,聂帅发觉主席画像的衣领是开着的,他叮嘱周令钊要把主席的风纪扣扣好,周令钊立即动手修改,扣好了主席的衣领。 
        9月30日夜晚,画像提前挂在城楼正中央。这天晚上,周恩来总理来到天安门审查,一眼就发现了问题:画下沿有一行毛泽东的手体字:“为人民服务。”周恩来总理着了急:“毛主席怎么会那么不谦虚呢?在挂像下面写自己的名字?”一时间,在场的人们忙搭脚手架,开聚光灯,画家挥动刷子抹掉了白边黑字,涂成中山装的颜色,又加上了一只扣子,看上去天衣无缝了。 
        一年过后,年轻的共和国迎来了首届国庆典礼,中央决定天安门城楼的大红灯笼重新制作,国徽也第一次高高地悬挂,共和国成立了,不能再用战争年代的照片了,毛主席画像也要脱下戎装,以新的形象展现在人民面前了。这时中央有关领导从全国美术院校召集了30多人进京画马、恩、列、斯、毛、刘、周等领袖像。在肖像展中,著名肖像画家张振仕凭借实力顺利通过了中宣部、文化部、出版总署的审查。从那时起张振仕和学生金石担任了11年主席像的绘制工作。张老画的主席像从1950年一直沿用到60年代中期,这段时期天安门城楼共挂过张先生画的两个版本的主席像。 
        时光飞逝,绘制主席像的任务又落在了王国栋老人身上。从1964年接受主席像绘制任务开始,王国栋老人一画就是12年。老人回忆起“文革”前两张主席像的故事,不禁感慨万千。老人画的第四幅主席像是根据新华社提供的标准像创作的,也是中央政治局通过的,由于摄影家取景的角度和位置,主席只露出一个耳朵。画像在天安门城楼挂出后,在那领袖崇拜的岁月里,有人说主席不能只有一个耳朵,那样容易偏听偏信,于是只好又用另外一张露出两个耳朵的主席照片。20世纪50年代初,一幅毛主席仰脸免冠画像挂出后,就有人说毛主席仰着个脸,显得有些目无群众的样子;画家只好接受了。接下来的“文革”中,张振仕老人因为多年画主席稍微有些侧脸的画像而被他人打得眼底出血。而从专业角度考虑的王国栋在总结画巨像的经验时说,“四面开花”即用传统擦炭像的方法,确定轮廓,集中一点扩展开来完成肖像绘制,不料竟有人说王老师想拿毛主席当靶子,“先打鼻子后打眼”,想歼灭毛主席,让他哭笑不得。没有法子,在1967年,一幅毛主席的正面画像就悬挂在天安门,也就是今天人们在天安门看到的这幅主席画像的前身。(综合《红镜头中的毛泽东》、《毛泽东初进中南海》、《文史春秋》、《走进怀仁堂》、《合肥晚报》、《聚焦中南海》、《共和国之战——援越抗美纪实》、《云南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