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人心之谜:汪精卫和李林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9:37:56

千古人心之谜:汪精卫和李林甫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人的权利意识觉醒了,在美国,率先出现了"性格分析"热潮,人们开始运用心理学和心理测评技术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几千年来基于经验和目测的性格分析方法,不得不让位于心理科学和技术的手段。心理学介入了对人们性格的分析,带来了一个全面、系统、科学、可测量的方法,这是古老的性格分析划时代的进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首先,人性是相当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很多时候,我们很难用二分法进行判断,比如善与恶,君子和小人等。比如,汪精卫,他既是辛亥革命家,同时又是大汉奸。汪精卫,本名汪兆铭(1883.5.4~1944.11.10),字季新,笔名精卫。汪精卫早年才华横溢,坚定追随孙中山的革命路线。1905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撰文鼓吹君主立宪思想,反对使用革命手段****腐朽的清政府。这时,汪精卫立即拿起笔来,在《民报》撰文力批梁启超的君主立宪言论,主张****清朝政府,建立民国。当时,梁汪两人的激烈笔战,轰动一时。后来,梁启超嘲讽革命党人是"远离的革命家",汪精卫气愤不过,决心用暗杀清政府要员的行动,在海内外壮大革命党人的声誉。汪精卫早年照片,26岁的汪精卫冒死刺杀清朝大臣,何等的忠义勇敢,晚年堕落成汉奸,让世人百思不得其解。

  1910年1月,年仅26岁的汪精卫与黄复生等来到北京。他们开办了一家"守真"照相馆,暗中准备刺杀当时的清朝重臣摄政王载沣。在动身来北京之前,汪精卫写了《致南洋同志书》,汪精卫说到"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可见,他是抱着必死的信念进行暗杀行动的。3月31日,汪精卫在北京后海的银锭桥附近埋设炸弹,不料被清军发现,事泄被捕,刺杀行动失败,被清政府判处终身监禁。在狱中,汪精卫宁死不屈,决心以死报国,赋诗一首"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此诗在民国传诵一时。后来,武昌起义发生,清朝崩溃,汪精卫被袁世凯放出。汪精卫获释后,凭借刺杀义举声名鹊起,成为全国闻名的辛亥革命家。1925年2月,孙中山在北京病危,汪精卫为临终的孙中山起草了有名的《总理遗嘱》,孙中山一字未改,召行全国,38岁的汪精卫,个人声誉由此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谁能想到这么一个勇猛青年,最后竟堕落成日本汉奸,成为汪伪政权的头目。有人说他懦弱无能,畏惧日本强权,但是,一个懦夫又安敢孤身刺杀载沣,明知死路一条,也毅然赴死,谁能说他是个怕死的胆小鬼?还有一种"两面派"的人,他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然表面忠诚无比,但实质上极其虚伪和卑鄙,所谓好话说尽,坏事做绝,他们的伪善能够蒙骗很多人,他们利用自己的性格假象,来谋求自己的个人目的,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唐朝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李林甫不学无术,但就是善于溜须拍马,他攀附唐玄宗宫内的宦官、妃子,内外勾结,日夜探听宫内动静,揣摩唐玄宗的心思,唐玄宗说了什么,想了什么,李林甫都先摸了底。等到上朝的时候,唐玄宗问他的想法,他按照事先打听到的唐玄宗的思路,对答如流,特别符合唐玄宗的心思,就颇得唐玄宗的好感。而和李林甫同朝的宰相张九龄,为人刚直,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多次反对唐玄宗的不当之论,久而久之,唐玄宗就觉得李林甫能干,而且特别听自己的话,而张九龄与李林甫相比就差多了。

  有一次,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升为宰相,就跟张九龄商量。张九龄深知李林甫的才华和为人,便说,宰相之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如果拜李林甫为宰相,国家马上就会遭到灾难。唐玄宗听了张九龄的话,也感到李林甫作为宰相人选欠妥,就把这个事情放下了。

  张九龄的话很快就传到李林甫那里,但是,他在表面上依然对张九龄尊重有加,和和气气的。这时,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很有理财方面的能力,是个人才,唐玄宗就想提拔牛仙客为宰相,张九龄表示反对。在现场,李林甫对张九龄的意见从不反驳,恭恭敬敬。一下朝,就给牛仙客通风报信。牛仙客很狡猾,第二天,马上向唐玄宗辞官,以退为进,唐玄宗心又软了。便再次跟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张九龄还是坚持己见。这次,唐玄宗勃然大怒,骂张九龄:难道所有的事情由你拍板说了算吗?张九龄是个坚持真理的人,他不怕唐玄宗发脾气,说道,我既然当了国家的宰相,自然要为陛下负责,有了不合理的安排,我一定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和陛下的意见不一致,我该当死罪。

  唐玄宗看张九龄不服软,就又问道:"牛仙客没有好的出身,你不也是平民之家,不是生于门阀,对吗?"张九龄继续慢条斯理地回答:"我出身低微,从不否认。但我是国家的宰相,陛下亲自任命,自当不计较个人,为陛下社稷负责。牛仙客目不识丁,难当宰相的大任,我是出于为陛下和国家考虑,不同意拜牛仙客为宰相。"在朝上,张九龄和唐玄宗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李林甫在一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发一言,貌似中立,谁也不得罪。一下朝,他马上单独面见唐玄宗,对唐玄宗悄悄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就能担当大事,是个文盲也没关系。再者,陛下想要用什么人就用什么人,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他的话句句说在唐玄宗的心坎上,同时,给了张九龄致命一击,使得唐玄宗对张九龄的厌恶,达到了极点。不久之后,唐玄宗借了个由头,罢免了张九龄,提拔李林甫做了当朝宰相。

  李林甫图,"口蜜腹剑"的性格让人防不胜防。当时,有个官员叫严挺之,得罪了李林甫,被他排挤到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了严挺之,就问李林甫:"严挺之在哪里?他很有才华,今后还可以重用这个人。"李林甫听了,当然害怕,但是他不动声色,说"陛下,您想起了严挺之,我先去仔细打听一下。"退朝回家,李林甫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假作关心地说:"严挺之想不想快点回长安?如果很想回来,我有一个办法,能让他迅速回京。"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么诚恳和热心,十分感动,就请教李林甫该怎么办。李林甫说"让你哥哥写一道奏折,说自己得了病,请求回长安来看病,这样就好了。"严挺之的弟弟千恩万谢,马上回去给哥哥写信,请严挺之按照李林甫的办法做。很快,严挺之请求回京的奏折就到了京城,唐玄宗看着奏折,问李林甫的意见,这时,李林甫的奸诈之处就暴露了,他说"太可惜了,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恐怕不能担当国家的重任了。"唐玄宗看着严挺之的奏折,白纸黑字写着自己病重,于是,就叹了一口气,不再提起用严挺之的事情了。

诽谤张九龄,暗害严挺之,足见李林甫的"两面派"嘴脸,时人说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汪精卫让人忠奸难辨,李林甫口蜜腹剑,让人防不胜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两面派"也无处不在,本来是一个最老实最忠诚的下属,却突然跳槽,枉费了老板多年的信任和培养,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也有的女孩子欣赏老实厚道的男孩子,本来看准一个看上去非常朴实的男人,实心实意地嫁给他,但是结婚若干年后,却发现自己的老公虚伪、多面、复杂。 "真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这是很多人都说过的一句痛心之语。在生活里,很多人都有受骗上当的切肤之痛,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可靠的手段和技术来识破骗子,来辨别两面派,从而避免让自己掉进恶人的陷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