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新教的再分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34:21
  新教徒们为了反抗罗马教皇的权威,势必要诉诸另一个权威,这个权威就是《圣经》在他们眼里,那是圣灵鼓舞下,由先知们记录下来的,是上帝的旨意。套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圣经》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权威性不容置疑。推到这样的高度之后,关于《圣经》的讨论,基本上没有什么自由的空间。在这一点上,新教各教派要比天主教会来得极端。所幸的是,新教是造反起家,不像天主教那样拥有那么大的财富和势力,组织上也远没有天主教会那么严密。新教教派的幸存与否,往往要看当地王公贵族的脸色,“神权”必须仰仗“王权”,在政治独立性上远不如过去的天主教。在新教地区,往往是王公贵族制止了新教徒们的极端行为
  
  以《圣经》为最高准绳,自然是相当理想主义,相当响亮的一种叫法。这本《圣经》虽然是在圣灵鼓舞下写出来的,按理论上说,绝不可能出错,也绝不可能出现内在矛盾,可是无情的现实却是,各人有各人的读法。路德、加尔文可以创造新教义,其他人也有他们各自的解释与理解,而且后来者还总是认为他们的解释更加符合《圣经》的本意。有的原本是大家都接受,完全没有争议的教会传统,现在有人细读《圣经》之后,发现里边根本就没有提到过。比如说给新生婴儿做洗礼,或是三位一体(上帝、基督、圣灵是同一个神),都是教会在后来发展创造出来的。有的则是《圣经》里某些字句段落,拿出来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得出另一番解释。因而,有的人说一夫多妻制合理,在《圣经》旧约中的长老都不只一个老婆。有的在《圣经》里发现谴责私有制的字句,要求废除私有财产。还有的干脆连婚姻都要废除,大家随便组合。
  
  基督教原本有一个圣餐仪式,源自新约中所描述的耶稣与徒弟们的最后晚餐。在餐桌上,当时已经预见自己即将受难的耶稣,将面包分为好几瓣,说了一句祝福,然后分给了他的徒弟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掰开,为的是纪念我。接着,他拿起一杯酒,又说了一句祝福,交给大家轮流喝,说:这是我的血,见证了所立的新约,为的是纪念我。后来教会的圣餐仪式,也要这样大家一起分吃面包,一起喝酒,面包就是耶稣的肉体,酒就是耶稣的血。古罗马时期,有些非基督徒不明就理,还以此指控基督徒吃人肉,喝人血。
  
  没想到的是一千多年之后,宗教改革却在圣餐这个问题上引发了教会内部,特别是新教内部,各式的争议。有的人认为这个仪式源自耶稣亲口所说的话,绝对没有问题。有的人却认为面包里有他的肉体与血,完全是一种迷信的说法,那里边应该有的只是耶稣的精神。于是针尖对麦芒,二者之间没有半点可以妥协的余地。一方说,什么肉体与血,那是教皇党的迷信。另一方说,连耶稣说的话你也不信,这叫亵渎神灵。
  
  再往下,当然还要衍生出各种仪式上的不同。有的人认为,面包应该是没发酵过的。有的人认为,应该用水,而不该用酒。有的人认为该用果汁。有的人认为圣餐只有受洗之后才能参与。有的人认为谁都可以参与。就为这些在旁人看来是无聊的问题,新教的各教派之间不但是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要争到大打出手。
  
  宗教改革没过多久,德国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者的头领之中,有好几个路德的早期追随者。他们比路德更进一步,把神学教义上的反抗,推广到对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反抗。当时要依靠王公贵族保护的路德,公开站出来划清界线,强烈遣责这些起义者,完全站在了镇压者的一边。在这一点上,宗教改革的确只是改革,它只有教义上的革命,对社会进步与政治正义完全没有关怀,也没有期望。到此时,路德心里恐怕是免不了失望。他所发起的这宗改革,其进程已经完全不是由他所可以控制,其后果也已经大大出乎他的想像和他所能接受的范围。
  
  加尔文与路德都是争论起来极为激烈的性格。据说,加尔文碰到任何对他的教义提出问题的人,都是怒气冲天,一系列的粗鲁词语会脱口而出,“驴”,“渣滓”,“狗东西”,“蠢才”,“臭气熏天的野兽”。路德则是另一种风格,他特别喜欢描写厕所里面看到的那些脏东西。他的争论文章有不少流传后世,里边经常使用这些让人看后吃不下东西的词句来形容、攻击他的对手。
  
  也许这只是个风格问题,跟教义与信仰没有直接关系。信仰所关注的是内心的世界,无法实验,难以测量。它最佳的验证方法,是你的主观感觉,别人也有,得到别人的认同,因而对信教的人来说,组织特别重要,传教也特别有满足感。所以教义的争论关系到组织,也关系到权威,这是无法马虎的事情。可是偏偏是主观的感觉,最容易因人而异,出现不同的理解是最为自然不过的事。路德的革命,从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开始,其后的发展是他自己的权威也受到各式的挑战。宗教改革造成天主教会大分裂之后,新教自身也跟着持续这个分裂的过程,造就了数百个不同的新教教派。他们之间相互敌视的程度,不亚于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敌对
  
  说到这里,要再一次提到英国的特殊。在欧陆国家之中,天主教与新教的冲突是宗教改革的主线。在英国,主要的冲突却来自新教各派之间的敌对。亨利八世改革后的英格兰教会,虽然将首领从教皇换成国王,在组织与仪式上却继承了许多天主教的传统。到加尔文等人的教义传到英国的时候,兴起了更为理想主义,更为革命的“更新”教派。在他们眼里,英格兰教会的改革不彻底,留有太多“教皇”党的痕迹。这些后来被称为“清教徒”的激进改革派,受到过镇压,发起过反抗,后来还要成为十七世纪英国那场血腥内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清教徒”的一小部分,还成为早期飘洋过海,开恳美国的移民(主要集中在麻省周边,又称为“新英格兰”的美国东北部)。有的美国人会很骄傲地宣称,“我们的祖先是逃避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创建了美国。”一副苦大仇深,心中装满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的样子。迫害他们的,不是天主教会,而是属于新教的英格兰教会。而且,清教徒到达新英格兰之后,并没有造就一个容忍信仰自由的乐土。获得自由并在殖民地主掌权力的清教徒们,同样是容不下不同的教义,也同样去歧视、迫害其它基督教派的信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