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如何失败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5:04:12
民主是如何失败的
陈季冰 2010-05-04 16:21:47
核心提示:成熟的西方现代化国家都是法治优先于民主,或者说,这些国家独立透明的法治体系的建设一直是领先于政治民主化步伐的。反观当下这些失败的“新兴民主国家”,往往都是在缺乏独立公正的司法体系的前提下,率先完成了以一人一票为标志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上一下子多出许多民主国家来。于是有策士志得意满地宣布:历史已经终结。
然而,世界历史毕竟又滚滚向前翻过了将近20年。今天再回头来看,如果抱持客观冷静的理性态度,而非某种意识形态的偏执和狂热,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地图上新增加的“民主国家”中,大多数都是些“失败国家”。除了凤毛麟角的少数幸运者——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与西方都很接近的中、东欧地区,比较典型的如捷克、匈牙利等,所谓新兴民主国家(地区),不是出现政治上向威权体制回潮的趋势,就是陷入可能比这更糟糕的严重的社会撕裂与动荡当中。新近发生在比什凯克和曼谷街头的骚乱与流血冲突,不过是又为这个使人沮丧的“规律”增添了两条新注脚而已。
究竟是那里出了错?我在这里不想逐一把脉和诊断吉尔吉斯斯坦和泰国的不同的具体病症,而试图从“新兴民主国家”的失败中总结出一些共性来。我以为,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关于这个问题,我听到最多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第一种观点雄赳赳、气昂昂地宣称:这是社会转型和民主进步康庄大道上必须经历的“阵痛”,或者说必须要交的“学费”。只要闯过了这道“历史三峡”,幸福的彼岸迟早会到来。在这类“历史进步论”者眼里,为了无限美好的明天,今天送掉几百、几千条人命是丝毫不足惜的。我的个人性格气质决定了自己对这类人素来怀有警惕之心,因为我从他们的论调里明显嗅出了一丝他们表面上誓死反对的极权主义逻辑的气味。第二种观点令人满腹狐疑地宣称:这种状况说明,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条件是不相容的,这些地方根本不需要、也不应该推行民主政治,它们最需要的是寻找到适应自身国情的“发展”之路。当然,像我这样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是不太可能被这类论调说服的,更何况我前面已经说过,在许多人看来,发表这类观点的动机本身就颇值得怀疑。
我们不必多非脑筋就应该很明白,上述两种论调都是错误的。如果全部的人类历史终将胜利终结于自由民主体制,那为什么在这条单一的普世道路上,有些国家“进步”得如此迅速和顺利,而另一些国家——其中不乏先天条件非常优越的国家,如二战前南美洲的阿根廷——却如此步履维艰,甚至经常进一步退两步?而如果民主制度只适合于西方的社会土壤,那么又怎么解释西方自己过去500年来的巨变?因为西欧国家本身也是从中世纪神权政治和封建贵族统治之下转型为现代民主国家的。
就这个意义上说,要有说服力地解释吉尔吉斯斯坦、泰国、乃至其他更多所谓“新兴民主国家”的失败根源,首先就要将它们与西方国家走过的不同的民主化路径作一个比较。本文不可能就此问题详尽展开,但如做一个高度概括的话,我想要指出,最大的区别久在于:成熟的西方现代化国家都是法治优先于民主,或者说,这些国家独立透明的法治体系的建设一直是领先于政治民主化步伐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英国的例子最具典型意义——早在13世纪《大宪章》签署之时起,这个国家就奠定了深厚的法治基础,然而英国全民享有投票权,却是20世纪以后才实现的!反观当下这些失败的“新兴民主国家”,往往都是在缺乏独立公正的司法体系的前提下,率先完成了以一人一票为标志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我们甚至可以下结论说,世界上凡拥有良好的法治但民主不充分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特区——总能秩序井然、稳定发展,尽管它们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但这已超出了本文所要讨论的范围;法治不健全但民主却很充分的国家和地区,则几乎无一不陷入无望的混乱之中的。因此,不是民主,而是法治,才是现代政治的基石所在。前面所列举的新加坡与香港的政治现状是有其偶然性的,它无疑与两地统治精英大多有良好的英国教育背景密切相关。英国是现代法治的发源地,契约与法治精神充溢整个社会传统,这些精英们在英国大学里学的又多是法律专业。当然话说回来,公正的法治体系本身之形成、维护及良好运转,又端赖民主的政治机制。
简单地说,所谓法治,就是对契约的无条件遵守,亦即社会的共同规则高于任何个人、团体和权力,并且不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改变。换句话说,只要是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就算你是国家总统也不能做,就算全国所有人都赞同也不能做。所谓民主,就是政府权力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公共事务由多数人的意见说了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法治的原则与民主的原则之间是存在一个有可能相互冲突的模糊地带的。
上一页1 23下一页【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5-4/3OMDAwMDE3NTQ3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