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灾免难彻底的办法--净空法师&末法众生如何了生死--印光大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7:52:11

消灾免难彻底的办法

净空法师

【業力所使】

   世間的事,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意思能做得了主,完全是業力在主宰;佛法中,也不是佛菩薩能做得了主,而是感應所現的現象。在我們多年修學過程中,愈體驗愈深刻,愈觀察愈明白,眾生的紛爭,在這個時代可以說達到了極處。古時帝王聖賢有高等的智慧,統治人民,教化眾生,確實是以「化解爭端,防微杜漸」為教學的中心目標。由於長時期的教學,所以能達到相當的效果,這種效果綿延幾千年而不衰。

   近百年來,由於西方物質文明突飛猛進,中國古老的教學逐漸衰微,所以中國人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心,對古聖先賢的教化生起了嚴重的懷疑,而嚮往西方的科技文明。於是才有打倒孔家店,揚棄舊文化,全盤西化,造成中國近百年來的苦難。我們冷靜的觀察與思惟,正是佛經所說「業力所使」,眾生造業才有這種共業,就是共同的果報。

   今日舉世之人,多數都在造作五逆十惡業,後果不堪設想。這個災難如何避免?必須明心見性,契入佛的境界。如果入不了佛的境界,決定不能避免。可是入佛境界談何容易!最近我們學習的《華嚴經》、《地藏經》及《無量壽經》,全是佛境界,希望我們認真努力的學習,契入這個境界。

【紛爭的根源是痴迷】

   佛說所有一切紛爭,邪知邪見,不善的因果報應,總根源都是由於「痴迷」。痴迷就是無明,就是對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隨著自己的妄想、執著在造作,而感得的果報當然是不如意。

【如何契入境界】

    我們明白這些道理,問題是如何契入,自己才得到真實的受用。經論中字字句句都是圓滿的法門,正是《華嚴經》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什麼?任何一句,任何一個字,都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不僅是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無量劫所說的法門,一字一句都是圓滿的。我們從此地真正體會到佛法不可思議,然後再仔細一看,原來盡虛空、遍法界事事物物都不可思議。

   普賢菩薩一毛孔能容納十方佛剎,我們一毛孔能不能容?能容。他能容,我們也能容。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佛菩薩知道,而我們迷惑不知道。為什麼能容?一毛孔是法性變現的,無量佛剎也是法性變現的,法性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所以任何一法都遍融一切法,這是不思議法門。其實門門皆是不思議法門,只是我們見不到而已。契入這個境界,諸位想想,還有什麼災難?真正是「一切災難化為塵」。你不契入這個境界,災難怎麼能避免得了?

【消除業障的方法是懺悔】

     學佛的人一定要悟,悟才能入。佛慈悲為我們開示,我們為什麼不能悟入?我們有業障。我在初學佛時,章嘉大師教導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何以有時求也不會應?求不應是本身有業障,把障礙去除,感應就現前。如何消除業障?業障是妄想、分別、執著,消除的方法就是「懺悔」,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這是唯一的方法。由此可知,念念為自己是業障,業障天天在增長;念念為眾生,不再為自己,業障自然就消除。所以,覺悟的人活在這個世間,只為「正法久住」、為「利益眾生」;一切諸佛菩薩不論示現在十法界,或在六道,總不離此原則。

    我們今天活在這個世間,如果是一切為正法久住、為利益眾生,就是佛菩薩再來,佛家講的「乘願再來」。如果還是為自己、為家庭、為小團體,決定是業力來的,你的生命是業報身。我們可以將業報轉成願力,將業報身轉變為乘願再來身,只要念頭一轉,就轉過來了。

【一切法從心想生】

     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就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也不例外,都是從心想生。想什麼就現什麼,而不是別人想,我們受,是自己想自己受。我們要清楚明瞭,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法界,這個道理在《楞嚴經》上講得很透徹。《楞嚴經》講「同分妄見」,就是一般講的共業。共業是不是真的是共同的?不是的。我有這個業,你也有這個業,我們兩個人的業報很相似,這稱作「共業」。譬如有三盞燈,打開每一盞燈,光光互融,這就是共業。雖是共,實際上還是不共,這一盞燈的光跟另外的光絕不混雜。這一盞燈熄滅,這一盞燈的光也就熄滅,不會干擾別人,別人也不會干擾它,共是這個意思。所以,共業是屬於自己的,與別人不相干。

    別人如果能干涉我們,那佛菩薩大慈大悲就能解除我們一切困惑,何必還要自己修行?他若不幫助我們,其慈悲何在?因此,別業自己受,共業還是自己受,與任何人都毫無關聯,這是真實語。世間人不清楚事實真相的因果關係,以為自己受了別人的干擾,怨天尤人,這是迷惑顛倒。我教大家觀樹,把樹比作虛空法界,我們每個人是樹上的一片樹葉,我們這個族群是樹上的一個小枝,小枝上有幾片葉,這是小的族群;觀察到大枝,大枝是大族群;再觀察到樹幹,樹幹是一個更大的族群;觀察到根本,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所有族群,無論是大族群、或小族群,本是同根生,是一體。觀樹會開智慧,觀人、觀物都會開智慧。

    每個人的每根頭髮、每個毛孔、每個部位,各個不同,好比是一個個體,集合全部的個體就成為完美的一個整體。完美的整體就是法性,即佛家所講的法身,你證得清淨法身。佛經常講,眾生就是法身。何謂眾生?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包括了盡虛空、遍法界。所以,看到眾生不要想是很多人,這個範圍太小了。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整個自然現象,無一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些都是「唯心所現」,心是能現,眾生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

【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

    你真的明白了、證得了,現在這個身就不再是業報身,而是圓滿報身。自受用是智慧的報身;而幫助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他受用是應化身。三身就是一身,不必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方世界作佛才有三身,現在念頭一轉,三身就現前。你有這個認知,就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換言之,你身體裡的每個細胞都是自己。這個認知能從根本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不讀經、不聽經怎麼行!

    我天天讀經,天天講經,天天學習,學了四十多年才明白這個道理,才在經卷裡的字字句句看到這個境界。你們為什麼看不到這個境界?你們的障礙沒去除,只要把障礙除去,自然就見到了。見到之後,你才真正了解,經上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無盡義。不但經文如此,世出世間任何一切法都是無量義。你親證之後,幫助一切眾生,為大家說法,自然辯才無礙。要想消災免難,這是徹底解決的方法。如其不能,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3725d0100fr7l.html

末法众生如何了生死--印光大师  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参禅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参,逐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毫无信愿求生之念,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
  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实相,虽为诸法之本。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仗自力,即使到大彻大悟地位,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彻者,更不须论。仗佛力,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通会归自心,而自心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世之好高鹜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墬。而知识欲人以圆融见称,亦绝不肯作如是说。致使如来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现生即了生死,而依旧不能了。此生即不能了,将来或可能了,而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当居多数也。如真能识得此种利害,再息心看净土各经书,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无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成始成终也。

  欲求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 “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幸得人身,又幸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大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渴,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所以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谓也。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识,亦每每以宗教之论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断烦惑,即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不可思议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修。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彼以宗教之义为准,故致有此过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义,则其利大矣。
聪明人,多以明理悟心为志事,而不知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径。念念若能相应,自可明理悟心。即使未做到,而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较彼明理悟心,唯断烦惑,仍复轮回生死,了无出期者,已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脱死,必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梦也梦不著。唯净土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加以志诚恳切念佛,则便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已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倘不依此法,另修别种法门,则断难现生了脱。现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将来岂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
是以宜及早注意于此法也。净土法门,一切世间事务,均无所碍。但须各尽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而已。
  近来人每每好高务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著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复姚维一居士书)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当逊其奇特。十念一念,即登不退,历劫修证者,当仰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既此一生,证大菩提。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如斯大力用,请佛共宣扬。若此极发挥,诸祖皆如是。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谭,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幸得闻熏,勉力修习。(净土问答并序)

  阐直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本来面目,后世名之曰“宗”。是以宗之悟解为目,教之修持为足。非目则无由见道,非足则不能到家。宗家之教,即机锋转语,扬拳竖拂,或语或默,种种作用,皆悉就彼来机,指归向上。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教则真俗并阐,而多就俗说。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

  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是故念佛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

  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无量无边。求其最直捷者,莫过于参禅。傥系上根,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证。能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者,末世实不多见。其他多多皆是错认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错误,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以虽得开悟,而历劫以来之烦恼习气,须以种种方便对治,令其净尽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傥烦恼已断若干,犹有丝亳未尽,则生死依旧莫出若自当做“识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无所修持”,则其误非小。以识得,而无烦恼可得,则可谓得道。此人已将生死根本斩断,故能了生脱死。若识得而烦恼未断,何能了生脱死耶。此人虽比不识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则可怕之至。此谓真开悟者。其以误为悟者,更不须说矣。
  良以参禅一法,乃仗自力法门。与念佛法门之利益,系啻天渊悬殊。念佛法门,乃如来一代法门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己断烦恼者,则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萨位。一切法门,皆从此法门流出;一切法门,悉皆还归此法门。(谓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也。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不可测,似小而大无不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为成始成终之道。

  详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无差别之心,虚灵洞彻,澄湛常恒,即寂即照,非有非空,绝凡圣之名称,无生灭之幻象。离心缘相,故情识莫能测度,超文字关,故语言未可形容。然如来智慧广大,于法自在。善以语言,显示离言之道,而且广略适宜,各臻圆妙。是以大般若广约佛法众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此经略约心法,以明佛法众生法。文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无不毕具。以约摄博,了无遗义。若约而言之,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复为全经枢钮。再约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圆泯,彰泯俱寂,一真彻露。

  吾人一念心性,不生不灭,非色非空。竖无初后之迹,横绝边表之形。不变随缘,历九界而不减。随缘不变,证佛道而不增。光明洞彻,受用自在。直下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二无别。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致使生佛悬殊,苦乐迥异。

  岁在丙午,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谢绝世缘,修习净业。值寺主延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于关傍。予逐效匡衡凿壁故事,于关壁开一小窦。不离当处,常参讲筵。从兹念佛,愈觉亲切。佛号一举,妄念全消。透体清凉,中怀悦豫。直同甘露灌顶,醒醐沃心。其为乐也,莫能喻焉
  一日,有客诣关而问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余年。于生信发愿修行,非不真切。而业深障重,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窥吾根性,祗合带业往生。虽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翼。其能得之法,与所得之相,师其为我言之。予曰,三昧境相,唯证方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证,焉能宣说。客固请不己。
  予曰,若论其法,
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既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
  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
又问,人于日用,普应诸缘。何能触目菩提,头头是道乎。答,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万境。若了心体本空,何妨该罗万象。须知万象如幻,生灭唯是一心。诸缘无缚,本自解脱。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心境一如,有何挂碍。不见华严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覆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以故器界毛尘,云台宝网。咸宣性海,悉演真乘。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觅一毛头许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则法法头头,无非大寂灭场。心心念念,悉契萨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离四句,绝百非,绝待圆融,何可得而思议也哉。上来所说,如盲摸象。虽未离象,恐非全象。笔以记之,以质诸亲见之者。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薰陶。倘如来不说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

  当今之世,纵是己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不了。若论业尽情空,现今恐举世亦难得其一二。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则万不漏一。

  末世善知识,多多均主张净土。以净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每有聪明人,稍明教义,或稍知禅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视念佛,谓念佛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义为实证之狂徒。定规说空行有,以身谤法,将来必堕三恶道,为愚夫愚妇念佛往生所怜悯,而莫能救济也。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且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彼大彻大悟、深通经论者,犹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则弃佛力,以专主自力;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

  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近来人每每好高骛胜。稍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多多将念佛看得无用。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著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趣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倘汝年己将至古稀。来日无多。若欲广读大乘经论。则无此精神。无此智识。又复无此光阴。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是为无上第一胜妙法门。当死尽偷心。一肩担荷。决定可于现生。俯谢五浊。高登九品。又当发大慈悲心。为一切相识者。说此法门之利益。俾彼等同得修习。则自己功德愈加广大矣。
  
                                           无欲最乐                                                             

    释尊在只园精舍弘法时,有四位新来参学的修行者,正在芳香艳丽的奈花下打坐。同时,也互相谈论世上最可爱或最快乐之事?

      甲说∶「在春光明媚的日於里,郊外的百花盛开,悠闲漫步,真是愉快无比。」

      乙说∶「亲友知交,聚集一堂,高谈阔论,互相乾杯,焕听歌舞和乐曲,远比瞪眼看那没有感觉的花草来得快乐。」

      丙说∶「你们都说错啦!世上还有更欢悦的事情。身入宝山,随心所欲,应有尽有。穿上威严的服装,坐在马车上,威风凛凛到处巡视,让行人惊讶和羡慕,是最风光、最开心。」

     最後,丁才发言∶

     「依我看,还有比这些更快乐的事。那就是让如花似玉的妻妾,穿上美丽的衣服,喷洒迷人的香水。随心所欲,到处玩乐,真是愉快!」

     四人竭尽幻想之能事。忘了自己,畅谈内心的欲望。

      凡夫有六种欲望,那就是色欲、长相美貌的欲望、身材优美的欲望、善用言词的欲望、细滑欲和相貌欲等。这四位修行者放纵在六欲里,忘记自身的无常,而引发释尊的无限怜恤,就把他们叫来问∶

     「你们坐在奈树丛下讨论什麽?」

      被佛陀一问,他们也毫不隐瞒地向佛禀告一切。待佛详细听完後,才对他们说∶

     「诸位所说的,全是忧虑与恐惧的问题。诸如此事,如无永恒的安慰,就不会快乐。万物到春天都会生气蓬勃,到秋冬则会衰落。同胞兄弟相聚一堂,其乐融融,但也终有离别与悲哀的时刻到来。凡夫处世,所作所为,全都会招致怨恨,惹起灾祸,命丧归阴,结果只会引发忧虑和恐惧罢了。诸位应该远离尘世,努力求道,不计荣华高贵,追求悟境才对。」

      接著,佛陀又作一首诗偈来警告四位行者∶

「惟有爱欲才产生恐惧,因为兴奋才有忧愁。

如果没有爱乐,何来忧虑和恐怖呢?

喜好里有恐惧,享乐里有忧虑。

只要不喜不乐,何来忧虑和恐惧呢?

贪欲会产生忧虑,贪欲也会产生恐惧。

只要远离贪欲,又何来忧虑和恐惧呢?

贪欲起故破戒,衡量事实才知耻辱。

行为要接近正道,否则怎能令人敬爱呢?

欲望要抑制,思想和言语要正确,

如果贪心不收敛,必然无法横渡生死的巨流。」

       四位修行者听见佛陀的教诲,始知世上什麽最苦恼?什麽最快乐?顷刻间如大梦初醒,决心努力修行,终於开悟而证阿罗汉。

                     ---------《法句譬喻经第三》   【转帖】http://hi.baidu.com/%CC%EC%B5%D8%C8%CE%CE%D2%D0%D0007  
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天天用这六大条件作为尺标。来衡量自己一天之所行所为.如果不合标准,要实时纠正,做到没有错过, 只有功德,才算是佛教徒。——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教我们做人的原则

          ——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

 

    老实说,万佛圣城的六大宗旨,是我这一生中所做最有价值的事。

    第一条是「不争」:这个标准可不是单方面的,我跟谁都不作战。不管你批评我什么,我一律毫无保留地接受。你想叫我什么都可以,小猫?好!我就是小猫。叫我是狗?没关系,我就是狗。随便你想让我当什么,我就是什么。你看我是佛?我就是佛;你看我是菩萨?我就是菩萨。「一切唯心造」,我就是你心念的投射。

    我自己这儿呢?对于怎么当一个人,我是有自己的原则和看法的。什么原则、看法呢?就是不管对方是谁,我都不和他争。凭你欢喜怎样称呼我,我都可以接受,反正我绝不和人争。

 

    第二条是「不贪」:属于你的东西,我不想要;然而任何属于我的东西,你若想要,我都可以割舍出去。我的这个布施,不同于有种传统的出家人,他只知道贪心地要人家「布施!布施!布施!」,嘴巴上还老挂着这样的口头禅:「出家人,不贪财。不过,财当然是愈多愈好嘛!」通常人总是希望别人布施给自己,可是我这个和尚对于这种布施不感兴趣,这样的态度不对,我们应该避免。

    第三是「不求」:就是不要处心积虑地拼命想发财。世上的人,常常为了利而斗得你死我活。倘若我们明白不求的道理,少欲知足,就不会和人起冲突了。谁要是领悟了这一点,他就真正瞭解了六大宗旨。

    为何人要不求呢?因为不求,我们就不会那么自私了。因为有自私,人才会有所求。当利己的私心一去除,所求的理由便不复存在,人就不会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了。再来是「不自私」和「不自利」,这两者在六大宗旨中,是有连带关系的--若要「不自私」,先得「不自利」。所以「不自私」和「不自利」两者,虽然听起来很类似,但之间还是有些区别的。

    最后一条是「不妄语」。会打妄语是出于害怕,害怕自己的利益失去,于是乎受到这个害怕心理的驱使,他就去批评别人:「你们全都错了!只有我才是对的!」为什么他会这么认为呢?因为他怕他的利益让人得去了。而那些不把自身利益放在心上的人,就没有打妄语的必要。总而言之,费心编派谎言去自欺欺人,你说值得吗?你若真正了解这六大宗旨的涵意,就会知道它所代表的正是做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