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行的快乐 (2) 每个修行人必须要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21:25:18

(1.)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告诉我们,修行不是苦的。在《未曾有因缘经》中,释迦牟尼佛曾明确地指出,这个世界的因果原则,是“行苦苦报,行乐乐报”。就是说我们如果行快乐之事,那么就会有快乐的果报,如果行痛苦之事,那么就会有痛苦的果报。修行也是一样。很多人认为修行是苦的,修行是需要受苦的,需要有痛苦的过程。其实这是误解了修行。如果我们行的是苦,得的也会是苦。 而不会是别的什么。

世尊又说: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心念苦乐。受报亦尔。如人饿死。则作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安隐快乐。果报亦尔。汝今云何。于苦恼中。求欲灭罪。望善报也。幸可不须。于理不通。

人的福祸都是由心而起,心想念善,那么受报也善,心想念恶,那么受报也是恶报。’饿死的人会会作饿鬼,苦恼死的人,会受苦恼的报应。而欢喜死的人则会受到欢喜报。十分快乐。如果想从痛苦来换取罪业的灭除,希望得到好的报应,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道理十分明白。但是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佛法有这么多的戒律,还要有种种修行的方法。修持起来免为其难,苦死了。这是怎么会事呢。

其中有两个方面我们需要知道:

1 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快乐,并不是什么真正的快乐。世间人把,拥有财富,女色,名利,等等看做是快乐的事情,但是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的。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相反执著于此,还会带来诸多的痛苦,烦恼。有了财富,不免要担心被劫夺,担心失去,而且希望能够更多,费尽心机,奔波劳顿。所受的果报也自然是不好的果报。

我们平时被习气所支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 ,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这十恶业无不是让我们痛苦烦恼的罪魁祸首。修行就是去掉这些恶行,恶念,恶语。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制定戒律,不是限制我们,而是保护我们,保护我们不受伤害,不受恶报。这是让我们获得幸福的根本办法。并不是我们受到了限制,受到了痛苦,就会有所补偿。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所以修行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受苦。应该说是一种追求幸福的正确方法。

2 修行还有种种方法,比如持咒,念诵佛菩萨的名号,诵经,禅定等等,这些方法无一不是为了让我们的身口意能够摆脱业障习气的困扰。所以这个过程,也不是为了受苦而作,受苦不是目的。

修行其实应该说是照顾我们自己的最好方法。

在《大般涅槃经》中讲到:善男子。菩萨见所持戒牢固不动心无悔恨。无悔恨故心得欢喜。得欢喜故心得悦乐。得悦乐故心则安隐。心安隐故得无动定。得无动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离生死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明见佛性。是名菩萨所知见觉非世间也。

当我们持戒修行,心无悔恨,悦乐欢喜的时候修行便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内心自然安详、如金刚般不为所动,厌离生死,趣向解脱。

 

(2.)     ­每个修行人必须要看

              来自: ­晋美仁波切

­

­每位修行人,今后一定要寻找最殊胜的“心的奥秘”,知晓发心的重要性。哪怕是在你供一盏灯、烧一支香的时候,都要为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而回向。以这样的发心所摄持,功德在千百万劫中都不能失毁。­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作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始终不能把“自己”放在所有事情当中的第一位!这是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牢记掌握的一件大事!­

——《入行论讲记》­

我再次给大家强调,在我们有生之年当中,第一件重要的事情:不管出家人、在家人,每天都要闻思修行。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利益众生的大事。这两点大家务必要记住,否则就失去了大乘的资格。­

——《入行论讲记》­

对一个大乘修行人而言,如果愿意离开这个火坑般的轮回,最好的办法就是修持菩提心,否则,离开了菩提心而想以其他的方法解脱轮回,这是相当困难的。­

在所有的忏悔法门中,菩提心是最好的方法。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

修行的好坏不是以形象来分的,而是以心态来分的。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该督促、要求自己发菩提心。­

——《入行论讲记》­

人身最有价值的就是遇到了佛法,并且相续中生起了一颗利益众生的心。­

学习佛法的誓言一定要坚定,就像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违缘,再怎么样,这个誓言也不能放弃。­

学佛有两种障碍,一是我慢,另一种就是过于脆弱。­

 ——《入行论讲记》­

真正对你最好的,就是让你发菩提心的人,但这种人非常少,几乎都是没有的。­

遇到了佛法,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那是相当遗憾的。因为一切功德中,菩提心的功德最大。­

 ——《入行论讲记》­

一切乐全部是利他而产生,所有痛苦全部是执著自我而产生。­

一个人最好的特点、最好的功德是什么?就是有一颗利他的心。­

——《入行论讲记》­

利他的功德最大,杀害众生的过失最大,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违缘和困难,永远都不能舍弃利他的菩提心!­

世间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是不能忘恩负义,另一个是要懂得因果。­

——《入行论讲记》­

­

每个人最好有一位自己的本尊,这既可由上师认定,也可凭自己的信心选择。若能一辈子持诵本尊心咒,那么在临终时、中阴时,或堕入三恶趣受苦时,本尊都会以不同的形象来救度你的。­

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无依无靠,如果认定了本尊,一遇到痛苦和违缘时,马上就祈祷本尊,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选择本尊有相当大的利益。­

——《入行论讲记》­

     法王如意宝在接近圆寂的时候讲过:“不要损害众生,一定要调伏自己的心,不要扰乱别人的心。”这就是我们上师的遗嘱,作为一个修行人,千万不能扰乱别人的心,这是非常关键的事情。­

——《入行论讲记》­

这次的传讲,我对大家没什么特别要求,只是希望凡是听闻本论的人,最好有一种压力:­

智慧等各方面不错的佛友应该参加我们的考试;实在不能参加的老年人,每天最好念一些咒语或佛号来代替;假如这两个都做不到,那至少也要圆满这个法的所有传承,自己抽空看一些《入菩萨行论》的讲义,以期完全通达其中的意义。­

 ——《入行论讲记》

《现观庄严论》中说:如果具有了菩提心,这个人不管住在哪里,实际上跟佛塔没有什么差别。­

不管是乞丐、妓女或是屠夫,即使身份再低劣、再下贱,一旦他的相续中产生了大乘菩提心,也值得所有出家人和在家人恭敬供养顶礼。­

  ——《入行论讲记》                                      

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首先要处理好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整天为了“我”而争斗,那你的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也很难说。­

如果每天都在佛菩萨面前发誓“我要利益无量的众生”,但却跟同行道友的关系处理得特别糟糕,对那些真正害你的众生、素不相识的众生,恐怕是不会无条件去度化的。­

 ——《入行论讲记》 ­

从时间上讲,菩萨的利他是恒常的,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所说,哪怕自己变成了旁生,前世的利他心也不会舍弃,这辈子利益众生,下辈子还是利益众生,乃至生生世世,一直到佛果之间恒时利益众生。­

——《入行论讲记》­

每个人的业力、善根不同,修行全部要如理如法,这也是不现实的。但不管怎么样,大家在今生中应该尽量行持善法,以此来圆满自己的人生,这样在临死时也就不会那么怕了。­

所谓的生活就在当下,因为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未来的还没有办法决定,所以我们的生活应该把握当下。­

 ——《入行论讲记》­

佛在经中说:“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我们行持善法的时候,要么身体不好了,要么工作不顺利了,要么家庭不和睦了,这都是一种必然规律。现在是末法时代,白法护法神的能力比较脆弱,魔众的力量非常强大,想造恶业的话,所有魔众眷属都会帮助你的。­

以前你不学佛的时候,家庭很和谐,现在学了佛以后,家里人反对,亲戚朋友不理解,敌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实际上这说明你的境界越来越高了。所以,不应该特别伤心,任何成就都是需要斗争的。­

 ——《入行论讲记》­

《现观庄严论》中讲道:佛的事业虽然任运自成,不需要任何勤作,但对于无缘的众生也不能度化,犹如天王普降雨水,但被火烧坏的种子却不能发芽。可见,我们如果现在没有好好地修持佛法,把希望唯一寄托在佛陀或上师身上,自己每天搞世间法,办工厂、搞事业、搞项目,希望发财以后再供养三宝,这样的话,死亡来临时,不要说是一般的上师,纵然是佛陀亲自来到你面前,也不可能救度的。   ­

——《入行论讲记》­

皈依的对境,就是大慈大悲的佛陀。他是所有众生的依怙,圆满断尽一切障碍,证悟了一切功德,世间上任何一个众生,包括仙人、转轮王、天王也无法与其相比。­

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他能赐予我们暂时与究竟的救护。这种救护,并不是帮我们解决一些困难,而是令我们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从初发心到获得佛果之间,佛陀始终都在利益众生。­

——《入行论讲记》­

现在有些人,对业因果、生死轮回的道理半信半疑,这说明他的相续中还没有正见,没有正见的话,藏传佛教中的大圆满、大手印等高法可不可以给他传授呢?绝对不行。­

《百喻经》中说:“若没有一、二层楼的基础,只要第三层的空中楼阁,这样的痴心妄想,绝无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们现在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要树立因果正见,然后在此基础上,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样密法的境界才会一步一步生得起来。­

——《入行论讲记》­

佛塔等殊胜的对境哪里都有,只是我们太愚痴了,根本不知道它的价值。­

大家懂得这些道理之后,第一、见到佛塔要多转绕,有时间的话,白天也绕、晚上也绕,不要转一两圈就可以了。第二、一定要右绕,右绕在佛经中讲得很清楚。这两件事情一定要记住。绕完了之后,应该念一些简单或者比较广的回向文,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获得成就。­

——《绕塔之功德》­

供灯有世间、出世间两种功德,从世间角度讲,供灯者生生世世眼目清净,不会变成盲人,纵然即生中眼睛不太好、身体不健康,通过供灯也能双目复明、获得健康,还能发财、长智慧等等。而最主要的是它出世间的功德,供灯能让我们生生世世获得智慧的明灯,遣除无量众生的无明黑暗,亲睹诸佛菩萨的尊颜……《佛说施灯功德经》中说:“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数,唯有如来乃能了知。”­

在供灯的过程中,发心非常重要,一定要想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

——《供灯之功德》­

其实汉地也有转经轮的传承,汉地早期的转经轮称为“轮藏”,相传是南朝梁代的傅大士发明的。   ­

《释门正统》中说:“初梁朝善慧大士愍诸世人,虽于此道颇知信向,然于赎命法宝,或有男女生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批阅者,大士为之顾,特设方便,创成转轮之藏,将大藏经楼中纳置一切经之书架,设置机轮便于旋转。令虔诚者推轮藏一匝,则与看读经藏具同等功德。”后来傅大士带着两个儿子出家,法名为善慧。  ­

到了唐代,轮藏上面装有佛龛、彩书、悬镜等,造型更为精美。《神僧传》中也有这个记载,并说:“有发于菩提心者,能推轮藏,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   ­

——《观音心咒之功德》­

平时看见旁生被杀时,如果自己没能力救它,一定要在它耳边念观音心咒,这样它死后就不会堕入三恶趣,能往生极乐世界。《具义索经》云:“若闻观音心咒者,于诸旁生耳边诵,则彼解脱恶趣后,必将往生极乐刹。”­

同样,你亲朋好友死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号啕大哭,应该在旁边念观音心咒,此举对亡者会有非常大的利益。­

——《观音心咒之功德》­

佛经中还说:“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所有的声音当中,念观音菩萨的声音是最殊胜的,它是海潮音,是最殊胜的妙音。  ­

很多人喜欢听一些歌星唱各种怪怪的声音,其实这些是最低劣、最虚假的声音。真正美妙的声音,是从念佛堂里或佛教团体中传来的观音菩萨名号,它胜过世间的一切声音。­

       ,往生极乐世界有四种因: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愿回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想佛陀、时时刻刻想要往生,有一个强烈的意乐。­

如果有了强烈的意乐,其他因缘会自然积聚的。麦彭仁波切的有关教言讲得非常清楚:“假如没有强烈意乐,纵然每天念阿弥陀佛名号,也不一定能往生。”所以大家应该有信心:“我离开这个世间后,一定要到阿弥陀佛那里去。”有了这种信心后,往生就会很容易。­

——《阿弥陀佛修法》­

如果信心非常大,观想一点都不清楚,光是念佛号、念心咒也有功德。《极乐愿文大疏》中讲,在石渠一带的达多地方,有个人常常祈祷阿弥陀佛,念诵了许多遍《极乐愿文》。但他一直认为阿弥陀佛身相是蓝色的,而根本不会明观形象。可是凭着信心力,他在临终时,阿弥陀佛亲自降临,将其接引到了极乐世界。             ­

但是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法,阿弥陀佛的身相还是应该观清楚,最好是把唐卡或照片摆在前面,一边观想一边念诵。  ­

——《阿弥陀佛修法》  ­

临死的时候,无论在医院里也好,突然出现违缘也罢,应像《六中阴》中所说的,马上要观想上师阿弥陀佛。这样一来,麦彭仁波切也传承的弟子,与别人相比,跟极乐世界有不共的因缘,在往生方面有极大的优势。  ­

打个比方说,你上面有领导的关系,下面有自己的智慧,想当官的话,有不共的方便。同样,上师如意宝有许多征象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依靠上师的加持和我们自己的发愿,再加上阿弥陀佛的不共愿力,各种因缘一具足,只要有颗想往生的心,就一定能够往生。     ­

——《阿弥陀佛修法》­

菩萨戒的四种他胜罪是什么呢?   ­

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说:第一条,以贪心来自赞毁他。比如对施主、财产生起贪执,为了防止他人跟自己争,于是说这个上师不好、那个道友不好。  ­

第二条,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遇到乞丐和可怜众生时,一点都舍不得布施;或者遇到一些真正的法器时,也不给他传显宗密宗的有关法要。   ­

第三条,以嗔恨心损害别人,而且不接受别人的忏悔。比如两个人吵架了,后来对方觉得自己不对,向你忏悔,但你根本不接受。    ­

第四条,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    ­

上述四条,在《三戒论》中讲得比较清楚,希望大家按照广行派的观点,最起码也要守持这四条戒律。   ­

——《入行论讲记》­

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一点不相同,如果犯了的话,可以重新受持。­

不过,重新受持的方式,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

——《入行论讲记》­

有些受了菩萨戒的居士,通过各种方式引诱出家人还俗,这样也犯菩萨戒。    ­

现在汉传佛教当中,有些居士对出家人的“恭敬心”不太如法,在这种不如法的心态驱动下,双方由于凡夫习气的成熟,出现了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这种做法非常可怕:一方面让别人犯别解脱戒,永远在轮回中受苦,另一方面自己犯菩萨戒还不知道,反而认为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真正的修法,是密宗的一种方便法”、“这是上师以不可思议的方便来救度我”。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都是自己的分别念,是自己因贪心增长而犯戒的。犯了戒还不知道,知道时后悔也没有办法了。     ­

——《入行论讲记》­

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佛陀在世时才会出现,现在不会有。但一般来讲,有些人在上师与上师之间说离间语,或在僧人与僧人之间搬弄是非,导致彼此的关系破裂,尤其是有些居士喜欢讲一些是是非非,说很多流言蜚语,致使僧团内部很不团结,这种现象基本上也属于造五无间罪。大家一定要注意!      ­

——《入行论讲记》­

自己本来没有任何功德,却在别人面前大肆宣扬,或者以嫉妒心为了获得名闻利养去诋毁别人、说别人的过失。不管人家有没有这种过失,有些出家人或在家人特别喜欢讲,你们一定要注意,造口业是非常可怕的!   ­

我们到一些居士团体中,经常能听到很多是是非非,“这个居士不好、那个居士不好”,除了自己以外,全部都是坏人。这样会不会犯菩萨戒?肯定会的,这种语言中自赞毁他的成分相当多,所以我们说话一定要注意。    ­

——《入行论讲记》­

不管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首先都要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作得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   ­

布顿大师在讲《入行论》时曾说:受菩萨戒必须具足三条,第一要对三宝有信心,第二要对众生起悲心,第三是自己愿意受菩萨戒、想度化众生。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是根本得不到的。   ­

——《入行论讲记》­

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所不同,可以通过三个方式来受:一是在具相的善知识面前受;二是在佛像等三宝所依面前受;三是观想在诸佛菩萨前面受。不管通过哪种方式,我们的相续中一定要有菩提心,这是最重要的。  ­

当然,受戒有戒牒作证明是很好的,但有了戒牒是否表示相续中真的有了菩萨戒呢?也不一定。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首先要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菩萨戒。    ­

——《入行论讲记》­

菩萨戒可以概括为三条——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条与小乘的戒律有点不同,大乘所提倡的调伏自相续,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而按照小乘观点,只要能够调伏自己、发起出离心从轮回中解脱就足够了。   ­

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造任何恶业,一直念阿弥陀佛、观音心咒、拿着转经轮,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不起贪心、嗔心,这样算不算是大乘修行人呢?根本不算,因为相续中的菩提心不具足。所以,大乘菩萨戒还要增加一条“饶益有情戒”,这就是大小乘的差别。   ­

——《入行论讲记》­

别人如果问你是大乘修行人还是小乘修行人?很多人可能说:“我肯定是大乘修行人,因为我以前得过什么什么灌顶”、“我是学净土宗的、学禅宗的,怎么不是大乘修行人”……­

但是,你每天是不是将利益众生放在了首位呢?不一定吧!也许每天想的只是“我自己要成就”、“我要好好修行”。所以,大家一定要反观自己:我到底是大乘修行人还是小乘修行人? ­

——《入行论讲记》­

有些人办公司、办工厂、办企业时,首先应该观察做这些事情会不会造恶业?是不是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如果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对自己来世也不利,那最好不要做。     ­

毕竟世上的行业那么多,难道非要以杀害众生来养活自己吗?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中观庄严论》中说,就像为风所吹的水泡一样极易破碎,人生短短几十年,造恶业来养活自己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

——《入行论讲记》­

有人可能想:“我好心好意作一些恶业应该可以吧,我的心是很纯的。”但 “心纯”并非是口头上说的。按照正理来观察,心很纯的话,绝不会掺杂自私自利,只要是为了众生,哪怕冒生命危险也可以。   ­

以前永明延寿禅师挪用国库的钱来放生,被发现后判处死刑,刑场上他泰然自若,认为救了那么多的众生,陪上性命也值得。此举感动了国王,不仅释放他,同意他出家,最后还将其封为国师。  ­

要知道,戒律中身语七业是可以开许的。但意业从来没有开许,如果产生了贪心、嗔心、痴心、邪见,罪业即已形成,就算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称也没用。所以,没有特殊必要的话,我们的行为还是应当如理如法。­

——《入行论讲记》