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界的“她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2:57:22
从撒切尔夫人到希拉里 国际政坛刮起玫瑰旋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17:28 南方人物周刊
国际政坛 女人称霸?
1月20日,美国纽约州参议员、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在自己的网站上播放影片,宣布了自己参与竞选2008年美国总统的决定。最新民调显示,希拉里以41%的支持率在党内遥遥领先,如果一切顺利,“希拉里总统”将在两年后的同一天宣誓就职。
希拉里可能的胜利,被许多人纳入到国际政治“她时代”的大合唱里:近几年来,女性在不少地方成为国家领导人。哈佛大学毕业的瑟利夫当选利比里亚总统,成为这个国家和整个非洲的第一位女总统;几乎同时,默克尔在选举中获胜,诞生了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其后,南美国家智利也迎来了第一位女总统巴切莱特。这些人和美国国务卿赖斯、芬兰总统哈洛宁、拉脱维亚总统弗赖贝加等人一起,成了女性彻底翻身解放、甚至取男人而代之的表征和先锋。
然而,“她势力”真的已经在国际政治中崛起了吗?女性领导人的出现一定代表了女人地位的提高吗?女人的解放一定要以男人的臣服和受压迫为前提吗?
她来了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两性关系说成是 “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这是有道理的。
在西方,妇女地位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早在古希腊时代,妻子只能局限于家庭,起一个管家婆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但显然,这里的“人”并没有包括女人。罗马帝国时代,西方妇女虽有相对的自由,但父权社会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女性角色仍从属于男性角色。到中世纪,基督教要求妻子服从丈夫,《新约·以弗所书》中明确规定:“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天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妇女的屈从地位也由此披上了宗教的神圣外衣。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此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女性所受束缚逐渐减少。但男人们还是喜欢说女人不懂政治,更将其与头发的长短联系在一起。
到后来,妇女的解放成了民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运动开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改变了继承法,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利于女人的。但即使在那个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时代,女人也多是以女儿、妻子、情妇、母亲等身份来间接参与政治的。启蒙运动中关于性别的两种观点中,以卢梭为代表的认为男女生而有别、妇女是低等性别应服从男人意志在家里生儿育女培养理想公民的主张,比男女平等的看法占上风。
独立战争后制定的美国宪法,被无数政法学人所崇拜,但它同样剥夺了妇女的选举权,男权主义者甚至用医学观点来为自己反对妇女选举权作辩护,马萨诸塞州的立法者曾宣称:“如果给妇女选举权,你就得在每个县建立疯人院,在每座城镇建立离婚法庭。女人太神经质和歇斯底里,不能介入政治。”
以色列前总理果尔达·梅厄说过:“有这样一种女人,她不愿呆在家里,宁愿将自己生活中的孩子及家庭置于不顾。她生来就需要更多别的东西。她无法脱离更大的社会生活。她不会因为孩子而缩小自己的视野。这样的女人永远不会休息。”国际政治舞台就是给这样一些女人准备的。
如果说过去那些英才辈出的时代是几乎完全属于男人的时代,那么自1893年新西兰在世界上第一次给了女性选举权,女人即开始和男人分享权力舞台上的风光。虽然在1945年,联合国的51个创始国中,只有30个国家的女性享有选举权,但据统计,从1950年代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1960年代斯里兰卡(原锡兰)产生第一位女总理、1970年代阿根廷选出第一位女总统和1980年代加拿大产生第一位女总督以来,至今近50年间,在全球40多个国家产生了女首脑50多位,平均每年一位。
但作为一个群体,女性远未进入国内和国际政治的主流。女性领导人虽然时有出现,但在绝对数量上仍然很少。人们对女性参选或当选的争相报道和议论,恰恰折射的是“物以稀为贵”的现实——施罗德当总理稀松平常,换了默克尔就举世皆惊,说明人们还没有习惯女性的领导。
以希拉里为例,最新的民调显示,希拉里以41%的支持率在民主党内遥遥领先,以学历、才华、眼界、魅力等而论,希拉里并不逊色于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若干男性美国总统。一个推崇马丁·路德·金、哈维尔、曼德拉和特蕾莎修女的人,也不会是过于卑鄙无耻的政客。但美国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女总统,公众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一位女性领导人尚不可知。这被认为是希拉里未来的最大挑战。
法国也是如此。社会虽然先进,但对于在政治上接受“有权势的女人”态度一直相当保守。法国议会的577名成员中只有71名女性,这一比例在世界上排名第74位,甚至在阿富汗之后。事实上,在罗雅尔当选普瓦图-夏朗德大区议会主席之前,法国只有1名女政治家埃迪特·克勒松有过真正的实权职位——她在1991年担任过密特朗政府的总理,但在位只有11个月,就因社会党两次选举败北被迫辞职。现实留给法国女政治家的空间并不广大,这也是罗雅尔问鼎爱丽舍宫的巨大障碍。
而且,“妇女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调节她天赋的生物繁殖作用与作为一自由人所必备的经济生产作用两者间的冲突”(波伏娃语),女人要从政,一般都要在个人生活上付出比男人大得多的代价。希拉里深知仅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成不了总统的,所以她紧紧抓住了耶鲁大学的同班同学克林顿,为此不得不容忍克林顿接二连三的婚外情;赖斯被称为“穿裙子的男人”,前美国安全委员会欧洲事务主任说,“关于她性别的讨论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在她身上,性别已不再意味着什么。你看不到女性的身影,你看到的只有能力。”而在我国台湾地区,同样参与了“美丽岛事件”,陈水扁、苏贞昌、施明德等人都顺利结婚生子,吕秀莲和陈菊却单身至今。
有人说,男人统治世界,女人统治男人。从表面看,女人通过男人这个中介,似乎可以统治世界。但直到目前,即使摆脱了这个中介,女人还是没有任何可能统治世界的迹象。
女人的从政之路
1960年,南亚岛国斯里兰卡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女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此后40年时间里,亚洲成为最盛产女政治家的地方。印度“女皇”英迪拉·甘地是1960年代世界最有权势的女人,贝娜齐尔·布托以35岁的年纪成为伊斯兰世界第一位女首脑。
家族政治和传承以及对魅力型领袖的偏爱成为东方女性参政的基础,伟人家族的血缘和圣母的形象,能让她们获得群众的拥戴和权力的信托。所以,她们要打悲情牌——“我以一位妇女和母亲的身份对你们说话……”
说到底,亚洲妇女当政是家族政治的必然产物。女领导人只是家族的总代表,无家族背景的一般女性仅凭自身的才华难以攀登权力巅峰。这与其说是女性的胜利,不如说是女性的悲哀:她们继承了父亲或丈夫的遗志,身不由己地被推到了前台。终其一生,只能是某人悲痛的遗孀或女儿,而不可能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
在西方,情况则大为不同,妇女参政主要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推动的结果。当1792年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写下《为女权辩护》一书时,她已有33岁,却还是处女之身。在目睹她挥霍浪费又酗酒无度的父亲粗暴对待并毒打她母亲之后,她曾发誓永不结婚。从15岁起,她就拒绝接受当时那个男性专制社会。
《为女权辩护》被看作是女权主义的开山之作,影响力持续到今天。而几乎与此同时,参加法国大革命的女性提出平等的参政权、教育权、财产权、离婚权,并组织争取男女平等的团体。她们的奋斗促进了西方妇女地位的普遍提高,到19世纪末,西方妇女的受教育权得到普遍承认,大中小学都向女子开放。在就业上,1900年美国妇女的就业率达20%。 女子开始涉足一向由男子控制的法律和医学领域。
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妇女得到参政权,她们开始在政治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为了获得这一权利,那个时代的妇女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1903年6月14日,在大赛马会上,一位女权运动者试图抓住英王乔治五世的马缰时丧生,由此成为英国女权运动的第一位殉道者。为达到参政的目的,她们采取各种手段呼吁,包括到艺术馆破坏名画。英国政府动辄把女权运动者投入监狱。有的女权运动者在监狱中绝食抗议,医生和狱卒则用管子给绝食的女权运动者强行灌食。
这样的努力和争取,虽然悲壮,却让西方妇女在权利上的每一步行进都是扎实可靠的。
由于欧洲妇女运动开展得早且卓有成效,妇女参与意识强,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西方政坛上最优秀的妇女通常并不来自一个已在政治上成功的家庭,往往是通过个人奋斗,通过与男人的搏杀走到权力巅峰。为了获得主流男性政治家的认可,西方参政女性甚至必须表现出强悍,才可生存。
所以,季莫申科说:“成为《花花公子》的封面女郎是所有女人的梦想,但我更想上《时代》杂志,这才是我的风格。” 撒切尔夫人说:“一个人如果总是在迎合别人,不要别人的批评,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必将一事无成。”
平等从哪里来?
人类社会早期,男女本是平等的。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由于母系血统在社会群体中的重要作用,女性居于社会统治地位,妇女在原始社会物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是其受到社会尊敬的经济基础。私有制出现后,男性在经济上的地位显著上升,母系氏族制被父系氏族制取代,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此男性对女性的歧视成为延续千年的社会问题。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提出男女不平等最实质性的问题:要想男女拥有一样的权利,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就必须有经济上的平等、分配上的平等。
男女平等不仅仅是主观愿望、口号、倡导和“主义”的结果,更应当是男女生存能力相当的结果。一个人不可能既接受别人的供应又受人尊敬。女权的获得,自然离不开社会制度上的保障,离不开妇女的呼吁和呐喊,但更要紧的是妇女对社会贡献的不断增加。这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了:
因为英国妇女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议会终于改变了看法,在战后高票同意给予妇女选举权;
美国的清教徒曾经有着根深蒂固的歧视妇女的传统,但美国妇女在南北战争中的参与和贡献,成了美国妇女权益提高的开始。(记者 赵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17:28 南方人物周刊
于英红
在东西方历史上,性别一直是政治的潜规则。在人们看来,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角逐,权力意味着人对人的控制。在这种控制中,强硬、刚毅、果断和精于谋略都是不可缺失的品质,而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女人在这些方面比男人逊色得多。几千年来政治成了男人的专利。
当男人还在津津乐道于马基雅维里的“国家怎样因女性而灭亡”的谬论时,1979年撒切尔夫人入主了唐宁街;此后世界政坛刮起了强劲的玫瑰旋风,从东南亚、欧洲到北美、南非,女总统、女总理的不断出现让政治分析家预言:世界政坛的“她世纪”正在降临。
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以及制度上的差异,这些世界级女政治家们从政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借助家族势力,南亚、东南亚出现过甘地夫人、布托夫人、阿基诺夫人、阿罗约等多位女政治家,这类从政路径都带有浓郁的家族传承色彩。
第二种是靠自己能力打拼出来的“铁娘子”们,她们从党派基层岗位上步步攀升,比如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利比里亚总统瑟利夫、智利总统巴切莱特等。她们在政治生涯中饱受磨砺,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这些女性领导人以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出现在公众面前。
一种铁味十足,她们有意无意地同大众心目中的“女人味”拉开距离,向“男子汉大丈夫”靠拢。2006年撒切尔夫人被评为英国最没有魅力的女性。默克尔作为欧盟 发动机之一德国的掌舵者,无疑是最有影响力的女性,2006年美国《福布斯》出炉的全球100强女性榜单上,默克尔取代赖斯荣居榜首。这位在前东德长大的“女孩”从政后深受科尔器重,但当科尔陷入党内腐败丑闻时,默克尔果断地抛弃了前庇护人,甚至还参与到调查之中。这位外表看起来有些僵硬的物理学家一路打拼终于成为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有人称默克尔是“德国的撒切尔夫人”。
和其他女政治家相比,瑟利夫面对的问题要棘手得多,利比里亚被认为“非洲最黑暗的角落”,连续14年缺电少水,文盲率高达75%,十几年内战死伤了20余万 人。或许曾经在花旗银行、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供职的经历让她对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充满了信心。她说,“我希望多年以后回顾这段往事时,我能够对每个人说,我为利比里亚带来了变化。”
在智利这个具有很强保守主义传统和大男子主义盛行的国家,巴切莱特能够由儿科医生到国家元首,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因为父亲是阿连德的坚定支持者,童年的她就遭遇了惨痛的家庭悲剧,父亲遇害后她跟着母亲蹲了几个月班房,随后又开始5年的流亡生涯。恶劣的政治生态非但没有消磨她的意志,反而让她越发坚强。皮诺切特军政府倒台后她投身军队,2002年成为智利历史上首位女国防部长。智利军队历来是男人的天下,军人对这位弱女子难免不服气。但巴切莱特在圣地亚哥遭遇特大洪灾时的干练表现让军人打心眼里佩服。多少次她和士兵一起跳上坦克,风里来雨里去,不舍昼夜。当将军们向她行军礼时,她会还以轻触脸颊的吻,自1973年以来她是第一个拥抱军人的社会党人。
另外一种就是在追逐权力的同时也不忘展现女性魅力,她们正在把某种女性特征带入政坛,从衣着打扮到竞选口号都刻意让人感受到女性魅力。
现年44岁的季莫申科一直被媒体誉为“政坛美女”,具有乌克兰民族风格的金黄色大发辫和得体的服饰,巧妙迎合了公众对女性美的要求。在米兰和巴黎时装周上,“季莫申科发型”成了2006年秋冬流行趋势的“代言人”。她的照片被登在好几家时尚杂志的封面上。
而正参选法国总统的罗雅尔是位极具女性魅力的政治家,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她陶醉了整个法国。当她身着比基尼的照片亮相杂志封面后,法国人对她年届50还能保持如此好的身材既羡慕又佩服。
或许希拉里·克林顿算是个异类,同为铁娘子,把她归入哪类都觉得不太全面。在大部分美国人心目中她是一个勇敢的妻子、一个 性感的女人和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强人。在宣布参选总统后她随即表示:将拒绝使用政府资助的竞选资金,因为她和克林顿是最强的筹款能手。如果她能当选,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完全凭借自筹资金竞选的总统。
或许最让美国人佩服的是希拉里处理克林顿性丑闻的理性和勇敢。没有人看到她被愤怒扭曲的脸,也没有人见过她悲伤哭泣。高度的政治智慧使她显示出坚毅的性格,在人们同情和唾弃的目光中她昂起尊贵的头颅,平静地宣称仍爱着克林顿,把一家三口的相亲相爱图片传遍全球。因为她深信:权力的竞技场从不相信眼泪。
女性从政还有第三种途径,即通过解决社会问题走向权力巅峰。这些女政治家大多来自欧洲和澳洲,比如三任挪威首相的格罗·布伦特兰、爱尔兰前总统玛丽·罗宾逊和新西兰现任总理海伦·克拉克等。她们致力于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维护人权、保障妇女权益等公益事业,赢得了民众的广泛信任。
因为社会制度安排的变迁给妇女从政营造了相当宽松的环境,一批热心公益的杰出女性得以在欧洲和新西兰脱颖而出。早在1893年新西兰就成为世界上首个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国家,而美、英两国给予妇女同样权利的时间分别为1920年和1928年。二战后世界维持了半个多世纪和平局面,加上全球化浪潮的推动,大多数国家的政治主题由金戈铁马转为强国富民,客观上为女性政治家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
“她领袖”并没有改变以男性特征为主的世界政治特性,权力、军事、安全、战争依然是主旋律。那些不利于女性政治家成长的陈腐观念、微妙的政坛潜规则从来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大部分女性领导人并未完全提升女性的根本利益。阿基诺夫人就任菲律宾总统后,曾努力寻求大农场主的支持,却并未顾及大量女性农民的利益。撒切尔夫人推行的自由竞争政策也致使大量女性陷入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