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第五十二章·治水释义(A) - 德慧智·经典诵读 - 功法百家 - 养生气功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9:28:37
帛书《老子》第五十二章·治水释义(A)

 

(讲课录音整理稿)

 

 

2008-03-08

 

 

大家晚上好!
春节过完了!正月已走向尾声!我们新的一年,也就是这个戊子年的讲经说法的工程,教学工程,也就从今天正式开始了。
我们今年开讲的第一个篇章,主要是针对我们德真道教学和德慧智两项教学,在这个教学任务当中,亟需要对于上善治水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和解悟。所以结合这两大块的教学任务,我们提前安排在突出一点的位置上面,将帛书《老子》第五十二章·治水进行释义,进行一个解析,对内涵作一个说明,进行一个尝试。
希望大家能够共同探讨老子这一篇的真义。老子在这一篇当中开门见山地就提出了,上善治水。帛书的“治水”,和通行本的“若水”,在一开始就产生分歧。但是我们从原来的通行本的若水和帛书的关于对水的解析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后来的一些人的修订的这一个若水篇,就完整只是一种哲理、哲学意义上的谈论水。而缺少一个方法上的谈论水。而帛书却悄悄地在这一章中非常显著地、明显地用治水来引领我们去进入修之身的大门。因为我们的道德根文化,说到底,说到灵魂,那就是一个修之身的文化,离开了修之身也就没有道德根文化可言。所以说,帛书的上善治水那才更接近传统道德根文化的主旨,接近老子的愿意。所以,非常有必要我们在这一个问题上进行一番研究和探讨,讨论达成共识,提升我们对水的认识。

这一章中,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也就是四个字“上善治水”。因为上善治水四个字,是这一章当中的纲,纲举目张。这个纲我们如果不破,不了解,不知道,那么,以下的内容我们就可能完全难以正确地解读。

                         第五十二章 治水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

 

夫唯不爭,故无


上善治水:

我们先看一下这个上善治水的“上”字本义:《说文》:“上,高也”。上与下相对应,“上”指事物高的一面。例如:上方,构成一个词,常用来指天上仙界,或者皇帝;还有一个成语,“上干天怒”,指错事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则指天上的神仙;上穹,则指上天或者天帝;上神,则是指中三界的神灵、天神;上都,则是指玄界中的天宫。遵从、顺应、符合道与德的事物,皆可称之为“上”也就是说,不要离开道和德去办事,那么就称之为符合“上”。。

 

“善”字义《说文》:“善,吉也。会意字,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善”字本义:吉祥。依据“上”,就善,就吉祥。善,在《国语·晋语》:“善,德之建也。也就是说善,是德的一个基本结构,是一个前提。《易·略例》:“故有善迩而远至”。善,含有修治之义。例如:善时即指吉时;善祥即指吉祥、吉兆;善征即指吉兆;善日则为吉日。善风即指良好的风气;善言即指美言、益语。这是善。

 

所以把“上”和“善”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她的基本定义,就是符合道与德这个根本原则的方法,那才是上善,能够给人带来吉祥,给我们生命带来吉祥,带来好的利益的才能称之为“善”。这个善要符合这个最高的境界。那就是上善。

 

“治”字义形声字。从水,台声。本义:水名。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的意思。

字义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水与天德地气能量具有极佳的亲和性,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这个水,在道家学说则将水分类为有形有质之水和有质无形之水。有质无形之水,与有质有形之水性质是相近的,但是这个无,这个有质而无形之水,却以能量形态方式存在着。所以道家学说当中才具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那么这个天一生水,这个生的水,并不是单纯提的我们所能够看得到的有质有相有质有形的水,而是包含着,而且更重要的指的是这种无形无相的水,智观不见,慧观可得,人们又将其称之为“玄水”。对于这个水的定义,我们在研究老子学说当中,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点,不要仅仅只是从哲学意义上去研究。西方哲学的研究本身就只是在研究太极白,而没有涉及到太极黑中的万物。所以我们将这四个字先解析一下以后,再来综合上善治水。

 

上善治水简释
如果简单的翻译,就是:运用最符合大道自然客观规律的吉祥方法,整修治理一切水。(包括有形有相和有质而无形的玄水。)
上善治水的详解:
详细解读老子“上善治水”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学观和道学观的方法论,我们必须首先掌握好和理解好上善的涵义。如同老子在第一章所运用的上德与下德,上仁与下仁等等一样。上善,就是最好的、最符合大道自然客观规律的方法,最吉祥、最有益于众生的方法。三生万物,道生之而德畜之。万物都是道生德养,那么最吉祥的方法,莫过于尊道贵德,符合自然客观规律才能称之为上善。尊道贵德,顺天应人的方法,也就是上善之法在这个原则基础之上,展开整修治理世间的一切水。因为世间的水,具有多样性,例如有质有形的自然环境之水;作用于人体之水;人体内环境之水;以及有质无形之水等等。在这四大类中,其中的有质无形之水,才是老子所揭示的关键之所在。在中国道德传统文化中,对物质的分类,并不是按照现代物理或者化学的属性进行分类,因此,我们对水的分类可以分为四大系统。我们只有对水的四个系统进行分析和了解,才能全面掌握老子在本章中所揭示的关键性内容。
上善治水的四个大系统:
①、上善治理自然之水使水变善,益于人类生存发展;
②、上善治理各种水使水变善,直接作用于人体内利益于心身健康;
③、上善治理人体内70%的水,使其承载天德地气改善和升华人们性命的健康和质量。
④、居无驭有,上善治理人体内有质无形的肾水,使精气神产生根本性改变。那个改变就是人更高层次的,由庶人向贤人,再向圣人的质性的改变。
下面我们再逐个系统地分析一下,也就能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概念。

(一)、上善治理自然之水使水变善,利益于人类的生存发展
自然之水,主要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水。例如,雨水、湖水、河水、江水、洪水等等,现代社会还添加了一个非常大的项目:污水。在历史上治理最多的莫过于洪水。因为水一旦改变成洪水以后,就如同猛兽一般,吞噬人类的生命,摧毁人类的财产,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治理洪水在历史上是记载中最为常见的治水。人类治水的经验虽然丰富,记载也颇多。但是真正属于上善,能够名至实归为上善的案例并不多见。但是真正属于上善治水的事例,却能流传千古,利益社会民生于千秋万代。
下面我们根据历史的先后时序例举几例,也就容易明白这一系统中的根本特点。

上善治水的典范,大禹治水:
我们按照时序先后排列一下。
禹为鲧(音gǔn滚)的儿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禹是夏代开国的君主。他因为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后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儿子,(这一点我们讨论过。)启继承王位后由此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
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却保持平民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
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下去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这种情况下,首领们都推荐大禹的父亲
当时,尧对鲧的能力并不认可。但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的能力更强的人才,你就试用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使用。
鲧盗取上天的息壤,造堤筑坝,花了九年时间治水,却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只懂得水来土掩,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非常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将治水方案,改堵塞为疏导,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劈山引流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带头挖土、驱石,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汗毛都磨掉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这三件东西都不是凡间之物。比如这个“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传授给大禹的黄河河道流向图,地势图,相当于现在的地图,水脉网地图。这个地图,这个河图,对他顺地势疏通导水,掌握全局,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它的流传到今天,道家还有禹步,他就是观察、他创造了禹步,用小的力量来搬动大的石头,甚至驱动山石,用小的力量来搬动山石。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刚好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耐着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泛滥,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用开山斧凿开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黄河河水就畅通无阻了。迄今还可以看到,刀劈斧凿的龙门山的痕迹。
这是第一例上善治水,可以说,禹和他父亲在治水的问题上运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方法,得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所以在历史上就创造了一个辉煌,树立了一个典范;这就是疏导远胜于堵塞。大禹治水,为中国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造福于中华子孙几千年的发展,堪称是上善治水的典范。


第二个案例:上善治水的奇迹,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全景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所做出来的。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重要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个特点大家要掌握好。汉朝司马迁曾经考察过这个都江堰。在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游历过,专门骑马从西安到都江堰进行考察。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貌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也亲自来都江堰考察,他以行家的眼光,考察后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他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中国的都江堰。可以说,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我们自己后来的子孙都不太重视,但是在西方人眼中,他们一眼就敏锐在看到了这一伟大工程的价值。
都江堰水利创建的工程,那的确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典范,我们自己并没有重视,是西文人发现并宣传以后,我们中国人才开始认同,这也是一个悲哀。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有三大特点,就是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当然其它还有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共同构成,通过这三大工程的构成,就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良好的防洪灌溉作用。凸显出上善治水的成果。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顺应的伟大工程之一。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的建设,远在秦代,却创造出了迄今为止,世界各国都难以比拟的治水奇迹,而且使用价值至今仍然没有产生贬值。这无疑是一项最符合“上善”要求的治理自然之水的案例,非常值得人类总结其中的经验。都江堰工程,既是一项上善治水的奇迹,同时也是一项人类与自然和谐、符合大道自然客观规律思想的具体应用。李冰在建筑都江堰的过程中,整体地把握住了“形”和“势”两大系统,应用了大量道家的思想和方法,易理与道理,都明显地体现在整个工程之中,这与黄老思想在秦代的巨大社会影响不无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离道失德,人类的智、慧逐步“智增慧消”,在治水领域,这种整体性把握住上善原则进行治理自然之水的案例,也就逐步消失怠尽,奇迹也就不能重复产生。

明代隆庆年间,中国也出了过一位比较棒的水利工程师,名叫潘季驯。他在治理黄河水患中,发明了一种“束水冲沙法”,以水治水,同样不失为“上善治水”的高招。黄河泛滥成灾,河水夹带大量泥沙,淤积在河床中,河床比地面还高。请人挖沙清泥又花不起银子,他就想出了这么一个法子,利用水本身的冲刷力量,给河床清淤去积。潘季驯的束水冲沙法,虽然高妙,但只是一法一技,与都江堰工程相比,那就相形见绌得多。潘季驯只是知水性,用水性,而并不象李冰那样既掌握地形水形,同样掌握着它们的气势与形势,在系统上进行综合利用。
总而言之,上善治水,必需要突出“上善”两个字。但是要想达成上善的目的和效果,就必须具备道德根文化的人文素质,必需具备修之身的底蕴,要能够做到知形守势”和“以势驭形”。知形是后天智识应当把握的系统;守势,却必需具备慧性,真正认识气势,以气势调控形势,才能使“形”与自然客观规律相吻合,从而实现上善。然而,只有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实践,才能使人们真正产生和拥有“知形守势”、“以势驭形”的智慧和创造力,离开了修之身的实践,仅凭后天智识为用,也就无法实现对形和势的整体把握,只能在知形的狭小“白境”的范畴中徜徉。
我们再来看现代人的治水,就有点儿远不及我们的祖先们了,与我们的祖先也就相去甚远了。我们已经不知什么叫“上善”,“上善”是是何物我们已经不懂了。对于观形察势,知形守势,我们已经只研究形,却不知道什么是“势”,更不精明于势中的“气”为何物,这个精明那就是要慧性,要精白透明,见势,你要见得了势,你才能够说达到了精明。没有进入这种状态,进入这种境界,那就不知道势当中的气,是什么东西。所谓“气势”一词已经失去了祖先们给它所赋予的本义,人们早已经将它唯智、唯意化,抹杀了其中的慧观结论。所以,“以势驭形”,也就成了空白,成了可望而不及。唯智而用,就成了主流,心身在愚智中,行为在愚昧中而难觉。现代人的治水观,拦河建坝反而成了人们惯用的拿手绝活。这种现象无疑都是知形不知势的必然。违反自然客观规律,浪费社会资源,遗祸留毒于子孙,也就都成了不可避免的必然。
例如,建于1957年的黄河三峡大坝,就是现代人“治水”的招牌工程,这一治水工程是不是属于上善,无情的现实已经作出了回答。当时力主建坝的人们就提出了“有坝万事足,无泥一河清”这种一厢情愿的说法。黄河变清,一直是人们的梦想。明朝的罗贯中,在《平山冷燕》中说:“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明朝程登吉在《幼学琼林》中还说:“圣人出则黄河清”。1957年的建造三峡大坝,其中就含有这个“圣人出则黄河清”的政治情结。如果坝成河清,就会与当时的崇拜现象交相辉映,毛泽东就也就是当代的当之无愧的“圣人出”。  
我们曾经提到过,繁体字的“壩”与简体字的“坝”字,繁体字的“壩”是霸道的霸,而简体字的“坝”是个宝贝的“贝”。我们近代人将拦河筑坝治水视为宝贝,可是古人却视为干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霸道行径。古人通过甚深的慧观,在“观形察势”中发现,地球上的河道如同人体的血管,而其中的流水,则如同人体的血液,人无血流则亡,地无水流则枯。人体血管的分布和其中的血量流速,都是依照自然规律而形成,依照生命的需求而形成。大地的河道与其中的水流同样是依照自然规律而分布,依照整个地域的生态需求而建构,自然建构。人为地进行建构,那么就顺之者则昌,逆之者则亡。人为的干预如果不符合天道的规律性,违背了基本规律性,也就是自取失败和灭亡。大地的河流中承载着丰富的地气,这个地气被水承载,才是这个河流当中最不容易发现但是却又是最重要的一个秘密。而地气能量在局部的旺与衰,则是河流的动力。人体内是“气行则血行”,大地上同样是“气行则水流”。人体内是气为血之帅,大地上同样是气为水之帅。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为地拦坝治水,也就如同在人体的重要血管上人为地加上一个夹子,使大地的“气血”流动变缓,远端的“气血”流量锐减,营养供应迅速降低,而夹子近端内的“血液”则出现淤滞,出现侧压升高,气运阻滞,气流涡旋增多,从而产生局部甚至大面积的祸患。近代人类的治水,知水不知气,否定气势的存在,那么产生违悖自然规律的恶果,也就不得不留待自己和子孙们去吞咽。
人为的霸道行为,非上善的治水措施,就会使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三门峡大坝建立了50多年后,今天的情况使我们看到了违反上善治水原则的行为恶果。当年的“有坝万事足,无泥一河清”成了破灭的梦幻,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日益恶化,下游河水已所剩无几,这是“无气则无水”的典型表现。因为“气行则血行”, “气行则水流”。中国地理的祖气气势,就像中华根文化一样,就像人文文化的源起与发展一样,都是源起于昆仑山脉。文化源起于此,我们大地的河流同样源起于此。昆仑山脉之地,就是整个中华地脉“气”和“水”两种物质的源头活水;气生于此而携带着水,由西向东输布全国。气滞则水滞,气断则水枯。大坝所拦截的并非单纯只是水,其中更为关键的是拦截阻断了地气的输布。黄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20世纪90年代已经每年断流平均100多天,1997年甚至长达222天。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不到两年,水库产生了严重的淤积,渭河河口的泥沙竟然淤积4米多高,使西安都面临着威胁。

丢失了传统道德根文化滋养的现代人,执白盲慧,急功近利,难以知道上善是何物,观形察势如何为。仅凭后天智识为用,也就难以知错而吸取教训。中国的地脉,也就只有黄河与长江这两条最大的“血管”输布地气给东方这块土地来长养东方大地上华夏的万物。这两条大的河流,一清一浊,恰似人体内的主静脉和主动脉,人体内动脉清而静脉浊。人体内的主静脉和主动脉也是最粗最大最长的,这两条血脉的流畅,关乎着人体全身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危。医学上,可以利用手术在这两条主血脉的侧肢上切断小血管,那还问题不大,迄至今天为止,还没有谁敢在人体主静脉和主动脉上直接掐断拦截的。都只是在他的侧肢上做一点文章,因为,那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因为侧肢循环,可以代偿这个被切断的分肢血管上的功能,也就是说,在主河流上的旁支上,进行修坝拦河治水,只会影响到局部的气运作功,但是如果在主河流上使血管这个大的动脉或静脉上装上夹子,那么影响和破坏的就是全身。根本就无法实现侧肢代偿。人为地在黄河上装上一个“血管”夹,无异于就是在人体主杆静脉血管上加上一个夹子,所影响的面积就是在整个版图上全局的气势面积。可是我们大地的主静脉被破坏以后,人们还嫌破坏得不严重,结果为了创造伟大的奇迹,又在长江上也装上一个更大的血管夹(雷同在人体动脉上加夹),两条大血管全部都夹起来以后,不仅长江局部地区的生态紊乱开始明显出现,重庆高温,以及涝灾,以及局部的地震,以及湖南洞庭湖泊的鼠患成灾也频繁地出现了,而且迅速使整个中国大地上的气血全部紊乱起来,自然灾害频发。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局面下,我们只有被动,因为回流受阻,供血受阻。然后再不论投下多大的力气去“战天斗地”,穷尽人力物力资源,用于对付频繁叠起的各种自然灾害,那都是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不知这一切都是在自己整自己,自己消耗自己,遗祸给子孙而并不自知。究其原因,在一元四素的“德道象数理气”方法中,人们既失德也离了道,因此对气的研究就必然会盲然无知,纯以象、数、理研究万物,以西方的逻辑推理办事,而且并不真正重视实验证伪的手段。错误反复发生,也就难以吸取教训。

 

关于非上善治水的事例,在近代是比较多的,万幸的是在黑龙江和珠江上还没有装上这种“血管夹”。如果都装上我看也就差不多了。现代的人们唯智而用,已经缺乏祖先们所拥有的大智慧,以愚智考量问题,也就难以创造像都江堰那种上善治水的辉煌。我们在这里也就不再多展开讨论。因为要想真正改变这类现象,关键在于道德根文化的真正复兴,天人合一文化的重新诞生。只是单纯分析现象,更使我们显得悲观,而且并不能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只会在错误的治水观念中循环造因。
关于治理自然之水,我们就简单地提这么多。回顾历史,比较今昔,留给我们的是对道德根文化复兴的沉重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非一个简单的命题。如果没有修之身的格物致知,形与势的整体把握,和谐也只是空言。

(二)、上善治理各种水使水变善,直接作用于人体内利益于心身健康
在上善治水的第二大系统中,成就卓著的是中国的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而在其它领域中几乎全部忘得干干净净了。道医学中主要是医者运用自然天地的各种能量和本身内在的能量物质,通过剑指描划各种全息浓缩性的符号,注入水中,或者直接从口中喷出,“噀水叱符”进入水中,改善水的能量属性,使其成为各种良好信息物质的载体,供给患者或者受众内服和外用,从而发挥疗效和效应。例如东方常用水敕制成开灵水,启灵水,灌顶水等等。而西方基督教常用水敕制“圣水”和“洗礼水”等等。道家不仅在水中用法改变水的能量特性,使其具有某种定向性的活化,从而发挥不同的功用。有时还直接用方法调用水和控制水,例如“拨云见日”方法就是一种中止雨水的方法。而“招风驱云”则是一种布控雨水的方法。还有“噀水倒流”,使溪水或者河水逆向流动等等方法,当然这是暂时的啊。
这方面的内容,在此就不详细展开介绍,因为一介绍多了细了,有些方法我用挺灵你用就不灵的话,你可能并不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不灵,为什么这东西不像刮胡子刀,拿起来就可以剃须。你就会骂我骗人,还会说这不符合“科学”道理。
那么传统中医当中,同样也是上善治水的高手,因为歧黄源于道,所以这个上善治水,在真正的传统中医当中,充分地存在着大量的上善治水的事例的。传统中医相信不同的水带有不同的能量和信息,具有不同的作用,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传统中医使用的水常常分为:无根水,就是天上下来的水不等落地就用容器接起来的,叫无根水,还有泉水,井水,溪水,涧下水,河流水等等不同自然属性的水。
理论讲多了记不住,如果透露几个秘方、偏方,大家就可能即容易记住理论和方法,说不定什么时候还可以用得上。
例如,家庭养小孩子,常见的有一种病叫做夜惊啼哭,吵闹不安,父母不能睡觉。这种疾病西医束手无策,孩子太小,打镇静剂又怕把孩子弄傻了。在我国南方海边地域就常见还保留着的一种治疗方法。那就是贴招贴,贴上面写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光。”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却无法用西方科学的理论加以解释,所以也就被斥之为迷信,只能在民间流传。反正“有效”是硬道理,孩子不吵闹,大人能睡好觉,天亮能上班干活就行。是否科学交给别人辩论去。
当然,这只是举一个大家都基本知道的例子,并不是什么秘方偏方。而且这个方法也与用水无关,最多只是浪费一点那些读招贴人的唾沫水。用读招贴人的唾沫水来达到目的,我也不赞成你们去推广,以免大街上贴满这东西,既影响共卫生,也有碍观瞻。
我所介绍的方法是传统中医使用的方法,也可以叫做“金水镇魄”。方法就是水煮金子,给孩子饮用煮过金子的水,夜惊之病就会痊愈。当然金子要用纯金的戒指、项链,有金砖也行,只是别用18K的那种假金、包金的东西,要货真价实。自己家里没有就去借朋友亲戚的暂用一下也行。
你不用担心服用金子煮的水,会不会像吞金自杀那样出危险,不会的。按照科学的物理理论,化学理论,金是不会溶于水的,水中绝对找不到金分子。但是水的能量属性却会发生了改变,当然这也使物理化学不知道变成了什么?科学家们无法回答,只有道学和传统中医的理论可以解释。用金子煮过的水,金子的能量就释放在水中,这杯水就变成了纯阳之水,这种水就是阴阳五行中,金与水的混合物,金能生水,母子一体,金气十足。而且水的气非常“重”,阳气十足。由于肺属金而且藏魄,七魄属阴,肺金不足,那么七魄就不能稳居、安居于肺中休息,就会“乱跑”,小儿就容易夜惊啼哭。以金补金,以金水安肺魄,病也就好了。
这种运用五行气运论,进行上善治水,改变水的五行能量属性的办法,虽然物理学和化学都无法解释其中的原理。但是慧观却是能观察到水的能量场态色泽都发生了改变。也许古人就是通过慧观而发明这种“上善治水”的方法,用于临床治疗一些疾病。
此外,还有一个阴阳水的方子,对治疗霍乱病中的半干型病例,颇有效验。方法挺简单,取井水一瓶(一定要是井水),城市里找不到井水没有法。农村里井水还是比较好找的,取回后一半用火烧沸煮开,另一半则别煮,生用。然后将这两种水各半等份兑在一起,混合以后饮用,就能治疗半干半湿型的霍乱。但是,如果将这一瓶水全都煮开服用的话,就会毫无疗效。而且这两种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又完全是一样的,实验室里化验没有区别。可是,就这么一捣鼓以后,作用于人体以后,生理作用却又完全不同。这一偏方,对于物理和化学而言,颇为有些尴尬,无法诠释和验证。没办法用物理化学手段进行验证。对科学迷信者们也就更是违背了教条,打死也不会相信的了。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效就是硬道理。至于相信不相信,那就只好各随其缘。
另外,在人体中这种善用水的方法是很多的。现在社会上的神经衰弱,就是失眠,也有善用水的方子,比如半夏汤方子,用于治疗失眠,当然在水的要求上很严格,独到。
取千里流水,河流可以流到千里之外,从一条流很远很远的河中,取水八升,取回家还要再扬之万遍,反复搅动,抖动万遍。用容器反复地、专心地晃动,搅动无数次。称之为扬之万遍;再把这河水澄清,取清亮的水进行加工,把它煮沸,而烧水的柴禾也很考究,一定要用芦苇。再加上秫米一升,再加上制半夏五合,然后再慢慢地饮这个水。每次用这种煎好的汁一升半,然后去其渣饮用一小杯,就可以治疗比较顽固的神经衰弱,通宵达旦睡不着觉的。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千里流水,取回后,而且还一定要再扬之万遍,而且指定要用芦苇作为柴火呢?这是因为古人观察到了失眠的原因,是因为人的阴阳之气不通,阴阳二气互相不交流,不通流。有隔阂,真正能够使它相互通气,交流,阴阳二气能够通起来,那么千里流水那就是畅通无阻嘛。流了一千里中间都没有阻碍,那当然是一种畅通无阻的水的特性,再加上取回来以后又扬之万遍,为什么要扬之万遍?那就是说这个意念作用,因为他专心致志地在那儿晃啊,那么他的意念能量也进到了水里面,水在摇动的时候,手的能量,手上的气也进入了水。这也是一个通,动起来就通,有动则通,你要是静当然就止。所以通过这个取自然之动,加上人体之动,投进水的水气之动,这样扬之万遍,那么这个水产生的水花就把动态能量都加入进去了。让它这个通的能力,畅快的能量更加增强。这个芦苇草节节中空,含有通透之义,加上秫米与半夏,熬的这个汤汁都具有滑的意思,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表现出了一种通和流动的气运气势,或者说能量在里面,那么就可以很好地纠正失眠者的这个阴阳之气不通、淤滞这种病象,从而产生作用。《黄帝内经》新编里好像也有这个方子,也可以参考。
所以,在上善治水方面,传统中医学,传统道医学当中无疑是保留得比较完整的两个领域,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地去发掘它,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事例。
在现代,近代人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对于身体的保健也在加强。现代人运用显态的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也是在向上善治水的方向领域进军。在保健康复领域中,在用水方面,同样开始了重视上善治水,也获得了许多长足的发展。例如运用磁化水,过滤水,用锗石来活化饮用水和食用水,净化水的有害成分,提升水的品质。运用锗石制品阻断地下水的水脉波对人体健康的隐形伤害。其实水脉波的发现,重新验证了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科学性。这些理化性治水的方法,在此就稍提一下,不再过多介绍。

(三)、上善治理人体内70%的水,使其承载天德地气改善和升华人们性命的健康和质量。

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地球上的生物,全都离不开水。生物在体内储存着水,并且以水为载体,承载各种其它生命活动必须具备的有相物质,运送输布于形体的各个系统之中,维护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以人为例,在人体内环境之中,70%都是水,血液、淋巴液、脑脊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可以说水在人体之内无处不在,没有水就没有人的肉体,只会变成为一具木乃伊,也就是干尸。

 

水是人类生命的泉源。据科学家测定,成年人体重的三分之二是水份,儿童体内的水份则高达80%。在生物体内,水是一切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没有水就没有办法交换。人们饮食时,咀嚼食物要唾液,消化食物要胃液、肠液、胆液这水等,这些消化液绝大部份都是由水组成。人体在整个新陈代谢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和废物需要排出体外,例如大便、小便、出汗、打喷嚏、呼吸等等,都需要有水才能完成这些过程。人体如果没有水,则营养无法吸收、废物不能排出、血液不能运行,体温不能调节,体内各项生理活动无法进行,水参与了生物体内所有的生理生化过程,生物体内缺水达一定程度,生命就随之中止,因此说水是生命的根源。

 

水的溶解力甚强,可以使体内的水溶性物质,以溶解状态和电解离子状态存在;又由于水有较大的流动特性,所以在人体内消化、吸收、循环、排泄过程中,可以协助营养物质的输送和废物的排泄,人体内新陈代谢的化学反应得以顺利进行。

 

人体的各个细胞及其最基本单位都含有水份,人体各种腺体分泌都是液体,如果体内缺水,则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食物消化、食欲下降、血流缓慢、代谢活动降低、体内毒物容易积聚,不但可以致病,且会加重病情。

 

因为水的比热数值高,且由于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水,故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为水所吸收,使体温不致显著升高;再者因水的数值大,可以自然蒸发,所以人体只要蒸发少量的水,即可散发大量的热,以维持人体一定的体温。虽然人体各种组织的代谢强度不一,产生的热量不等,但均可通过水的良好导热作用,以维持各种组织器官的温度保持一致,达到恒温。

 

 

重视水的补充。

 

水,在人体内是新陈代谢各种物质的最重要的载体,同时也是生命不可缺离的重要有相物质。所以,不断补充体内丢失的水份,确保体内水分的充足,保持住体内水的动态平衡,是上善治理人体内70%水份的一个基础环节。同样不容忽视。由于水对人体有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可见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据科学家测定,人可以17天不吃食物,但48小时不喝水,就有可能导致死亡。正常人每天水份的获得和排泄,一般而言是平衡的,约为2000cc。应当补充进4斤左右。因此,人体每天对水的补充应尽量做到定时、定量。现代营养学主张一般成人每人每天应当饮用六到八杯(1.5--2升)水。当从事剧烈的运动或者具有精神压力时,为了克服脱水现象,就需要饮用更多的水。

 

现代人普遍都对增强体质和健脑都很关注,但是却不太清楚也不太注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大多只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却不太关注每天摄入充足的水份。虽然食物的营养能够养形,但是水却是它们充分发挥作用的载体。要想充分发挥营养的作用力,就必须让身体保持于不脱水的状态,让体内有充足的水份承载传输各类营养物质,分布于全身。因为身体和脑细胞的活动都以消耗水为表征,所以学习和活动能力,基本与人每天补充多少的水成正比。

 

我们的学生学习时如果能常饮水,及时补充消耗,使营养及时输布于大脑,在考试时就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考试之前喝杯水能增强专注力,大脑也会变得更加活跃。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喝水,会明显减少因压力产生的典型的荷尔蒙反应,就是稀释了体内因为紧张引起的荷尔蒙的反应,以及它引起的一种激动烦躁,不安,不能冷静下来专注学习等。脱水能直接带来学习能力的下降。只要出现脱水现象,立刻就会感觉到注意力不集中,全身无力。人为性绝食者,在后期常出现神志失常,眼睛模糊,就与脱水密切相关。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及时补充体内水份的丢失和补充不足,同样是上善治水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应当予以重视。

 

水除了对人体有很多的生理功能之外,还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甚至生命的安危。目前世界约50亿人口中,70%的人在饮用不安全洁净的水,平均每年有近800 万人因饮水不洁而死亡。每天有25,000人死于从水的媒介而来的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痢疾、肠炎、霍乱等。不少都是因为直接饮用未煮沸或不安全、不卫生的水而引起的。

 

 

让水的性质变善。

 

水,不仅可以承载、溶合众多的化学、物理、生物属性的有相物质,更重要的是这种有相之水与天德地气能量具有极佳的亲和性。天德地气能量,属于无相物质,具有肉眼不可见性。有相之水与无相之天德地气的这种亲和性、承载性、传输性,就是上善治理身国之水的重要基础。

 

主动治理人体生命中70%的有形有相的水,使其承载传输丰富的天德地气,改善和升华性命的健康和质量,就是一个独立的上善治水系统。也就是我们所介绍的德慧智教育理念,那就是运用经典富含的能量和品格,来通过我们的经典诵读输布在我们体内的水之中,使体内70%的水天天都饱含这个天德地气的能量。

 

关于这一系统的内容,我们在《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中,已经作了大量详细的阐述和说明。介绍了如何通过老子的“双可教育法”,运用经典诵读,使即将进入体内的水变善和使体内已经存在的水变善,也就是如何使体内的水充满、携带丰富的天德地气能量,滋养人的精神系统和命体系统。
这一部分的内容在这里不再重复介绍,想了解者阅读此书即可。

(四)、居无驭有,上善治理人体内有质无形的肾水,使精气神产生根本性改变
前面我们分析了上善治水的三个方面,也就是三个系统。这前三个系统,我们可以称之为哲理性的、常道性的分析。这些内容是否就是老子在帛书治水这一章中的真义呢?显然并不完全如此。当我们只是独立地分析“上善治水”这一句时,可以如此解析这些内容,也就基本够了。但是,如果将这一章前后内容整体联系起来解读时,也就很容易发现仅仅从这三个系统中解析,并没有能够把握住老子思想的灵魂。这就是帛书最接近老子思想本义的价值所在,是通行本《道德经》所无法替代的一部份关键性的内容。
老子在他的五千言中,高度突出“无之以为用”,以无为用,用无利有。强调“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德不;德不,復歸於无極知白而守黑,是研究道德文化的前提和原则,是解析天下一切事物的法度、规矩。所以,老子在这一章中论治水,绝不可能单纯只是揭示用上善治理一切有相的、可观可见的、太极白境中的水,而忽略了无相的、肉眼不可观、不可见的处于太极黑境中的“水”。
我们的祖先,在道德根文化的阐述中,运用“隐喻藏诀”述理阐法,是一个极其常用的方式,如果不能“透喻破诀”,这个透喻破诀也就是透过它的比喻,破解它里面的方法。如果不能达到透喻破诀,也就永远难以正确解析道德根文化的经典。也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太极白境之内去多知罔真,隔靴搔痒。
我们道德文化的研习者,如果真正掌握了守其黑”和“透喻破诀这两大原则,将它们作为法度来遵循,不脱不离。那么解析经典也就并不十分困难,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也就容易达成和实现。世俗学者们的那种只在白境中解析,片面性的文字揣测,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误导而形成的弊端,也就可以完全在我们真实不虚的实践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人当中,就会规避这些错误。
老子在五千言中,共有两处论水,比较系统完整的谈论水,都是既论白境中的有形有相之水,同时亦论黑境中的无形无相、有质无形之水:“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这一段也同样是双向强调这个水,有形和无形的水,老子还指出“正言若反”,“反也者,道之动也”。所以我们在解读老子的文字,这个文字的五千言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这个“反也者,道之动也。”正言若反。你要从白里面反到黑里面,你要从白里面证到黑里面,把握住这个守黑。因此,如何整修治理有质无形之水,才是本章“上善治水”的灵魂,是最关键的领域,是一个最主要的系统。这一点,我们在解读这一章时一定要把这个第四大系统突出。把握这个重中之重来进行研究。
道德根文化是修之身的文化,论道言德不离身。那么,什么是我们身国黑境中的“水”呢?《庄子·山木》中曾经深刻指出:“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这就是给我们一个警钟,我们大家都在这儿守形,守这个有相有质的肉体。要忘掉这个身的时候,如果你只是观于浊水,有形有相之水,也就是具有“白境”属性的水,而忘记了清渊之水,那么实际上也就是一种错误。本末倒置了,因为清渊之水才是真正的黑境之水。“以无为用”之水。执着于有相的浊水,必然迷失于身国中的清渊之水。也就是黑境当中的水你也就难以窥见。
道德根文化以象、数、理、表述和解析万物,用《易》理象喻人身。人体头为南方,为离卦属火,腹为北方,为坎卦属水,腹部脐水平线以下的区域,其中所蕴藏的就是黑境中的、有质无形的玄水。人体的玄水,就是肾精能量体。庄子曾经写过一段精妙的论述,既隐喻性地谈到了这个特殊属性的“水”,同时也与我们教学的内容密切相关。我在这里就直接用白话文破解一下。原文已经发给大家预习,也就不再详述。
《庄子·知北游》“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fen坟)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
不知道大家预习得怎么样,对庄子在知北游中的一段话大家都解出来没有。如果自己先解了以后可能再听我这个白话解也就容易听懂一些,如果你们没有预习那可能就听得稀里糊涂了。对隐喻藏诀,用象喻的方法来进行比喻的方法等,都是道家高手常用的一些方法,我们必须要掌握这个特点,我们才能读懂道家先圣先贤们留下来的经典和文章。
白话破解
《知北游》中的,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丘,登隐弅之丘嘛。而适遭无为谓焉。这一段用我们白话解释就很简单。但也要内行才能解读得出来。
后天智识的意念(知)内观人体北方坎腹(玄水)的下丹田(岸边),因为肚脐眼的水平线就刚好决定水平线就是一个岸,以下,就是一个下丹田。内视隐态中的三叉路口阴蹻内的昔肌(登隐弅。“弅”字在这儿用得非常高妙,确实是有点文章。《康熙字典》:音焚,丘高起貌。 “地陷者,必先弅起而后陷也。”就是含昔肌捉和放之义,这个昔肌你把它提起来,它就成了弅,你把它放下去它就称之为地陷。这一起一陷则为弅。很有意思。)后天智识意念(知)考虑运用无为之说的方法,尝试如何思索和考虑分析让后天智识了解大道;如何得止、如何顺从,从而定位完全进入大道(安:共给之);如何随行(从)顺应方向路径(道)才能获得大道。由于“无为”之说,这个“无为谓”很多的学者把它说成一个人的名字,叫无为谓,它不是。这个“谓”有说的意思。就是无为的学说,无为的说法。因为无为的状态,是一种境界。您只能够用一种说法来象喻,来比喻她。你没办法给它制定一个完整的使你很容易理解的定义,你的修为没有进入到无为的状态嘛,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无为。所以,庄子在这里就用了“无为谓”三个字,实际上就是指的无为学说,无为之说。由于无为之说是一种无思、无虑、无识、无知的纯先天状态,反复(三问),运用后天智识意念去干扰它(无为状态),先天无为状态也并不回应。如果有回应,也就并不是无为之境。后天智识干扰先天无为,无法获得回应。后天智识意念带着欲念就无法与无为之境相沟通,也就是天人之隔,这个沟通无法完成。因为转而从下丹田返回,又进入中丹田(白水之南,白:指肺金,水指肾,也指的是心火,肺金肾水心火[南]),这时到达尚还闭合着大门的灵台外(狐阕),因为,这个“狐”,是指的灵,它具有狐的灵性灵气这个意思。阕,是闭合着的大门。指的是灵台外面。这个后天意念,知识,到了灵台外面前,在这里碰到了已经基本德化的阴我心神狂屈,(狂屈:指的是我们心灵当中的阴我心。为什么叫狂屈?因为有五咎,我们学过的五咎当中,其中就有一个狂。屈有收敛之义,阴我心神是最容易狂妄无忌的。这个狂既然已经弯曲了腰,卑躬屈膝了,收敛了,那么,就是说它已经获得了改造了。)因为,这个过程当中已经能够内观灵台啊,因为能自己在自己体内对话嘛。这个时候,阴我心,肯定已经收敛了,后天智识(知)将前面干扰无为之境的杂念,再次搬出来,就与阴我心神(狂屈)进行交流,阴我心神狂屈由于能通达隐显,虽然知道怎样回答这几个问题,却又无法用后天的语言进行表达和描述,从而将这些内容直接传递给后天智识(知)。后天智识(知)从阴我心神(狂屈)那里也无法获得答案,就转回中央脾土(帝宫,帝宫指的中央,先天真意与后天智意同宫),与先天真意(黄帝)进行交流,双土就合一成“圭”。(这都是我们在内修过程当中,在修之身过程当中要达到的一些境界,不要简简单单把它当做故事来理解。)这时候,先天真意(黄帝)能够完全把握这些后天意识(知)、以及阴我意识(狂屈)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先天真意认为:舍弃后天智识意念(知)的思索、欲念的谋划,才能了解大道;舍弃后天智识意念(知)的得止、顺服,才能定位、完整地进入大道;而没有后天智识意念(知)的随行、顺应方向路径,才能获得大道。这几句就完全指出了后天智识意念(知)中很多的错误行为都是需要纠正和克服的。后天智识意念(于是问真意(黄帝)说:我们后天意和先天意都知道这些道理,无为之境和阴我心神却似乎并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到底谁是正确的呢?这时候先天真意(黄帝)回答后天智意(知)说:它们当中,无为之境是真正正确的,(这一锤定音)。他没回应你才是正确的,阴我心神(狂屈)则是一种接近于正确。而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大道。也就是说在现在的状态下,我和您俩人都是嘴皮子道,在这里卖嘴巴根本连大道的门都还没有摸着,只是在这里空谈理论而已。
然后先天真意(黄帝)又引述了一些《老子》的教导进行剖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等进行分析论证。
因为《知北游》比较长,今天我就不完全展开了,在这里只作一次隐喻藏诀破迷的引子,仍属于一家之言,如果你不认同也可以反驳。认同,就继续进行研究,深入,继续跟进,通过这一把钥匙,把《知北游》这一章都可以展开。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自己去完整破解。万事开头难,一开了头,应当比较容易了。今天引述和破解《庄子》这一段内容的主旨,是为了全面破解和掌握老子“上善治水”中这个“水”的真义而引用的。我们要将意识中对太极白境中有相水的认知,升华为对太极黑境中有质无形的玄水的认知。从而真正地知白守黑,成为我们认识水的法则。这是介绍讲解这一段的一个目的。
《悟真篇》指出:“白虎首经至宝,华池神水真金。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悟真篇》在这里基本上把水与上善都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了,所以说张伯端真人也是研究老子学说的一个非常精辟的学者和实践者,实践的大家。张伯端真人在此所揭示的白虎,同样是这种有质无形玄水中的精华,而升华口腔中唾液内的能量,同样是神水真金。这两种水,都只有应用老子“上善治水”的方法,才能利益生命的本源,效果深不可测。充分展现出“无之以为用”的真理,用无利有的效应,则全在其中。就是说,利用白虎首经这一个至宝,利用好华池神水的真金,后面的华水神水的真金,我们以前都介绍过这样的方法。你如何将升华上来的由下面肾气,肾水转化为能量气,再在口腔里又转化为唾液,唾液不要吐掉,要缓缓地鼓嗽,然后认真地分三口咽下,然后再分成三十六滴,滴到锅里重新烹炼,这样反复地烹炼升华和运转,又烹炼,升上来成了水,又咽下去,然后又变成气上来,这样反复地烹炼以后,就会使自己的唾液越来越香,越来越甜,越来越稠。最后它也是药的一部份。而且它还可以预防我们的水烧空铛,特别是当我们前边的白虎没有调驯好,也没有擒捉到,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宝的时候,那么华池神水真金它是非常重要的,起码可以充一充气,等待我们前一句的“白虎首经至宝”到手。我们在体内上善治水基本上就是首先要把握住这两种水,一个是白虎首经,再一个是华池神水,这两个把握住了就是上善利源深,不比寻常药品
张伯端真人还曾指出:“漕溪一水分千派,照古澄今无滞碍。近来学者不穷源,妄指蹄洼为大海”。这是什么意思?漕溪,就是小腹腔里面的这个玄水,讨论这个玄水,研究这个玄水,研究天一生的水,一水,漕溪一水分千派,可以说理论家,实践家千门百派非常多,但是这个一水,这天一生的这个玄水在我们腹腔当中,它的理论,它的存在,照古澄今无滞碍,真正的它是性命之根,先天之本。可是近代的学者,他不去追本求源,妄指蹄洼为大海,因为我们人体内太极黑境中,有质无形的肾水,由于慧观深度的差异性,所以产生了对她的解析千门百派,各有所说,有的说得深一些,有的说得浅一些。有人研究时就说得一头雾水,使人不可理解。但是这个玄水,仍然不改分毫,改变不了她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和属性,没有任何向浊性的改变。在以前,有的人在解析这个白虎首经时,把“首经”两字,解析成女孩子的第一次月经,实际上这样是离经离题万里(首经,是修爻补漏,回归到女十四,男十五之前肾精元气生理状态)。无论你怎么去解析,都无法改变玄水本身的一水的特点。这个一水,不会向浊境的方向改变,不会像你认为她是后天她就是后天。近代学者们由于不能追本溯源,由白境深入到黑境,执一为牧。就容易发生将马蹄踩出的小窝内的水,马蹄脚印这个窝里的少少的一点水。(当然在这里,由于马,也指的男性的马口的水,指性生活遗漏的后天浊精之水,很多人把这个水误判为整体的肾大海之水)。这可以说在很多的学者、实践者当中都广泛存在,只是开了这么个小窝窝,研究这么一点小洼里的水,就认为知道了什么叫丹精,什么肾水,什么叫天一生水了。实际上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的判断,它根本就不是肾气大海的水。
那么,人体内有质无形,位处于太极黑境中的肾水之海,到底在什么区域或者位置呢?这一个,老子的学生庄子,的确是一个实践家,大实践家,也是大理论家。《庄子·秋水》中曾经替我们作出了回答,只是不知我们看到过,研究过没有。庄子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人体的内天下中有质无形的玄水,都大不过北海肾,我们全身的河流,湖泊、溪沟,分布是非常丰富的,小的沟渠,中等的河流,大的江,甚至海,我们研究上善之水都要把它研究透了。比如说在我们的体表上,每个人身体的皮肤下面,皮下层就有十二经络,这十二经络里面就有能量之,当然由于这个地球的场性格局的改变,这个十二经络上面还有一层,距离我们的皮肤大概有一横指宽。等于是双层的24条浅表的能量传输通道,也就是我们体表的河流,这里面有没有东西在流动,流的是什么东西?这都流向了哪儿?都流向了北海。这是一个系统,表皮的一个。
在我们体内还有一个中层系统。也就是说,在肌肉内,在我们的腔体内,而不是浅表这个区域,也还有八条比较深的似江似河的能量传输通道(类似于地下河流通道)。这里面也充满着能量之炁。这个能量之最后归到哪儿?同样是千河万浴归大海,都流到了我们身体的北海之中。
第三大系统呢,就在我们全身骨骼之中,骨骼内也有能量传输通道。这个通道是最深层次的那种能量之河流。这种河流,我们很多人可以说还是处在一种缓缓断流的状态,没水。河床里边堆满了沙,形成了淤积。并不见得是通的,因为没有水嘛。这是第三层。
还有个第四层,我们的五脏六腑上中下三焦内的相互能量交流之,这些精华都归纳在这个北海之内。这种流动灌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而不盈满肾之海。但是,大海内的精华能量玄水,如果不逆转升华,而是任其顺行物化,就会从尾闾孔穴里慢慢泄漏。因为这是在海内的海底之孔。玄水变化为后天的浊精,不知何时能够停止而不出现虚竭。这种泄漏一年四季都不会改变,都在悄然地进行,它的充实和枯竭都不易被人们轻易地发现,发觉。
当然,这种泄漏还是瞒不过道医和传统中医的慧眼。道医和传统中医,它们通过精湛的望闻问切,全息性地综合分析,只要搭上脉,看看你的舌头,看看你的眼睛,看看你的耳朵。就能够对肾的亏盈加以准确判断,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
我们在修之身的专业课中曾经介绍过,人体腰椎下的骶骨和尾骨,形状即像龟板一块,有灵龟显态之“象”。古代也将骶骨称之为圣骨,前内侧中藏有先天肾能量,能量体盘曲成三圈半,肉眼不可见,解剖不能觅。人体的肾之海,可以用人体的骶骨作为一个标志进行分析判别,当然也不可以固执地将有质有形雷同于有质无形,这只是一种与有相物体伴随性的能量场性而已。肾气玄水纳藏于这个区间,通过尾闾穴顺行,进入小腹腔分布和物相化,后天的物相化,这个物相化就是指的后天转化。从看不到的,肉眼不可见的转化成肉眼可见的。就是逐步转化成后天物质或者以无相能量形态分布传输于全身的其它器官和组织当中,从而不断消耗,直至髓海枯竭。当然,一枯竭这个命体就该退休了。


 

   

 

老子在他的五千言中,明确地指出:玄之有玄,众眇之门。从以上破译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提出的上善治水,绝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揭示用“上善”治理有形有相,有质有形,太极白境内的水。更重要的是要用上善的方法,治理我们体内无形无相,有质无形,位处太极黑境内的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玄水。
人体内含有五德能量体,具备着五种极其重要的玄性物质,这五种玄性物质,大家都要把它牢牢地记住,大家可能有了印象,但是没有升华到理性上去认识,比如说:
东魂之绿木,东方藏魂,颜色是绿色的,五行属性,属木,这只是一块的,四种特点是一块的。就是位居东方,藏魂,像西魄之白金,南神之红火,北精之黑水,中意之黄土。
这几句话要整体进行把握,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你只知它是绿颜色,却不知它里边有魂,那就错了,你只是按五行属木,用树木去做比喻,那就更是离题万里。你比如这个心,心属于南方里面有神,心神,能量是红颜色,呈火一样的能量,这个就要整体地掌握住。这五类玄源的三元物质(体元、物元、质元),这样就要整体认识,只不过是加了个方位而已。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它的体元属性,物元属性,质元属性,还要会加上它们的方位属性。它们的存在决定着有形有相、有质有形、太极白境内物、质、体的生物活性。因为有这个三元,太极白境内的物也好,体也好,质也好,是不具备黑境特点的,黑境中的三元这才是生命的关键之所在。这五类全都是无形无相,有质无形,位处于太极黑境中的物质,而并非显态有相的物质。不仅此水可以命名为玄水,其它四类全都可以冠以玄字,分别命名为玄木、玄金、玄火、玄土。
这样细化性地命名,常常能够使我们避开后天意识的一种误判,提示我们主动地去“知白守黑”,更为准确地把握住五行三元的本质,体元,物元,质元的本质。
太极的形成,本身源于道“无”,是在“○”态中出现的,什么也没有的状态。画个“○”还觉得勉强。道无在德化的转换过程中形成德性能量流,产生“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两种相反方向的螺旋性扭力,就构成一个“8”形,这个“8”再被能量流挤压以后才构成原始太极结构体。因此,太极本身具有两条弦线,这个“8”把它慢慢压拢来两条弦线不就重合了嘛。而进入太极黑境时,就需要我们突破,突破太极白境的制约时,需要突破太极阳鱼的弦线边缘。而进入太极黑境时,同样也需要突破阴鱼弦线的边缘。太极体的双重弦线障碍作用力,使得人类难以迅速简单而直接地,整体把握万事万物的阴阳属性本质。只有能够同时突破双重弦线障碍者,才能真实地“知白知黑”,这个知白知黑不是那么容易,唯只有把这双重弦线都突破。要想真正达到知白知黑,就必须长期实践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德不;德不,復歸於无極”那么这个“守其黑”就要牢牢地守住三元的境界三元的物质。只有将“知白守黑”作为人生观的法则,执一为牧,恒德不二,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知白知黑,整体把握万事万物本质全貌的境界。
在古代,由于老子揭示了玄之有玄,众眇之门,使人们了解到道德根文化是居于道○,执一为牧,知白守黑,用无利有,整体把握阴阳,并且知白知黑的一门无出其右的绝学。因此社会上也将易学、黄学、老学、庄学,统统称之为玄学,形成一个道学的异名。其实这个异名,分析开来,的确是比较中肯的。因为从专业角度分析,准确地把握好这个“玄”字的界定性、突出性,对于现代严重缺乏道德根文化素质与观念的研究者、实践者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然我们很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因为在老子的时候,很多社会上的重要人物都是道德根文化的研究者是理论的实践者。他们都知道这些五行。这个有相物质和无相物质,都具有双重性,在讨论的时候很自然把隐和显同样地把握住,所以他们并不需要在前面冠上一个玄字就能够直接解读。既用双眼去观察事物,也同时用慧眼去认识事物。这是古人的一个共识,共同的特点,拥有的一个共同的能力。当我们丢失了守黑的本领,知黑的本领的时候,我们现代人去读老子甚至老子以前的一些文章的时候,也就只会用我们两只眼看到的内容去进行解析,那么也就会相差万里。所以,用这个字,对现代人来说反而应该多用这个字来界定特别是在这个五行的物元,体元,质元等方面,都去界定一下。那我相信更多人就容易去掌握古代人的那种慧智同运的境界。
老子在本章之中所揭示的“上善治水”原则,依据承上启下的脉络,整体进行分析,毫无疑问其中的灵魂之所在,就是阐述运用上善,治理身国之内的玄水。就是纲领性地展开居无驭有,用上善治理人体内有质无形的肾水,使玄水使人体内的三宝精气神,产生根本性改变。在这里,讨论老子这一章的关键,确立了上善治水的关键是在治玄水的基础之上,那么把这个观念一旦确定下来,下面的后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迎刃而解。有些学者或者是嘴皮子道提出来。这个“治”字不符合文字规律,不符合遣词造句的特点。但只要把握住治玄水。这个“治”,这个极大的奥秘,也就容易解读。有人说,“静”字有误,其实只用静解读太极白境中的有形有质之水,当然难解。但是一旦用静字来解析太极黑境中的玄水,那么也就一字千钧,所发不虚。有的人说“所恶”也不好解,其实,正是因为小腹腔的位置特殊,既是位置低下,而且人的大小便都储存在里面,当然也就是“所恶”之地。我们只要把握住了老子所说,是指玄水之治,那么一切难解的疑惑,也就会迎刃而解。而接下来,下面一段是谈的如何治水的高妙的火候应用,时机把握,心态调整。把握水的如何静下来,如何黄河之水能倒流,返上天顶到顶头,转为玉液,降下我们的九重楼,这些精华内容,都离不开玄水之境而论。
好,今天我们暂时谈到这里。没有讲完的内容我们下堂课再继续分解。祝大家晚安,希望这些讲解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