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就那几件事-锣鼓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20:06
父亲就那几件事-锣鼓草 据《兴州县志》载:“锣鼓草”是陕南汉中山区流行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兴州流传在西北地带。村子的“锣鼓草”从“大集体”时期广泛流传,一般在锄苞谷草时进行全队劳力集体上阵,选两个“锣鼓师”,一人打锣,一人打鼓,鼓在锣后。打锣的人,还要负责唱薅草歌,叫唱师,也是薅草现场的总指挥,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担任,记忆力强,嗓子好。爷爷和父亲都受到了锣鼓草的熏陶和滋润。爷爷从唱师的岗位上退休后,父亲前赴后继,成为村里唯一能唱辞的人,也就是锣师或者唱师。
  包谷草一匝深了,薅草的人就聚集起来。鼓手“咚咚”,锣手“嚓嚓”,父亲清清噪子,唱第一支歌《立五门》:“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壬癸水,北方庚辛金,中央戊已土”。唱完算是把山神土地都敬了。
  接着父亲唱道:
  豌豆开花排对排哎,
  唐将班子打对台。
  你是行家快薅草哎,
  薅一股金水泛起来……
  农村薅草时,人都一字排开,锣鼓在响,父亲在唱,大伙在不停向前锄,有人锄草只图快,不求质量。父亲唱到:
  薅草莫薅簸箕团,
  十人看见九人嫌。
  薅草莫薅吊筋鬼,
  一场白雨又活了。
  农村薅草时,人一字站开,大伙叫“晒口”,有年轻人经验欠佳,往人稀处站,几个回合,“晒口”成了“V”字型,如果是妇女,父亲唱道:
  莫把黄土当板凳,
  腰杆莫要紧倒伸。
  要象蚂蚁牵线走,
  莫学蜂子乱了营。
  如果是男人,父亲就不客气了:
  大雁飞翔不离群,
  干活就要多鼓动。
  莫学隔壁的六娃子,
  腿里夹了个气泡卵。
  六娃子是村里的痴呆。这一唱,众人哈哈笑,落在后边的人,耳热脸红,不好意思拉下,就加劲薅草,拼力追上大伙。
  父亲继续唱:
  各位行家把劲添,
  眼看太阳出山边。
  快快薅完这块地,
  赶到前面吃早饭。
  早饭后,父亲待人们歇息得差不多了,呼呼锵锵地敲打起来,边敲边唱:
  吃了饭来快上坡,
  莫在路上数脚窝;
  人挨草长节令过,
  荒了庄稼划不着。
  歇一阵气,父亲提醒人们,该做活了,又唱:
  吃了烟来忙起身,
  莫把黄土坐成坑。
  坐断黄土苗不长,
  坐断龙脉草不生。
  吃了烟来把晒排,
  要把晒口排起来。
  两边排起人字路,
  中间又排钓鱼台。
  有妇女和父亲开玩笑,说你光在那里卖嫌批,你咋不下来试试。
  父亲唱到:
  大妹子嘴真快,
  好像包谷地里的老油菜。
  妇女问老油菜杂啦?
  父亲继续唱:
  包说你是啥味道,
  闻到你歪气气子都不爱。
  婶子骂到,把歪栽岩地。
  父亲唱锣鼓草多年,每次晚上回家,每家都会装上麦面做成的面斑鸠,用扁豆做为眼晴,在那个日日吃玉米面搅团,白面斑鸠就是我的饕餮大餐。不久,包产到户,联户承包责任制,各家都精心对待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逐渐淘汰了“锣鼓草”这种粗放的耕做方式。
  “锣鼓草”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