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与徐志摩的幸福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2:30:01
标签:

安子心工坊

安子曰

感悟随笔

幸福

杂谈

分类:【安子生活质量研究】
“动物只要健康并有足够的食物,便会快乐。”

罗素在《幸福之路》一开篇,就来上这么一句。按道理,人们如果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花就是快乐的,实际上却未必。在痛苦的脸上会有扭曲,在苦恼的脸上会有美丽,但不太能找出幸福的印记。在愁绪或苦闷袭来时,幸福与快乐如此脆弱,霎时可以消逝无踪。倒是每个人的脸上,笑容绽放之后,都很容易看出痛苦的皱折,或者不快乐的印记。英国诗人布莱克写道:“我所看到的每张脸上都有一个印记,那是弱点和苦恼的印记。”

于是,罗素断定:“虽然不快乐的形式各异,但是它和你形影不离。”

人的脸,人的眼,甚至人的皮肤与毛发,无时无刻不在准确地对应着,或反映着内心的痛苦与幸福。痛苦与阴霾相伴,幸福与光明随行。罗素以为只要有四个基本条件之存在,人生便是光明的。这四个条件:第一是生命的乐趣,即天然的幸福。第二是友谊的情感。我猜这里理当包括爱情吧。第三是爱美与欣赏艺术的能力。第四是爱纯粹的学问与知识。

苦闷是灰色的丧衣,快乐是五彩的云裳。这四个条件只要能推及千民,罗素相信是可以普遍的一下就会太平,人生就有颜色。

我觉得,不快乐部分地跟环境或社会有关,部分地跟自身有关。什么使人不快乐?什么折损或减少我们的快乐?原因主要是:

第一,快乐的源泉,或快乐的渠道少。特别是遗忘了大自然。其实,大自然是贴身又贴心的。人与自然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对应着,人生的万千烦恼都会在大自然的抚慰下得到舒解,真是妙不可言。

第二,对情感缺乏想象力与感受力。人际交往的方式单一,关于快乐的观念也单一。在人际交往方面,人们依照“物以群分,人以类聚”的说法,将人当作物来分类,并规定自己哪类人能交,哪类人不能交,将自己可以深入的场所,可以结识的对象匡定得死死的,似乎根本不懂同类也相斥的道理。再比如,有很多人的观念中,觉得驶达了幸福的港湾才叫幸福,却忽视了在路上,甚至重新驶出幸福的港湾或许更幸福。

第三,没有真正感兴趣的事,不能营造属于自己的空间。举凡快乐,都是很个性的。自己的愿望或想法实现了,自己的本能或欲望满足了,自己的要求或目标达到了,怎么能不快乐?然而,心想事成只是一个说话,否则人人都不用干事了。在上述实现、满足、达到之前,必须得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并矢志为之奋斗,才有望遂其愿。还有些人是没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只能生活在别人的天空下,仰人鼻息、寄人篱下。而那些个圈子终究不是自己的,一离开,就无所依凭,四顾茫然,失落、茫然与孤独难保不油然而生。有自己的空间不一定是指要有自己的圈子,主要指的还是精神空间。

第四,关注自己太多,关注社会与他人太少。事实证明,忘我是最无忧无虑的一种状态,而无忧无虑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忘我的状态,只有在专注于工作,专注于感兴趣的事情上,或者关注社会与他人时才会发生。这种关注,甚至无须与自己发生联系。在这方面,罗素已有精彩的论述,不过须要细细品读。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写道:

在青少年时代,我憎恨人生,经常想到自杀,然而多懂得一些数学的欲望阻止了我。与此相反,我现在热爱生活;也许可以说,我对生活的热爱正与年俱增。这部分是由于我已发现自己最渴望的东西是什么,并且逐渐得到了不少;部分是由于我已成功地抛弃了某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欲望,比如获得某种无可置疑的知识的欲望。然而这主要还是由于我越发少想着自己。像其他受过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样,我也曾惯于反省自己的罪过、愚昧和缺点。渐渐地,我学会了对自己和自己的毛病不再介意;我开始愈加注意外界的事物:世界的状况、各种知识,以及我所喜欢的个人。诚然,对外界的关注也有带来痛苦的可能:世界也许会爆发战争,某方面的知识也许难以获得,朋友也许会死亡。但是这类痛苦不像那类源于厌恶自己的痛苦那样,会破坏人生的本质。每种对外界的兴趣都会引起某种活动,并且只要那兴趣不减,这种活动便能家全抑制住苦闷。相反,对自己的关注决不会导致任何进步的活动。它也许会使你写日记,对自己进行精神分析,或者去做修道士。但是个修道士只有当修道院里的事情使他忘掉自己时才会愉快。他以为源于宗教的这种愉快,其实靠着清洁工的职业一样可以得到,只要他不得不当一名清洁工。对于那些过于自我专注以至无可救药者,外部的戒律是通往快乐的唯一途径。

接近幸福的途径有很多,但是只要心理认知正确,方法得当,少些妄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幸福的,至少可以比原本幸福不少。快乐是幸福的因子。快乐多了,聚成团,连成线,就是幸福的人生。决定人生幸福与否,不是单一的物质,更多的是自己的精神空间。罗素曾说过:“我愿意到中国去做一个穷苦的农夫,吃粗米,穿布衣,不愿意在欧美的文明社会里去做一个卖灵魂,吃人肉的事业。”足见,在一个意志坚定,精神生活无比丰富的人面前,物质生活甚至是不值一提的。

最后,徐志摩为罗素《幸福之路》中译本所作序言中有一段话,给了我们确信存在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甚至用不着追逐幸福的心悟。徐志摩写道:

怎样可以得到生命的乐趣?他答,所有人生的现象本来是欣喜的,不是愁苦的;只有妨碍幸福的原因存在时,生命方始失去他本有的活泼的韵节。小猫追赶她自己的尾巴,鹊之噪,水之流,松鼠与野兔在青草中征逐:自然界与生物界只是一个整个的欢喜。人类亦不是例外;街上褴褛的小孩,哪一个不是快乐的?人生种种苦痛的原因,是人为的,不是天然的;可移去的,不是生根的;痛苦是不自然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